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冠状动脉内斑块负荷重,导致冠状动脉完全或几乎完全闭塞的病变。冠状动脉闭塞的时间通常难以确定,但CTO病变一般是指冠状动脉闭塞至少3个月以上的病变[1]。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中,侧支循环的相关预测因素及侧支循环对患者的预后影响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试图通过相关预测因素进一步推断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成熟度,同时进一步探讨侧支循环对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10月-2019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相似文献   

3.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total occlusion,CTO)的成功开通,可以降低死亡率,避免或延迟冠状动脉搭桥.专用器械的研制、经验的积累、技术的提高使CTO开通的成功率明显提高.大多数CTO病变可以通过前向导丝技术(antegrade technique)完成,近期报道的逆向导丝技术(retrograde technique),可以提高复杂CTO病变的开通率.  相似文献   

4.
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 CTO)是指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病变基础,加之血栓形成、机化而导致冠状动脉管腔100%闭塞且闭塞在3个月以上的病变.但针对CTO闭塞时间的定义文献资料各异[1,2].2005年,由美国心脏学会创办发行的权威心血管杂志《循环》发表了一篇名为《CTO病变经皮介入治疗共识》的文章,文中建议"慢性闭塞时间应在3个月以上"被广泛公认为临床诊断标准.冠状动脉造影(CAG)是目前唯一能直接观察冠状动脉形态的诊断方法,能较明确地揭示冠状动脉的解剖畸形及其阻塞性病变的位置、程度与范围,是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依据CAG检查结果,可将CTO病变程度分为真性完全闭塞和次全闭塞.CTO病变常由血栓闭塞并机化所致,包含4个主要的病理学特征:①近端高密度纤维帽;②负性重构;③新生微通道的速增;④远端纤维帽.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是冠心病介入治疗中最复杂病变之一、在技术上存在很大的挑战,近年来,随着新器械和新技术在CTO介入治疗中的应用,CTO开通的成功率明显提高,与单纯的前向导丝技术相比,采用逆向导丝技术治疗CTO病变的成功率更高,本文采取逆向导丝技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且应用了一种新的建立正向导丝通道,这种新的技术我们称为导丝"寻踪"技术,即正向导丝穿入逆向微导管来替代300 cm导丝交换的建立正向导丝通道方法,有技术优势,操作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Finecross微导管在逆行导丝技术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35例CTO患者,其中20例右冠闭塞,15例前降支闭塞,闭塞病变的靶血管远端均有良好的侧支循环血管逆行供血,35例均采用Finecross微导管支撑导丝进行逆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 Finecross微导管直接通过侧支循环为25例,经小外径球囊低压力扩张侧支循环血管后Finecross微导管通过侧支循环为8例,手术最终成功30例,3例逆行导丝未通过闭塞病变,无并发症发生;2例Finecross微导管因侧支循环血管迂曲故未通过,其中1例导丝通过后微导管无法通过,且发生心包填塞,经及时治疗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余34例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结论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血管成形术中合理应用Finecross可获得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由于传统的低成功率和再狭窄、再闭塞高发生率,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病变被称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最后的堡垒。手术器械和导丝通过技术的最新发展显著增加了CTO病变PCI的成功率,并保持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特别是与单纯的前向导丝技术相比, CTO逆向技术显著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大多数介入医师在临床中会发现,有些病例逆向途径较正向途径能提供更大的优势,但也有较多的病例因为缺乏合适器械或有效技术技巧未能实施逆向途径。本文就CTO逆向技术治疗现状结合自身经验,对侧支循环选择、导丝通过和CTO通过技术进行详述,希望对介入医师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li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直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难点.南于CTO解剖结构上的特点,采用常规正向导丝技术的手术的成功率多在50%~60%.对部分经正向导丝无法成功的病例,采用逆向导丝技术可使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但由于逆向导丝操作技术非常复杂,还没有被广泛采用.本文介绍对CTO患者经桡动脉单导管逆行导丝技术行PCI成功一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或近乎完全闭塞病变冠脉侧支循环的建立及其整体病变程度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Leaman冠状动脉记分判定冠脉病变程度,左室造影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壁运动Cortina记分判断左室功能,并研究Leaman记分和侧支循环建立对LVEF,Cortina记分的影响。结果:侧支循环建立组25例与无侧支循环组20例比较LVEF升高有显著差异(P〈0.01);侧支  相似文献   

10.
开通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仍然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最后挑战之一。作为经典的前向技术的重要补充,逆向技术是该治疗的重要方法。尽管经常被用于最复杂的病变,但逆向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自逆向技术出现以来,已经有了重要改进,使其更安全、更快、更成功。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42岁,反复胸部不适2年,加重数个月,行走500 m后胸部压榨感。既往吸烟史,每天2包以上。  相似文献   

