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在早期诊断实体肿瘤骨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定量检测58例原发实体肿瘤患者和32例健康人血清中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Ⅰ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完整甲状旁腺素(iPTH)及碱性磷酸酶(ALP)等相关生化指标,用SPECT核素骨扫描确定有无骨转移。非参数Spearman相关分析骨转换标志物之间相关性。结果骨转移组TPⅠNP、β-CTx、iPTH、AL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骨转移组TPⅠNP、β-CTx、iPTH水平均高于无骨转移组(P<0.05)。TPⅠNP和β-CTx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r=0.453,P<0.01)。结论联合检测骨TPⅠNP和β-CTx在实体肿瘤骨转移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雄激素去除治疗的老年男性前列腺癌患者骨代谢的变化.方法 检测病理确诊为前列腺癌的老年男性患者40例(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相关血清骨代谢标志物,包括骨钙素(OC)、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肽(t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甲状旁腺激素(PTH)、钙(Ca)和磷(P).结果与同期体检正常的老年男性4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 治疗前两组相关骨代谢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治疗组的tPINP和β-CTx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检测血清tPINP和β-CTx可以帮助临床评估行雄激素去除治疗的老年男性前列腺癌患者骨代谢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对患者骨代谢水平的影响。方法 74例初诊AITD患者根据甲状腺功能分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组(甲亢组,53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组(甲减组,12例)和甲状腺功能正常组(甲功正常组,9例)。另以1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治疗前检测各组血清甲状腺功能(FT3、FT4、TSH)、甲状腺相关抗体[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骨代谢相关标志物[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T-P1NP)、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骨保护素(OPG)]、甲状旁腺激素(PTH)、25-羟维生素D3、ALP、血钙和血磷水平。AITD患者根据病情进行相应治疗,所有甲亢患者接受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分别在治疗3、6个月时检测AITD患者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相关抗体及骨代谢相关标志物水平。结果 治疗前,甲亢组血清β-CTx、T-P1NP、ALP水平均高于甲减组、甲功正常组和对照组(P<0.05)。AITD患...  相似文献   

4.
杨瀚  田青 《哈尔滨医药》2021,41(1):14-15
目的 研究乳腺癌患者骨转移与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血清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水平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肿瘤是否发生骨转移分为研究组(69例)和对照组(51例),同时采用Soloway分级标准将研究组患者分为A、B、C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核素骨显像联合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ⅠCT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诊断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确诊的乳腺癌病人194例,采用SPECT对入组病人进行全身显像检查,按Soloway骨显像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骨代谢标志物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与维持性血透(MHD)患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化学发光法检测96例MHD患者iPTH水平,并以此分为高iPTH水平组(>300 ng/L,A组,40例),中iPTH水平组(150~300 ng/L,B组,26例)和低iPTH水平组(<150 ng/L,C组,30例).同时测定各组P1NP和β-Crosslaps水平.结果 A组P1NP和β-Crosslaps水平明显高于B、C组(P<0.05).P1NP、β-Crosslaps与iPTH均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MHD患者血清P1NP、β-Crosslaps水平与肾性骨病(RBD)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可作为RBD早期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瘦素(Leptin)与钙、磷、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P)及骨形成标志物骨钙素(OC)和骨吸收标志物胶原分解片段(β-CTx)等骨营养代谢指标的相关性,了解晚期早产儿骨营养代谢特点,提供临床早期监测骨营养代谢的敏感指标。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科收治的日龄≤28天晚期早产儿100例为病例组;同期住院的日龄≤28天足月儿(37周胎龄≤42周)50例为对照组,采集外周血5ml,采用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Ca2+、P的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方法(ELISA)测定:Leptin、OC、β-CTx、BAP等指标水平。结果:病例组及对照组Ca2+分别为1.99±0.13mmol/L、2.11±0.19mmol/L,P分别为1.52±0.18mmol/L、1.58±0.19mmol/L,OC分别为47.56±14.72ug/L、46.66±10.61ug/L,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及对照组BAP分别为209.19±40.89u/L、162.41±41.47u/L,β-CTx分别为1.10±0.32ng/L、0.83±0.30ng/L,Leptin分别为1.25±0.70ng/L、3.28±1.53ng/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Leptin与β-CTx、BAP之间相关性研究显示P0.05,无相关性。结论:BAP、β-CTx、Leptin水平在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相比,胎龄越小,β-CTx和BAP水平越高,Leptin水平越低,BAP、β-CTx、Leptin可作为早期诊断晚期早产儿代谢性骨病的敏感指标,而Leptin与BAP、β-CTx在晚期早产儿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甲状腺激素水平在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骨代谢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46例作为观察组,选取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全部研究对象测定血清β-CTx、游离甲状腺激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和骨密度。