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EB病毒DNA的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EB病毒DNA的检测张王刚陈银侠曹星梅王香玲王俊宏刘捷王剑利李陕区多发性骨髓瘤(MM)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最近研究发现EB病毒(EBV)可诱发免疫功能低下者发生MM[1,2]。我们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了1995年新...  相似文献   

2.
C6胶质细胞及其肿瘤模型细胞DNA含量和细胞周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流式细胞仪对C6胶质细胞株及其动物模型肿瘤细胞的DNA含量及细胞周期进行分析。方法将对数生长期C6细胞悬液及7例Wistar大鼠肿瘤模型单细胞悬液用碘化丙啶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FCM)进行DNA含量和细胞周期测定,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C6细胞DNA含量呈超二倍体,C6肿瘤模型细胞7份中2份为二倍体,3份为超二倍体,2份为异倍体,统计学检查验二者有极显著差异(P<0001)。(2)细胞周期各时相细胞百分比示C6细胞增殖指数(PI)值为460%,C6肿瘤模型细胞PI值为407%,二者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流式细胞仪分析脑胶质瘤细胞对判定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和预后提供了客观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多发性骨髓瘤的骨髓细胞形态学分型进行探讨。方法对34例多发性骨髓瘤分别使用欧洲会议标准和国内两种分型标准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分型对比分析。结果原浆细胞、幼浆细胞、成熟浆细胞三型使用欧洲会议标准和国内标准I分型结果相同,使用国内标准II分出了火焰细胞型,故原、幼浆细胞型比率有所降低。结论国内标准II较为实用,其分出火焰细胞型,有助于在没有条件测定免疫球蛋白的地区推断出IgA型多发性骨髓瘤,但该分型仍有不足之处,建议尽快制定我国统一的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形态分型标准。  相似文献   

4.
多发性骨髓瘤的细胞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髓瘤细胞形态与正常浆细胞相似,而且表达CD38、PC1、PCA1等正常浆细胞抗原,胞浆内RNA含量丰富。过去一直认为它们是由正常浆细胞恶性转化而来。近十几年来,由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知识的进步及其技术方法的发展,对骨髓瘤细胞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急性白血病(AL)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N)骨髓中EBV—DNA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38例急性白血病与43倒多发性骨髓瘤患者EBV感染情况,同时检测了32例对照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骨髓EBV—DNA含量。结果多发性骨髓瘤患者EBV感染率为58.1%,急性白血病组EBV感染率为8.0%,对照组EBV感染率6.2%。AL组与对照组EBV—DNA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MM组与对照EBV—DNA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MM组与AL组EBV—DNA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L患者的发病与EB病毒感染关系不大,MM患者的发病与EB病毒感染有关;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MM患者骨髓中,EBV—DNA舍量进行检测,对于揭示MM的发病与EBV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敏感可靠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多发性骨髓瘤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平  王金凯 《临床荟萃》1991,6(6):281-282
多发性骨髓瘤(简称MM)是浆细胞增生的恶性肿瘤.由于MM细胞的恶性增生程度和侵犯的器官、组织不同,并发症不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初诊时易于产生误漏诊.本文收集我院所见25例,其中院外误诊20例,院内误诊5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及误诊原因,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对照美国西南肿瘤组所采用的MM的诊断标准,本组病例均符合诊断.25例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55岁,其中40岁以上的23例(92%).二、临床表现 MM临床表现主要为骨骼疼痛、溶骨性骨质破坏、贫血、肾脏损害及免疫球蛋白异常.但由于上述表现并非具有特异性,特别是  相似文献   

7.
8.
本文主要阐述了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表面的表达,并对细胞凋亡在该病发病机制以及治疗当中的可能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和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征。方法对38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骨痛与乏力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贫血及消瘦多见,免疫分型以IgA、IgG型最常见,T-VAD及T-MP方案治疗初发患者38例,有效率达76.3%,生存60个月以上5例,最长73个月,目前尚生存,2例复发患者给予硼替佐米-VAD化疗后获得部分缓解,维持时间超过20个月,目前仍在随访观察中。结论 MM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化。沙利度胺联合传统化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对于复发患者加用硼替佐米的治疗,提高缓解率及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阐述了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在多发性骨髓细胞表面的表达,并对细胞凋亡在该病发病机制以及治疗当中的可能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循环骨髓瘤细胞(circulating myeloma cells,CMC)和骨髓骨髓瘤细胞(marrow myeloma cells,MMC)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对55例MM患者同时检测CMC和MMC的百分率,并结合患者的β2微球蛋白(β2-MG)、血浆白蛋白(Alb)水平、染色体核型、肾功能等预后相关指标进行系统分析。将患者分成4组:A组为同时检测到CMC和MMC患者;B组为仅检测到MMC患者;C组为仅检测到CMC患者;D组为未检测到瘤细胞患者。结果发现:与其他各组相比,A组的β2-MG和肌酐浓度显著增高,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下。就上述预后因素而言,在检测到与未检测到骨髓瘤细胞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发、复发/难治患者的CMC和MMC百分率明显高于部分缓解和完全缓解的患者。骨髓瘤患者CMC与MMC显著相关。结论:骨髓瘤患者CMC和MMC百分率不仅反映肿瘤负荷,而且预示病情进展,特别是同时检测到CMC和MMC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小亚基M2(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M2,RRM2)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中的表达及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相关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9月在本院初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36例为MM组,选取同期纯缺铁性贫血的患者16例作为对照组。应用RT-qPCR、Western blot检测所收集病例中骨髓单个核细胞内RRM2的表达。用siRNAs转染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建立RRM2表达缺失的细胞模型,并用CCK8检测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术分析敲低RRM2表达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并应用Western blot分析周期相关调控蛋白的变化。结果:RT-q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样品中的RRM2相对表达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进一步分析证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单个核细胞中RRM2的表达量与临床肿瘤分期、骨质破坏及髓外浸润等关系密切(P<0.05)。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内,利用siRNA干扰下调RPMI8226细胞内RRM2蛋白表达,可以明显抑制RPMI8226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结果发现,RRM2干扰组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P<0.05);进一步的研究证明,RRM2干扰可以影响细胞周期调控相关蛋白的表达。结论:RRM2在多发性骨髓瘤单个核细胞内呈高表达,且与患者肿瘤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干扰细胞内RRM2表达可通过阻滞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增殖。RRM2可能成为评估多发性骨髓瘤进展的新指标及药物开发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3.
