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攻微钛钉作为正畸强支抗矫治成人骨性上颌前突的临床疗效。方法:成人骨性上颌前突患者56例,均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采用白攻微钛钉加强支抗整体内收上前牙。矫治前后均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所有微钛钉均保持稳定;矫治后患者侧貌明显改善,上颌前牙明显内收,U1-SN、U1-NA、U1E-RL、UL-EP、FCA明显减小,矫治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NA虽有所减小,但矫治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上颌磨牙未发生明显前移,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俨〉0.05)。结论:自攻微钛钉是一种稳固、高效的支抗系统,植入后可即刻加载,能最大限度内收上颌前牙,有效改善成人轻中度骨性上颌前突畸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上颌骨发育不足Ⅲ度拥挤反袷病例的非拔牙矫治方法。方法依次采用腭中缝开展、上颌前方牵引、推上颌磨牙向后及常规固定矫治方法,对经过选择的11例上颌骨发育不足、Ⅲ度拥挤反袷病例进行非拔牙矫治。将每个患者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和上颌模型测量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总疗程29—42个月,平均37.7个月。保存了全副牙列,上颌骨的长度和宽度均得到了很好的发育,牙量与骨量匹配,面形较理想。矫治后,X线投影测量指标:SNA,ANB,GoGn-SN,ANS-Me/N-Me,S-N,NAP,UL-Eline均比矫治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B比矫治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1-SN和LL-Eline变化不明显(P〉0.05);上颌模型测量指标:牙弓弧形长度、全牙弓长度、牙弓中段宽度、牙弓后段宽度、基骨弓长度、基骨弓宽度均比矫治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能主动配合治疗但拒绝拔牙的上颌骨发育不足、Ⅲ度拥挤反袷病例,非拔牙矫治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与比较偏颌伴反[牙合]畸形矫治前后的牙弓形态变化。方法:选择偏颌伴反[牙合]畸形病例9例,制取矫治前后石膏模型。将模型平行于基准平面扫描到计算机。应用计算机测量软件测量上下颌尖牙、前磨牙和磨牙牙尖的纵横坐标值,分析牙弓矢向和横向的对称性、上下牙弓的协调性。采用SPSS11.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前上颌尖牙和第一前磨牙距腭中缝的距离偏向侧大于偏离侧(p〈0.05),下颌从尖牙到第二磨牙偏向侧距中线的距离小于偏离侧(p〈0.05);上颌尖牙和第一前磨牙的牙弓宽度比率较矫治后小(p〈0.05),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的牙弓宽度比率矫治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颌偏向侧和偏离侧牙齿的矢向位置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牙齿在矢状方向第一磨牙偏向侧大于偏离侧(p〈0.05)。结论:偏颌畸形患者上牙弓前部较下牙弓前部窄,矫治易先扩大上颌牙弓,使得矫治后上下牙弓宽度比例协调。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上颌单颌拔牙与双颌拔牙矫治骨性Ⅱ类1分类错胎患者的软硬组织变化,探讨掩饰性治疗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的合适方案。方法成人骨性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20例,单颌拔牙组18例上颁拔除两个第一前磨牙;双颌拔牙组10例上颌拔除两个第一前磨牙、下颌拔除两个第二前磨牙,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矫治前后两组的U1-FH,U1-AP、H角均明显减小,UL-E、LL-E距离均明显缩小;Z角均明显增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拔牙模式L1-MP.LL-E、U1-L1、U1-FH、U1-AP的变化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L-E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P=0.430)。治疗前,单颌拔牙组FMA,LL—E较双颌拔牙组小。结论两种拔牙矫治方法均能达到内收前牙、改善软组织侧貌的治疗目的,但双颌拔牙方案矫治效果更好;临床应用中应根据主诉及具体情况选择好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垂直支持矫治器(VHA)对高角患者牙、颌、面结构垂直向位置关系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角病例(MP—SNI〉40。)40名,随机分为两组,均使用MBT直丝弓矫治器,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其中治疗组20名使用VHA,对照组20名不使用VHA,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两种不同矫治方案治疗前后牙、颌、面垂直方向的变化。结果:治疗组MP—SN角、ANS—Me距、N—Me距、L6-MP距、U6-PP距和ANS—Me/N—Me(%)治疗前后的差值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其他测量值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垂直支持矫治器在控制高角患者面部垂直向生长方面有较高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MEAW技术应用于直丝弓矫治器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例骨性Ⅲ类错袷患者,应用直丝弓矫治器配合MEAW技术进行矫治,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MEAW技术矫治5~10个月后,上颌切牙和第一磨牙明显向近中移动(U1—FHV和U6-FHV分别平均增加2.9mm和2.8mm),下颌切牙和第一磨牙分别远中移动1.1mm和3.2mm(P〈0.05),覆盖由矫治前的-1.2toni增加到2.7mm,两者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前牙覆盖和后牙远中关系得到了良好的改善。