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eutz-Jeghers综合征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eutz-Jeghers综合征(P-J综合征),又称黑斑息肉综合征或黑斑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现将我院1986-2001年收治的4例报告如下.例1,男,26岁,因反复便血5年,复发5 d入院.9岁时曾行"肠套叠"手术.查体:口唇、颊粘膜、手足部可见黑色斑.肠镜示:回盲部至直肠齿状线可见0.6~2.O cm息肉多个,呈散在分布,肝曲至回盲部所见8个息肉,均有长蒂,表面呈分叶状.胃镜示胃大弯及十二指肠段分别见一直径约0.4 cm息肉,基底宽,表面光滑.经行肠镜下电切息肉9个.病理诊断:乙状结肠息肉.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72岁,主因"间断性腹泻2个月"入院。结肠镜检查提示:乙状结肠巨大息肉。结肠镜下行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术中乙状结肠可见一巨大带蒂息肉,顶端呈分叶状,大小分别为2.0 cm×2.0 cm×3.0 cm、2.0 cm×2.0 cm×4.0 cm,表面黏膜充血(见图1)。在术中剥离残余病变时出现穿孔,立刻用可调节金属钛夹连续夹闭创面(见图2,3),术中患者无特殊不适。术后行腹部CT扫描提示:乙状结肠ESD术后改变.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24岁,因反复腹泻伴脐周隐痛6月就诊.查体阴性,口服抗生素及肠黏膜保护剂后能缓解.结肠镜检查见回盲开口呈广基隆起,大小约2.7×3.0cm2,充血明显,表面呈菜花样改变,中心可见黄色肠液溢出,活检质软.未见正常回盲瓣形态.结肠镜诊断为回盲瓣脱垂.活检病理组织报告:回肠黏膜炎症.既往有阑尾切除史.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57岁。因腹痛5个月入院。入院后行结肠镜检查见距肛门69-60 cm之间肠腔内可见约8个椭圆形黏膜隆起,0.6 cm×0.8 cm-2.0 cm×1.5 cm大小,呈囊性,其表面黏膜与肠黏膜色泽一致,光滑,无充血、水肿,表面黏膜有透亮感,活检钳触之有弹性,并可轻度改变形状,见封2图1。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 ,6 7岁。因大便带鲜红色血 1周 ,大便每天 1~2次 ,成形 ,无腹痛 ,无腹胀 ,来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 :电子肠镜进入 10 0cm达回盲部 ,回盲瓣呈乳头型 ,肠腔内少许粪水 ,粪渣及黏液 ,肠腔形态好 ,充气扩张及蠕动好 ,肠黏膜光滑 ,稍充血 ,血管纹理尚清晰。回盲瓣附近见一直径约6 .0cm长蒂类球形“息肉” ,蒂细 ,直径约 0 .4cm长约 3.0cm ,蒂顶部“息肉”表面光滑 ,可透见血管纹 ,色同周围组织 ,活检钳触之质软 ,活检 2块 ,送病理。病理示 :炎性息肉。1周后患者来行“息肉”摘除术 ,常规进镜达回盲部套圈套扎“息肉”后通电 ,电凝…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48岁。腹痛,腹胀,里急后重,大便不爽,或夹杂脓血,日行三四次,日间畏寒,夜间烦热,倦怠乏力,时轻时重,病延十载,脉弦细,舌体胖大,质暗红,苔黄腻,中间少许剥脱。肠镜报告:回盲瓣肿胀,其下方见一处片状溃疡,盲肠至降结肠弥漫性充血水肿,见散在大小不等片状及不规则状溃疡及糜烂灶。其溃疡表面均附有白苔,部分糜烂面有纤维素样渗出,并见多处片状出血,血管纹理不清,乙状结肠与直肠黏膜欠光滑,见多处出血点。病理报告:送检黏膜呈慢性炎症样改变,伴炎性渗出物。 诊断 肠□(慢性非特异性溃  相似文献   

