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6例出现喂养不耐受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2例,行常规处理;治疗组2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小剂量红霉素5--10 mg/(kg.d),分2次口服,用药至能耐受肠道营养1周。治疗后比较两组的喂养患儿耐受情况及体重增长情况。结果两组在残奶量、呕吐、胃潴留及腹胀消失、用药7 d体质量增加及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所需日龄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组未出现药物相关性肝功能损害。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显著疗效,未见有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新生儿抚触配合常规治疗用于早产儿喂养困难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本科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喂养困难的98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实验组(n =49)与对照组(n =49)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早产儿给予抚触治疗,3次/d,15 min/次,疗程4~5 d,对照组早产儿给予红霉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给予红霉素治疗的对照组呕吐时间[(2.0±0.5)d]、体重增加[(341.2±38.4)g]、奶量增加量[(3.1±0.3)ml]、胃残余量[(4.3±0.5)ml]、治疗总有效率(57.1%),给予抚触治疗的实验组呕吐时间[(1.8±0.7)d]、体重增加[(356.5±35.3)g]、奶量增加量[(3.7±0.4)ml]、胃残余量[(4.8±0.3)ml]、治疗总有效率(63.2%)。结论新生儿抚触配合常规治疗用于早产儿喂养困难与传统红霉素治疗效果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红霉素治疗,抚触治疗没有不良反应,易于操作,同时能加快早产儿消化系统的发育,对临床治疗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联合益生菌与红霉素治疗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探讨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方法。方法将2009年11月至2012年11月汾西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60例喂养不耐受的晚期早产儿随机分为非营养性吸吮(后简称吸吮)联合益生菌组30例、红霉素组30例。两组均给予保暖、体位疗法,部分静脉营养及改善喂养策略等常规治疗。吸吮联合益生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吸吮联合益生菌(常乐康0.5g/次,Bid,口服);红霉素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红霉素(3mg/kg次。Tid,口服)治疗,疗程3~5d。结果吸吮联合益生菌组和红霉素组治疗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在病程、呕吐时间、胃残余、平均增加体质量、日增加奶量以及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吮联合益生菌组腹泻发生率低于红霉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腹泻发生率外,吸吮益生菌组和红霉素组均未发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吮联合益生菌与红霉素治疗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相当,但红霉素在治疗过程中腹泻相对明显,在无胃肠道发育畸形的情况下,吸吮联合益生菌更有利于晚期早产儿胃肠系统的发育,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金双歧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常规治疗。对照组予红霉素治疗,每次5 mg/kg ,口服, q8 h,疗程5~7 d;实验组,金双歧联合红霉素治疗,红霉素用法同对照组,金双歧0.25 g, t.i.d.,口服,疗程5~7d。结果实验组患儿呕吐持续时间、腹胀持续时间、胃潴留持续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和平均住院日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双歧联合红霉素组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红霉素组;金双歧对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辅助治疗作用,可以尽快缓解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症状,可以使患儿尽快达到全肠道喂养,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小剂量红霉素、抚触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取喂养不耐受新生儿28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小剂量红霉素、抚触治疗,并根据不同病因给予针对性护理,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前后新生儿呕吐停止、腹胀消失、胃潴留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能减轻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症状,采取早期肠内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抚触等护理措施,能预防和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口服和静脉给药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差别.方法:将符合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的76例惠儿分为两组各38例,两组均给予治疗原发病、对症治疗和补充水电解质平衡的常规治疗.口服组和静脉给药组均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3~5 mg/(kg·d)]口服或静脉滴注,10 d为一疗程,比较两组疗效、转归和不良反应.结果:口服组和静脉给药组总有效率为86.8%和92.1%,每日喂奶量分别为(125±28)mL/kg和(123.4±30)mL/kg,体重增加0.35(0.14~0.58)kg和0.34(0.16~0.55)kg,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小剂量红霉素口服或静脉滴注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疗效相似,口服方便,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早产儿均给予保暖、静脉营养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红霉素5mg/(kg.d)静脉滴注7d。对两组患儿的生长发育与胃肠耐受、并发症进行监测。结果患儿体重开始恢复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对喂养耐受情况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可促进胃肠成熟和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改善喂养不耐受,减少喂养并发症,安全有效,适合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呕吐、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呕吐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3mg/kg.d),输液泵缓慢滴注,连用3~5d。结果治疗组呕吐控制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呕吐、喂养不耐受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住院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者64例,其中观察组32例、对照组32例;两组都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机体脏器功能、营养支持等治疗,观察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给予红霉素静脉应用3~5 mg/(kg·d),于1~2 h内用匀速输入,7~10 d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体质量日增长快、在院天数少(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重要脏器不良影响,机体较耐受。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疗效显著,机体较耐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口服和静脉两种不同途径使用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2004年4月至2009年4月在常德市第一中医院儿科住院期间出现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口服红霉素组、静脉红霉素组和未用红霉素的对照组。口服红霉素组应用红霉素5~10mg/(kgd),共3~10d;静脉红霉素组应用红霉素3~5mg/(kgd),共3~10d;对照组不用红霉素。比较三组呕吐消失、胃潴留消失时间及奶量达10mL/kgQ3h时间。