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钩体)血清型别复杂,宿主动物种类繁多,调查本地区钩体菌型及其分布,是对钩体病进行有效防制的一项基本工作。贵州省自1958年首次在贵定县从病原学证实本病存在~(1)之后,一些县市相继发生流行,并先后从病人及黑级姬鼠等动物中分离到钩体菌株。  相似文献   

2.
杨茂文  王启春 《贵州医药》1995,19(6):344-348
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对黔南州鼠传疾病的流行及其相关地理、病原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调查结果证实本州存在以黑线姬为主要传源的钩端螺旋体病和以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的肾综合征出血热两种鼠、传统及其自然疫疫源地。  相似文献   

3.
1993~2003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和分析近期河南省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的流行特点、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 对河南省1993—2003年钩体病的疫情资料、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和监测资料予以整理和分析。结果 1993~2003年河南省共发生钩体病2298例,年均发病率为0.23/10万,死亡57例,病死率为2.48%。发病及死亡总体呈下降趋势。病例集中在黄河北岸的新乡地区,占总发病例数94.82%。8~10月为发病高峰,占全部病例的92.13%。临床分型以流感伤寒型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1.58%。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62.50%,黄疸出血群为66.60%。年均鼠密度为4.09%,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在鼠肾中分离出13株钩端螺旋体,均为黄疸出血型。结论 我省钩体病人间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型,鼠类是主要传染源,流行形式为稻田型,以接触疫水为传播途径。疫区范围缩小是我省钩体病发病和死亡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省发病率较高,且绝大多数为稻田型流行。由于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是一种多宿主性病原微生物,查明农田生境宿主动物种类及主要动物传染源,对预防本病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多年来对我省各县、市进行大规模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于后。材料和方法一、选点:已知疫区以出现病例为依据,未知疫区以人群血清学调查资料、追溯访问既往可疑病例及地理景观特点等为线索,在每个县、市、特区各选择2~3个调查点。  相似文献   

5.
怀远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庆  李玉珍  李俊 《淮海医药》2004,22(4):259-261
目的 了解怀远县钩端螺旋体病 (钩体病 )流行现状及流行趋势。方法 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点及调查对象 ,血清标本用显微镜凝集试验检测并与国家标准 1 5群 1 5株对照确定血清群 ,对动物肾标本接种培养鉴定血清群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县总感染率达 4 .37% ,感染血清群主要为黄疸出血群 ,占 97.5 6 % ,平均抗体滴度较高 ,为 1∶ 337.79,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是县内不同河系分布有所不同 ,涡河以南感染率 (9.80 % )高于涡河以北 (0 .4 9% ) (χ2 =1 7.32 ,P<0 .0 1 ) ;农作物种植种类不同也有明显差异 ,水稻种植区感染率 (1 0 .0 6 % )明显高于非水稻种植区 (1 .98% ) (χ2 =1 5 .4 6 ,P<0 .0 1 ) ,黑线姬鼠为我县黄疸出血群钩体主要的动物宿主 ,感染率为 38.4 6 %。结论 怀远县钩体疫源地类型已由既往的经济疫源地向自然疫源地过渡 ,为混合型疫源地 ,流行形式与稻田型一致 ,以黄疸出血群为主 ,黑线姬鼠为主要动物宿主 ,并从血清学及病原学方面证实了“南黄北移”现象的存在 ,为怀远县乃至整个淮北地区钩体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应用圆形分布方法对山东省1965~1987年23年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钧体病)发病季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钩体病平均发病高峰日为8月12日,三个不同流行强度平均发病高峰日仅相差5天。这说明我省钩体病发病有较强的季节性。各流行期的推算,为我们防治钩体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湖录  李观聪 《贵州医药》1991,15(6):366-367
1959年贵州省防疫站从修文县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现症患者血中分离出钩体病原菌,首次证实我区有钩体病存在。继后在一些县发生流行,流行菌群均为黄疸出血群。1990年5~9月在从未报过钩体病的关岭县花江区长田乡发生流行,先诊断为伤寒病,后经我们调查为一起犬群钩体病引起的流行,现将调查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钧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以鼠类和家畜患病为主,人与动物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的急性传染病。1962年经血清学调查及病原体分离已证实天津有钩体病及动物宿主存在。1964年市郊雨后又有钧体病爆发,并从病人及家畜中分离到病原体,  相似文献   