7.
王磊  蒋薇茹  张志军  刘懿  钟良 《上海医学》2007,30(10):740-740,F0002
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男,61岁。因大便次数增多5个月余于2004年11月就诊。体格检查:心肺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一)。辅助检查:血、大便常规及CA125、CA199、癌胚抗原(CEA)等肿瘤标志物均在正常范围内,大便隐血阴性。结肠镜检查示:乙状结肠距肛门20~30cm及40~50cm处见两段多发囊肿性改变,囊肿大小不等,表面黏膜光滑,距肛门40~50cm肠段囊肿表面充血,部分糜烂,周围黏膜水肿;肝曲见一3mm×3mm小囊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38岁。因间断性上腹部疼痛1年余就诊。行胃镜检查:胃窦部见一约1.5 cm×1.0 cm×1.0 cm大小结节状包膜完整的肿物,表面光滑,橘红色,无充血、糜烂,基底周围黏膜正常,以活检钳触之表面柔软,肿物可活动。胃镜诊为胃息肉样病变,并行内镜下高频电息肉切除术。病理检查,镜下:  相似文献   

9.
1 病例介绍患者女 ,48岁。外院肠镜检查于横结肠见直径 0 .4cm半球形于基单发息肉 ,表面光滑 ,色无异常 ,质软 ,取材 1块。病理诊断 :结肠腺瘤性息肉。 2周后到我院行息肉电切术。术中结肠镜抵达回盲部 ,升结肠、肝区存留较多粪便 ,所见粘膜未见异常 ;横结肠、脾曲、降结肠插镜顺利 ,反复观察未发现息肉 ;乙状结肠部位弯度较大 ,数次勾拉方才通过 ;直肠粘膜充血、发红。诊断 :直肠炎。嘱 6个月后复查肠镜。术后病人感腹胀 ,同时颈部、胸部见皮下气肿 ,触之有握雪感 ,但无呼吸困难和心悸、气短现象 ,无腹膜刺激征 ,血压、脉搏正常。腹平片…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性,38岁.因间断性上腹部疼痛1年余就诊.行胃镜检查:胃窦部见一约1.5 cm×1.0 cm×10. cm大小结节状包膜完整的肿物,表面光滑,橘红色,无充血、糜烂,基底周围黏膜正常,以活检钳触之表面柔软,肿物可活动.胃镜诊为胃息肉样病变,并行内镜下高频电息肉切除术.病理检查,镜下:肿瘤细胞由梭形、卵圆形细胞组成,细胞核梭形,轻度异型.肿瘤细胞境界不清,排列成漩涡或编织状,可见到黏液样基质,伴有细胶原纤维带.免疫组化:CD117(-)、CD34(-)、SMA(-)、Desmin(-)、S-100(+).诊断:胃神经鞘瘤.经禁食、补液、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治疗,患者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1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81岁.因上腹部不适就诊,病程中无黑便.内镜下见胃窦部灰色隆起,呈息肉状,表面伴溃疡,大小为1.5 cm×1.5 cm×1.2 cm.行胃次全手术切除,送检标本肿瘤大小为1.5 cm×1.5 cm×1.2 cm,表面黏膜见坏死物,瘤结节有蒂与胃相连.镜下见瘤细胞大小一致,为多角形及柱状细胞,排列成实性巢及花带样、腺样,细胞核小,浆少,无明显异型性,无出血、坏死,瘤组织局限于黏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检测显示肿瘤细胞:CgA+,Syn+,NSE+.病理诊断:胃类癌.  相似文献   

12.
<正>患儿,男性,2个月,于2010年10月20日来我院就诊。出生后即有呕吐、腹胀、排便延迟,曾有血便。摄取立位腹平片检查,可见低位肠梗阻征象。结肠钡剂灌肠造影检查显示:全结肠细小,肠管宽约1.0 cm,直肠段肠管形态不规整,呈锯齿状边缘,结肠袋浅、少,肠壁较光滑,肝曲、脾曲较为圆钝,结肠框短缩,回盲部位置较高,回盲瓣开放,钡剂进入小肠,见末段回肠扩张。诊断:全结肠型先天性巨  相似文献   

