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海洲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6):2216-2217
目的 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 方法 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对80例无症状心肌缺血冠心病(CHD)患者进行检测,并记录结果. 结果 在80例CHD患者中发生心肌缺血者75例,占93.75%,共发生缺血性ST段下移824阵次,每例发作1~23阵次,平均8.3阵次,平均ST段下移(0.15±0.06)mV;无症状心肌缺血大多发生在白天,发作高峰位于6~12 h出现最少;心率增快的高低与缺血的程度呈正相关,心率越快,ST段下移越明显,诱发的心肌缺血越严重. 结论 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元症状性心肌缺血病情评估和早期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昆 《中国医药科学》2014,(4):60-61,71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与探讨。方法2012年10月。2013年11月我院共收治了112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式,对这112例患者的病例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79例患者符合心肌缺血性ST段压低发作的要求,约占总例数的70.5%。在这79例患者中,共发生缺血性ST-T改变362阵次,其中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SMI发生率,两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过程中,使用动态心电图对患者进行检查,可以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是比较好的检查方法,在临床诊断与治疗冠心病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心肌缺血的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收治的120名心肌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立即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捡查结果,并结合着患者的生活日志进行诊断,分析心肌缺血的治疗措施,最后总结心肌缺血的原因和治疗措施。结果对患者实施24h不不间断的动态心电图检测后发现,有82例患者发生了缺血性sT-T改变,占总数的83.33%。共计发生总阵次数为201次,其中包括52阵次有症状心肌缺血,占总数的25.87%,以及149阵次无症状心肌缺血,占总数的74.13%,由此可见,无症状的心肌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二者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从心肌缺血时患者心率方面对比可以发现,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时平均心率与有症状心肌缺血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心肌缺血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着严重的影响,患者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诊治方法,动态心电图检测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选取我院接诊的心肌缺血患者200例,分析其动态心电图诊断的有关资料。结果共检出ST段缺血性改变568阵次,其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327阵次,有症状性心肌缺血241阵次。327阵次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上午6:00~12:00时发作的有132阵次,下午12:00~18:00时发作的有76阵次,夜间18:00~24:00时发作的有72阵次,凌晨00:00~6:00发作的有47阵次,60以下患者发作96阵次,60岁以上患者发作231阵次;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时的ST段降低幅度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的持续时间明显大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能够检查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作情况,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holter对23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检测.结果 218例有缺血型ST改变(91.6%),其中72.48%的缺血性ST改变阵次为无症状心肌缺血.有症状心肌缺血发生占27.52%.结论 holter是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临床上应高度重视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并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冠心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变化情况以及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以及发生规律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9例冠心病患者,根据其年龄分别分为A、B、C三个组,并对所有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在69例冠心病患者中,有39例患者发生心肌缺血,占56.6%,22例患者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占31.9%,在24h内共发生261阵次缺血性ST段下移每人平均3.78阵次,其中215阵次为无症状心肌缺血,占82.4%,46次为有症状心肌缺血,占17.6%。三种患者发生心肌缺血例数分别为3、14、22,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例数分别为2、7、13。在心肌缺血发生时候,ST段压低幅度为0.1~0.4MV,平均为(0.169±0.003)MV,平均心率为78次/min,ST段压低时候为92次/min。结论动态心电图作为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于患者病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测的气阴两虚型心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老年冠心病68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行常规性心电图检查及Holter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本组患者中经常规心电图检查共发现28例患者出现心肌缺血症状,而Holter检查中则发现36例患者出现心肌缺血症状,两组患者心肌缺血检测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Holter诊断可知,ST段阵次改变次数为120次,其中气阴两虚型心肌病改变为85阵次,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阵次改变为35阵次,气阴两虚型心肌缺血患者发生率显著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发生率(P<0.05)。结论老年人无症状心肌发生率高,症状不典型,常规的心电图检出率较低,采用Holter检测能及时发现无症状缺血心肌患者的存在,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点,为临床诊断SMI提供依据。方法 23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其动态心电图特点。结果 230例冠心病患者共检出心肌缺血216例,检出率为93.9%,SMI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4%VS 23.6%,P〈0.05)。216例患者中缺血性ST段改变共488阵次,SMI缺血性ST段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0%VS 17.0%,P〈0.05)。SMI以6:00~22:00之间发生最多,共131例(79.4%),而22:00~6:00之间发生34例(20.6%);白天发作时平均心率明显高于夜间心率[(88.2±6.5)次/min VS(79.6±6.2)次/min,P〈0.05]。165例SMI患者中男性96例,女69例,男性平均心率略高于女性,但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4±5.8)次/min VS(80.6±5.4)次/min,P〉0.05]。