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了解各方案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通过分析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变化作为肾脏功能评定的指标,找出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0-2014年以来确诊HIV/AIDS病人并给予抗病毒治疗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eGFR作为肾脏功能评定的指标,比较各组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前后及组间eGFR的变化特点。结果初治患者给予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和替诺福韦(TDF)+3TC+依非韦仑(EFV)。之前接受过一线抗病毒治疗,病毒学检测确定为治疗失败者更换二线治疗方案:TDF+3TC+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AZT+3TC+NVP组eGFR值总体呈上升趋势(随访6个月及12个月eGFR值分别上升3.28ml/min/1.73m2和1.22ml/min/1.73m2),TDF+3TC+EFV组和TDF+3TC+LPV/r组eGFR值是逐渐下降的,TDF+3TC+LPV/r组下降程度大于TDF+3TC+EFV组(P0.013)。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除药物因素外,引起肾功能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中,年龄因素是最主要的。结论抗病毒治疗方案AZT+3TC+NVP对肾脏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于初治伴肾损伤的患者可考虑用该方案治疗。TDF+3TC+EFV和TDF+3TC+LPV/r方案对肾功能下降的影响是随着用药时间延长逐渐加重的,其中TDF+3TC+LPV/r方案影响最显著。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时除肾功能因素外,患者的年龄因素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拉米夫定(3TC)+替诺福韦(TDF)+依非韦伦(EFV)、3TC+TDF+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3TC+TDF+多替拉韦(DTG)治疗HIV感染者/AIDS患者后,对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D3+CD4+T细胞计数绝对值、CD3+CD4+/CD3+CD8+细胞比值、HIV病毒载量(HIV-RNA)指标变化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2017年11月至2021年09月感染科门诊随诊HIV感染者/AIDS患者150例。治疗方案分别是:(1)3TC+TDF+EFV;(2)3TC+TDF+LPV/r;(3)3TC+TDF+DTG。分析对比不同药物方案治疗HIV感染者/AIDS患者前后CK、CK-MB、CD3+CD4+T细胞计数绝对值、CD3+CD4+/CD3+CD8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广西≥50岁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病人采用不同初始治疗方案的疗效,为老年HIV感染病人的抗病毒治疗(ART)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将1 893例老年HIV感染病人分为3组,每组631例,分别用含洛匹那韦/利多那韦(LPV/r)、依非韦伦(EFV)、奈韦拉平(NVP)的标准三联方案进行初始治疗,分析比较3组的病毒学、免疫学效果。结果三组病人的基线特征中,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其他指标均无差异。12个月时,LPV/r组、EFV组、NVP组的病毒抑制率分别为82.17%、87.24%、80.04%,EFV组的病毒抑制率明显高于NVP和LPV/r组(P=0.006),是NVP组的1.71倍[95%可信区间(CI):1.22~2.38],LPV/r组的1.48倍(95%CI:1.06~2.08)。进一步分析发现,12个月时,LPV/r组与EFV组在病毒载量(VL)400拷贝/mL及VL1 000拷贝/mL水平的抑制率无差异(P0.05),并且均高于NVP组(P0.05)。随后LPV/r组、EFV组、NVP组的病毒抑制率在24个月时,分别为87.26%、86.06%、83.46%,在36个月时为93.30%、91.62%、90.03%,在48个月时为88.00%、90.59%、93.6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学方面,治疗后6~42个月,3组间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V/r组显著高于NVP组和EFV组,而第48个月,3组间差异虽然无统计学意义(P=0.084),但LPV/r组的均值高于EFV和NVP组。结论含LPV/r、EFV、NVP的不同初治方案治疗老年HIV感染病人均获良好的疗效。含LPV/r的初治方案虽然在1年时的病毒抑制率低于EFV方案,但4年的长期病毒抑制率并无差别,在免疫学效果上的优势突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我国首选抗 HIV 治疗方案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TDF)+拉米夫定(lamivudine, 3TC)+依非韦伦(efavirenz, EFV)及备选方案齐多夫定(zidovudine, AZT)+3TC+EFV 对初治 HIV 感染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2 年 1 月—2014 年 5 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艾滋病门诊使用上述 2 种方案抗病毒治疗并随访的初治 HIV 感染者 1045 例,其中应用 TDF+3TC+EFV 方案(TDF 组) 455 例,AZT+3TC+EFV 方案(AZT 组)590 例。