APDI平均减小了3.1°(P〈0.05)。[牙合]平面(OP/MP)平均增加了3.3°(P〈0.01)。结论MEAW技术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可有效的远中竖直下颌后牙,改变耠平面,增加前牙覆盖,达到非手术治疗的良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Damon Ⅲ矫治器拔牙矫治软硬组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Damon Ⅲ矫治器一步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研究治疗前后牙验结构及软组织的变化。方法选择双牙弓前突或上牙弓前突的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20人,平均年龄16.6岁。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应用美国Ormco公司Damon Ⅲ矫治器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18个项目的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后上下切牙切缘分别向后移动7.47mm、4.93mm,根尖分别向后移动1.15mm、3.0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下磨牙分别向前移动1.82mm、1.9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1/SN、U1/PP角在治疗后分别减小了16.70°和15.91°,L1/MP角、上下唇——审美平面距在治疗后也明显减小,Z角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SNA、SNB、ANB、MP/SN角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Damon Ⅲ矫治器矫治双牙弓前突患者,在没有借助口外力及其它附加装置的条件下,仍可以进行很好的支抗控制,上下前牙回收明显,软组织侧貌改善显著,但上前牙的转矩控制可能不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直丝弓矫治器切牙托槽倒置粘贴对安氏Ⅲ类错[牙合]切牙牙冠转矩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5例安氏Ⅲ类错[牙合]均角病例分别采用切牙托槽常规粘结和倒置粘结,对矫治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分析,包括测量13个硬组织项目和6个软组织项目,用SASv8.0统计分析矫治前后切牙倾斜度和面部软组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SNA、ANB、U1-SN、U1-FH、U1-NA、U1-L1、A’UL-FH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Ⅲ类错[牙合]矫治中,切牙托槽倒置粘贴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控根方法,可增大切牙根唇向转矩,减少上切牙倾斜度,使美观和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两种减数拔牙法矫治高角骨性Ⅲ类错(牙合) 的临床疗效。方法11例骨性Ⅲ类错(牙合) 畸形患者,按减数拔牙模式分为两组,拔除双尖牙组6例,拔除磨牙组5例,对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拔除双尖牙组和拔除磨牙组患者下颌切牙明显内收,L1-MP分别减小了9.51°和7.21°;袷平面变平,OP-MP分别增大3.24°(P〈0.05)和2.89°(P〈0.05).SN—MP分别增大了0.11°和0.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1-MP增大了0.26mm和融37mm,提示此类患者垂直向代偿能力有限。结论两组患者矫治机制相似,减数拔牙位置的选择主要取决于Ⅲ类错验的严重程度;此类患者垂直向代偿能力有限,伴较大开胎者需选择正颌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单纯型恒牙先天缺失患者的缺牙牙位和临床统计学特点。方法收集183例单纯型恒牙先天缺失患者的病史、口腔检查及曲面断层X线片等资料,分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牙齿缺失数目、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颌、左右侧之间牙齿缺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易缺失的牙齿为下颌第二前磨牙,共缺失154颗;多数牙缺失患者磨牙缺失率为25.00%,较个别牙缺失患者磨牙缺失率(3.05%)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患者恒牙缺失的临床表现不同;单纯型恒牙先天缺失患者中,除第三磨牙外,最易缺失的牙齿是下颌第二前磨牙,其次是下颌切牙、上颌第二前磨牙及上颌侧切牙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上前牙角度与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设计的相关性并得出临界诊断值。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口腔正畸科矫治结束的牙列拥挤在Ⅰ度以内、下颌平面角(MP-FH角)≤ 25°的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患者100例,其中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矫治患者50例(拔牙组),不拔牙矫治患者50例(不拔牙组)。