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脏骤停急诊心肺复苏成功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相关因素,进一步提高急诊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随机抽取近年来急诊科心脏骤停患者72例进行分组对比分析,甲组38例为心肺复苏成功,乙组34例为心肺复苏效果不佳。结果两组比较甲组复苏成功占76.3%(29/38),明显高于乙组的26.5%(9/34)。甲组胸外心脏按压开始时间(2.3±0.5)分,早于乙组(7.8±3.0)分,电除颤开始时间甲组(3.6±1.5)分,早于乙组(7.2±3.8)分,甲组心脏复苏成功78.9%(30/38)明显高于乙组32.4%(11/34)。结论(1)及早开展心肺复苏,早期电除颤在确保心肺复苏成功上赢得时间。(2)持续有效胸外心脏按压和有效的使用肾上腺素是心肺复苏成功的重要措施。(3)急救小组分工协作更能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5例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深圳市宝安区龙华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心肺复苏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观察组10、20min心脏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率、24h角膜反射阳性率、疼痛躲避反应阳性率、运动反应阳性率及24h存活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面罩-气囊通气法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复苏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朱国锋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430-431
目的分析ICU内影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20例心脏停搏并于我院行心肺复苏抢救的患者,分为自主循环恢复(ROSC)组与自主循环未恢复(Non-ROSC)组,分析患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原发病(P<0.05)、心脏停搏形式(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年龄及心脏停搏时间点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原发病、心脏停搏形式是影响ICU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提高救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46例心脏骤停患者的年龄,病因,诱因等和心肺复苏结果。结果心脏性和不明原因所致心脏骤停占73%,其中20~29岁,40~49岁,70~79岁,三个年龄段占比例较大,心脏骤停1min内复苏成功率80%,1~5min复苏成功率50%,〉10min复苏95%无效,5%有效,成功率为0。全部病例复苏成功率10.9%,有效率4.3%,无效率84.8%。结论控制发病的高危因素,防治心血管疾病,尽早开始积极有效的心肺复苏,提高成功率,可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心脏骤停急诊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抢救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心脏骤停接受心肺复苏的患者82例,按照心肺复苏成功与否分成成功组和失败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总结成功与失败因素。结果成功组急救反应时间较失败组显著缩短(P〈0.05),成功组急救措施优于失败组(P〈0.05)。结论对心肺复苏工作给予重视,建立高效护理协助平台,配备优良先进设备,并注意其生物安全和卫生洁净度,从而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心脏骤停复苏成功患者复苏后肾功能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我院2009—2012年间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的患者按心脏停搏时间分为A组(≤10min)和B组(〉10min),对两组患者复苏后肾功能情况进行观察,测定血肌酐(Ccr)、尿素氮(BUN)等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BUN、Scr水平在复苏后即刻差异无显著陛(P〉0.05),复苏后3d内两组患者血BUN、Scr、尿RBC计数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2d达高峰后逐渐下降,两组尿蛋白阳性率呈逐渐下降趋势。A组BUN、Scr升高程度和峰值、尿RBC计数、尿蛋白率等始终低显著于B组(P〈0.05)。结论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患者多存在肾功能损伤,且心脏停搏时间越长,损伤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患者急救中,实施心肺复苏护理干预的方法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急诊科接诊的心脏骤停患者中选取54例,对其复苏方法及护理情况进行回顾分析,观察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结果:37例复苏成功,成功率为68.52%;9例在存活12-34h后死亡;立刻复苏的成功率达到了95.00%,存活率为85.00%。结论:有效的急救和护理干预可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但需要把握复苏的最佳时间,才能够在保证成功率的同时,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CU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临床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收治的49例心脏停搏ICU患者为观察对象,回顾分析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抢救措施和其他临床资料。结果所有49例ICU心脏停搏心肺复苏患者中,39例患者死亡,10例患者抢救成功,且不同复苏开始时间以及院前院内心脏停搏患者抢救成功率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结论由本次临床研究结果可知,ICU心脏停搏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通常较低,特别是院前出现心脏停搏症状的患者,因此,各个医院应强化急救体系建设,缩短复苏时间,普及心肺复苏知识,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院前与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存活率.方法 146例心脏骤停患者根据发生地点分为院前组(n=87)和院内组(n=59).2组均给予心肺复苏治疗,包括胸外心脏按压、畅通呼吸道、电除颤等,比较2组复苏总有效率、自助循环恢复情况、血压、心肺复苏各项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 院前组、院内组复苏总有效率分别为11.49%、74.58%,院内组复苏总有效率较院前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前组、院内组自助循环恢复概率分别为13.79%、79.66%,自助循环恢复时间分别为(8.60±1.03)min、(4.26±0.58)min,院内组自助循环恢复概率较院前组显著提高,自助循环恢复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院前组比较,院内组SBP、DBP、存活率显著升高,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开始除颤时间显著缩短,乳酸浓度、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院前心脏骤停患者,与第一旁观者的救治尤其相关,心肺复苏越早,成功率越高.心肺复苏术必须向普通群众普及,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孙琳 《中国医药科学》2012,(24):148-149
