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评价Apofix椎板钩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效果。方法:对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颈1-2后路融合、Apofix椎板钩内固定术。包括齿状突发育不全1例,颈1-2旋转性半脱位1例。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2例均获骨性愈合。结论:寰枢椎后路融合、Apofix椎板钩内固定术适合于创伤性寰枢椎不稳。解剖复位是手术成功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 Apofix椎板钩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效果。方法 :对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行 C1~ 2后路融合、Apofix椎板钩内固定术。包括齿状突骨折 5例 ,其中 1例伴横韧带断裂。结果 :术后随访 3~ 11个月 ,颈椎侧位 X线片检查 ,5例获骨性愈合。结论 :寰枢椎后路融合、Apofix椎板钩内固定术适于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解剖复位是手术成功的主要措施。Apofix椎板钩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倪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ApoFix椎板钩在齿状突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Apofix椎板钩治疗新鲜齿状突骨折(AdersonⅡ型)17例,陈旧性骨折1例,均伴有寰枢椎不稳,并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活动受限.术前行颅骨牵引,使用ApoFix椎板钩作寰枢椎内固定并植骨.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齿状突骨性愈合,寰枢椎复位并融合,无脱钩及断管.结论:使用Apofix椎板钩手术,操作简单,寰枢椎复位佳,固定可靠,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Apofix椎板钩治疗创伤性寰枢椎失稳的效果。方法对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行C1-2后路融合、Apofix椎板钩内固定术。包括齿状突骨折21例,其中3例伴横韧带断裂。结果术后随访3~11个月,经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21例获骨性愈合。结论寰枢椎后路融合、Apofix椎板钩内固定术适于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解剖复位是手术成功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Apofix椎板钩治疗创伤性寰枢椎失稳的效果。方法对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行C1-2后路融合、Apofix椎板钩内固定术。包括齿状突骨折21例,其中3例伴横韧带断裂。结果术后随访3~11个月,经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21例获骨性愈合。结论寰枢椎后路融合、Apofix椎板钩内固定术适于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解剖复位是手术成功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后路融合固定术在治疗寰枢椎不稳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采用颈后路复位、减压和融合固定治疗的16例寰枢椎不稳病例临床资料.结果 Apofix椎板夹固定9例,Axis钛板螺钉固定7例,均自体骨移植.完全复位8例,部分复位6例,原位固定2例.无椎动脉损伤、脊髓损伤、感染、固定失效等并发症.随访3-21个月,平均10±1.2月,X光片、CT复查所有病例3个月后均达到满意融合.脊髓功能有7.5提高到13分.结论 颈后路融合固定术可使寰枢椎不稳与脱位获得即刻和长期稳定,方便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寰枢椎脱位病人12例,接受后路枢椎椎弓根螺钉联合寰椎椎板钩固定术.术后随访,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评估疼痛症状,CT检查评估融合情况.结果:术后病人颈部疼痛评分显著降低(P<0.01),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显著提高(P<0.01).所有病人均未出现脊髓损伤、椎动脉损伤、术后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内,固定节段融合良好.结论:寰枢椎钉钩系统治疗寰枢椎脱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pofix椎板夹在颈椎后路内固定应用中的适应证、方法及作用。方法:收集2004年12月~2006年3月手术应用Apofix内固定治疗患者16例,其中枢椎齿突骨折7例(陈旧性2例),寰枢椎脱位不稳4例(先天性齿突发育不良2例,发育性寰枢椎不稳2例),Hangman骨折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1例。结果:本组16例患者随访4~19个月,骨折愈合良好,内固定在位,固定可靠,植骨融合良好,无1例发生脊髓、血管和神经损伤,无椎板夹松动、脱落、断裂等并发症发生 1例患者在手术中发生一侧椎板骨折,仅行单侧固定,术后行Halo架固定3个月,拍片示植骨融合可靠后去除Halo架。结论:Apofix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稳定性好,固定确实,是一种结实、可靠的内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APOFIX椎板夹系统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作用。方法21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Apofix椎板夹系统固定并植骨融合。结果21例均获随访,寰枢椎均达到骨性融合,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恢复。结论Apofix椎板夹系统寰枢椎后路固定,操作相对简单,稳定性好,固定确实,是一种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ApoFix椎板钩在齿状突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ApoFix椎板钩治疗新鲜齿状突骨折(AdersonⅡ型)16例,陈旧性骨折3例,均伴有寰枢椎不稳,并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活动受限。术前行颅骨牵引,使用ApoFix椎板钩作寰枢椎内固定并植骨。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齿状突骨性愈合,寰枢椎复位并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或其他并发症。结论:ApoFix椎板钩手术操作简单,寰枢椎复位佳,固定可靠,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Apofix椎板夹内固定器在陈旧性创伤性寰枢椎脱位后路融合术中的效果。方法对18例陈旧性创伤性寰枢椎脱位患者施行了后路Apofix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先行颅骨牵引复位1~2周,于局麻下后正中入路显露寰枕间隙﹑寰椎与枢椎后方结构,于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间分别置入Apofix椎板夹,取髂骨块植于颈1、2椎板间。逐渐加压至恰当位置,然后锁紧。结果 18例患者随访(13~84个月),平均38个月。15例获得完全复位,3例部分复位,17例于术后3~4个月获得骨性融合;1例部分复位患者于术后3个月植骨块及内固定松动,寰枢椎脱位加重,再次行枕颈融合术。术前有16例伴有神经损伤表现,术后6例完全消失,10例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5分提高至术后平均15.8分。结论陈旧性创伤性寰枢椎脱位行后路Apofix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操作便捷,安全可靠,只要术前能获得满意的复位,术后处理得当,则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XIS内固定在枕颈融合术中的作用。方法对5例上颈椎不稳行枕颈植骨融合AXIS内固定术,其中颈1椎管中巨大神经鞘膜瘤,环椎后弓骨折、环椎枢椎骨折脱位,环椎脱位和枢椎齿状突骨折合并脱位各1例。结果5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3-18mo,平均时间7mo,全部植骨融合,对颈部神经受压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骨块融合,螺钉无松动。结论AXIS可提供有效的内固定,适用于不稳定地枕颈骨折或脱位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后路中线和侧方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效果。方法分别采用后路中线线缆和椎板夹技术以及寰椎侧块与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对68例先天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植骨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术中未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无死亡、重残或其他手术并发症。47例获3月~7年随访,平均17个月。术后颈部疼痛均消失,肢体肌力有不同程度改善。过伸过屈位X光片检查显示内固定材料无松动、断裂,46例植骨块融合,1例术后1年复查发现植骨块吸收,做了翻修手术并随访1年,植骨块融合。结论后路中线线缆技术可以达到稳定寰枢椎、植骨融合的目的,适合大多数寰枢椎不稳患者;颈1-2侧块固定可以作为中线固定技术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4.
