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结银  刘卫娟  范薇  刘静 《妇幼护理》2022,2(7):1597-1600
目的:对早产儿实行口腔运动干预,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新生儿病区住院的早产儿122例,使用中文版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评分,根据评分分组处理:(1)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评分>30分,但未能成功进行直接哺乳的早产儿62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的对照组1共31例,常规护理+口腔运动干预的干预组1共31例,比较两组早产儿住院时体重增长速度、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院内感染发生率、完全直接哺乳开始时间;(2)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评分<30分的早产儿60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的对照组2共30例,常规护理+口腔运动干预的干预组2共30例。比较两组早产儿吮奶的熟练度、吮奶的速率、吮奶量、完全奶瓶喂养开始时间、住院时体重增长速度、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院内感染发生率、完全直接哺乳开始时间。结果:(1)口腔运动干预能提高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评分>30分早产儿住院时体重增长速度、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P<0.05)(2)口腔运动干预能提高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评分<30分早产儿的吮奶的熟练度、提高患儿吮奶的速率、增加患儿吮奶量、提高住院时体重增长速度、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缩短完全直接哺乳开始时间(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行口腔运动干预,能缩短其由管饲喂养过度至经口喂养的过程,缩短早产儿转换到直接哺乳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口运动训练应用于吸吮吞咽功能障碍早产儿的效果.方法 将32例吸吮吞咽功能障碍早产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患儿在不能经口喂饲情况下给予鼻饲奶液,并做好常规护理;干预组患儿鼻饲期间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口运动训练,观察两组患儿由鼻饲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结果 两组患儿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 对吸吮吞咽功能障碍早产儿采取口运动训练治疗能明显改善早产儿吸吮吞咽功能,缩短出生至完全经口喂养时间.  相似文献   

3.
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表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几经口喂养表现的影响.方法 将113例出生24 h内入住NICU,胎龄≤33周的早产儿,按照单双数分为两组,单数为实验组56例,采用口腔按摩联合口腔支持干预方法辅助喂养;双数为对照组57例,采用常规喂养方法.观察:(1)开始经口喂养、完全经口喂养两阶段喂养效率、摄入奶量比、喂养成效;(2)开始经口喂养阶段喂养不良、喂养良好比率;(3)喂养期间发生疲乏、应激、吸吮吞咽无力的例数.结果 (1)开始经口喂养阶段实验组喂养成效、摄入奶量比、喂养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2)完全经口喂养阶段实验组喂养成效、喂养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摄入奶量比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3)开始经口喂养阶段实验组喂养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喂养不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4)喂养期间出现疲乏、应激、吸吮吞咽无力的早产儿例数,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口腔运动干预能促进早产儿口腔运动功能显著增强,提高早产几经口喂养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128例早产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两组早产儿均按医嘱根据胎儿成熟度给予常规喂养,观察组再给予口腔运动干预。每天固定3个时间点通过直接和录像观察喂养表现。结果早产儿禁食天数、鼻饲营养天数、达到完全经口喂养天数、平均住院天数观察组均较对照组缩短;两组在初始吸吮时的节律和强度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早产儿嘴唇、舌头、下颚的协调性及吸吮时其口唇密闭性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吸吮-吞咽-呼吸节律性和协调性评分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早产儿首次经口喂养和完全经口喂养时口腔运动评估量表测评正常型态例数观察组较对照组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运动干预有助于早产儿经口喂养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呼吸模式干预对吸吮-吞咽-呼吸(SSwB)协调障碍早产儿经口喂养表现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SSwB协调障碍早产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早产儿采取常规喂养训练,包括口腔运动干预、非营养性吸吮训练和喂奶过程中的吞咽诱导训练等。观察组在常规喂养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呼吸模式干预训练,包括呼吸模式观察、进食前呼吸抗阻训练和进食过程中的呼吸干预,每日训练1次,每次训练15 min。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治疗后),观察并记录2组患儿的经口喂养准备量表(PIOFRA)评分、吮奶速率、喂养成效、血氧饱和度最低值和波动次数,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各项评价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PIOFRA评分、吸吮速率、喂养成效、血氧饱和度最低值、血氧饱和度波动次数分别为(33.28±0.58)分、(2.76±0.36)ml/min、(73.85±6.49)%、(85.46±5.31)%、(2.04±1.28)次,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的基础上辅以呼吸模式干预,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善SSwB协调障碍早产儿吞咽过程中的呼吸协调性,可有效地改善早产儿的经口喂养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综合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喂养表现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8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产科出生并入住NICU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早产儿随机分为综合口腔运动干预组、口腔运动干预组、对照组。综合口腔运动干预组接受3 min口腔刺激、2 min非营养性吸吮和2 min口腔支持;口腔运动干预组接受12 min口腔刺激和3 min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接受常规发育支持护理。观察记录并比较3组早产儿喂养表现、喂养不耐受、高胆红素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情况。结果综合口腔运动干预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后第1、2、3、4天的喂养效率和喂养成效均高于对照组(P<0.05);3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高胆红素血症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口腔运动干预可以改善早产儿的喂养表现,且不增加早产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喂养进程及喂养表现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产科出生并入住儿童重症监护室(NICU)且符合标准的96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将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早产儿常规发展性照护,干预组实施发展性照护+口腔运动干预,每天1次,直至早产儿完全经口喂养。