对两组患者的矫治前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上前牙角度与拔牙矫治设计的相关性。结果    反映上下颌骨位置关系的SNA角、SNB角、ANB角在拔牙组与不拔牙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不能作为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设计的参考依据。反映上前牙角度的U1-NA距、U1-NA角、U1-L1角、U1-SN角以及MP-FH角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可知,上前牙角度相关测量指标对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与否有诊断价值[曲线下的面积(AUC)> 0.5]。根据约登指数求出最佳临界诊断值:U1-NA距为7.25 mm;U1-NA角为20.50°;U1-SN角为109.50°;U1-L1角为119.25°;MP-FH角为19.25°。结论   上前牙角度与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病例进行拔牙矫治设计相关并具有诊断价值,相关测量项目的临界诊断值对于是否进行拔牙矫治设计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上前牙角度与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设计的相关性并得出临界诊断值。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口腔正畸科矫治结束的牙列拥挤在Ⅰ度以内、下颌平面角(MP-FH角)≤ 25°的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患者100例,其中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矫治患者50例(拔牙组),不拔牙矫治患者50例(不拔牙组)。对两组患者的矫治前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上前牙角度与拔牙矫治设计的相关性。结果    反映上下颌骨位置关系的SNA角、SNB角、ANB角在拔牙组与不拔牙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不能作为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设计的参考依据。反映上前牙角度的U1-NA距、U1-NA角、U1-L1角、U1-SN角以及MP-FH角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可知,上前牙角度相关测量指标对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与否有诊断价值[曲线下的面积(AUC)> 0.5]。根据约登指数求出最佳临界诊断值:U1-NA距为7.25 mm;U1-NA角为20.50°;U1-SN角为109.50°;U1-L1角为119.25°;MP-FH角为19.25°。结论   上前牙角度与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病例进行拔牙矫治设计相关并具有诊断价值,相关测量项目的临界诊断值对于是否进行拔牙矫治设计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强支抗结合拔牙矫治而产生的大幅度切牙后移对年轻成年错畸形患者上气道大小的影响,探讨牙齿位置及颌面形态变化与上气道大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31例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并使用强支抗(种植支抗或口外弓加TPA)和21例非拔牙的错畸形矫治完成病例,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将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单因素相关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非拔牙组患者矫治前后牙颌面及上气道测量参数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强支抗拔牙组患者矫治前后,上下切牙明显后移(U1-Y、L1-Y,P〈0.01),而上下磨牙无明显前移(U6-Y、L6-Y,P〉0.05);软腭后气道间隙(SPAS,P〈0.01)、软腭尖后气道间隙(MAS,P〈0.05)及舌根后气道间隙(IAS,P〈0.01)均显著减小。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PAS及IAS改变量与L1-Y距改变量呈正相关(P〈0.05),MAS改变量与U1-Y距改变量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PAS改变量与L1-Y及SNA改变量呈正相关(P〈0.05);MAS改变量与U1-Y及SNB改变量呈正相关(P〈0.05);IAS改变量与U1-Y及L1-Y改变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因拔牙矫治结合强支抗而产生的大幅度切牙后移会引起上气道各水平前后径减小,切牙前后向位置的明显改变与上气道大小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不同部位植入种植钉远中移动上颌牙列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有效应用种植钉远中移动骨性Ⅱ类错牙合的上颌牙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的骨性Ⅱ类错牙合成年女性患者24例。年龄21 ~ 26岁,平均(23.8 ± 1.2)岁。按种植钉的植入部位平均分为3组:A组,将种植钉植入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牙根之间;B组,将种植钉植入颧牙槽嵴区;C组,将种植钉植入第二磨牙颊侧骨皮质区。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和种植钉施力4个月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观察各组上颌牙列远中移动的临床效果和特征。结果 各组患者种植钉施力4个月后较治疗前,上颌磨牙远中移动明显(均P < 0.05)。