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免疫联合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T、B淋巴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Tregs)水平的影响。【方法】本院收治的MM患者60例,采用数字随机对照表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DC-CIK免疫治疗+化疗,对照组仅给予化疗,评估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T淋巴细胞、Tregs水平、B细胞、浆细胞比例水平变化;随访1年,比较两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53.33%(i6/30)显著高于对照组26.67%(8/30),1年复发率为6.67%(2/30)显著低于对照组30.0%(9/30),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T淋巴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CD8+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CD4+CD25+Tregs、CD4+CD25 high Tregs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B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浆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DCcIK免疫治疗+化疗能够改善MM患者免疫功能紊乱症状,降低浆细胞比例,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讨沙利度胺治疗前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及变化规律,为有效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M患者外周血CD3、CD4、CD8、NK及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采用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检验水准。结果表明:MM患者治疗前CD4^+CD25^+highT比例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0.01),沙利度胺治疗有效患者的CD4^+CD25^+highT比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无效者Treg比例无显著变化(P〉0.05)。16例经化疗完全缓解,CD4^+CD25^+highT比例为6.91±1.12%,较治疗前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沙利度胺治疗有效者CD3^+T、CD4^+T、NK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或0.01),CD8^+T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CD4^+CD25^+Treg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可能是MM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下调MM患者CD4^+CD25^+Treg可能是沙利度胺治疗MM有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s)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及20例健康人外周血中 MDSCs的比例,分析MD‐SCs比例与临床病理特征和CD4+CD25+ 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 reg )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2.49±0.83)%相比,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中MDSCs比例(6.88±3.33)%明显增加,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1);化疗后21例达缓解的患者外周血中MDSCs的比例(3.65±1.82)%明显下降,与化疗前(6.64±3.34)%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01);MDSCs水平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乳酸脱氢酶水平、血肌酐水平和肿瘤临床分期呈明显正相关( P <0.05),但 MDSCs水平与 Treg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MDSCs细胞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槲皮素抗肝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钦海  秦召敏  孙志军  陈国民 《临床荟萃》2009,24(23):2034-2038
目的观察槲皮素(quercetin,Qu)对转染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的人肝癌细胞系(HepG2)的周期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或未转染细胞HepG2周期的分布,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P21CIP1/WAF1的表达。结果用Qu处理48小时后,转染携带X基因载体组与转染空载体加药组或未转染载体的HepG2细胞加药组比较,G0/G1期所占细胞比例减少(50.3±1.54)%、(73.2±0.9)%或(74.5±1.1)%(P〈0.01),S期细胞所占比例增加(38.1±1.2)%、(20.7±1.2)%或(16.9±0.6)%(P〈0.01)。转染X基因的加药组与转染X基因未加药组相比,G0/G1期所占细胞比例增加(50.3±1.5)%、(62.8±1.0)%(P〈0.01),S期所占细胞比例减少(38.1±1.2)%、(28.6±1.3)%(P〈0.01)。转染X基因未加药组细胞P21wRNA或P21蛋白无表达;Qu可增加转染X基N细胞、空载体细胞及HepG2细胞P21wRNA或P21蛋白的表达,但前者较后两者表达明显减少。结论Qu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的作用,增加细胞P21waf1/cipl表达,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探讨下调CXCR4的表达对人T-ALL Jurkat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设计合成CXCR4的特异性siRNA,采用脂质体转染Jurkat细胞株。用RT—PCR检测siRNA对细胞内CXCR4基因表达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CXCR4的特异性siRNA;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转染CXCR4siRNA的Jurkat细胞的CXCR4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56.9%±1.4%FS68.3%±2.4%),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35.8%±1.9%vs18.1%±1.2%),G,/M期和S期细胞比例相应下降(19.8%±1.7%VS27.2%±1.5%;44.4%±2.1%VS54.7%±2.8%),凋亡细胞率明显增高(20.9%±2.0%VS3.13%±0.9%)。