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阳德  李罗丝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1):40-42,45
激光诱导自体荧光(lascr induced auto—fluorescence,LIAF)光谱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肿瘤诊断新方法,与其他传统诊断方法相比,具有灵敏、快速、简便、无创伤及无毒副作用等优点。该文综述LIAF光谱技术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大肠癌组织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肠癌组织激光诱导自体荧光(LIAF)光谱规律.方法 以Nd:YAG三倍频调Q激光器(波长380 nm)和光学多道分析仪(OMA)系统,自正常大肠组织、癌旁组织至癌组织,分别连续检测18例大肠癌手术标本的LIAF光谱.结果 大肠正常组织、癌旁组织和癌组织的LIAF光谱形状相似,均为双峰结构,主次峰波长分别为475 nm和550 nm;主峰强度由正常大肠组织经癌旁组织至癌组织依次为1413.78±96.46、751.22±76.32和490.84±81.28,癌组织平均降低922.94,与正常组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 正常大肠组织、癌旁组织至癌组织LIAF光谱强度逐渐降低,光谱形状相似,主、次峰波长一致;癌组织的荧光强度低可能与激发光难于穿透癌组织激发到黏膜下层的荧光物质或(和)黏膜下层荧光物质减弱有关.  相似文献   

3.
激光诱发荧光光谱诊断大肠癌价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用激光诱发自体荧光(LIF)诊断大肠癌的光谱诊断标准。方法:采用LIF技术对58例大肠癌标本进行了检测。结果:有53例(91.4%)癌标本主峰峰强度<5500u,次峰峰强度<2000u,波谷强度<1800u;而相应的非癌对照组织主峰峰强度>11000u,次峰峰强度>4000u,波谷强度>3800u。用该标准诊断大肠癌,敏感度91.4%,特异度100%,假阳性率0,假阴性率0.91%。结论  相似文献   

4.
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区分大肠癌组织与大肠正常组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激光诱导自体荧光(LIAF)光谱方法诊断大肠癌的可行性,并确立判断依据。方法收集32例大肠癌手术切除的离体标本及相对应的大肠正常组织。采用Nd:YAG三倍频调Q激光器(波长380nm)和光学多道分析仪(OMA),观察大肠癌标本的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根据大肠癌组织和大肠正常组织的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特征规律,寻找能够区分两者的光谱差异,得出判断依据,并与病理切片检查结果比较。结果大肠癌组织和大肠正常组织的LIAF光谱形状相似,均为双峰结构,大肠癌组织LIAF光谱强度及主、次峰强度明显低于大肠正常组织(P〈0.001)。LIAF光谱主峰波长475nm,次峰波长550nm,且大肠癌组织在640nm处,荧光光谱强度高于大肠正常组织。去除背景光后取上述各点集成荧光强度比值X1=(I475-1550)/I640,X2=I475/I640,X3=I550/I640为参数,采用改进的神经网络模型,建立数学判别方程√(6.184375*X1)^2+(1.987699*X2)^2+(2.965413*X3)^2+0.2,若W≥12判为大肠正常组织,若W〈12判为大肠癌组织。采用100个抽样标本进行模型检验,识别的准确率为94%。结论激光诱导自体荧光(LIAF)光谱可用于区分大肠正常组织与大肠癌组织。  相似文献   

5.
激光荧光谱诊断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光是本世纪 6 0年代最重大的科学技术成就之一 ,以其高亮度、高方向性、高单色性等突出特点 ,广泛运用于农业、通讯、医疗、军事等各个方面 ,并在科学技术的许多重大领域里 ,引起了革命性的变化。激光荧光光谱技术用于诊断疾病具有灵敏、快速等优点 ,患者易于接受。所以近年来国内外应用荧光光谱诊断肿瘤的研究相当活跃 ,特别是早期诊断肿瘤方面已获得了一定进展 ,成为医学应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荧光分为原子荧光、分子荧光、自发荧光、外源性荧光。1 激光荧光光谱在诊断上的应用1.1 激光荧光光谱仪 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 ,氙离子激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利用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对肿瘤进行诊断。方法用Cr:LiSAF激光器诱导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产生自体荧光,分析各试验组光谱强度差异。结果在(461.3±10.1)nm处,正常组织的荧光峰值强度明显大于癌症组织,而在(627.5±9.8)nm处,正常组织的荧光峰值强度则明显小于癌症组织。结论大肠正常组织和癌组织的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差异有显著性,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该文以Cr:LiSAF激光作为激发光源,针对生物大分子设计了荧光实验,以探讨其在组织自体荧光研究中的应用。结果:最后设计并实现了氙灯泵浦Cr:LiSAF二次谐波产生可调谐蓝光脉冲激光输出,得到了良好的输出特性。方法氙灯泵浦Cr:LiSAF二次谐波用来产生可调谐蓝光脉冲激光输出,并设计了自体荧光试验。结论:氙灯泵浦Cr:LiSAF二次谐波产生可调谐蓝光脉冲激光输出得到了良好的输出特性,该实验为进一步研究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自体荧光产生机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用氮分子激光(波长337nm)做为激发光源,光多道分析仪为光谱分析手段,对39例正常结肠和大肠癌的激光诱发荧光(LIF)光谱分析的结果发现,正常结肠和大肠癌各具其不同的光谱特征峰值。正常结肠有一主峰和一次峰,主峰相对强度较强,其近红光侧下降较快,F1(400nm处强度/530nm处强度)平均为1.29,F2(主峰强度)平均为12028,F3(主峰波长)在460nm;大肠癌也有一主峰和一次峰,主峰相对强度较弱,其强度为正常结肠强度的1/3~1/5,主峰近红光侧下降迟缓,F1平均为0.43,F2平均为3970,F3在470nm。以正常结肠光谱参数为标准,区分大肠癌的敏感性为74%,特异性为96%,阳性预示值94%,阴性预示值78.6%,诊断符合率84%;以大肠癌光谱参数为标准,区分大肠癌的敏感性为91.3%,特异性为73.9%,阳性预示值77.8%,阴性预示值89.5%,诊断符合率83%。上述结果说明LIF可以用来区分正常结肠和大肠癌  相似文献   

9.