其中A组患者上颌第一磨牙远中倾斜最为明显,上颌第一磨牙远中倾斜角度(MTD)为2.28° ± 0.14°;B组患者上颌切牙及上颌磨牙明显压低,上颌中切牙切缘到X轴的距离(U1-X)减小(1.0 ± 0.9)mm,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面最突点到X轴的距离(U6-X)减小(1.4 ± 0.7)mm;C组患者上颌牙列远中移动最为明显,上颌中切牙切缘到Y轴的距离(U1-Y)减小(2.0 ± 0.8)mm;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面最突点到Y轴的距离(U6′-Y)减小(2.6 ± 1.2)mm;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不同部位植入种植钉均可远中移动上颌牙列,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牙根之间植入种植钉时,上颌第一磨牙产生明显远中倾斜移动;在颧牙槽嵴区植入种植钉时,对上颌切牙及磨牙产生压低作用;在上颌第二磨牙颊侧骨皮质区植入种植钉时,远移上颌牙列的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前方牵引器在生长发育高峰期后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沈阳市口腔医院2013 年3月至2018 年3月收治的生长发育高峰期后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30例,其中15例采用前方牵引联合基托式扩弓器快速扩弓配合固定矫治,15例采用单纯固定矫治,对矫治前后硬组织测量指标SNA角(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上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SNB角(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ANB角(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与下齿槽座点构成的角)、U1-NA角(上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连线交角)、L1-NB角(下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连线的交角)、U1-L1角(上中切牙长轴与下中切牙长轴的交角)、NA-PA角(颌凸角)、MP-SN角(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的交角)、Wits值、MP-FH角(下颌平面与眼耳平面的交角)、APDI(矢状向异常指数),软组织测量指标Gl'-Sn-Pog' 角(面型角)、Cotg-Sn-Ls 角(鼻唇角)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面型均改善,两组间矫治前后NA-PA角、Wits值 、APDI、Gl'-Sn-Pog'等指标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方牵引联合基托式扩弓器快速扩弓配合固定矫治组的改善优于单纯固定矫治组。结论 前方牵引在改善患者的软组织侧貌美观方面优于单纯固定矫治,是一种临床相对有效的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边缘骨性Ⅲ类错[牙合]正颌手术与正畸掩饰治疗(拔牙)后的效果差异。方法:对两组骨性Ⅲ类手术边缘病例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对比分析,其中手术治疗组12例,单纯正畸组13例,所有病例治疗前ANB角都〉-5°。结果:手术组治疗的主要变化是下颌骨前齿槽区的后移及下切牙的直立,正畸组的主要变化是下切牙的后倾及后移。两组治疗后的X线头影测量值经Mann-Whitney U检验显示ANB角,上下颌骨长度比(M/M ratio),NAPog角,下切牙倾斜角(∠L1/ML),上下切牙交角(∠U1/L1)有显著性差异,而标志软组织凹陷度的Holdaway角和Z角没有差异。结论:对于骨性Ⅲ类手术边缘错而言,选择合适的病例,手术与正畸掩饰治疗都可以获得可接受的咬合和美观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并建立双颌前突中国成人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正畸治疗后的唇组织改变的预测方法。方法:筛选满足纳入标准的32位双颌前突中国成人患者,在计算机辅助下对其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行头影测量分析并行配对t检验,软组织变化的相关分析及逐步多重回归分析。结果:治疗前后水平向唇组织改变有统计学意义而垂直向改变无统计学差异。上唇水平向的位置变化(H—LS)与上切牙颈部的位置变化(H—Pro)正相关,下唇水平向的位置变化(H—Li)与上切牙突点(H—UIP)的位置变化正相关。结论:双颌前突中国成人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后正畸治疗的患者,可以通过切牙回收量较好地预测其唇组织水平向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前牙反(牙合)解除前后颅面结构变化,探讨Ⅲ类颌间牵引治疗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前牙反(牙合)的机制。方法:选择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前牙反(牙合)患者20名,其中男15名,女5名,平均年龄(14.36±1.06)岁。所有患者在牙列排齐和整平的基础上行Ⅲ类颌间牵引,测量前牙反(牙合)解除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上反映颅面结构的各项指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前牙反(牙合)解除后,SNB、L1-MP、OP-SN、NLA、ULP减小,ANB、MP-SN、NA-PA、U1-SN、U6-FH、L1-MP、L6-MP、ULL、LLL、LLP、UL-EP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牙反(牙合)解除前后SNA、U1-FH、LL-EP、I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恒牙期唇腭裂术后反(牙合)的患者,Ⅲ类颌间牵引在纠正上下颌牙齿及牙槽关系不调的同时,能掩饰颌骨矢状向Ⅲ类关系,使软组织侧貌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