结论:CXCR4的特异性siRNA能够有效下调CXCR4基因表达,诱导Jurkat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从而抑制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hTERT—siRNA对人胰腺癌Capan-2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利用RNAi技术靶向沉默Capan-2的hTERT基因表达,应用细胞直接计数法和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apan-2细胞的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在hTERT-siRNA的使用浓度为50nm、Lipo转染浓度为3μl/2ml转染体积和hTERT沉默效率为100%的条件下,转染hTERT—siRNA24h后,细胞生长已明显减慢,抑制细胞增殖率为26.39%(P〈0.05),第2、3、5、7天抑制细胞增殖率分别为46.77%、70.61%、84.71%和85.99%(P〈0.001)。随着转染细胞按常规培养时间的延长,早期凋亡细胞明显增多(P〈0.001),以24h后更明显;活性细胞明显减少(P〈0.001),而损伤细胞明显增多(P〈0.001),以6h后明显;死亡细胞明显增多(P〈0.001),以24h后更明显。siRNA组与阴性对照组和Lipo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P〈0.001)。G0-G1期细胞明显增多(P〈0.01),S期细胞明显减少(P〈0.01),以24h后明显;G2~M期细胞明显减少(P〈0.01),以48h后明显;晚期凋亡细胞增多(P〈0.05),以48h后明显。结论hTERT—siRNA可抑制人胰腺癌Capan-2细胞生长,使较多的细胞停留在G0~G1期,而进入G2~M期和S期的细胞减少,可促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骨髓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细胞)数量及功能,探讨Tfh细胞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选取2013年1月至10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就诊的21例初治ITP患者、20例恢复期ITP患者及18名正常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Tfh细胞数量、Tfh细胞功能相关分子CD40L、ICOS、IL-21的表达,采用RT-PCR技术检测BMMNC转录因子BCL-6mRNA相对表达水平;并将各项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ITP初治组骨髓CD4+CXCR5+/CD4+细胞比例[(5.532±2.599)%]高于恢复期组[(4.064±2.026)%]和对照组[(4.048±1.413)%](P〈0.05);ITP初治组骨髓CD4+CXCR5+ICOS+/CIM+CXCR5+细胞比例[(14.586±8.561)%]高于恢复期组[(12.884±10.161)%]和对照组[(7.487±5.176)%],初治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初治组和恢复期组骨髓CIM+CXCR5+CD40L+/CD4+CXCR5+细胞比例[(15.309±10.756)%]及[(18.242±12.243)%],高于对照组[(8.618±5.719)%](P〈0.05);ITP初治组和恢复组骨髓CD4+CXCR5+IL-21+/CD4+CXCR5+细胞比例1(58.560±26.285)%]及[(57.035±30.936)%]高于对照组[(36.289±24.868)%](P〈0.05);初治组、恢复组、对照组BCL-6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407±0.264)、(1.149±0.217)和(0.846±0.1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Tfh细胞在ITP患者的骨髓中数量增加,功能分子表达增多,功能亢进,在ITP发病机制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借助质粒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转染猪骨髓干细胞(MSC),观察转染后EGPP在(MSC)内表达情况及MSC生长特性。方法:1月龄小型香猪为MSC供体,EGFP基因转染MSC,计算转染效率,流式细胞仪鉴定G418筛选后EGFP基因稳定表达率和转染后细胞增殖周期改变。结果:转染率为(36.9±3.4)%;G418筛选后EGFP表达率75.6%,EGFP转染MSCG0/G1期MSC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S+G2/M期MSC比例减少(P〈0.01)。结论:猪MSC经基因转染和G418筛选,获得EGFP稳定表达;转染和G418筛选后MSC增殖能力降低,G0/G1期MSC比例增加,S+G2/M期MSC比例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免疫固定电泳(IFE)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临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按照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 ( ISS)分期标准将89例MM患者分为Ⅰ~Ⅲ期,其中ISS Ⅰ期18例、ISSⅡ期23例、ISSⅢ期48例。比较各期患者间血清IFE结果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的差异,并分析各指标与ISS分期的关系。结果 ISS各期中免疫球蛋白( Ig)分型均以IgG型为主(占50%以上)。 ISSⅡ、Ⅲ期的M蛋白阳性率和骨髓瘤细胞比例均高于ISS Ⅰ期(P均<0.05);ISS Ⅲ期M蛋白阳性率和总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瘤细胞比例≥10%为标准)(P<0.05);ISS各期之间M蛋白和骨髓细胞形态学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M患者随着ISS分期的增高,其M蛋白阳性率和骨髓瘤细胞比例有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cAg与肝细胞内HBsAg、HBcAg表达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血清中HBcAg检测方法系RIA法。同时行肝组织活检,对肝组织进行炎症活动度分级(G)和纤维化程度分期(S),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肝细胞内HBsAg、HBcAg表达。【结果】437例患者血清HBcAg阳性率为86.72%(379/437),肝细胞内HBsAg和HBcAg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82%(410/437)和65.45%(286/437)。血清HBcAg/抗-HBc(-/+)分别与HBcAg/抗-HBc(+/+)和HBcAg/抗-HBc(-/-)组比较,肝细胞内HBcAg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26/50)、66.5%(252/379)、100%(8/8),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HBcAg/抗-HBc(+/+)、HBcAg/抗-HBc(-/+)、HBcAg/抗-HBc(-/-)组肝细胞内HBsAg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2%(357/379)、90%(45/50)和100%(8/8)。