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及临床治疗数据,分析 2 组治疗过程中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TDF 组的基线、治疗 48 周、96 周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 ltration rate, eGFR)分别是 113.1 ml/(min·1.73 m^2),114.0 ml/(min·1.73 m^2)和 112.2 ml/(min·1.73 m^2);AZT 组的基线、治疗 48 周、96 周 eGFR 分别是 112.9 ml/(min·1.73 m^2),116.2 ml/(min·1.73 m^2)和 118.1 ml/(min·1.73 m^2)。与治疗前相比,TDF 组治疗 48 周 eGFR 水平有稍微升高,而在治疗 96 周时又回落至基线水平。而 AZT 组,治疗 48 周及 96 周的 eGFR 水平与基线 eGFR 水平相比均有升高。TDF 组中基线 eGFR < 90 ml/(min·1.73 m^2)者,治疗 48 周 eGFR 水平较基线有上升;AZT 组中基线 eGFR < 90 ml/(min·1.73 m^2)者治疗 48 周 eGFR 水平较基线有所升高。结论我国初治 HIV 感染者中应用 TDF+3TC+EFV 方案治疗者,开始治疗的 2 年内患者肾功能无明显减低;对于 60 ml/(min·1.73 m^2)< eGFR < 90 ml/(min·1.73 m2)的初治 HIV 感染者,TDF 组治疗后 eGFR 亦保持稳定。关于 TDF 组远期治疗后肾功能变化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含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合并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艾滋病病人(HIV/HCV合并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52例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HIV/HCV合并感染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6人)和对照组(26人),研究组给予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LPV/r方案治疗,对照组给予TDF+3TC+依非韦伦(EFV)方案治疗,随访48周。观察指标包括两组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此外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48周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病毒载量均降至50拷贝/mL以下;两组ALT水平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8±16.4)U/L vs.(81.2±20.5)U/L,P=0.109];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CD4细胞计数更高[(282.4±105.8)/μL vs.(187.6±110.2)/μL,P=0.003];同时TC和TG水平也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C:(6.24±1.83)mmol/L vs.(4.28±0.84)mmol/L,P=0.038;TG:(3.32±1.25)mmol/L vs.(1.55±0.78)mmol/L,P=0.011]。研究组共3例(11.54%)报告有不良反应,其中1例恶心、呕吐,2例腹泻;对照组共出现5例不良反应(19.23%),均为头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LPV/r方案与含EFV抗病毒方案对HIV/HCV合并感染者抗病毒效果接近;含LPV/r方案更有利于CD4细胞计数的提升,但可能引起血脂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克立芝(LPV/r)或依非韦伦(EFV)或奈韦拉平(NVP)联合两个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作为初始标准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女性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的效果。方法收集2006-2015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使用上述抗病毒方案治疗的15~44岁女性病人的随访资料。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对三组间基线年龄、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感染途径等进行匹配,比较三种抗病毒方案在治疗开始和治疗后随访48周、96周、144周和192周时血浆HIV核糖核酸(RNA)载量、CD4细胞数。结果入组1 035例,每组均为345例。病毒学疗效:EFV组、NVP组、LPV/r组的病毒抑制率在治疗48周时分别为86.0%、87.6%、89.2%;在96周时分别为91.5%,84.1%,94.5%;192周时,分别为93.3%,93.2%,92.7%;各组均可达到较高的病毒抑制率。除96周,LPV/r组和EFV组显著高于NVP组(P=0.008),其余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1,P=0.286)。免疫学疗效:治疗随访192周,三组的CD4细胞数较基线都有明显增加,LPV/r组的CD4~+T淋巴细胞增长值明显高于EFV、NVP组,LPV/r组平均增长(342.71±176.94)个/μL,EFV组平均增长了(310.24±194.63)个/μL,NVP组平均增长(258.09±177.22)个/μL,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基线CD4细胞数200个/μL者,192周时LPV/r组的CD4细胞数增长也优于EFV或NVP组。