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渐进多焦镜与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和探讨渐进多焦镜与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作用。方法1.00D~-6.00D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Ⅰ组配戴近用附加度数+1.50D渐进多焦镜,Ⅱ组配戴角膜塑形镜。观察3年治疗期满时,停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后与同期配戴渐进多焦镜3年的Ⅰ组比较屈光度及眼轴的变化。结果3年后,Ⅰ组平均近视屈光度增加(0.84±0.49)D,Ⅱ组平均近视屈光度增加(0.49±0.68)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眼轴长度Ⅰ组平均增长(0.46±0.11)mm,Ⅱ组平均增长(0.29±0.15)m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角膜塑形镜较渐进多焦镜更能有效减缓青少年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海荣  肖海华  严宗辉  叶琳 《安徽医药》2022,26(10):1968-1972
目的 观察角膜塑形镜(OK)对中低度近视病人近视控制效果,分析影响近视控制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并佩戴OK镜的中低度近视病人73例(OK镜组)和同期验光配框架镜的中低度近视病人82例(框架镜组),比较两组戴镜前、戴镜6个月、1年、2年、4年眼轴长度增加量,观察配镜前、配镜后4年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等指标变化,分析影响近视进展控制的因素。结果 OK镜组戴镜后6个月、1年、2年、4年眼轴增加值[(0.06±0.02)mm比(0.16±0.05)mm、(0.11±0.04)mm比(0.28±0.13)mm、(0.13±0.05)mm比(0.29±0.12)mm、(0.15±0.06)mm比(0.33±0.14)mm、]、屈光度增加值[(0.19±0.09)D比(0.24±0.12)D、(0.23±0.114)D比(0.31±0.14)D、(0.26±0.13)D比(0.53±0.25)D、(0.32±0.16)D比(0.75±0.38)D]均低于框架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控制良好组与控制不良组性别(男/女:1...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148眼)近视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塑形组和框架组,各38例(74眼).两组患者均在佩戴前进行相关检查,框架组应用框架眼镜治疗,塑形组应用角膜塑形镜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6个月、1年)的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  相似文献   

4.
曾瑛  石浔  胡爱梅 《江西医药》2011,46(5):448-449
目的研究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观察18例35眼佩戴1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中、低度近视裸眼视力、屈光度变化、眼轴长度变化。结果 1年后裸眼视力与佩戴前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P=0.78);佩戴前后1年屈光度、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P=0.18;t=-0.94,P=0.35)。结论角膜塑形镜能有效控制近视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和普通框架眼镜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作用分析。方法选择于我院治疗并配戴角膜塑形镜的64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另选择同期配戴框架眼镜的520例同龄中小学生近视患者,对其戴镜后的一些指标包括视力、散光度、角膜形态、眼轴长度等进行复诊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年增近视1.00DS以上者40例,0.50~0.75DS者90例,0.50DS以下者510例;配戴框架眼镜患者年增近视1.00DS以上者190例,0.50~0.75DS者210例,0.50DS以下者120例;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的近视发展程度显著低于配戴框架眼镜患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年散光度增加情况、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等方面比较,配戴角膜塑形镜与配戴框架眼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角膜塑形技术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近视发展的控制具有明显的作用。但角膜塑形技术应用需要专业人员,相关设备、以及卫生习惯好、依从性强的配戴者,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青少年近视患者角膜塑形镜去片裸眼视力低下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本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青少年近视患者92例,所有患者均在日间佩戴框架眼镜,夜间佩戴角膜塑形镜,随访12个月,统计治疗前后患者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度、裸眼视力;治疗12个月后,根据去片裸眼视力分为裸眼视力低下组(n=26)和非裸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不同瞳孔直径大小所致的视网膜周边离焦区别对青少年近视发展的影响.