13.
我院用国产XJ-1型纤维结肠镜(简称肠镜)检查35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及检查结果本组135例中,男86例,女49例,年龄18~78岁,135例中插入回盲部48例(35.56%),肝曲72例(53.83%)脾曲105例77.78%,乙状结肠135例(100%)。检查结果如下: 慢性结肠炎共44例(32.59%),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便.镜下可见粘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不清,可伴有炎性渗出物。38例做粘膜活检,病理报告均为慢性炎症。溃疡性结肠炎共6例(4.44%).均有脓血便或血便.多数伴腹痛和腹泻。镜下见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和出血。活检病理学检查均为慢性炎症。结肠息肉共19例(14.07%),其中腺瘤型息肉5例炎性息肉14例。前者均有脓血便或血便。后者为腹痛和腹泻.少数有脓血便.镜下可见有或无蒂的息肉样隆  相似文献   

14.
李明 《中国全科医学》2003,6(3):205-205
1 病历简介例 1:男 ,64岁 ,工人 ,1995年患脑梗死后 ,习惯性便秘 6年 ,近 2~ 3年经常口服中西药泻剂 ,每 2~ 3日大便 1次 ,为干燥球状便 ,无黑便及鲜血便 ,为明确诊断来我院就诊 ,无其他不适主诉。结肠镜检查 :进镜 70cm达回盲部 ,唇型回盲瓣 ,阑尾开口清晰 ,退镜观察回盲部、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粘膜呈棕褐色花斑样 ,如虎皮状 ,表面光滑 ,蠕动尚可。病理报告 :粘膜及粘膜下层见大量吞噬黑色素颗粒细胞及炎细胞 ,其他未见异常。例 2 :女 ,3 1岁 ,自由职业者 ,习惯性便秘 10余年 ,近 5年经常口服果导片、麻仁滋脾丸…  相似文献   

15.
李杰  赵艳敏 《吉林医学》2006,27(11):1402-1402
1病历摘要患者女,50岁,下腹部疼痛腹泻3d,加重1d。门诊以急性结肠炎收入院治疗。病人于3d前无明显诱因,自觉下腹部疼痛,以左侧为主,伴有稀水样便,无血便,自服泻痢停未见好转。于1d前突然出现下腹部间歇性绞痛,腹泻次数增加伴有血便,经住院治疗未见好转仍有腹痛、腹泻及血便。肠镜检查:循腔进镜至回盲部,其肠道准备欠佳,回盲及阑尾开口正常,退镜过程,距肛门约43 ̄40cm、30 ̄25cm、20 ̄15cm处黏膜有不同程度充血水肿,部分皱裂明显增厚,伴散在不规则浅溃疡,质脆易出血,分别在3个部位取活检7块,退镜中直肠未见异常。镜下诊断:①溃疡性结肠炎;②…  相似文献   

16.
刘典永 《黑龙江医学》2005,29(6):448-448
阑尾残株炎亦称阑尾切除后复发性阑尾炎,现将我科收治的3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例中,2例为急性阑尾炎,1例为阑尾蛔虫症行阑尾切除术。首次阑尾切除至此次发病时间为:术后6个月1例,术后2年1例,术后5年1例。术前确诊者2例,剖腹探查明确诊断者1例。术中见2例回盲部有轻度粘连,原荷包口处盲肠壁明显充血水肿,荷包口内有脓液,阑尾残株均长约1cm,呈化脓性改变,另1例腹腔广泛粘连,回盲部见一3.5cm×4.0cm×5.0cm炎性肿块,仔细分离,见结扎线远梢阑尾残株1cm长,呈坏疽性改变,并与盲肠浆膜下触及约1.5cm长索状物相连,剖开浆膜后证实结扎线近侧为…  相似文献   