在G1、G2,G3和G4组中血清HBcAg阳性率分别为75.4%(52/69),83.2%(119/143)、91.3%(136/149)和94.7%(357/379),G1、G2分别与G3、G4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5)。在S1、S2,S3和S4组中血清HBcAg阳性率分别为76.2%、87.3%、93.6%和90.0%,S1与S2、S3、S4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25-0.005)。【结论】结果提示,HBcAg/抗-HBc(-/+)组肝细胞内HBsAg、HBcAg表达阳性率低。随着HBcAg阳性率的增加,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均加重。血清中HBcAg与肝细胞内HBsAg、HBcAg的表达,与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相关,可作为抗病毒治疗期间观察血清转换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1.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细胞IL-6分泌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细胞中白细胞介素6(IL-6)分泌机制。方法:应用双标记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了16例MM患者和19例对照者新鲜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IL-6表达情况。结果: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IL-6表达阳性率为15.4%±6.5%,骨髓瘤细胞IL-6表达阳性率达7.9%±2.9%,基质细胞IL-6表达阳性率达4.5%±1.2%;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IL-6表达阳性率为4.6%±2.3%,基质细胞IL-6表达阳性率为2.6%±1.1%,浆细胞IL-6表达阳性率为0.7%±0.1%。MM患者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01)。另外MM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基质细胞所占比率为6.9%±1.4%,也较对照组的4.7%±1.8%明显升高(P<0.001)。结论:MM患者升高的IL-6既可由瘤细胞分泌,又可由基质细胞分泌,自分泌和旁分泌机制可能都参与了MM的发病。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循环骨髓瘤细胞(circulating myeloma cells,CMC)和骨髓骨髓瘤细胞(marrow myeloma cells,MMC)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对55例MM患者同时检测CMC和MMC的百分率,并结合患者的β2微球蛋白(β2-MG)、血浆白蛋白(Alb)水平、染色体核型、肾功能等预后相关指标进行系统分析。将患者分成4组:A组为同时检测到CMC和MMC患者;B组为仅检测到MMC患者;C组为仅检测到CMC患者;D组为未检测到瘤细胞患者。结果发现:与其他各组相比,A组的β2-MG和肌酐浓度显著增高,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下。就上述预后因素而言,在检测到与未检测到骨髓瘤细胞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发、复发/难治患者的CMC和MMC百分率明显高于部分缓解和完全缓解的患者。骨髓瘤患者CMC与MMC显著相关。结论:骨髓瘤患者CMC和MMC百分率不仅反映肿瘤负荷,而且预示病情进展,特别是同时检测到CMC和MMC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相似文献   

13.
CD138/Syndecan-1在多发性骨髓瘤免疫表型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建立多发性骨髓瘤(MM)免疫分型的测定方法,分析各种抗原的表达特点,并分选高纯度原代骨髓瘤细胞,应用CD45/侧向角(SSC)设门的三色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FCM)测定18例MM患者、20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和7例正常人骨髓免疫分型特点;应用抗CD138和免疫磁珠从MM患者的骨髓中分选骨髓瘤细胞.结果表明:骨髓瘤细胞CD45阴性或弱阳性,SSC介于有核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之间,CD138和CD38均阳性,T、B细胞及髓系抗原多为阴性,CD56阳性率为83.3%,HLA-DR阳性率为44.4%.与MM患者相比,AL患者CD138均阴性,而CD38为100%阳性,CD56阳性率为25%.正常人CD138和CD56均为阴性.磁珠分选获得的原代骨髓瘤细胞纯度在73%-95%之间,平均为86%.结论:CD45/SSC设门的三色免疫荧光FCM是测定MM免疫分型的稳定可靠方法,CD138是骨髓瘤细胞表面较为特异的抗原标志,应用抗CD138和免疫磁珠可以获得高度富集的原代骨髓瘤细胞.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垂体瘤转化基因(pituitarytumor-transforminggene,PTTG)在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患者中的表达并分析它与MM发生的关系,采用RT-PCR方法检测33例MM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PTTG的表达。结果表明MM患者PTTG在MM中的表达水平(0.3415±0.217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0590±0.0233)(P<0.05)。结论PTTG的过度表达可能与MM的发生发展有关,这为MM的发病机制及其基因靶向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多发性骨髓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病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的病理生物学特性,以探讨MSC在MM骨损伤发生中的作用,取11例初治MM病人和5例正常人骨髓,用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MSC。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MM骨髓MSC表型,MTT法检测MSC增殖能力,组织化学染色测定细胞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能力。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干细胞生长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浓度。收集MSC培养上清作为条件培养液,按梯度浓度加入人SKO007骨髓瘤细胞系培养体系中,MTT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差异。结果表明:与正常人骨髓MSC比较,MM患者骨髓MSC的表型无改变,均一表达CD29、CD73、CD166和HLA-ABC,不表达CD45和CD31;MM患者骨髓MSC增殖和分化能力正常,且具有相似的成骨和成脂肪分化功能;MM骨髓MSC分泌IL-6和SCF的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MM来源的MSC培养上清显著促进SKO007细胞的增殖。结论:MM患者骨髓MSC的增殖分化功能正常,MM时骨损伤可能与MSC分化功能无关,而IL-6和SCF高表达为骨髓瘤细胞提供了必要的生存信号。  相似文献   

16.