9.
钩端螺旋体病1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端螺旋体病14例报告泰宁县医院林从全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由多种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也是常在动物中流行的一种自然疫原性疾病。起病急,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并发症多,极易误诊,病死率高。现将我院1995、1996两年收住院的钩体病14例报...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首次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钩体病的流行范围很广,国内几乎绝大部分省、市均有发病。本省除1975年在太原发现动物宿主外,一直未能得到  相似文献   

11.
钩端螺旋体疫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知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疫苗能预防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然而血清型特异性限制了全菌体灭活疫苗的效力.正在寻找能诱导抗各血清型交叉保护性免疫的钩体抗原.已在致病性钩体中找到保守性抗原,这些抗原能在动物模型中诱导保护性免疫.随着两株钩体全长基因组的破译,已应用反向疫苗学来鉴定钩体候选疫苗.  相似文献   

12.
钩端螺旋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研究发现,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具有独特的基因组结构,可分为不同的血清型或基因组种.钩端螺旋体的传播受菌株、宿主免疫力以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钩端螺旋体具有强大的侵袭力及多种毒力因子,并可诱导宿主产生免疫病理损伤,从而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由于缺少用于钩端螺旋体操作的基因工具,因而人们对钩端螺旋体的致病机制仍所知甚少.准确的早期诊断方法有利于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而安全、高效的疫苗则是预防钩端螺旋体病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间接血凝试验,对钩体病的诊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操作方法简单。为了促进该法在基层推广使用,我们观察了钩端螺旋体致敏红细胞保存的有效时间,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出血热是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其传播途径目前国内外主要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通过革螨叮咬传播;一种认为通过恙螨叮咬传播;或认为是动物源性传播。几年来我们对于革螨作为本病传播媒介的可能性进行了现场和实验研究,初步有以下几点认识: 1.革螨与出血热的传染源(黑线姬鼠)关系密切,它是黑线姬鼠鼠体和巢穴的优势寄生节肢动物。据近几年来在丹阳、干榆、东海、高淳、沛县及某水利工地调查,黑线姬鼠体表和巢穴中均有大量革螨,而极少发现恙螨。如丹阳县1976年3月至1977年2月检查黑线姬鼠639只及其鼠巢442个,共检获革螨158,765只(平均鼠巢革螨指数359.3),而恙螨仅发现  相似文献   

15.
钩端螺旋体性脑动脉炎是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以隐性感染或轻症钩端螺旋体病居多,少数患者可回忆起2~3个月前较短时间的轻度发热,多数问不出钩端螺旋体的感染史。其发病以儿童为最高,青壮年次之。主要为钩端螺旋体直接侵入脑动脉,使其发生全动脉的炎性改变,血管腔逐渐狭窄或合并血栓形成,使脑血管阻塞,导致供血不足及脑萎缩。  相似文献   

16.
消息报导     
1.中华医学会河北分会订于4月27日—31日在邯郸市召开“钩端螺旋体病学术会议”,会期五天。根据会议要求。我会征集了学术论文五篇:①钩端螺旋体病恢复期的全身改变;②钩端螺旋体病并发男子乳房发育症;③钩端螺旋体病远期神经系统并发症;④钩端螺旋体葡萄膜炎;⑤钩端螺旋体病临床观察。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有:蔡公琪、孙弥祥、师绣璋、甘幼强、张莲净、陈世畯、孙模世、张秀豪、耿贯一等医师。  相似文献   

17.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LS)是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而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是钩端螺旋体病的神经系统后发症,多于钩端螺旋体病之后2~5个月发病[1].散发性成人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容易漏诊与误诊,我们报告1例成人高血压病合并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并对此病例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云南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 palli-dior据解放后多次调查,仅分布于我省滇东北昭通地区的部分县,其中包括绥江、盐津及大关等,其最南界未越过北纬27°,是黑线姬鼠在我省分布的边缘带。迄今,已知在临床上确诊有流行性出血热病例的流行区是毗邻我省滇东北的四川南充地区,这也是我国西南最早出现病例报导的地区之一(注)。  相似文献   

19.
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感染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是在全球广泛分布的威胁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的常见人畜共患病.防治钩端螺旋体病的最好方法是安全、有效的疫苗.本文对钩端螺旋体灭活疫苗、外膜疫苗、脂多糖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和核酸疫苗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新的疫苗研发思路.  相似文献   

20.
1977—1979年间,元谋县开展钩端螺旋体病调查证实,境内元马镇和班果,苴林、江边、老城等公社,存在着钩体病流行,并从病人和猪肾中检获了病原体。为了进一步了解流行区及其附近的人群间自然感染钩体病情况,在1980年5—7月,结合病毒性肝炎的普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