结论三种抗病毒方案对女性HIV/AIDS病人的血浆HIV病毒抑制率无差异,含LPV/r的治疗方案在提升CD4细胞数的方面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合并感染者的抗HBV疗效,为合理选择HIV/HBV合并感染者的抗病毒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A组60例HIV/HBV合并感染者使用拉米夫定(300mg qd)+齐多夫定(300mg bid)+依非维仑(600mg qd)抗病毒治疗。B组60例为初治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使用3TC(100mg qd)。两组患者治疗前均进行HBV DNA定量、HBV血清标志物(HBVM)定量检测、HBV YMDD变异检测。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后每3个月检测1次HBVM、HBV DNA及肝功能,治疗观察满2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HBV DNA的阴转率。结果 A组患者治疗后HBV DNA的阴转率均较B组高(P0.05);治疗满96周,A组患者仍保持100%的HBV DNA阴转率。结论 HIV/HBV合并感染者使用含3TC(不含替诺福韦TDF)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显示出良好的抗HBV效果,且未发生高耐药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动态临床试验分析,对广西地区目前常用的AZT、d4T及TDF为主的3组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方案进行临床疗效比较。方法收治HIV/AIDS患者76例,分为3组,AZT组接受AZT+3TC+EFV治疗,d4T组接受d4T+3TC+EFV治疗,TDF组接受TDF+3TC+EFV治疗。对3组30个月内新发机会性感染率、免疫重建效果、病毒学应答效果、主要生化指标变化、换药及耐药情况进行动态分析比较。结果 3组患者经治疗满6个月时HIV RNA载量显著下降(P均0.05),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上升(P均0.05),但是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以后各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上升缓慢,12个月和18个月时,d4T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上升幅度均大于AZT组和TDF组(P均0.05);3组患者治疗满6个月ALB显著升高(P均0.05),而后各阶段变化不大;AZT组、d4T组、TDF组随访期间新发机会性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5.62%、11.53%、27.77%,不良反应换药率分别为12.50%、30.80%、16.67%,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广西地区3组常用一线抗HIV药物方案的治疗效果显著且相似,但d4T方案因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而换药的发生率较高,应考虑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3TC)为基础的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对艾滋病病毒和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IV/HBV)合并感染者HBV耐药的影响。方法依托既往建立的使用仅3TC有抗HBV作用ART方案的HIV/HBV合并感染队列,选择进入队列时HBV DNA1000拷贝/mL感染者,选取治疗48周前后采集的血浆标本,用测序法检测HBV耐药,分析48周前后HBV耐药突变。结果进入队列时艾滋病初治和经治患者分别为5例和14例,6例经治患者有HBV耐药突变。48周后,5例初治患者和6例经治患者获得乙肝病毒学应答,8例经治患者HBV未被抑制,其中4例出现新的HBV耐药突变。结论对初治HIV/HBV合并感染,基于仅3TC有抗HBV作用的ART短期内对HBV有较好抑制作用,长期治疗应优先选择含3TC和替诺福韦(TDF)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一线方案发生耐药的HIV/AIDS患儿服用含ABC+LPV/r方案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更换为二线方案的26例患儿进行观察性队列研究,分析服用ABC+3TC+LPV/r或ABC+3TC+AZT+LPV/r 8年的病毒学和免疫学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在治疗第6个月病毒载量200拷贝/mL患儿的比例达96.15%,前3年分别达88.46%、96.15%和88.46%,第5年和第8年分别达79.17%、75.00%。CD4细胞计数在第3个月和第6个月时从换药时的(128.73±109.54)个/μL显著上升至(231.16±143.22)和(329.35±193.29)个/μL(P0.05),第5年时达(700.29±380.38)个/μL,第8年降至(572.63±224.76)个/μL,但仍显著高于换药时水平(P0.05)。在前3个月,有11例(42.31%)出现恶心,4例(15.38%)出现腹泻,4例(15.38%)出现皮疹,3例(11.54%)出现骨髓抑制。另外,治疗8年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糖升高发生率分别为87.50%、12.50%和30.00%。随访期间,无1例患儿停用ABC及LPV/r或退出研究。结论在密切督促患儿依从性的情况下,含ABC+LPV/r的二线方案在HIV/AIDS耐药患儿中近期疗效良好,安全性较高,但在长期临床应用中应注意密切监测病毒载量、免疫学反应以及血糖和血脂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时代,住院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机会性感染疾病谱的特征和变化。方法回顾性调查并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南宁第四人民医院感染病区的住院HIV/AIDS病人的人口学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机会性感染、合并疾病及预后等。