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股动脉进行脐动脉或膀胱动脉插管造影或栓塞,对膀胱疾病,尤其是对膀胱肿瘤的诊治有价值。为给临床提供有关解剖学资料,在32具(64侧)尸体材料上,对脐动脉和膀胱上动脉进行了观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00侧(成年尸体50具、男38、女12)颈外动脉及其分子进行了观察与测量,其结果如下: 一、颈外动脉起始平面颈外动脉起始平面,最高可超过舌骨,最低至甲状软骨下部,位于甲状软骨上缘与舌骨间(63%),位于甲状软骨(30%),位于舌骨大角(6%),高于舌骨(7%)。二、颈总、颈外和颈内动脉的外径本文测量了100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的外径。结果见表1。  相似文献   

3.
颈外动脉及其分支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外动脉的形态和分支,见到陶之理和张生贵等的报告摘要,在所收集到的国外文献中,以Adachi的报道较为详尽。可是他们都没有涉及颈外动脉的分支类型。我们在100侧(男66,女34)成年尸体上,观察了颈外动脉的分支和形态。颈外动脉起始部的观察颈外动脉的起始平面,也就是颈总动脉分出颈内、外动脉的分叉处,最高不超过下颌骨角平面,最低可至甲状软骨上缘平面以下。动脉的起始位置在舌骨大角平面和甲状软骨上缘平面之间的占74±4.39%,与陶之理、张生贵等的结果相近。有85%的标本,在颈总动脉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颈外动脉及其分支异常 ,现报道如下 :右颈外动脉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由颈总动脉分出 ,伴颈内动脉的内侧上行 ,其长度 1.71cm ,起始处的外径 9.1mm。在颈外动脉起始处上方 0 .2 5cm处 ,自其前壁发出一动脉干 ,长 0 .38cm ,起始处外径 3.3mm ,此动脉干末端分出 2个分支 (附图 ) :一为甲状腺上动脉 ,其走向前下方分布于喉和甲状腺的上部 ,其起始处外径为 1.5mm ;一为舌动脉 ,其先向后外然后呈“U”字型急转向前 ,穿舌骨舌肌分布于舌 ,其起始处外径为 1.7mm。颈外动脉本干沿着咽侧壁继续上…  相似文献   

5.
在80具成人尸体上(男67、女13),对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进行了观测,以期为人造血管架桥术和动脉插管提供解剖学数据。 一、腹主动脉 上端取平T_(12)下缘与胸主动脉的移行处,下端至左右髂总动脉的分叉处之尖点,测得平均长为151.0±14.2(111.3~176.8)mm。分别  相似文献   

6.
观测了46 侧颈外动脉各主要分支的起始点外径、起点至颞浅动脉与颧弓交叉点的距离及与颈外动脉的三维位置关系。结果表明,经颞浅动脉介入颈外动脉的其它一级分支,只须折过一个弯曲,且介入路径短,不涉及体循环的其它大血管。这些特点与Seldinger经股动脉穿刺插管法相比,经颞浅动脉穿刺插管,有利于减少介入诊疗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8.
9.
在解剖一成年女性尸体时,见其左侧颈总动脉高位分叉,伴颈外动脉分支多处异常,而右侧正常.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咽升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在颈部颅底区域走行规律及其在血管内外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以10%甲醛固定并用乳胶灌注的8具(16侧)成人颅颈部标本,自颈总动脉分叉水平向上解剖至颅底骨质,分离显露咽升动脉及周围相关结构,观察咽升动脉的起源部位及主要分支,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依据咽升动脉主要分支与颈动脉鞘的位置关系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上颌动脉第2、3段交界处主要分支的走行及规律,为该部位的动脉结扎、肿瘤切除和颅面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颞下入路解剖28具成人尸头,观测上颌动脉第2、3段交界处主要分支的起始、走行、外径、长度和毗邻关系。结果上颌动脉第2、3段交界处主要分支有颞深前动脉、上牙槽后动脉和眶下动脉,主干及分支起始、走行变异常见。上颌动脉第2段走行于翼外肌浅面的有52侧(92.86%),走行于深面的有4侧(7.14%),外径为(2.46±0.42)mm;颞深前动脉共干外径为(1.47±0.42)mm,长度为(7.67±2.62)mm,单干外径为(1.16±0.34)mm,颞深前-上牙槽后动脉起始处间距为(7.01±2.65)mm;上牙槽后动脉共干外径为(1.93±0.32)mm,长度为(4.81±2.44)mm,单干外径为(1.75±0.42)mm,长度为(8.40±3.29)mm;眶下动脉外径为(1.52±0.30)mm,长度为(8.46±2.29)mm,眶下-上牙槽后动脉起始处间距为(7.20±3.88)mm。结论熟悉上颌动脉第2、3段交界处主要分支的解剖学资料对指导该部位手术,降低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血管变异在人体中广泛存在,了解正常人体解剖结构及变异情况对医务工作者尤其是临床医生而言尤为重要.以往在各大学术论文上对各类血管变异的报道并不少见,但是却缺乏较为全面的总结.现对最近几十年内的25例各类医学杂志中关于颈部血管变异的报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类总结,旨在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颈浅动脉游离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颈浅动脉游离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开发颈浅动脉游离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30 侧成人尸体标本颈横动脉及其浅支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情况,对其肌皮穿支进行体表定位。结果:颈浅动脉为颈横动脉的主要分支。颈横动脉起点至斜方肌前缘5 .5 ±0 .8 cm 。颈浅动脉起点外径2 .1 ±0 .3m m ,有2 条伴行静脉。其肌皮穿支恒定的有2 支,血管蒂长7 ~8 cm 左右。结论:颈浅动脉有恒定的肌皮穿支,体表定位明确,血管蒂较长,管径较粗,吻合丰富,有2 条伴行静脉,可以形成颈浅动脉游离皮瓣。  相似文献   