Notch信号通路和多发性骨髓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otch信号通路是介导细胞和细胞之间直接接触的主要信号通路之一,调控了多细胞机体的细胞凋亡、增殖和分化,是造血微环境调节造血细胞增殖与分化的重要信号通路,与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有关。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以浆细胞克隆性增殖为特征的B系肿瘤。由于骨髓瘤细胞的增殖比例低及多药耐药的形成,因此其对常规剂量的化疗药耐药,使得MM的临床治疗仍十分困难。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多发性骨髓瘤病人肿瘤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株都大量表达Notch的配体Jagged-2,而正常的浆细胞或是其它恶性疾病来源的病人肿瘤细胞低量表达Jagged-2。Jagged-2可诱导基质细胞分泌白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Notch信号通路激活后可通过与NF-κB,C—myc的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的增殖,促进骨髓瘤细胞的生长,从而抑制骨髓瘤细胞的凋亡,它与骨髓瘤的发生和耐药有关。抑制Notch信号通路能诱导骨髓瘤细胞的凋亡,增强化疗药的细胞毒作用。研究表明,单独使用Notch信号通路的特异性化学抑制剂γ-分泌酶抑制剂(γ-secrctase inhibitors,GSI)可通过特异性阻滞Notch信号通路从而诱导骨髓瘤细胞的凋亡,并且与传统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可以增强骨髓瘤细胞对化疗药的敏感性。本文就Notch信号通路的组成、Notch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及Notch信号通路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探讨绿茶茶多酚成分之一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KM3促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体外培养多发性骨髓瘤细胞KM3,观察不同浓度EGCG作用后的培养上清对血管内皮细胞株HUVEC迁移和形成血管能力的影响。ELISA法检测KM3细胞培养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泌水平;RT-PCR方法检测KM3细胞VEGF 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EGCG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KM3细胞培养上清促内皮细胞迁移的作用,5,25,50和100μmol/L的EGCG迁移细胞数目分别为414±27,299±70,202±42及116±13个,且EGCG的浓度与内皮细胞的迁移数目呈负相关(r=-0.952,p<0.05)。同时,内皮细胞形成小管的面积随EGCG浓度的升高而减少,25及50μmol/L时的面积分别是88343.9±3231.1和60897.5±914.1μm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小管面积与EGCG浓度呈负相关(r=-0.888,p<0.05)。5、25、50、100μmol/L的EGCG作用于KM3细胞48小时后培养上清中VEGF的含量分别为1399.0±47.4pg/ml,660.1±5.7pg/ml,108.5±5.8pg/ml和26.2±18.6pg/ml,与对照组比较,25、50、100μmol/L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T-PCR结果显示EGCG抑制KM3细胞VEGF的mRNA水平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EGCG能显著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KM3的促血管新生作用;下调VEGF转录水平的表达,减少VEGF的分泌可能是其药理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在监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微小残留病 (minimalresid ualdisease ,MRD)中的作用 ,利用SYBRGreenⅠ荧光染料 ,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 ,以IgH为标志 ,对 8例多发性骨髓瘤和 1例Waldenstr m巨球蛋白血症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utologousperipheralbloodstemcelltrans plantation ,APBSCT)前后的IgH(immunoglobulinheavychain ,IgH)基因重排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 ,IgH基因重排拷贝数在APBSCT前后分别为 3 10 8± 10 43 ,594± 660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与患者骨髓浆细胞比值和外周血M蛋白量成正相关 (r =0 .86,P <0 .0 5) ,并对 1例复发患者进行连续检测 ,结果与临床相符。结论 :实时定量PCR方法对IgH基因重排定量分析 ,可以作为判断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疗效的一种检测方法 ,并对患者的预后判断也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探讨骨髓微环境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AP-1家族成员基因的调节作用。采用免疫磁珠方法分选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D138+的瘤细胞并与破骨细胞共培养,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与破骨细胞共培养的瘤细胞和与破骨细胞共培养的瘤细胞AP-1家族成员c-jun、junD、fos和fosB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破骨细胞培养液培养后10-14天形成破骨细胞,瘤细胞与破骨细胞共培养后与未与破骨细胞共培养相比较,细胞活力明显增高,c-jun、junD、fos和fosB表达量均降低。结论:骨髓微环境可抑制AP-1家族成员的表达,促进MM瘤细胞存活,抑制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