每天观察记录早产儿的医嘱奶量、经口喂养奶量、进食初5 min摄入奶量、喂养时间、开始经口喂养时间及完全经口喂养时间等,计算早产儿的喂养进程、喂养成效、摄入奶量比及喂养效率。[结果]干预组早产儿喂养进程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后第3天、第4天及第5天的喂养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运动干预有助于早产儿经口喂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口腔刺激和非营养性吸吮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表现的影响。方法按照简单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12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4组,其中非营养性吸吮组28例,在管饲喂养期间,喂养前、喂养后各给予安慰奶嘴吸吮5 min,7~8次/d;口腔刺激组29例,在管饲喂养前15 min进行12 min的口腔刺激,1次/d;非营养性吸吮和口腔刺激联合使用组33例,在管饲喂养之前15 min进行12 min的口腔刺激和3 min的非营养性吸吮,1次/d;对照组32例,接受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喂养护理常规。记录4组早产儿从开始经口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时间,并对4组早产儿的喂养表现进行测定。结果非营养性吸吮组、口腔刺激组和两者联合使用组从管饲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过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经口喂养时,非营养性吸吮组、口腔刺激组和两者联合使用组之间喂养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两者联合使用组早产儿喂养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经口喂养时,两者联合使用组的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高于对照组,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4组早产儿的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运动干预能够缩短早产儿从开始经口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时间,能够增加喂养效率,非营养性吸吮和口腔刺激联合使用有助于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提高早产儿吸吮-吞咽-呼吸协调功能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入住我院新生儿科胎龄≤34周,体重≤1500 g的100例早产儿,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诱导非营养性吸吮配合口腔运动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吞咽、膈肌训练。对比两组患儿喂养进度、喂养效能、不同时间点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吸吮时血氧饱度最低水平及3、6月龄时Infanib评分。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儿肠外营养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口喂养开始时纠正月龄、独立经口喂养时纠正月龄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儿开始经口喂养时效率、经口喂养开始时奶摄入量比例、独立经口喂养时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独立经口喂养时体重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不同时间点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PIOFRA)评分及吸吮时血氧饱度最低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3月龄、6月龄时干预组Infani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诱导非营养性吸吮及口腔运动干预联合吞咽、膈肌训练有助于提高早产儿吸吮-吞咽-呼吸协调功能,促进患儿早期独立经口喂养及后需神经功能发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生后24 h生命体征平稳且奶量小于10 m L的早产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试验组进行微量喂养配合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仅进行微量喂养,观察并记录2组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2组在喂养耐受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2组在反流次数及胃残留次数方面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能有效改善早产儿吞咽功能障碍,缩短病程且减少喂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早产儿180例,将其随机等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用口腔按摩、口腔支持、吸吮训练等方案,加强早产儿吞咽、呼吸等功能肌感官刺激,促进软腭、唇、喉等组织的运动,对照组以常规干预为主,比较两组早产儿的成长速度。结果:干预组患儿开始经口喂养、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管饲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体重重于对照组(P0.05),每天体重增长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口腔运动可帮助早产儿尽快恢复体重,能够促进营养吸收,保证早产儿能够早期经口喂养,建立完善的吸吮、吞咽等反射,有助于早产儿恢复正常饮食,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吞咽功能障碍早产儿引入非营养性吸吮干预对其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在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接纳了60例吞咽功能障碍早产儿, 根据入住患儿病历号末尾奇偶数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性护理干预, 研究组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干预。记录两组患儿在干预后第1、2、3周末的体重增长情况, 对两组患儿干预后第3周末经口摄入奶量进行比较, 并比较两组患儿从干预开始及至自主经口吞咽所需时间。结果研究组干预后第2、3周末体重增长情况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儿经口摄入奶量多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从干预开始及至自主经口吞咽所需时间早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干预方案应用于吞咽功能障碍早产儿能改善个体吞咽功能, 且能促进个体生理发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口腔干预运动在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入住我院NICU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一组43例、观察二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一组采用15 min Fucile法口腔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的方法;观察二组采用5 min Lessen法口腔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的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喂养护理及非营养性吸吮。观察比较三组患儿的喂养表现(喂养成效、摄入奶量比)、喂养进程(开始喂养时胎龄、完全经口喂养时胎龄、从干预到全经口喂养所需的时间)及体重增长情况(开始干预时体质量、完全经口喂养时体质量、出院时体质量)等。结果观察一组、观察二组喂养成效、摄入奶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一组、观察二组完全经口喂养时胎龄及从干预到全经口喂养所需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一组、观察二组在完全经口喂养时体质量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一组、观察二组与对照组早产儿呕吐发生率、感染发生率、血氧饱和度<85%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ucile法及Lessen法两种口腔干预方法均能有效提高早产儿吸吮技能,临床效果相当,但Lessen法操作简单,耗时少,更适合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口腔运动干预在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收治的65例早产儿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喂养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喂养护理基础上予以改良口腔运动干预,比较两组早产儿经口喂养效果。