17.
1 病例介绍患者 ,男性 ,74岁。因右下腹部疼痛伴排便习惯改变 3个月就诊。门诊行 CT平扫检查示 :回盲部占位 ,入我院行手术治疗。病理检查 :肉眼见小肠一段长 32 cm,直径 3~ 10 cm,未见阑尾。距一侧切端 5 cm处见一肿物 ,肿物占据全管周 ,管壁增厚 2~ 5 cm不等 ,肿物占据肠管长 8cm。表面见溃疡形成 ,切面灰白。肠管周围找到 5枚淋巴结。镜下观察 :黏膜层见溃疡形成 ,肿瘤细胞为大小不等的立方形细胞 ,胞核位于中央 ,呈圆形或卵圆形 ,可见核分裂象 ,胞质中等 ,呈细颗粒状 ,瘤细胞成实性巢状结构 ,小区呈不规则腺腔样 ,肿瘤细胞浸润至深…  相似文献   

18.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9岁.患者因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纳差、乏力伴四肢末端皮肤发黑,呈进行性加重、指甲增厚、干燥,甲床分离,体质量下降约20 kg,于2009年5月入院.查体:消瘦,全身皮肤呈浅黑色,尤以四肢末端为著,指甲增厚、干燥,甲床分离,部分脱落.肝、肾区轻叩痛,无其他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示:血红蛋白(Hb) 91 g· L-1;尿、便常规均正常;血钙1.99 mmol·L-1;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66.50 μg·L-1;抗dsDNA阳性,其余自身抗体阴性.胶囊内镜示:运行2 h30 min,可见小肠黏膜粗糙不平,呈颗粒状隆起充血;运行至3 h47 min,可见小肠黏膜多发息肉样黏膜隆起,表面充血,尚光滑.诊断为胃及小肠多发息肉.胃镜示:食管黏膜欠光滑,齿状线上见3处岛状充血糜烂,胃底、胃体、窦黏膜皱襞粗大,展开不良,黏膜明显充血水肿,胃窦后壁可见浅溃疡黄苔附着,幽门可见黏膜充血水肿;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散在疣状突起,充血,降部见片状充血水肿.病理诊断为胃窦、食管慢性炎症,黏膜充血,水肿,局部灶性息肉样改变.结肠镜示:结肠黏膜不光滑,散在小片状糜烂,附着白苔,弥漫性分布息肉样突起,色红,部分呈不规则形,大小不一,取材不脆.病理诊断为横结肠多发性炎性息肉(山田Ⅰ-Ⅳ型),局灶性腺体增生.结合球蛋白HP(一),诊断为Cronkhite-Canada综合征(CCS).给予对症处理、营养支持和激素治疗,患者症状稍好转.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回盲部病变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案.方法 收集2009年9月至2016年3月该院134例回盲部病变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肠镜及病理检查和诊断等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归纳其临床特征.结果 共收集回盲部病变134例,其中回盲部癌36例(26.87%),炎症性肠病30例(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22.39%),肠结核26例(19.40%).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腹泻、便血等.肠镜下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肿胀、红斑、糜烂、溃疡及肿块样新生物.良性疾病(除回盲部癌及淋巴瘤以外病例)以溃疡形成伴局部黏膜充血、肿胀为主,回盲部癌则以回盲部新生物多见.影像学检查以腹部CT为主,共93例(69.40%)行该检查.手术治疗49例,术前诊断错误7例,误诊率14.28%.结论 回盲部病变总体以良性疾病为主,诊疗过程复杂,确诊困难,误诊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60岁,因中下腹反复阵发性绞痛2个月入院.病程中腹痛呈阵发性发作,伴恶心及呕吐胃内容物.肛门排气后腹痛消失.体检:T36.8℃,腹平软,右下腹压痛明显,右中腹可触及一6×2cm大小包块,压痛明显,质韧,活动度不大,余无阳性体征.入院肠镜检查见回盲瓣后唇上一2.0×1.5cm肿物突向盲肠腔,其旁见一3.5×3.5×4.5cm肿物,表面结节不平,质硬,覆厚薄不均污秽苔.镜头顺回盲瓣前唇进入回肠10cm未见异常.外院B超示:胆囊填满型结石,胆囊炎.本院CT示:①胆结石,胆囊炎.②升结肠中下段占位病变.术前诊断①结肠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