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2.
纪盛章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8,(6)
作者对7例胆囊壁增厚而被CT误诊为胆石症的病例进行了超声对照研究,男4例,女3例,年龄26~42岁。3例行腹部CT干扫,4例行增强扫描。CT后均行超声检查。7例CT均显示在胆囊凹有液体样密度结构。其中5例在低密度结构中央有高密度环,该环增强扫描时较平扫明显,CT诊断为结石,超声在5例均显示弥漫的胆囊壁增厚而无结石;另1例显示中央有弥漫的高密度区,提示为绕以胆汁的含量较少的结石,超声显示胆囊壁增厚,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结肠壁增厚的C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结肠壁增厚的CT影像特征,评价其与肝硬化进展程度的关系。材料与方法:69例肝硬化中,39例为CT增强扫描,30例为平扫。分析CT像上结肠壁增厚(>3mm)的征象、发生率、分布情况,并统计分析其与肝功能分级(Child-Pugh)的关系,100例正常者为对照组。结果:44.9%肝硬化患者显示结肠壁增厚,与对照组(22%)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中77.4%主要发生于右半结肠,22.6%为全结肠受累,表现为环状同心型增厚或结肠袋的结节状增厚;66%的患者强化不明显。肝硬化结肠壁增厚在肝功能A、B、C各级中的发生率分别为34%、58%及75%,其发生、发展与Child-Pugh分级成正相关,主要与白蛋白水平负相关。结论:结肠壁增厚常见于失代偿期肝硬化,右半结肠为最好发部位,与肝硬化严重程度相关。白蛋白水平降低及门脉高压可能为其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胆囊壁增厚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胆囊壁增厚性病变(16例胆囊癌和26例胆囊良性病变)的常规MRI及DWI图像,并由2位医师比较常规MRI、融合图像(DWI+T2WI)视觉评估、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测量3种方法在判别胆囊壁增厚性病变良恶性的能力.结果 常规MRI、融合图像视觉评估、ADC值测量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70、0.849、0.901.常规MRI方法诊断的准确度、敏感性和特异性为59.5%、62.5%、57.7%;融合图像视觉评估的方法诊断的准确度、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5.7%、81.2%、88.5%;ADC值测量的准确度、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3.3%、80.0%、85.2%.胆囊癌组的平均ADC值[(1.15±0.35)×10-3mm2/s]明显低于胆囊良性病变组[(1.99±0.61)×10-3mm2/s](P<0.01).结论 DWI(融合图像的视觉评估和ADC值的测量)在胆囊壁增厚性病变良恶性质的判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白振明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9,(1)
作者等对4例患有结肠周围脓肿的结肠憩室炎行CT和灌肠造影检查。术前清肠。乙状结肠病变3例中2例疑有膀胱瘘,为显示瘘孔,用0.8%硫酸钡灌肠,并立即排出,使瘘孔显影,然后向膀胱及乙状结肠注入100、200ml橄榄油。结肠周围脓肿的CT图像呈与结肠相接的肿块影,灌肠造影时可见结肠受压、钡剂外漏等。对于膀胱瘘,CT 相似文献
6.
CT在肠壁增厚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CT成像技术的发展和诊断经验的积累 ,CT在胃肠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CT在肠壁增厚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复习文献综述如下。1 正常肠道的CT表现正常小肠壁厚度根据肠腔充盈程度可稍有差异。充盈良好时厚度约为 1~ 2mm ,部分充盈时厚度约 2~ 3mm ,但呈对称性。多数作者认为正常小肠壁厚度的上限为 2~ 3mm ,但也有作者认为当小肠肠腔由水充盈时肠壁略薄[1] 。结肠肠壁的厚度主要取决于肠腔的充盈程度 ,肠腔充盈时肠壁的厚度不超过 3mm[2 ] 。粪便、液体和肠内其它残留物常使肠壁的厚度不易确定 ,参考邻近由气体充盈良… 相似文献
7.
黏液腺癌是结肠癌中的少见组织学类型,以癌组织中含有大量黏液为特征。其发生频度,欧美为8.2%~19%,日本为3.5%~11.4%。结肠黏液腺癌的CT诊断,国内文献报道较少。笔者搜集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肠黏液腺癌,发现其CT表现较具特征性,现报告如下,旨在提高对结肠黏液腺癌的CT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8.
胸腔积液时胸膜增厚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目的:分析胸腔积液病人的胸部CT片,总结出对鉴别胸膜良、恶性病变有价值的CT征象。材料和方法:对100例胸腔积液病人,利用最大拟然判别法,把它们的征象转化成计分值,并对45例胸腔积液病人进行前瞻性判别。结果:CT对结核性胸膜病变的诊断正确率为67.0%,与主要临床症状结合正确率为87.5%;CT对恶性胸膜病变的诊断正确率为69.0%,与主要临床症状结合正确率达86.2%。结论:CT对胸膜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有价值,与主要临床症状结合能提高诊断的正确率。对疑难病例,应提倡胸膜穿刺活检,甚至开胸探查 相似文献
9.