结果:观察组喂养进程、摄入奶量比、喂养效率、喂养成效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儿经皮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口腔运动干预在早产儿经口喂养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早产儿口腔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口腔运动干预对促进早产儿经口喂养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口腔运动干预对促进早产儿经口喂养进程及表现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5月-2016年4月新生儿科的60例早产儿,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早产儿喂养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采用包括口周、口腔及非营养性吸吮等口腔运动干预。比较两组经口喂养效率及体质量增长等方面。结果干预组在开始经口喂养的喂养效率、完全经口喂养的喂养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出院体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喂养不良事件(P=0.01)等方面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口腔运动干预能够促进早产儿吸吮和吞咽反射的建立,提高协调性,改善喂养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德尔菲法构建口腔刺激、非营养性吸吮及口腔支持三者联合使用的综合口腔运动干预方案,并分析其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邀请28名专家进行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构建综合口腔运动干预方案。将144例早产儿随机分为综合口腔运动干预组(IOMIs组)、口腔运动干预组(OMIs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早产儿常规发育支持护理,在对照组措施的基础上,IOMIs组实施综合口腔运动干预,OMIs组实施Fucile口腔运动干预。每天采用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评估三组早产儿的经口喂养能力,观察记录开始经口喂养的时间并监测体质量。结果 :入院第7天、第10天,IOMIs组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开始经口喂养早产儿数多于对照组(P0.05)。IOMIs组入院第16天的体质量增长速率大于OMIs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口腔运动干预不仅可节约时间,还可提高早产儿的经口喂养能力,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胡虹 《当代护士》2021,28(6):80-82
目的 探讨口腔运动干预联合面部特定穴位刺激对改善新生儿经口喂养困难的影响.方法 2018年6月—2019年6月,选择某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180例.将入组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仅进行非营养性吸吮,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口腔运动联合面部穴位按摩.比较两组患儿的每日摄入奶量比、日均体重增长及过渡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日均摄入奶量比、日均增长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过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腔运动干预联合面部特定穴位刺激可以改善早产儿口腔运动功能,缩短喂养过渡时间,提高日均摄入奶量比和日均增长体重,从而改善喂养结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口腔感觉运动刺激疗法协同非营养性吸吮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吸吮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9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随机分成A组、B组、C组各30例。A组采用非营养性吸吮,B组采用口腔感觉运动刺激疗法,C组采用口腔感觉运动刺激疗法协同非营养性吸吮。观察并记录两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留置胃管时间、静脉营养时间、住院天数。结果:C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留置胃管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均短于A组(P<0.05),B组以上方面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以上方面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感觉运动刺激疗法协同非营养性吸吮可以改善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吸吮吞咽功能障碍,使之尽快达到经口喂养,早期出院。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口腔运动干预在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施行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本院接收的早产儿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红蓝球分组的方式将早产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口腔运动干预。比较两组喂养进程、住院天数、喂养表现、体重增长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完全经口喂养时矫正胎龄、进展时间、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P0.05),喂养效率、摄入奶量以及喂养成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出院时体重增加高于开始喂养时、完全喂养时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应激、疲乏、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血氧饱和度降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运动干预应用于早产儿经口喂养中可改善喂养进程,缩短住院时间,且对其体质量提升有促进作用,可以将喂养成效提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非营养性吸吮(NNS)和口腔刺激(OS)单用或联合应用在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困难中的效果和优劣.方法 选择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6例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措施分为4组:非营养性吸吮组(NNS组)、口腔刺激组(OS组)、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刺激组(NNS+OS组)和对照组.结果 ①各干预组喂养过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NS+OS组喂养过渡时间同NNS组和OS组比较均缩短,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干预组开始经口喂养和完全经口喂养时的喂养效率、摄入奶量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NS和OS的联合组上述指标高于NNS和OS单用组,但各干预组上述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喂养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NNS组、OS组和NNS联合OS组喂养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NS联合OS更有利于缩短鼻饲喂养向经口喂养的过渡时间、提高喂养效率和摄入奶量比,且并未增加喂养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