方法 选取秦皇岛市第一医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间门诊收治的8~12岁青少年低中度近视病人200例200眼,均进行屈光度、瞳孔直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等检测后,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并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每3个月随访1次,详细记录屈光度、瞳孔直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等数据;根据不同光线下瞳孔直径大小分组,比较戴镜前后各组病人瞳孔直径大小变化量、屈光度增长量、眼轴增长量、角膜曲率改变量,并分析初始瞳孔直径与屈光度增长量、眼轴增长量、角膜曲率改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在不同光线条件下,瞳孔直径大于平均值病人的屈光度增长量为(-0.48±0.12)D、眼轴增长量为(0.79±0.14)mm,均要显著低于瞳孔直径小于平均值病人(P<0.05),角膜曲率改变量与瞳孔直径小于平均值病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暗室条件下初始瞳孔直径与佩戴角膜塑形镜2年后的屈光度增长量和眼轴增长量均呈负相关(r=-0.4164、-0.5123,P<0.001),与角膜曲率改变量无显著相关性(r=0.1322,P>0.05);自然光条件下初始瞳孔直径与佩戴角膜塑形镜2年后的屈光度增长量和眼轴增长量均呈负相关(r=-0.4170、-0.5292,P<0.001),与角膜曲率改变量无显著相关性(r=-0.1630,P>0.05).结论 瞳孔直径较大有利于角膜塑形镜对视网膜周边近视性离焦的干预,进而更好地控制近视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在青少年近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眼科2015年2月~2017年2月接收的90例近视的青少年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分别给予佩戴框架眼镜进行视力矫正与佩戴角膜塑形镜进行视力矫正,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青少年的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及眼轴长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青少年戴镜期间发生2例角膜点状染色、4例角膜轻度水肿,经停戴及药物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又继续佩戴接受观察。结论:对青少年近视给予佩戴解膜塑形镜进行视力矫正,能够安全有效改善裸眼视力,延缓近视的进展发生,提高学习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眼的近期疗效,为改善青少年近视眼患者视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4例近视眼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佩戴框架眼镜,观察组给予佩戴角膜塑形镜,比较2组患者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及眼轴长度.结果 观察组佩戴后裸眼视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佩戴前后裸眼视力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佩戴前后屈光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佩戴后屈光度显著高于观察组及佩戴前(P<0.05);观察组佩戴后角膜曲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佩戴后角膜曲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佩戴前后眼轴长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佩戴后眼轴长度显著高于观察组及佩戴前(P<0.05).结论 与框架眼镜比较,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眼效果显著,有效控制了近视的发展,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0.
申华  李军  董坤峰 《河北医药》2016,(8):1184-1186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矫治屈光不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从医院接受准分子激光矫治近视的患者中,选取300例(600眼)患者,按照近视程度分为3个组,即低度组、中度组、高度组,每组100例(200眼)。3个组都采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镶磨术方法进行矫治。手术前、手术后3个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指标进行对比,包括屈光度指标及眼压值指标、眼角膜厚度指标。结果通过治疗,手术后3个组患者的屈光度指标及眼压值指标、眼角膜厚度指标均有明显改变( P <0湝.05),眼压值指标下降,眼角膜厚度变薄,应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镶磨术方法矫治近视,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手术前患者屈光度及眼压值、眼角膜厚度指标与手术后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低度组患者手术前屈光度为(-1.95±0.63),眼压值为(16.1±2.2)mm Hg,眼角膜厚度为(542.3±12.2)mm,手术后屈光度为(-0.63±0.10),眼压值为(12.2±2.1)mm Hg,眼角膜厚度为(468.1±32.3)mm;中度组患者手术前屈光度为(-4.4±0.84),眼压值为(16.0±2.4) mm Hg,眼角膜厚度为(459.3±28.1) mm;手术后屈光度为(-0.68±0.11),眼压值为(10.9±1.4) mm Hg,眼角膜厚度为(459.3±28.1) mm;高度组患者手术前屈光度为(-7.75±1.33),眼压值为(17.2±2.3)mm Hg,眼角膜厚度为(542.3±28.3)mm,手术后屈光度为(-0.62±0.13),眼压值为(9.1±3.2)mm Hg,眼角膜厚度为(447.4±45.3)mm。结论临床应用准分子激光矫治屈光不正,疗效确切、安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镶磨术方法,对治疗低度、中度、高度不同程度的近视眼患者,均能收到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程度近视青少年行低浓度阿托品在延缓近视方面的效果、安全性,为青少年近视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80例(160眼)青少年近视患者,根据近视程度分为低度近视组(近视<6.0 D)和高度近视组(近视≥6.0 D),各40例(80眼),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80眼),可细分为低度近视治疗组、低度近视对照组和高度近视治疗组、高度近视对照组,各20例(40眼)。对照组(低度近视对照组和高度近视对照组)患者均常规佩戴框架眼镜,治疗组(低度近视治疗组和高度近视治疗组)患者在白天佩戴框架眼镜基础上滴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四组屈光度、眼轴长度。