结果口服红霉素组和静脉红霉素组呕吐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及奶量达10mL/kgQ3h所需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用药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一定疗效,无论口服或者静脉给药均能获得相同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临床医药实践》2013,(10):793-795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静脉点滴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胎龄3035周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及间断胃肠道喂养基础上,对照组口服多潘立酮,治疗组静脉点滴小剂量红霉素7 d。记录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全胃肠道喂养时间、体质量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所需时间。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体质量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所需时间、达到完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红霉素静脉点滴能够有效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且价格低廉,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本院NICU科2005年1月~2010年10月152例出现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微生态制剂治疗组、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组、两药联合治疗组各38例。4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分别给予微生态制剂口服、小剂量红霉素静滴及二药联合应用。结果: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1.1%,微生态制剂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5.8%,两药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高于微生态制剂组及小剂量红霉素组(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益生菌与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方法。方法将93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常规组30例、红霉素组32例和益生菌组31例。常规组单纯给予常规治疗,红霉素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红霉素治疗,益生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生菌治疗。观察并比较3组临床有效率、胃肠道症状消失时间、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及腹泻、便秘发生情况。结果益生菌组和红霉素组有效率高于常规组,胃肠道症状消失时间、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短于常规组;益生菌组腹泻、便秘发生率低于红霉素组和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除腹泻、便秘发生率外,益生菌组和红霉素组其他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与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均有较好疗效,但红霉素在治疗过程中腹泻、便秘相对明显,在无胃肠道发育畸形的情况下,益生菌更有利于早产儿胃肠系统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胃动力药红霉素和多潘立酮联合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方法收集2010年2月至2011年1月50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联合给予小剂量的红霉素与多潘立酮治疗,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治疗,并且两组均给予保暖、抗感染、静脉营养、留置胃管鼻饲喂养,同时给予双歧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改善胃肠道微生态。两组疗程3~7d。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4%,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进奶量增加时间分别为(3.5±1.6d,5.3±2.1d),有统计学意义(P<0.01);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3.9±2.3d,6.1±2.9d),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喂养不耐受是早产儿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联合使用小剂量的红霉素和多潘立酮能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相似文献   

15.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8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86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保温、部分静脉营养、体位疗法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红霉素3 ̄5mg/(kg.d)缓慢静脉滴注,疗程均为7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病程明显缩短(t=4.76,P<0.01),每日奶量明显增加(t=7.27,P<0.01)。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能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16.
刘丁香 《现代医药卫生》2014,(17):2686-2687
目的:探讨抚触疗法结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住院的56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8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抚触和非营养性吸吮治疗。结果两组早产儿呕吐、胃潴留、腹胀消失时间和恢复至出生时体质量所需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抚触和非营养性吸吮治疗喂养不耐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贵港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红霉素治疗。观察两组肠内热卡达标(即达到50kcal·kg -1·d -1)时间、住院时间、全胃肠外营养(TPN)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肠内热卡达标时间、住院时间及 TPN 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大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显著,能改善早产儿胃肠动力,缩短住院时间,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8月至2013年8月诊断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5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给予早产儿常规治疗外,予以静脉滴注小剂量红霉素,疗程1周,比较两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全胃肠道喂养时间。结果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静脉滴注小剂量红霉素可以有效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彭磊 《现代临床医学》2016,42(6):426-428
探讨红霉素不同给药方案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效果。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342例新生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患者为喂养不耐受者,随机分为2组:第1组(小剂量红霉素,1次/d)21例,第2组(小剂量红霉素,2次/d) 21例,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喂养不耐受在住院新生儿中总体发生率为12.28%,足月儿、>2 000 g早产儿和≤2 000 g早产儿患者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χ2=12.742,P<0.01)。红霉素5 mg/(kg·次),1次/d给药与2次/d给药的治疗效果基本相当,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红霉素5 mg/(kg·次),1次/d给药与2次/d给药的治疗效果基本相当,因此可酌情考虑采用红霉素5 mg/(kg·次),1次/d给药方案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该法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抚触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7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抚触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抚触治疗.结果 2组早产儿腹胀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和恢复到出生体重所需时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结论 对早产儿实施抚触治疗喂养不耐受效果良好,可以保证早产儿摄入足够的营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