结果共调查符合标准的住院HIV/AIDS病人6 222例,年龄中位数48岁,共诊断合并疾病19 712例次,其中机会性感染13 802次(70.02%)。细菌性肺炎(44.17%)、肺结核(34.73%)、口腔念珠菌感染(31.36%)、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7.52%)、肺外结核(16.68%)、真菌性肺炎(14.27%)、肺孢子菌肺炎(8.65%)、巨细胞病毒感染(4.61%)、单纯疱疹(3,57%)、带状疱疹感染(3.23%)为病人住院治疗的主要机会性感染。非HIV相关疾病有电解质紊乱(14.51%)及肝功能异常(10.38%)、高血压及心脏病(7.23%)、乙型肝炎(6.49%)、皮炎(6.28%)等。HIV相关肿瘤有淋巴瘤65例、宫颈癌32例、卡波西肉瘤40例,非HIV相关肿瘤284例。住院期间死亡604例(9.71%),自动出院608例(9.77%),平均住院(17±26)日。住院前接受HAART有2 393例(38.46%),治疗方案主要为拉米夫定(3TC)+替诺福韦(TDF)+依非韦仑(EFV)(13.37%),齐多夫定(AZT)+3TC+EFV(11.99%),AZT+3TC+奈韦拉平(NVP)(11.37%)。结论广西南部地区的HIV/AIDS病人住院原因主要为机会性感染,老年男性病人比率高。常见疾病为细菌性肺炎、肺结核、口腔念珠菌感染等,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有地域特色,需加强艾滋病防护知识宣教、早期筛查及纳入HAART。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替诺福韦(tenofovir, TDF)+拉米夫定(lamivudine, 3TC)或恩曲他滨(emtricitabine, FTC)+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opinavir/litonavir, LPV/r)方案(简称LPV/r方案)与TDF/FTC+拉替拉韦(raltegravir, RAL)方案(简称RAL方案)在HIV职业暴露后预防中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我院2015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217例HIV职业暴露人员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LPV/r方案和RAL方案在预防效果和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结果 在217例HIV职业暴露人员中,采用LPV/r方案(LPV/r方案组)共37例(17.1%),采用RAL方案(RAL方案组)共180例(82.9%)。其中,LPV/r方案组与RAL方案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职业、平均工作年限、暴露方式、暴露源危险度及服药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PV/r方案组用药依从性>95%者有34例(91.9%),明显低于RAL方案组的178例(98.9%)(P<0.05)。LPV/r方案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艾滋病病毒(HIV)耐药病人更换为含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的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的远期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存在HIV耐药突变的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39例,将治疗方案更换为含有LPV/r的抗病毒方案,分别在更换方案的0、6、12、18、24、36、48、60个月时进行CD+4T淋巴细胞计数、HIV-核糖核酸(RNA)及HIV耐药检测。结果 39例病人更换方案前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为223个/μL,HIV-RNA中位数为6500拷贝/mL。更换方案后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加,且与更换方案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RNA50拷贝/mL的病人的比例,在更换方案后6、12、18、24、36、48、60个月分别为76.92%(30/39)、89.19%(33/37)、92.11%(35/38)、86.49%(32/37)、84.38%(27/32)、90.32%(28/31)和93.55%(29/31)。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蛋白酶抑制剂耐药突变。结论HIV耐药病人更换为含有LPV/r的治疗方案可获得良好的长期疗效,且不易发生蛋白酶抑制剂耐药突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艾滋病病毒(HIV)耐药病人更换为含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的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的远期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存在HIV耐药突变的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39例,将治疗方案更换为含有LPV/r的抗病毒方案,分别在更换方案的0、6、12、18、24、36、48、60个月时进行CD+4T淋巴细胞计数、HIV-核糖核酸(RNA)及HIV耐药检测。结果 39例病人更换方案前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为223个/μL,HIV-RNA中位数为6500拷贝/mL。