结果观察组血清β-CTx、FT4水平和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SH和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β-CTx、FT4与骨密度呈负相关(P<0.05),血清TSH与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β-CTx、甲状腺激素水平在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骨代谢中的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岛素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效果。方法80例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仅使用胰岛素治疗,观察组使用胰岛素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腰椎骨密度(BMD)、全髋BMD、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Ⅰ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腰椎BMD、全髋BMD、空腹血糖、HbA1c、PⅠNP、β-CTx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腰椎BMD(1.25±0.09)g/cm2、全髋BMD(1.02±0.10)g/cm2均高于对照组的(1.06±0.07)、(0.68±0.08)g/cm2,空腹血糖(5.34±1.18)mmol/L、HbA1c(6.61±1.37)%、PⅠNP(35.17±14.25)ng/ml、β-CTx(0.41±0.11)ng/ml均低于对照组的(6.22±1.47)mmol/L、(7.83±1.85)%,(44.59±19.38)ng/ml、(0.48±0.16)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可以有效改善骨代谢及骨密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骨代谢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绝经期妇女腰椎BMD值,参照WHO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将109例绝经后妇女分为无骨质疏松(NOP)组,骨量减少组(OPl)组和骨质疏松(OP2)组,测定各组受试者BMD和电化学发光法检测骨代谢标志物包括血清骨钙素(0C)、Ⅰ型原胶原N端肽(PINP)、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β-CTX)、25羟维生素D(VitD-T)和甲状旁腺素(PTH)的水平.结果 随着OP程度的加重,BMD值逐渐降低,而年龄逐渐增大;然而不同骨量组患者的OC、PINP、β-CTX和PTH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骨代谢标志物水平未提示与骨密度存在联系;血清OC、PINP、β-CTX和PTH只反映绝经后妇女骨转换的高低,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诊断无明显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骨密度(BMD)与骨代谢指标的改变。方法应用双能X线测定仪(DXA)检测86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BMD和髋关节强度指数(FSI),同时测定血清骨钙素(BGP)、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和B-胶原降解产物(B-Crosslaps)。结果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并发骨质疏松发生率20.9%,并发骨量减少占40.7%,与对照组比较,甲状腺功能亢进忠者BMD和FS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骨代谢指标BGP、PINP和B-Crosslaps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反映成骨细胞活性的BGP和PINP和反映破骨细胞活性的8-CrossLaps均明显升高,且以破骨指标升高明显,呈高转换型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骨转换标志物在红斑狼疮患者骨质疏松监测中的应用.方法 将确诊为骨质疏松的红斑狼疮病人分为高转换型组及低转化型组,组内再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监测其治疗前、治疗3、6、12个月后复查骨转换标志物变化.结果 骨质疏松的狼疮患者,β-CTx治疗前、后分别为(0.784 ±0.168) ng/ml和(0.454±0.136) ng/ml,P1NP治疗前、后分别为(85.5±15.1) ng/ml和(45.3±12.9)ng/ml,抗骨质疏松治疗后骨转换标志物明显下降(P<0.05).结论 骨转换标志物在抗骨质疏松治疗后均有下降,其变化趋势与患者骨骼疼痛缓解趋势一致,其可作为监测骨质疏松疗效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泼尼松对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骨代谢的影响及维生素D的干预作用。方法:36例慢性ITP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与未干预组,均口服泼尼松1.5mg·kg-1.d-1,干预组同时口服维生素D3和牡蛎碳酸钙。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空腹静脉血测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PICP),留取晨尿测尿脱氧吡啶啉(DPD)和尿肌酐。选未用激素、钙剂及维生素D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26例作对照组。结果:各组治疗前所测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组治疗后所测指标与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干预组治疗后血清中PICP较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尿中DPD的排泄率较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增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长期应用泼尼松可导致慢性ITP患儿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同时应用维生素D和钙剂可以预防泼尼松对骨骼代谢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血清骨代谢指标的动态检测探讨其与强直性脊柱炎(AS)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为AS的诊断预后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根据AS患者骶髂关节的病损程度分早期、进展期、晚期3期,选择各50例门诊及住院患者。对照组选择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50名健康对照者,取患者晨起空腹血样,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ECLIA)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骨代谢相关指标:甲状旁腺素(PTH),总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N端)前肽(tPINP),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 OT),I型胶原C端肽(β-CTX),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ICTP)。对3期各组间数据进行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①AS组血清中NMID OT、25-(OH)D3低于健康对照组,β-CTX、ICTP高于健康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PINP、PTH浓度水平在AS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组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②AS晚期组血清中N-MID OT、25-(OH)D3低于早期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组β-CTX、ICTP浓度水平高于早期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组与早期组tPINP、PTH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AS疾病的进展,血清中N-MID OT、25-(OH)D3浓度水平逐渐降低,β-CTX、ICTP浓度水平显著升高。