目的通过对26例心肺脑复苏病患者的护理,总结护理经验,提高对此类患者的护理水平,有效降低心肺脑复苏后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方法对2010年3月~2012年3月ICU26例实施心肺复苏的患者,对治疗护理过程进行观察、总结、分析。结果 26例患者死亡5例,植物人2例,痴呆及轻微后遗症4例,15例通过治疗后生命体征逐渐平稳,无神经系统及其他器官后遗症。结论对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积极正确地实施复苏抢救、严密进行临床观察、认真全面地落实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预后,减少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的临床救治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3例心脏骤停患者行心肺复苏。在复苏过程中给予胸外心脏按压、球囊面罩通气或气管插管和人工机械通气、电击除颤;降温保护脑组织、给予肾上腺素等药物治疗等。结果本组23例心肺复苏患者中,9例心肺复苏成功,成功率为39.1%;在9例心肺复苏成功后,4例有脑部疾患后遗症。结论对于心脏骤停来说,早期诊断,尽早给予心肺复苏,以及在复苏过程中抢救药物及仪器的合理应用、监测治疗原发病等,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总结经验,提高心肺复苏质量。方法回顾分析40例急诊心肺复苏病例,分析心脏骤停的病因、复苏时间、复苏程序、复苏药物等因素对复苏成功率的影响。结果院前心脏骤停14例,1例存活,2例恢复自主循环。院内心脏骤停26例,复苏成功7例,6例存活出院,1例持续昏迷2天后自动出院。结论缺少现场急救,复苏开始时间滞后是导致院前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院内心脏骤停复苏程序可能以ACDB较为合理。急诊医生应定期进行CPR培训,以利于急救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刘可 《首都医药》2007,14(6):33-34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总结经验,提高心肺复苏质量。方法回顾分析急诊心肺复苏病例49例,分析心脏骤停的病因、复苏时间、复苏程序、复苏药物等因素对复苏成功率的影响。结果院前心脏骤停17例,1例存活,2例恢复自主循环。院内心脏骤停32例,复苏成功8例,7例存活出院,1例持续昏迷2天后自动出院。结论缺少现场急救,复苏开始时间滞后是导致院前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提高心肺复苏效率是复苏成功的关键。院内心脏骤停复苏程序以CABD、CDAB为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时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 15例心脏骤停抢救患者经标准的心肺复苏,并针对心脏骤停原因,及时、准确地使用胺碘酮、利多卡因、血管加压素、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结果 15例复苏成功。结论 心脏骤停后在标准的心肺复苏时正确合理应用复苏药物对抢救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16.
院前抢救心脏骤停144例心肺复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院前急救最基本的目的是挽救生命,而危及生命的心脏骤停(CA)在急救工作中经常遇到,需立即现场院前心肺复苏(CPR)。本文通过回顾院前144例CA患者采用不同的复苏方法比较复苏效果,来探索在院前设备、人员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采取什么样的复苏方法,以达到最佳的复苏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成功相关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复苏成功率提供相应的建议。方法对本院急诊2011年1月~2012年5月108例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的年龄越大,心肺复苏成功率就越低(P〈0.05);在5min内实施心肺复苏的患者成功率明显高于〉5min的患者(P〈0.05);电除颤患者复苏成功率高于未除颤者(P〈0.05);建立人工气道实施插管的患者复苏成功率高于未插管者(P〈0.05)。结论早期实施心肺复苏、早期电除颤、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有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分析急诊科心肺复苏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50例在急诊科行心肺复苏的心脏停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心肺复苏效果与患者的性别无关,与年龄有关,年龄小的患者其效果愈好。同时还与肾上腺素累积剂量和急救方法有着较大的关系。结论影响急诊科心肺复苏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常见是患者的年龄、急救方法等,掌握这些因素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0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ICU收治的院内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33例,完全随机分配常温治疗组16例与亚低温治疗组17例(中心体温降至32~34℃,维持24h),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初始血乳酸水平,6h、24h血乳酸清除率,24h、72h、7d的G.C.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结果在CPR术后7d,接受亚低温治疗患者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常温治疗组,24h血乳酸清除率在亚低温治疗组亦高于常温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的APACHE评分低于常温治疗组。结论亚低温治疗有促进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患者脑功能的改善及降低病死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