更换方案后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加,且与更换方案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RNA<50拷贝/mL的病人的比例,在更换方案后6、12、18、24、36、48、60个月分别为76.92%(30/39)、89.19%(33/37)、92.11%(35/38)、86.49%(32/37)、84.38%(27/32)、90.32%(28/31)和93.55%(29/31)。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蛋白酶抑制剂耐药突变。结论HIV耐药病人更换为含有LPV/r的治疗方案可获得良好的长期疗效,且不易发生蛋白酶抑制剂耐药突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北京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并探索影响合并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北京地区HIV/AIDS定点治疗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长期随访的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的13 253例HIV感染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排除未进行HBV标志物检测的患者1 681例, 共有11 572例HIV感染者纳入研究,其中HIV合并HBV感染的患者532例(4.6%),主要为青壮年(28~48岁)男性,占 85.9%,感染途径以同性性传播为主(74.8%)。87.4%的合并感染患者基线治疗接受了包含拉米夫定(3TC)、替诺福韦(TDF)两种抗HBV药物的治疗。2013—2018年,HIV合并HBV感染的年新增感染率呈波动性下降的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6.37%、4.55%、3.92%、4.68%、4.24%和2.74%。HIV合并HBV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28~48岁比<28岁,OR=2.807, 95%CI 1.241~6.345)以及婚姻状况(已婚比未婚,OR=1.259,...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茂名地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合并感染梅毒(TP)、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现状及对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的影响,为艾滋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在茂名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CD4细胞数并已确证的HIV感染者564例,检测分析TP、HBV和HCV合并感染情况,并比较治疗6个月后CD4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在564例HIV感染者中,单一HIV感染、HIV-TP、HIV-HBV、HIV-HCV、HIV-TP-HBV、HIV-TP-HCV、HIV-HBV-HCV和HIVTP-HBV-HCV合并感染率分别为72.7%、11.3%、11.0%、3.0%、0.9%、0.4%、0.5%和0.2%。与单一HIV感染组比较,除HIV-HCV合并感染组在年龄分布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余在性别、年龄、地域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TP、HIV-HBV和HIV-HCV合并感染的CD4细胞平均数,比单一HIV感染分别低19个/μL、35个/μL和47个/μL,只有HIV-HBV合并感染组的CD4细胞数与单一HIV感染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茂名市HIV感染者合并TP、HBV和HCV感染率较高,HIV合并HBV感染降低了CD4细胞的恢复数,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前应加强TP、HBV和HCV感染标志物的筛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含和不含替诺福韦(TDF)的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在48周随访过程中,对中国初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22例病人按照抗病毒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TDF组(364例)和对照组(358例),所有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均在病历中记录。定期随访两组人群在基线和治疗4、8、12、24、36、48周的肾功能,各个随访点的肌酐清除率通过CKD-EPI公式估算获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超过基线的25%为肾脏损伤,计算两组人群的肾脏损伤的发病率,分析两组病人48周内血清肌酐值和肌酐清除率的动态变化。结果 TDF组HIV-1初治病人,接受含"拉米夫定(3TC)+TDF+依非韦伦(EFV)"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对照组HIV-1初治病人,接受含"3TC+齐多夫定(AZT)/司坦夫定(D4T)+奈韦拉平(NVP)/EFV"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48周后,TDF组和对照组的肌酐清除率分别为68.2[四分位数间距(IQR):60.0~79.0]mL/min和68.7(IQR:60.1~78.4)mL/min(P0.001);eGFR基线的25%的发生率在TDF和对照组分别4.5/100人年和6.6/100人年(P=0.12)。肌酐值和肌酐清除率在48周的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含TDF的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对肾功能正常的中国初治HIV-1病人的肾功能影响小,但由于随访时间有限,仍需要长时间随访以进一步评估TDF的肾毒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国内目前抗艾滋病病毒(HIV)治疗方案,对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影响。