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0%、2.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低度近视治疗组和低度近视对照组、高度近视治疗组和高度近视对照组的屈光度、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低度近视治疗组与高度近视治疗组、低度近视对照组与高度近视对照组的屈光度、眼轴长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近视治疗组和高度近视治疗组治疗后1年屈光度、眼轴长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近视对照组与高度近视对照组治疗后1年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分别为(4.29±1.40)D、(8.83±0.68)D、(24.33±0.45)mm、(26.70±0.32)mm,均大于治疗前的(3.46±1.33)D、(7.55±0.63)D、(23.85±0.43)mm、(26.01±0.3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阿托品在延缓青少年不同程度近视方面具有安全性、有效性价值,是理想的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2.
赵强 《中国医药指南》2013,(33):317-318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的少年儿童近视患者应用数字化角膜塑形镜矫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8例(116眼)青少年验配数字化角膜塑形镜,对其验配前后进行视力、屈光度、眼轴及眼压等临床指标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在视力、屈光度及眼压等指标方面,患者经过数字化角膜塑形镜治疗后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治疗前后比较,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膜塑形镜对控制少年儿童轻、中度近视发展具有明显效果,是临床矫治青少年近视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非接触式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ntraocular len-master,IOL-Master)与传统超声生物测量方法在测量高度近视白内障眼人工晶状体度数的准确性,评价IOL-Master的特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62只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术前分别用IOL-Master、传统超声生物测量仪测量眼轴长度,用IOL-Master测量角膜曲率,根据测量结果使用SRK/T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术中植入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术后1个月随诊检查视力及眼屈光度。结果 IOL-Master和传统超声生物测量法,测得的眼轴长度分别为(29.32±1.48)mm和 (28.78±1.54)mm,二者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个月的平均绝对屈光误差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IOL-Master是一种高精确性、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的人工晶状体度数测量工具。尤其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手术人工晶状体的选择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0.5%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和2%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治疗儿童近视的有效性。方法:患者双眼点用0.5%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和2%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早晚各一次。对用药前后的年近视发展度、眼轴、眼压和视力进行配对t检验,采用用药前后自身对照。定期观察近视发展情况。结果:年龄7~14岁(平均10.12±2.56岁),接受治疗时间1.0~2.5年。用药前后年近视发展度分别为(-1.05±0.53)D/年和(-0.56±0.55)D/年。用药后年近视发展度明显少于用药前(P<0.01)。用药前及用药后随诊矫正视力分别为4.83±0.12和4.94±0.23,用药后末次随诊矫正视力优于用药前(P<0.01)用药前后眼轴分别为(23.84±1.66)mm和(24.50±1.89)mm,用药后眼轴较用药前增长(P>0.05)。结论:点用山莨菪碱联合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具有延缓近视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老年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的观察。方法对60只眼已行老年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眼的对侧眼即透明晶状体眼进行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年龄为(62-76)岁,平均(54±4.64)岁,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为(8.23±4.83)D,平均眼轴长度(29.44±2.06)mm,植入人工晶体度数为(6.23±3.83)D,随访12-24个月。结果术后60只眼最佳矫正视力均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0.5者24只眼(40.00%),52只眼(86.67%)予矫正屈光度±1.0 D以内,术后平均屈光度为(8.24±4.84)D,术中未发生并发症,术后12-24个月随访,其中,4只眼(6.67%)发生后发障,术后未发生角膜水肿、人工晶状体偏位、视网膜裂孔形成、视网膜脱离、黄斑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老年高度近视与目前的角膜屈光手术相比,可能更适合戴镜不能矫治高度近视眼患者,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术后视力好等优点,其远期效果需长期随访和观察。  相似文献   

16.
