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40例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采用DHS内固定治疗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内科并发症和内置物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术后12个月时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髋关节功能恢复好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术适合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具有负重早、并发症少、功能恢复满意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的手术适应证和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20例。结果手术过程均顺利,平均随访8个月;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优14例,良4例,可2例;无假体松动、脱位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创伤小、术后卧床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有利于提高老年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长柄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0月31例合并骨质疏松的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长柄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后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Harris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结果:随访10~30个月,平均19.5个月,所有患者术后5~7d(平均6d)下地负重行走。平均手术时间为65min、出血量平均为450ml、Harris关节功能评分为88分,未发生重大并发症。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高龄合并骨质疏松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维持髋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5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结果对照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优于观察组(P<0.05),但观察组在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及髋关节Harri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6.9%,高于对照组的5.0%(P<0.05),观察组长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7%(P<0.05)。结论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能够使老年患者卧床时间缩短,尽早进行康复功能锻炼,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降低术后长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的价值以及护理体会。方法选择收治治疗的8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置换组、内固定组,对比两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情况、临床疗效、并发症情况。结果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手术情况以及术后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置换组均明显优于内固定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手术情况、疗效方面、并发症方面具有优势,促进患者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药科学》2016,(16):189-191
目的探讨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标准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THA),观察组患者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MIS-THA),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康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输血量、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以及3个月的Harri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在临床手术治疗过程中值得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7.
景德瓒 《北方药学》2011,8(4):61-61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治疗的6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87.6±16.5min,对照组手术时间平均为119.4±27.6min;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2010年2月~2012年8月收治的127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和动力髋螺钉(对照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和疗效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作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比较及围术期护理。方法:将本院2009年5月~2011年4月收治的8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给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术前、术后全面护理,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为(4.52±3.25)周,并发症发生率为5.0%,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为(12.01±1.51)周,并发症发生率为25.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功能恢复亦比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更好,积极的围术期护理在保证手术效果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方式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过去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2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通过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方式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手术前后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 <0.05);高龄股骨粗隆空间骨折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为69.4%(P <0.05);围手术期不良反应仅有1例,少于对照组的6例(P <0.05);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复常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方式进行治疗,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和改善髋关节功能,缩短临床治疗时间,减少围手术期不良反应,使治疗效果提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7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观察组给予PFNA内固定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理想,术后功能恢复好,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王臣 《中国医药指南》2012,(29):567-569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45例60岁以上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PFNA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2例接受PFNA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PFN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人工髋关节置换组;PFNA组卧床并发症明显高于人工髋关节置换组;人工髋关节置换组的卧床时间明显短于PFNA组。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和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各有优缺点,应该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选择适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应用本术式治疗的高龄、有明显骨质疏松的20例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并与传统内固定术进行比较。结果18例术后随访2~24个月,髋关节功能接近或恢复到受伤前水平,无一例因手术并发症死亡,术后开始负重行走时间7~30d。结论该手术方法具有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能早期离床活动等优点,手术危险性不比其他内固定术大。  相似文献   

14.
《临床医药实践》2016,(2):107-109
目的:探讨内固定术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7例,接受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治疗61例,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56例,比较两组的相关指标变化。结果:与内固定术组比较,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显著降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而且患者的疼痛缓解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P<0.05)。结论:使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更加显著,患者的疼痛缓解及髋关节活动度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锁定加压钢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8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研究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对照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与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术后,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对照组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卧床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在严格掌握患者手术适应证情况下,可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均能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3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依其选择的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55例。观察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疗效及术中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0%低于对照组的9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且出血量和输出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术治疗疗效更好,更有利于老年患者尽早的进行功能恢复性锻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在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200例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和动力髋螺钉(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然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和疗效都显著地优于对照组。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作为治疗股骨粗隆骨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欧阳少明  高勇  饶放萍 《江西医药》2012,47(10):875-876
目的评价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9例79岁以上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出院后均得到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4个月;按Harris评分由手术前的33分增加至术后85分,髋臼及股骨柄假体位置良好,未出现假体松动和下沉,术后无坐骨神经损伤及股血管神经损伤病例,术后假体均无脱位及松动,髋关节活动范围均明显改善。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围手术期正确评估和处理、术中的正确操作、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手术治疗粗隆间骨折能明显减少老年人转子间骨折的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已得到公认,但高龄老年人手术风险高,且多有骨质疏松,术后内固定的并发症较多,常会导致术后病人不能早期下床活动.另外转子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因此常采取放弃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Green等[1]曾报道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我们于2003年5月至2005年8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6例,早期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与关节置换手术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11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治疗,研究组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方法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并给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较,手术时间以及出血量都较多,但是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