方法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就诊于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一科、初治为接受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的HIV/AIDS病人,以及一线治疗失败更换为二线方案的HIV/AIDS病人,收集他们治疗48周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对HIV/AIDS病人估计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结果共收治96名病人,其中初治接受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治疗的病人30例,初治接受替诺福韦(TDF)+3TC+依非韦伦(EFV)的病人46例,一线治疗失败更换为TDF+3TC+克力芝(LPV/r)的病人20例。三组病人治疗48周后,血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4),eGFR平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3)。与基线相比,一线治疗失败后更换为TDF+3TC+LPV/r方案的病人治疗48周后,eGFR平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7),但eGFR平均水平与基线相比下降程度明显,为-14.12ml/min/1.73m2。结论三组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的病人,均没有发现明显的eGFR的变化,可能需要对HIV/AIDS病人进行长期的肾脏功能指标的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道使用葡萄糖酸锑钠长疗程治疗1例利什曼原虫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合并感染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追踪观察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结果患者1990年在四川省九寨沟县(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工作。1992年末出现发热、肝脾肿大,被多家医院诊断为"肝硬化",对症治疗无效,脾脏持续肿大,并出现严重贫血、消瘦。1994年经骨髓穿刺涂片镜检发现利什曼原虫,诊断为内脏利什曼病,给予葡萄糖酸锑钠(五价锑600 mg/d×6 d,静脉滴注)治疗,病情缓解。2010年8月,患者发现左上腹有包块,伴腹胀,再次行骨髓穿刺涂片镜检,发现利什曼原虫,再次给予葡萄糖酸锑钠(五价锑600 mg/d×6 d,静脉滴注)治疗,病情缓解。住院期间初筛HIV抗体阳性,经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确认为HIV感染,CD4~+T淋巴细胞仅为42个/μl,诊断为艾滋病(AIDS)。2011年7月,患者开始接受抗HIV常规治疗[拉米夫定(3TC)300 mg/d+齐多夫定(AZT)600 mg/d+依非韦伦(EFV)600 mg/d],治疗2个月后出现严重贫血,将AZT更换为替诺福韦(TDF)300 mg/d,长期服用3TC+TDF+EFV。2012年7月25日患者因"腹胀2年"入住本院,入院时呈重度贫血貌,肝脏位于右锁骨中线肋缘下2 cm;脾脏下缘位于脐下7 cm,右缘位于前正中线右侧2 cm。骨髓涂片镜检查见利什曼原虫。继续给予抗HIV治疗(3TC+TDF+EFV),同时给予葡萄糖酸锑钠静脉滴注治疗内脏利什曼原虫感染[第1个疗程:先后给予葡萄糖酸锑钠(五价锑600 mg/d×4 d,1 200 mg/d×4 d)治疗,肝脾开始缩小后,改为隔天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锑钠(五价锑600 mg/次×22次)]。在第1个疗程结束后1个月和3个月,分别给予1个疗程葡萄糖酸锑钠治疗(五价锑600 mg/次×18次)。3个疗程共计给予五价锑42 g治疗。2017年4月(抗利什曼原虫治疗结束后50个月)复诊,骨髓涂片检查未见利什曼原虫,CD4~+T淋巴细胞为249个/μl,HIV-RNA低于检测下限。结论对内脏利什曼原虫合并HIV感染的患者给予葡萄糖酸锑钠长疗程及抗HIV治疗,内脏利什曼感染获得治愈,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分析上海地区HIV感染者中隐匿性HBV感染的流行现状.方法 对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就诊的HIV感染者在尚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前采集血标本,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CV,CD4+T细胞计数,使用巢式PCR法检测HBV S区.结果 105例(男92例,女13例)HBsAg阴性的HIV感染者中32例(男27例,女5例)HBV DNA阳性;16~30岁年龄组22例,其中5例HBV DNA阳性,31~49岁年龄组44例,其中15例HBV DNA阳性,50~75岁年龄组39例,其中12例HBV DNA阳性;32例中有27例至少一项HBV血清学标志物阳性,5例均阴性.47例合并HCV感染者中有14例HBV DNA阳性,阳性率29.8%;58例未合并HCV感染的HIV感染者中18例HBV DNA阳性,阳性率为31.0%.CD4+T细胞计数平均值145.1个/μ(4~623个/μ1),75例CD4+T细胞<200个/μ1的患者中有26例HBV DNA阳性,约占34.7%,30例CD4+T细胞>200/μ1患者中有6例HBV DNA阳性,阳性率为20.0%.以上各项之间两两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IV感染者中存在隐匿性HBV感染,且与HIV感染者性别、年龄、HBV标志物、是否合并HCV感染及CD4+T细胞计数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