结论血清骨代谢指标在分期不同的AS患者中存在异常,不同指标参与了AS的骨吸收及骨转换过程,可为AS的诊断预后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仁忠 《河北医药》2010,32(17):2333-2334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轻度心力衰竭心肌纤维化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轻度心力衰竭患者(NYHA分级为Ⅰ~Ⅱ级)72例为观察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替米沙坦组,每组36例;另选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ⅢNP)和血浆脑钠肽(BNP)浓度,并应用心脏彩声超声测定心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血清PⅢNP和血浆BNP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替米沙坦组血PⅢNP和BNP均明显下降(P〈0.01);且较常规治疗组亦明显下降(P〈0.05)。结论替米沙坦治疗轻度心力衰竭患者可以起到抗心肌纤维化、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恶性肿瘤骨转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健康志愿者10名及病理学检查证实为恶性肿瘤患者83例行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检查,并于同一时间对可疑部位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必要时增强扫描,诊断结果与临床综合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别比较两者所显示的病例数。结果 83例患者中34例经临床综合评价为骨转移瘤。常规MRI共检出33例骨转移瘤患者,漏诊1例胸骨转移瘤患者;WB-DWI共检出38例骨转移瘤患者,漏诊1例前列腺癌骨盆成骨性移瘤患者,误诊5例。结论 WB-DWI在恶性肿瘤骨转移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结合常规MRI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β连接素(β-cateni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医学部在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间手术切除的9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制作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上述组织中的β-catenin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在检测的95例乳腺癌组织中,65例乳腺癌细胞胞膜上有β-catenin阳性表达,30例乳腺癌细胞胞膜上β-catenin表达缺失.β-catenin表达缺失与淋巴结转移、肿瘤病理分级及远处转移相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β-catenin表达是预测乳腺癌患者长期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β-catenin可能参与乳腺癌的上皮细胞间质转化和转移,有望成为预测乳腺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孔翠花  徐韶杰 《河北医药》2010,32(17):2320-2322
目的探讨β-cateni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子宫内膜癌发展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80例及正常子宫内膜手术切除标本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β-catenin的表达,分析其在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β-caten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5),在不同组织病理分级中的表达结果 :G1级的阳性率为86.9%,G2级的阳性表达率为80.6%,G3级的阳性表达率为42.3%,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肌层浸润〈1/2病例的阳性率为56.5%,肌层浸润≥1/2者阳性率为87.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病例中的阳性率为59.3%,淋巴结转移阳性者为84.6%,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病理分期Ⅰ期的阳性率为63.6%,Ⅱ期的阳性率为77.3%;Ⅲ期的阳性率为80.0%,Ⅰ期与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与Ⅲ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cateni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组织分级、子宫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表明β-catenin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霞绯  吴娟 《中国药房》2013,(48):4534-4536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和替米沙坦对绝经后原发性高血压女性患者骨密度及骨转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绝经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组(ACEⅠ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药组(ARB组)和钙通道阻滞药组(CCB组),每组各40例患者,分别给予依那普利、替米沙坦和硝苯地平进行降压治疗。治疗1年后,观察3组患者血压、骨密度(BMD)、骨钙素、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及血清钙离子和磷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组患者血压均降至正常范围,且血清钙离子和磷离子浓度及骨钙素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EⅠ组患者β-CTX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BMD显著升高(P〈0.05),而骨钙素无显著变化(P〉0.05);ARB组和CCB组患者的BMD显著下降(P〈0.05),而骨钙素及β-CTX无显著变化(P〉0.05);组间比较,ACEI组患者β-CTX显著低于ARB组和CCB组患者,BMD显著高于ARB组和CCB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血清钙离子、磷离子的浓度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依那普利具有抑制骨吸收的作用,能改善绝经后高血压女性患者骨量的丢失,而替米沙坦不具备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多聚β肽及其聚乙二醇(PEG)修饰物对肝癌细胞株侵袭黏附能力和对裸鼠移植人肝癌早期切除术后转移复发的影响。方法:以MTT法测量多聚β肽和其PEG修饰物对肝癌细胞与纤连蛋白(FN)黏附的影响。以细胞侵袭实验观察多聚β肽及其PEG修饰物对肝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以LCI-D20裸鼠人肝癌转移模型为材料,观察多聚β肽及其PEG修饰物对早期肝癌切除术后转移复发的影响。结果:β2、β2-PEG、β3和β3-PEG对SMMC-7721细胞与FN黏附抑制率分别为31.3%、39.2%、45.7%和57.1%,侵袭抑制率分别为33.6%、35.9%、38.3%和41.2%;对HCCLM6细胞与FN的黏附抑制率分别为48.7%、60.9%、63.4%和79.3%,侵袭抑制率分别为36.8%、46.6%、45.6%和50.8%。多聚β肽及其PEG修饰物组切缘复发肿瘤重量和肺转移灶个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聚β肽及其PEG修饰物能抑制肿瘤细胞的黏附和侵袭能力,亦能防治裸鼠移植人肝癌早期切除术后的转移和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