结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缺乏临床症状,动态心电图可以为其提供可靠地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共检出缺血型ST-T改变70例、336阵次。其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258阵次(76.8%),发作时间高峰在6:00~22:00(74.8%)。结论:动态心电图是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为病情的早期判断及及时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Hoher)检测的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河南师范大学医院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老年冠心病168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行常规性心电图检查及Holter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而通过Hoher的检查则发现108例患者出现心肌缺血症状,两组患者心肌缺血检测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Holter诊断可知,sT段缺血性改变的阵次次数为504次,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阵次改变为352阵次,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阵次改变为152阵次,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结论老年人无症状心肌发生率高,症状不典型,常规的心电图检出率较低,采用Holter检测能及时发现无症状缺血心肌患者的存在,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特点。方法:检测到有心肌缺血改变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根据有无症状分为A、B两组.其中A组为有症状组(71例),B组为无症状组(132例),观察两组心肌缺血ST段下移时的平均心率、持续时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记录两组心肌缺血发作阵次,分析不同时间段缺血型ST—T改变发生率。结果:无症状组患者的心肌缺血平均发作次数明显多于有症状组(P〈0.05);有症状组发作时的心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而发作持续时间明显长于无症状组(P〈0.05);无症状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组(P〈0.05)。两组患者缺血型ST—T改变在6:00~12:00时段发生率最高,0:00~6:00发生率最低,两时间段缺血型ST—T改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G对SMI检出率高,有助于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病情评估和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2.
苏杭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20):3145-3147
目的 对比分析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与常规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效果的差异性.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心内科接诊的80例符合SMI诊断标准的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患者.实验组采用动态心电图对患者进行诊断,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电图对患者进行诊断.诊断后,对两组患者SMI阳性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实验组患者的阳性反应进行观察记录.结果 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的SMI阳性检出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阳性反应发作时,会出现规律性的活动,发作时间也有一定的规律.结论 采用Holter可连续记录受检者24~48小时的心电变化,记录仪轻巧,检查期间受检者随身携带而不影响其日常生活与工作,尤其对SMI诊断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  相似文献   

13.
李英  郝玉明  王娜 《河北医药》2010,32(19):2643-2645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I(cTnI)改变与脑梗死、心肌缺血的关系;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肌缺血(包括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合并心肌缺血组103例(A组),无心肌缺血组53例(B组),患者均行颅脑CT和检测CTNI值并行动态心电图。结果 A组患者中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高,尤其是合并糖尿病者(P〈0.05);糖尿病与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症为脑梗死患者合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合并冠心病发生率高,且无症状心肌缺血占比例较大。cTnI做为心肌损伤的特异敏感指标,在脑梗死时出现阳性提示存在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4.
冯湘红 《中国基层医药》2014,(24):3737-3738
目的:探讨应用动态心电图( Holter)评价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价值。方法对106例无胸痛主诉但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Holter 检查,评价其心肌缺血总负荷值(TIB),对 TIB≥60 mm·min^-1·24 h-1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9(39/106)例TIB≥60 mm·min^-1·24 h^-1。对其中36(36/39)例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31(31/36)例(86.1%)经造影确诊为冠心病,5(5/36)例(13.9%)造影无明显异常。冠脉病变的程度与TIB的大小呈正相关(r=0.736,P<0.01)。结论 TIB对心肌缺血的程度有一定的评定价值,对无痛性心肌缺血有一定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杨文珍  郑剑峰 《哈尔滨医药》2011,31(6):409+411-409,41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检测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用DCG记录96例冠心病患者ST段下移阵次数、ST段下移持续时间、当时有无症状、发作昼夜时间规律及发作前后心率的变化。结果缺血性ST段下移336阵次,其中无症状发作246阵次,有症状发作90阵次;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持续时间(5.4~12)min/次,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持续时间(14~24.6)min/次,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G是临床上诊断心肌缺血尤其是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都较高,大大提高了SMI的检出率,为目前较理想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张艺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5):187-188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50例诊断为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 150例患者监测出心肌缺血发作共1420阵次,其中128例出现980阵次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平均每例发作(7.66±4.23)阵次,每次发作平均持续时间为(11.2±3.5)min.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白天发作频率为夜间的1.92倍(645阵次vs 335阵次),且发作时心率较发作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4±8.9)/min vs(72.8±8.4)/min,P<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高,对于防治冠心病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