稀释胃液固有荧光光谱对胃癌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稀释后胃液固有荧光光谱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胃液稀释后 ,应用RF 5 0 0 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 ,以 2 88nm为激发光 ,测定 30 0~ 80 0nm发射光范围内的荧光光谱。结果 :共测定了 2 5 1例各种胃内良、恶性病变患者 (其中进展期胃癌 39例 ,重度异型增生 1例 )的稀释胃液固有荧光光谱 ,发现原有胃液固有荧光光谱有 3个峰 ,稀释后胃液固有荧光光谱的峰位和峰数不变 ,仅相对荧光强度指数 (FI)改变。胃癌患者稀释胃液 (体积比 1∶2 0 )固有荧光光谱的峰位和峰数与胃内良性病变患者基本相同 ,仅第 1峰 (位于 32 0~ 36 0nm处 )的相对荧光强度指数 (P1FI)增大。用CARTV2 .0软件进行分析 ,以P1FI >38.995为胃癌诊断标准 ,用于诊断胃癌的先验概率的敏感度为 85 .0 % ,特异度为 91.9% ;后验概率的敏感度为 82 .5 % ,特异度为 91.9%。如以P1FI >2 4 .34作为胃癌阳性判定标准 ,则诊断胃癌的敏感度为 95 .0 % ,特异度为 75 .8%。结论 :稀释后的胃液固有荧光光谱可能成为有效的胃癌临床诊断及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激光诱导药物诱发肝癌小白鼠血清荧光光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药物诱发肝癌小白鼠的血清荧光光谱。方法 用532nm激光诱导荧光,多功能光栅光谱仪获得药物诱发肝癌小白鼠的血清荧光光谱。结果 肝癌小白鼠与健康小白鼠血清荧光光谱在586nm和708nm附近都有2个锐峰,但肝癌小白鼠血清荧光光谱的这2个锐峰蓝移了约2nm;健康小白鼠血清荧光光谱在这2个锐峰之间没有谱峰,而肝癌小白鼠的血清荧光光谱在这2个锐峰之间有2个明显的谱峰,分别在615nm和643nm处,且强度较大。结论 肝癌小白鼠的血清荧光光谱有很强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肿瘤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胃肠道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提高术前正确诊断率。方法临床彩色多普勒超声所见腹腔或盆腔占位,后经手术或超声引导下活检病理诊断进一步证实。结果临床彩超所见腹腔或盆腔占位,后经手术或超声引导下活检病理证实来源为胃、小肠或结肠良恶性肿瘤27例,其中小肠及胃平滑肌肉瘤各3例,空结肠恶性间质瘤5例,胃及结肠腺癌14例,胃淋巴瘤2例。27例病人中26例行纤维内窥镜检查,15例病理活检为恶性肿瘤(15/27),1例病理回报炎症(1/27),10例未见明显占位(10/27)。结论临床彩超在诊断腹腔或盆腔占位中的价值应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在某些病例中甚至优于经典的纤维内窥镜和钡餐及气钡剂双重造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胃肠道穿孔中的诊断价值。方法:33例经手术证实的消化道穿孔患者术前均行立位X线腹平片及CT检查,回顾性分析其腹部平片及CT表现,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立位X线腹平片及CT显示腹腔内游离气体的阳性率分别是63.63%(21/33)和87.87%(29/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P<0.05),同时CT显示穿孔周围脂肪密度增高23例,阑尾脓肿2例,腹腔积液15例。结论:螺旋CT诊断胃肠道穿孔及其并发症有明显优势,可对少量腹腔游离气体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3.