多发性骨髓瘤免疫表型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研究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免疫表型特征及其意义。采用流式细胞仪多参数直接免疫荧光技术、CD45/SSC设门,对3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瘤细胞标记CD138、CD38、CD56、CD117、HLA-DR、CD3、CD7、CD13、CD33、CD19、CD20、CD22、CD34进行检测,并辅以瘤细胞的形态学检查。结果表明:形态学检查观察到瘤细胞比例为10%-68%,CD45/SSC设门证实可疑瘤细胞比例为9.72%-67.77%;抗原阳性表达比例分别为CD13861.29%,CD38 100%,CD56 46.15%,CD13 70.00%,CD33 29.03%,HLA-DR74.19%,CD117 33.33%,其余抗原均为阴性表达。结论:CD45/SSC设门技术可以较准确地设定需要分析的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群,与形态学分类瘤细胞的比例相接近;瘤细胞以表达CD138、CD38、CD56抗原为主,部分患者可伴有髓系抗原CD13、CD33、CD117表达,有关这些抗原表达的生物学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骨髓中CD19(+)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数目及疗效的关系,探讨MM骨髓CD19(+)细胞变化特点。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3例初诊MM患者骨髓中CD19(+)细胞、CD38(++)CD45(-)细胞、CD38(++)CD45(-)CD56(+)细胞的比值,分析不同分期、不同分型上述细胞比值的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43例初治时骨髓中CD19(+)细胞、CD38(++)CD45(-)细胞、CD38(++)CD45(-)CD56(+)细胞的比值变化与经过VADM、VD方案治疗4个疗程后疗效的关系。结果表明,63例初治患者骨髓中CD19(+)细胞比值Ⅱ期高于Ⅲ期,CD38(++)CD45(-)CD56(+)细胞比值Ⅲ期高于Ⅱ期;IgA组CD19(+)细胞比值明显高于IgD组且有高于其他组的趋势,IgA组CD38(++)CD45(-)、CD38(++)CD45(-)CD56(+)明显低于其它组;63例初治患者骨髓中CD19(+)细胞与CD38(++)CD45(-)、CD38(++)CD45(-)CD56(+)细胞的比值均呈负相关关系(分别为r=-0.3304,p=0.0052;r=-0.2414,p=0.0441)。分析43例患者(总治疗组)及VD方案治疗组(VD组)中的有效组CD19(+)细胞比值均分别高于无效组,VD组中有效组CD38(++)CD45(-)比值明显低于无效组,CD38(++)CD45(-)CD56(+)有低于无效组的趋势;总治疗组中有效组CD38(++)CD45(-)、CD38(++)CD45(-)CD56(+)均有低于无效组的趋势。结论:MM患者骨髓中CD19阳性细胞的比值与病情、分期有关,对于判断MM预后可能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从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中分选出侧群(sp)细胞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细胞经Ho—echsd3342染色后,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Hoechst荧光染色情况,采用流式细胞荧光激活分选(FACS)技术,将细胞分选为SP细胞与主群(mainpopulation,MP)细胞,用细胞生长曲线法比较两群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集落形成试验比较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分析两群细胞cD138的表达情况,应用RT—PCR法检测ABCG2mRNA在两群细胞中的表达不平、硼替佐米对CCK-8法和集落形成试验检测对两群细胞增殖、活力和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骨髓瘤细胞株中存在小部分比例的sP细胞,RPMI8226细胞株中sP细胞高达(7.10±2.69)%,在荧光显微镜下也检测到sP细胞;SP细胞增殖活力、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明显高于MP细胞(P〈0.05);该基因sP和MP细胞的cD138表达率无明显差异(P〉0.05);SP细胞表达耐药基因ABCG2,而MP细胞几乎不表达该基因;SP细胞的硼替佐米抑制率明显低于MP细胞(P〈0.05),但在40nmol/L作用下,两者抑制率未显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硼替佐米均能降低两群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但MP细胞降低更为明显。结论:骨髓瘤细胞系中存在少量sP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的相关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6.