孙根柱 《淮海医药》2014,(2):137-138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对46例(65眼),眼轴长度在25.5~32.4mm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摘除,并植入5.5mm折叠式人工晶体。其中眼轴长度25.5~28.5mm39眼(A组),眼轴长度29.0~32.4mm26眼(B组),随访8个月~2年,分别观察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A组的39眼中,视力恢复≥0.5者33眼(84.6%);B组的26眼中,视力恢复≥0.5者17眼(65.4%),其中3例患者因白内障较大、较硬,>Ⅳ级核,改为小切口摘除白内障,并植入人工晶体。2例后囊膜破裂患者均在B组,1例行前玻切后将人工晶体植入睫状沟,术后矫正视力0.5;1例行前玻切,二期行人工晶体睫状沟缝合固定术,术后矫正视力0.3。结论超声乳化摘除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治疗安全有效。眼轴短的患者视力恢复总体优于眼轴长的患者;眼轴长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更大;对于晶状体核较大、较硬者,宜采用小切口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Monovision法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5例(90眼)高度近视患者行双眼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行常规眼科检查和眼底检查、视觉需要调查、主视眼检测、生物测量,术中植入单焦点折叠式IOL.根据患者视觉需要分为两组:Monovision组28例,男11例,女17例,根据生物测量结果,术中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度数使患者主视眼术后目标屈光度-0.5~0.0D,非主视眼术后目标屈光度-2.0~-2.5D;对照组17例,男5例,女12例,双眼术后目标屈光度-0.5~0.0D.对术后双眼裸跟远近视力、屈光度等随访观察3个月,结合术后问卷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术后屈光度与术前预留屈光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Monovision组和对照组双眼同时视裸眼远视力分别为(0.83±0.15)、(0.81±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onovision组双眼同时视近视力(0.68±0.25)好于对照组(0.38±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术后3个月远距离用眼,两组不带眼镜分别是97.5%、9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3个月近距离用眼从不带眼镜的比例,两组分别为78.5%,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均无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发生.结论 Monovision法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术治疗高度近视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术后视力好、并发症少、预测屈光状态准确、远近用眼均不用戴镜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杨夏玲  金奇芳  张倩  刘菲  俞益丰 《江西医药》2014,(12):1342-1345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屈光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眼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方法217例(381只眼)超高度近视眼(-15.00±-5.00)DS患者植入后房屈光晶状体(ICL)。术后1周观察患者的裸眼视力比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一行及一行以上者占78.74%(300/381);术后6个月比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一行及一行以上者占89.50%(341/381)术后12个月比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一行及一行以上者98.68%(376/381);6个月时与12个月的裸眼视力没有改变;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术后6、12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深度术前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晶体ICL拱高为0.52-0.86mm,平均拱高(0.626±0.248)mm,1例ICL后表面与自身晶状体相贴。1个月时16眼ICL表面炎性反应物沉积;1眼瞳孔呈轻度椭圆形。13眼主诉夜间出现眩光症状,其他患者均无明显不适满意程度较高。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屈光晶状体(IC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眼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