总结近2年10例胃肠道B淋巴细胞淋巴瘤的病理特征,结果如下:大体检查肿块与胃癌无特别差异,镜下特征为肿瘤细胞呈现多样性。部分病例主要成份为中心细胞样细胞(CCL)或主要成分为小淋巴细胞及裂-无裂细胞;部分病例有滤泡结构及淋巴上皮病变,而另一些病例则未见此种病变。有些病例与胃癌组织学图像难以鉴别。免疫组化结果:10例肿瘤CD20(+),瘤细胞膜内侧胞浆显示棕黄色颗粒,证实为B淋巴细胞来源肿瘤。CD45RO、CK均阴性。认为,性别、年龄及临床表现不具备诊断胃肠道B淋巴细胞淋巴瘤特异性价值,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有一定的诊断意义,部分病例病理形态学特征不明显的则需结合免疫组化方法才能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吴磊  LIU Chao  龚晓虹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9):2461-246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胃肠道穿孔上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胃肠道穿孔患者MSCT检查资料,回顾性分析其MSCT表现。结果:10例破裂穿孔中胃3例、十二指肠6例、小肠1例。MSCT表现:腹腔游离气体、积液、炎性渗出、蜂窝织炎、胃肠壁增厚,1例发现破口。结论:MSCT较普通或螺旋CT更易显示游离气体及穿孔部位情况,在胃肠道穿孔的诊断上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超声在胃肠道穿孔诊断和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消化道穿孔患者的病历资料,并进行超声诊断和X线平片进行诊断,观察分析胃肠道穿孔患者诊断中引起急腹症的胆囊、胰腺、胃、肠道等有无病变及肠间有无积液及腹腔有无游离气体等。结果超声发现膈下游离气体者26例(86.7%),胃肠道穿孔患者经过X线平片诊断出20例(66.7%),超声诊断检出率高于X线片平面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穿孔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诊断价值相对较高,还能实现定位诊断,是常规检查有效的手段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告和评价超声内镜(EUS)对上消化道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EUS检查上消化道病变198例,在EUS检查前均经胃镜检查并发现食管和胃内有隆起性病变或其他病变,但诊断未能确定。结果EUS检查的198例患者中发现食管平滑肌瘤46例。食管静脉瘤5例,食管间质瘤6例,食管外压8例,胃平滑肌瘤18例,胃间质瘤43例,胃脂肪瘤8例,胃息肉16例,异位胰腺7例,胃溃疡9例,胃癌8例,胃外压迫12例,未见明显异常者12例,部分病例经内镜摘除或外科手术证实。经EUS检查明确诊断的为182例(91.9%),而经内镜检查明确诊断的为120例(60.6%),P<0.05,证明EU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优于内镜。结论EUS对上消化道病变,尤其是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7.
31例胃肠道类癌的诊治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毅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2):135-137
目的 探讨胃肠道类癌的诊断、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31例胃肠道类癌患者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肿瘤病灶≤2cm与〉2cm患者5年生存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cm者5年生存率为50%,两者比较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3.3%和85.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8.
放大染色内镜在上消化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莹  张斌 《医学综述》2008,14(15):2307-2309
放大内镜在消化道检查中能清晰显示黏膜微细结构的变化,其与黏膜染色技术相结合,能更准确地反映病变组织的病理学背景。对于黏膜的微小早期病变的镜下检出率及诊断明显优于普通内镜,做到及时诊断与治疗,放大内镜下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早期胃癌的小凹形态各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19.
李超  陆利  方莹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9):1581+1553
目的:探讨105例小儿上消化道异物取出的方法和护理经验。方法:根据吞食异物的性质、大小来选择合适的手术器械钳取异物。结果:105例患儿的消化道异物均成功取出,未发生一例并发症。结论:经无痛内镜直视下取消化道异物,直观简便,定位准确,成功率高,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在有无肿瘤复发转移不同时期的止凝血功能的变化,以探索其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中的诊断、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对48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止凝血功能进行检测,并对36例正常对照组人群进行比较。检测项目包括PLT、PT、aP TT、TT、Fbg、D-D等常规止凝血指标,及GMP-140、TF、AT、TAT、PAP、tP A、PAI-1等反映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分子标志物指标。结果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中均有Fbg和D-D的升高(P0.05),但在疾病复发转移组中升高更加明显(P0.01),同时在复发转移组中又出现了PT、aP TT的缩短(P0.05);在胃肠道恶性肿瘤组中均存在着GMP-140、TF、和TAT的升高(P0.05)、且在肿瘤复发转移组中升高得更明显(P0.05或P0.01),同时在这组患者中又有AT活性的降低(P0.05);在胃肠道恶性肿瘤组中存在着纤溶指标PAP和tP A含量的升高(P0.05),在肿瘤复发转移组中这些指标升高得更明显(P0.05或P0.01),而在这组患者中又出现了纤溶酶原抑制物PAI-1含量的升高(P0.05)。结论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同时存在着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抗凝血抑制和纤溶系统的常规止凝血指标和分子标志物指标的改变。这些改变可作为胃肠道恶性肿瘤的预测、肿瘤复发转移以及判断预后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