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经曰:诊脉之道,观人勇怯,肌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凡人之形,长不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苍,薄不及厚。而况肥人湿多,瘦人火多,白者肺气虚,黑者肾气足。形色既殊,脏腑亦异。外证虽同,治法迥别。所以肥人贵脉浮,瘦人贵脉沉,躁人疑脉缓,缓人疑脉躁,以其不可一概观也。试陈一二,可以例推。  相似文献   

2.
<正>经曰:诊脉之道,观人勇怯,肌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凡人之形,长不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苍,薄不及浓。而况肥人湿多,瘦人火多,白者肺气虚,黑者肾气足。形色既殊,脏腑亦异。外证虽同,治法迥别。所以肥人贵脉浮,瘦人贵脉沉,躁人疑脉缓,缓人疑脉躁,以其不可一概述也。试陈一二,可以  相似文献   

3.
论因时制宜察色辨脉的规律及其应用刘燕平(广西中医学院南宁530001)关键词因时制宜察色辨脉规律人类的生命是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为基础,向一定方向进行的完整过程[1]。中医学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时空关系,首创“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气血的运行,脉...  相似文献   

4.
5.
《素问·五脏别论》载文“凡治病必察其下 ,适其脉 ,观其志意 ,与其病。”文中之“下”含义颇为精深。1 古今医家所论之“下”观注释《内经》诸家 ,上可及隋·杨上善 ,下可至今朝诸家。其杨氏于撰注《内经太素》中言 ,“察其之下”这意为“凡治病察其上下 ,适其脉 ,观其志意…  相似文献   

6.
简述了蒙医儿科察耳脉(廓)诊病法的临床应用,并试图以现代耳相学研究的新成果证明其科学性,指出了对耳脉(廓)诊病进一步研究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论仲景因势治病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势是指疾病在正邪斗争的作用下所表现出的向上、向下、向内、向外的发展趋势。由于人体正气有强弱之分,感邪有轻重之别,故其病势有或隐或现、或急或缓之不同,临证时应因势而采取各种相宜的治法,以提高疗效。现就《伤寒杂病论》因势治病观浅论之。  相似文献   

8.
杨利 《新中医》2010,(7):148-150
<正>脉诊历来被视为中医诊疗疾病的特色之一,然而由于脉诊"心中易了,指下难明",令不少学者畏难而止。《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历来脉诊理论的书籍甚多,但结合临床实例谈脉的则少之又少。近阅《湖岳村叟医案》[1],作者为清末民国时期翟竹亭先生。校注者总结其诊疗特色为"从脉认证,凭证用药",可谓见道之言。笔者试从以下角度探讨其凭脉辨证的特色和成就。  相似文献   

9.
脉诊是中医特色诊法,传统脉诊受医师临床经验、主观感悟等诸多因素影响,其临床应用与继承发扬受到限制。近几十年来脉诊客观化研究受到关注并取得一些成绩,但存在偏离中医理论、反映信息不全面、检测分析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在系统分析脉诊客观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结合中医整体观、动态观、平衡观及现代脉诊技术,将新型三探头中医脉诊信息系统与中医特色的脉象信息采集、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新思路,搭建中医脉学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使脉诊客观化研究能真正有效地服务于中医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