15.
髂内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了320侧成人的髂内动脉及其主要分支。髂内动脉的起点多平第五腰椎和腰骶椎间盘的高度(80.94%),在左、右侧之间,多数是右高于左;在男、女性之间,有男高于女的趋势。依髂内动脉发出臀上、臀下和阴部内动脉三大分支的情况,将髂内动脉的分支型式分为五大型共10个分型。各型中,以先发出臀上动脉,后发出臀下阴部干的(Ⅰ型)最多,占55.94%。髂内动脉三大分支与骶丛的主要位置关系是:臀上动脉多数穿过腰骶干与第一骶神经之间(79.06%);臀下动脉以经骶丛前方出盆的较多(51.65%);阴部内动脉绝大多数经骶丛前方出盆(94.69%)。髂腰动脉只有一支的占65.62%,有二支的占30%,有三支的占4.38%。髂腰动脉多数直接起于髂内动脉或臀上动脉。骶外侧动脉的支数为1—6支不等,其以有二支的为最多,占63.74%。骶外侧动脉多数起自臀上动脉。闭孔动脉起于髂内动脉系的占80%,起于髂外动脉系的占17.19%,起于髂内、外动脉系的占2.81%。直肠中动脉以起于阴部内动脉的较多。子宫动脉多数只有一支,有11例标本有两支子宫动脉,这些动脉多发自髂内动脉的脐动脉段。副阴部动脉的出现率颇高,占24.37%,该动脉经耻骨联合下方出盆,分布于阴茎或阴蒂。  相似文献   

16.
本文调查了76例(♂44,♀32)1、2和3岁中国小儿无名动脉和颈总动脉的位置、长度、周径、分支部位和分支型。1.76例小儿无名动脉与气管的位置关系,共分三型:第1型2例(2.63±1.84%);第2型33例(43.42±5.72%),第3型41例(53.95±5.71%)。2.76例小儿无名动脉分支部位,在胸锁关节上缘上方者57例(75.0±4.96%),在胸锁关节后方者19例(25.0±4.96%),小儿较成年人高。 3.76例1、2和3岁小儿无名动脉平均长度分别为20.7±0.42毫米、19.2±0.56毫米和21.8±0.94毫米。平均周径分别为19.8±0.64毫米、20.3±0.21毫米和21.0±0.51毫米。4.76例小儿无名动脉有63例(82.9±4.32%)单独由主动脉弓发出;另外13例(17.1±4.32%)与左颈总动脉先形成共同干而后发出。在76例无名动脉中,有71例(93.42±2.84%)在走行中并不发支,但有4例(5.26±2.56%)直接由无名动脉发出甲状腺最下动脉,有1例(1.32±1.31%)由共同干发出甲状腺最下动脉。5.小儿颈总动脉的分支部位平均位于第3、4颈椎椎间盘上缘高度,小儿较成年人高。6.颈总动脉分支所形成的夹角,共分三型,在152侧中锐角型60侧(39.5±3.96%);弓状型40侧(26.3±3.57%);中间型52侧(34.2±3.84%),小儿锐角型较多于弓状型。7.1、2和3岁中国小儿颈总动脉平均长度:右侧分别为42.9±1.55毫米、45.7±0.57毫米和47.8±1.50毫米;左侧分别为59.0±1.10毫米、56.7±2.99毫米和64.9±1.62毫米。平均周径:右侧分别为14.8±0.77毫米、16.3±0.14毫米和16.6±0.19毫米。左侧分别为15.6±0.61毫米、16.6±0.13毫米和17.3±0.40毫米。  相似文献   

17.
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颈部动脉疾患的一种非侵入性诊断方法已经部分替代动脉造影[1]。然而,目前国内有关颈总动脉分叉部位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颈总动脉分叉部超声分析和解剖标本观测,旨在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和解剖学依据。1材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自2002年9月至2004年2月  相似文献   

18.
喉返神经及其分支与甲状腺下动脉关系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为颈部手术中喉返神经及其分支的定位和保护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对47具(男30具,女17具)成人尸体喉返神经和甲状腺下动脉之间的关系进行解剖、观测。结果喉返神经入喉支以2~5支型为多见,占69.15%;喉返神经和甲状腺下动脉之间的关系分为5种类型,左右侧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在颈部相关手术中应注意喉返神经的变异,结扎甲状腺下动脉前,应仔细分离、单独结扎该动脉,以免损伤喉返神经及其分支。  相似文献   

19.
<正>在教学中发现颈总动脉及其分支与锁骨下动脉走行异常。例1:中年男尸,右侧颈内动脉在起始处返折,呈横置的"U"字形,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发自颈外动脉,舌动脉在面动脉的下方,先向后上再向前下螺旋走行,最后斜上走行,整体呈"V"字形。面动脉自舌动脉下方发出后绕经舌动脉的前面向后上方行走。颈总动脉上部和颈内动脉在颈动脉鞘内位于颈内静脉的前方(图1a)。颈总动脉中段与颈内静脉呈内外平行走行,颈总动脉下部位于颈内静脉后方,颈动脉小球位于颈外动脉后方(图1b)。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为系统研究小儿脉管系形态学课题之一,采用从初生到身长为150cm童尸75具(150侧),观察了小儿颈外动脉分支的起始状况,测量了小儿颈外动脉分支的外径,颈外动脉始端到各分支始端的长度以及颈外动脉主干与分支间的夹角,为小儿头颈部血管形态及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并填补了有关方面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