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映波  张伟  付能高  谭东  蒋成  蔚芃 《四川医学》2014,(9):1128-1130
目的 探讨经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可行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3年2月我院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28例患者资料,Ⅱ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定19例,Ⅲ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9例,随访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复位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所有螺钉位置良好,骨折与复位及固定满意。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X线片、CT显示寰枢椎达到骨性融合,内固定物未松动及断裂。临床症状改善优良率89.3%。结论 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具有生物力学稳定性好,复位满意,固定可靠,植骨融合率高,最大限度地保留颈椎活动度,临床症状改善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后路椎弓根钉棒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及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寰枢椎骨折脱位及不稳患者10例为观察组,予以颈后路椎弓根钉棒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同时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行后路椎夹板内固定术治疗的1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2组手术时间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但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显著(P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中CT引导下寰枢椎复位、固定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8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行术中CT引导下寰枢椎复位、固定术的1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26~68岁,平均49.9岁。16例中12例为陈旧性寰枢关节不稳定或脱位,4例为C2齿突新鲜骨折、脱位。16例中14例进行了寰枢椎植骨融合术,2例仅寰枢椎固定、未进行植骨。术中CT使用时机:(1)在术中置钉前CT扫描评估寰枢椎复位情况;(2)术中寰枢椎椎弓根穿刺过程中,CT扫描引导穿刺方向(其中2例患者联合使用3D打印个体化导板和术中CT引导寰枢椎置钉);(3)置钉完成后应用多平面CT重建图像评估螺钉位置及寰枢关节复位情况。计算术中CT扫描的次数,将同期实施徒手寰枢椎内固定的1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种术式的置钉准确性。结果: 本组11例术中CT扫描1次、4例2次、1例3次,平均1.4次。16例中CT扫描发现2例寰椎螺钉位置不佳,在术中进行了修正,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及伤口感染病例。所有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0个月,平均6.7个月。16例术后寰枢关节均获得解剖复位。术后3个月复查CT见寰枢融合良好(14例),齿突骨折骨性愈合(2例)。11例术前合并脊髓病患者脊髓功能改善,平均JOA评分由12.1分提高至14.4分。至最后一次随访均未发现断钉、断棒、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置钉准确性比较,发现16例CT组所有寰枢椎螺钉位置均满意,而徒手置钉组19例中有2例4枚的螺钉位置不佳(10.5%)。结论: 应用术中CT引导下寰枢椎复位、固定术提高了寰枢椎置钉的准确性,判断寰枢关节复位程度更加精确,术中即刻了解螺钉位置,一定程度上避免返修,显示该术式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36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男24例,女12例,年龄23~68岁,平均46.3岁.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27例,不稳定Ⅲ型9例,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 6~11分,平均9.6分,影像学检查均伴有寰枢椎不稳或脱位表现.采用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进行固定,并在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间植入自体髂骨.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共置入144枚椎弓根螺钉,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0.8个月,所有患者寰枢椎复位均满意.术后三维CT检查发现3例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倾角偏小,螺钉部分穿破椎动脉孔内侧壁,椎动脉造影未见椎动脉损伤.其余病例螺钉位置满意,植骨于术后6~9个月达骨性融合.术后3个月JOA评分11~17分,平均14.6分.所有患者术后颈部屈伸活动良好,轴向旋转功能有部分丧失,无神经症状加重、螺钉松动、断裂和寰枢椎失稳现象发生.结论 应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可使寰枢椎获得即刻的坚强固定,有利于植骨融合,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游离齿突小骨伴寰枢椎脱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7年3月~2010年10月,收治10例游
离齿突小骨伴寰枢椎脱位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20~65岁,平均39.8岁,术前摄颈椎正侧位X片,CT及MRI检查,评价脱位及
脊髓受压程度。术前经1~2周牵引,10例患者均属可复性脱位,10例患者均采用颈椎后入路,其中C1侧块、寰枢椎弓根螺钉固
定9例,枕骨髁钉C2~C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1例,术后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手术时间2~3.5 h,平均3 h;术中出血量250~660 ml,
平均420 ml,术后颈痛和神经损害表现均消失,10例患者均获随访6~52个月,平均22个月,患者均在6~8个月达到寰枢椎及寰
枕骨融合,至末次随访,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和寰枢椎再移位现象。结论齿状突游离小骨是齿状突畸形最常见的类型,合并
寰枢椎脱位后可致严重的脊髓损伤,采用后路内固定手术,能够重建寰枢椎的稳定性,实现即刻稳定,术后能最大限度保留患者
头颈部活动度,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