多发性骨髓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病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的病理生物学特性,以探讨MSC在MM骨损伤发生中的作用,取11例初治MM病人和5例正常人骨髓,用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MSC。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MM骨髓MSC表型,MTT法检测MSC增殖能力,组织化学染色测定细胞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能力。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干细胞生长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浓度。收集MSC培养上清作为条件培养液,按梯度浓度加入人SKO007骨髓瘤细胞系培养体系中,MTT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差异。结果表明:与正常人骨髓MSC比较,MM患者骨髓MSC的表型无改变,均一表达CD29、CD73、CD166和HLA-ABC,不表达CD45和CD31;MM患者骨髓MSC增殖和分化能力正常,且具有相似的成骨和成脂肪分化功能;MM骨髓MSC分泌IL-6和SCF的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MM来源的MSC培养上清显著促进SKO007细胞的增殖。结论:MM患者骨髓MSC的增殖分化功能正常,MM时骨损伤可能与MSC分化功能无关,而IL-6和SCF高表达为骨髓瘤细胞提供了必要的生存信号。  相似文献   

17.
Pdcd5基因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异常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骨髓瘤患者骨髓细胞中pdcd5基因的表达。应用ELISA方法和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RT-PCR,RQ—RT-PCR)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及正常人PDCD5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比较pdcd5基因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45例初治及难治复发MM患者血浆PDCD5蛋白水平显著低于20例健康人和20例治疗有效患者,分别为(16.91±0.28)ng/ml,(19.11±0.29)ng/ml,(17.94±0.154)ng/ml(P均〈0.05)。45例初治及难治复发MM患者骨髓细胞pdcd5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人,分别为0.64±0.47和1.28±1.21,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低表达PDCD5,pdcd5基因可能参与了MM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8.
208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形态学与血清免疫球蛋白比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分析208例多发性骨髓瘤(MM)病例的骨髓细胞学、临床分型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免疫固定电泳结果 ,探讨其在MM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8例MM患者骨髓细胞学特点,按照欧洲血液学会议形态学分型标准将骨髓瘤细胞分型,计数骨髓瘤细胞比例;按临床特点和分期标准将病人分期;记录病人血清免疫球蛋白、免疫固定电泳结果。结果 208例MM病例中:骨髓涂片中骨髓瘤细胞比例≥10%的204例(98.1%),骨髓瘤细胞比例在6.0%-10.0%的3例(1.4%),骨髓瘤细胞比例不增高的1例(0.5%);血清免疫固定电泳:IgG型128例(61%),IgA型47例(22.7%),轻链型28例(13.7%),未分泌型5例(2.8%);临床表现主要有骨破坏168例(80.1%)、贫血163例(79.5%)、骨痛146例(70.1%)、肾功能损害102例(49%)、出血8例(3.8%)、粘滞血症2例(0.9%)。结论骨髓细胞形态学在MM的诊断中尤为重要。血清学特点及明显的临床表现也对MM的诊断有提示作用,三者需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探讨Th17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L-17、IL-21在多发性骨髓瘤(MM)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将55例MM患者分为未缓解组(A组,30例)和缓解组(B组,25例),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组(C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刺激培养上清液中IL-17、IL-21和IL-6的水平,并用流式细胞术分析PBMNC中Th17细胞的比例.结果表明,A组IL-6、IL-17及IL-21的水平与Th17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相比,IL-6、IL-17及IL-21的水平与Th17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缓解组MM患者IL-17与IL-6的水平呈正相关(r=0.782,P<0.05),IL-21与IL-6的水平呈正相关(r =0.778,P<0.05).结论:Th17细胞可能作为启动因素参与了MM患者的免疫发病过程,并促进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探讨MEK抑制剂AZD8330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IM9及NCI-H929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使用不同浓度AZD8330处理NCI-H929及IM9细胞48 h,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并计算出48 h的IC50;分别用5、10及100 nmol/L的AZD8330处理上述两种细胞,然后用PI标记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及cyclin E;分别用10、100、1000及2000 nmol/L的AZD8330处理骨髓瘤细胞,AnnexinV/7-AAD双标记法分析细胞凋亡,并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结果表明,AZD8330可显著抑制NCI-H929及IM9的细胞活力,且抑制效应呈一定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IM9细胞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9.88±2.7 nmol/L,NCI-H929细胞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9.3±2.03 nmol/L.细胞周期结果显示,两种骨髓瘤细胞均发生G1期阻滞;AZD8330处理后cyclin D水平显著增高,但是cyclin E水平降低,促使细胞发生G1期阻滞.AnnexinV/7-AAD结果显示,随着AZD8330浓度增加,细胞凋亡数量也相应增多,并且活化的caspase-3蛋白水平增高.结论:MEK抑制剂AZD8330可有效抑制骨髓瘤细胞NCI-H929和IM9的增殖,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并促进细胞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