10.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支气管壁增厚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支气管壁增厚及显示能力的诊断与鉴别价值。方法 5 0例拟诊中央型肺癌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 ,采用直接增强扫描 ,在工作站得到支气管的多平面图像 (MPR) ,螺距 1 35 ,重建间隔 1mm ,重建层厚 1 2 5mm。其中 4 2例中央型肺癌与 6例支气管内膜结核及 2例支气管腔内良性病变均经病理证实。所有图像均由 2位放射科医师观察记录肺叶、段支气管管壁的厚度 (T)及管壁增厚的长度 (L)。结果 (1)MPR 4 2例中央型肺癌的叶、段支气管管壁厚度平均为 14 5mm ,管壁增厚长度平均为 2 5 2mm ,其T/L比值为 0 5 8。 (2 )中央型肺癌支气管管壁厚度及管壁增厚长度MPR与横断面CT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分别为P <0 0 5、P <0 0 1)。(3) 6例支气管内膜结核T/L比值为 0 17。 (4 ) 4 2例中央型肺癌与 6例支气管内膜结核管壁厚度、管壁增厚长度及T/L比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分别为P <0 0 5、P <0 0 1、P <0 0 1)。结论 (1)螺旋CTMPR技术对支气管壁的显示是横断面CT的重要补充。 (2 )T/L比值有助于中央型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支气管壁增厚在中央型肺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支气管壁厚度在中央型肺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照分析 5 7例中央型肺癌、2 8例支气管内膜结核及 10例支气管腔内肿瘤的支气管壁厚度 ,测量支气管壁厚度 (T)及管壁增厚长度(L) ,计算出T/L比值。结果 5 7例中央型肺癌能够显示支气管壁增厚 4 5例 (占 78.9% ) ,T/L为 0 .6 4。 2 8例支气管内膜结核表现支气管壁增厚 6例 (占 2 1.4 % ) ,T/L为 0 .2 2。 5 7例中央型肺癌与 2 8例支气管内膜结核支气管壁增厚检出率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P <0 .0 1)。 4 5例中央型肺癌与 6例支气管内膜结核支气壁厚度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L及T/L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4例支气管腔内恶性肿瘤表现腔内结节伴有支气管壁增厚 ,5例支气管腔内良性肿瘤及 1例支气管转移瘤表现支气管腔内结节不伴支气管壁的增厚。结论 支气管壁增厚是诊断中央型肺癌和鉴别支气管腔内良恶性肿瘤的依据。T/L比值有助于中央型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陈爽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5,(5)
作者分析了良、恶性胃溃疡、胃肠淋巴瘤、胰腺癌直接侵犯胃、十二指肠平滑肌瘤、放射性肠炎、结-结型肠套叠等多种腹部疾病导致的胃肠壁增厚的MRI表现。检查前禁食12~18小时,不行结肠准备,用空气作对比剂,通过口服及灌肠两种途径引入,同时均注射车莨菪碱40mg抑制肠蠕动(静注及肌注分 相似文献
13.
14.
脐尿管异常的CT诊断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探讨脐尿管异常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合理地选择检查方法。6例脐尿管异常患者均经CT扫描诊断和手术病理确诊。结果 6例中1例脐尿管瘘伴感染,1例脐尿管移行细胞癌,2例脐尿管囊肿,1例脐尿管囊肿伴感染,1例脐尿管囊肿伴脐尿管腺癌。CT表现为腹壁的中线的囊性占位;增强扫描,周边强化有结节状强化。 相似文献
15.
CT在结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CT扫描对结肠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旨在提高CT在结肠癌诊治中的价值。通过对结肠癌病人进行CT扫描。并对轴位图像和重建的4-D、VR、MIP及仿真内窥镜图像进行观察分析,分别对各病例进行诊断及术前评估。CT对结肠肿瘤的分期和术前评估的准确性明显优于其它检查方法。CT尤其是MSCT动态强化扫描在结肠癌的诊治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赵建农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3,(6)
作者报道了35例患者用自来水灌肠结合静脉注射碘对比剂作清洁结肠的CT检查。男17例,女18例。年龄35~78岁。其中30例经临床检查、钡灌肠或内镜检查高度怀疑直肠、结肠或盲肠有病变。其余5例因疑有局部癌肿复发而做检查。所有患者按相同的标准CT技术检查。使用Somatom DR-2扫描仪,350mA,125kV,扫描时间4 s,层厚层距均为8mm的连续扫描及病变区4mm薄层和间距扫描及图象放大。技术步骤:①结肠的检查前准备。②嗜铬细胞瘤和胰岛瘤患者扫描前即刻静注1mg高血糖素以抑制肠蠕动。③用1600~1800ml自来水灌肠,随后静注造影剂(58%泛影葡胺150ml)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内血肿(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IMH)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IMH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按Stanford分型,4例均为B型,主要CT表现为主动脉壁新月形或环形增厚,>5mm,内壁光滑,平扫为高或等密度,增强扫描后未见强化,主动脉腔内未见分隔。结论:CT对IM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6,(5):586-588
目的 :分析结肠憩室炎的CT表现,提高CT对结肠憩室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结肠镜证实为憩室炎患者的CT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23例CT均示结肠憩室炎,其中4例同时伴阑尾炎,位于右半结肠20例(升结肠12例,回盲部5例,盲肠3例),占87.0%;左半结肠3例(降结肠2例,乙状结肠1例),占13.0%。结肠憩室炎CT表现为突出于肠壁的小囊袋状突起,其内为气体21例(91.3%),液体2例(8.7%),粪石4例(17.4%),憩室内可见环状高密度影13例(56.5%),憩室壁毛糙增厚、邻近肠壁毛糙增厚、周围脂肪结构紊乱23例(100%),淋巴结反应性增大15例(65.2%),邻近腹膜增厚17例(73.9%)。结论 :憩室炎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CT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