12.
药物涂层球囊(DCB)已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在支架内再狭窄、小血管病变、分叉病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较少,现结合DCB的作用机制和DCB在CTO病变中应用的相关报道,阐述DCB在CTO病变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12例沧州市中心医院尝试逆向开通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侧支通道穿孔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侧支通道穿孔的治疗及预后。方法:2009-01-2017-01我院共有238例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尝试通过逆向途径开通,其中12例患者并发逆向侧支通道穿孔。回顾分析12例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影像资料,对穿孔的特点、治疗方法、治疗结果及近期预后进行总结。结果:12例患者中7例为间隔支侧支通道穿孔,5例为心外膜侧支通道穿孔,7例间隔支侧支通道穿孔患者中6例为指引导丝介导的穿孔,均未进行特殊处理,1例为微导管注射造影剂所致,应用微导管注射凝血酶栓塞侧支通道治疗成功。5例心外膜侧支通道穿孔患者,最终均进行了正、逆向双侧栓塞治疗,其中1例术中只应用弹簧圈进行单侧栓塞治疗,术后并发延迟心包压塞。经心包穿刺引流、弹簧圈栓塞对侧后病情好转。1例应用弹簧圈双侧栓塞治疗,术后并发延迟心包压塞,经心包穿刺引流,双侧凝血酶栓塞治疗后好转。其余3例均应用凝血酶双侧栓塞治疗成功。结论:对于导引导丝介导的室间隔侧支穿孔可密切监测。对于成功开通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发生心外膜侧支穿孔的患者应进行双侧栓塞治疗。凝血酶较弹簧圈可能是一种更理想的治疗心外膜侧支穿孔的血栓形成物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侧支大小与闭塞远端心肌灌注水平的关系和闭塞远端不同灌注水平对CTO开通术后远端心肌灌注恢复和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 连续入选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1日就诊于西京医院的CTO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完善心肌声学造影以评价闭塞远端心肌血流灌注[峰值强度(A)、血流速度(β)、心肌血流量(A×β)]。开通CTO支架植入后使用温度压力导丝测定冠状动脉楔压Pw,并计算侧支压力指数(CPI)。以CPI≥0.25和CPI<0.25分为侧支丰富组和侧支不良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在A、β、A×β方面的差异。采用心肌声学造影半定量分析,根据闭塞远端心肌灌注水平分为灌注缺损组和灌注延迟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术后1个月在A、β、A×β方面的差异以及心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①CPI<0.25和CPI≥0.25两组患者闭塞远端心肌灌注水平在术前,术后1d,术后1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灌注缺损组术前A[(4.9±0.6)dB vs (5.8±0.8) dB]和A×β[(14.1±2.4)dB/s vs (16.2±2.2) dB/s]显著低于灌注延迟组(均P<0.01);β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CTO开通术后1d,1个月,灌注缺损组A[术后1d (6.1±0.8)dB vs (6.9±0.9) dB,P=0.01],[术后1个月(7.7±1.1)dB vs(8.5±1.0)dB,P<0.05]仍显著低于灌注延迟组;灌注延迟组和灌注缺损组远端心肌的 β和A×β差异无统计意义。④灌注缺损组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灌注延迟组[(45±7)%vs(49±4)%,P<0.05)];CTO开通术后1个月灌注延迟组射血分数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3)% vs(49±4)%,P=0.02]。灌注缺损组CTO开通术后1个月的LVEF与术前相比未见明显变化[(45±7)% vs (45±6)%]。 结论 ①CPI无法预测CTO闭塞远端心肌的灌注水平;②CTO开通后,闭塞远端心肌的灌注恢复不受CPI的影响;③CTO开通后远端心肌灌注水平和心功能的恢复受术前闭塞远端心肌灌注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严重冠状动脉病变。这些患者通常年龄更大,合并疾病更多。CTO病变的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难度较大,成功率相对低,且并发症的发生更多,但在经验丰富中心CTO病变经皮冠脉介入术的成功率已经达到80%~90%。CTO病变血运重建的获益目前还存在争议。观察性研究和注册研究显示,开通CTO病变可以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甚至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是尚缺乏随机对照研究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2005年1月~2006年7月,我们对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QT离散度(QTd)变化进行了观察,以探讨PCI对CTO患者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以球囊支撑普通导引导丝(中等硬度3~4 g)行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为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并行介入治疗(PCI)的患者38例,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2例,稳定型心绞痛7例。比较单独使用导引导丝以及使用导引导丝未成功,以球囊支撑导引导丝治疗成功方法,分析成功病例与未成功病例临床特点。结果 38例患者29例(76%)获得成功。完全闭塞时间≤12个月者17例(58.6%)比3例(33.3%),>12个月为12例(41.4%)比6例(66.7%),闭塞端的形状(刀切状:20.7%比55.6%;桥侧支:13.8%比66.7%),闭塞段的长度≥15 mm的患者比例(37.9%比7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期间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结论以球囊支撑普通导引导丝行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安全方便,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占所有冠心病患者的15%~25%,在观察到的CTO患者中,只有相对少的一部分完成了血运重建。随着技术和设备的进步,CTO血运重建的成功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减少了并发症。最近关于CTO血运重建的临床益处的证据越来越多,特别是在缓解心绞痛方面得到了证实。然而,不同研究之间的结果仍存在异质性,对于CTO是否需要血运重建目前存在较大争议。现就CTO血运重建的理论依据、CTO治疗策略的选择、临床获益情况及全球专家共识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介入治疗与最优药物治疗对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的远期预后,同时比较侧支循环良好的CTO病变患者的远期预后。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性纳入我院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冠状动脉造影提示CTO病变患者361例。根据不同治疗策略将纳入患者分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n=169)和优化药物治疗(OMT)组(n=192),同时通过Rentrop分级评估361例患者的CTO血管的侧支循环情况,将Rentrop≥2级的CTO病变定义为侧支循环良好的CTO病变,共209例患者,其中PCI组114例,OMT组95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化资料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等相关资料,随访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描述两组患者终点事件的累积发生率,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PCI和OMT对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随访时间为15(10, 33)个月,在361例CTO病变患者中,PCI组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7.7%vs. 18.8%,P=0.003)及心肌梗死发生率(1....  相似文献   

20.
<正>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是指,闭塞时间>3个月的病变。CTO病变约占全部冠状动脉造影的30%以上,目前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者<8%,仅占全部PCI病例的10%~20%,与非闭塞冠状动脉病变相比,[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