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儿童期虐待对小学生社会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受虐待小学生的社会能力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试.结果 受虐待组小学生社会能力各因子分和总分低于元虐待:总分[(15.56±3.64)分与(17.70±3.72)分,t=3.73,P<0.001],11~12岁年龄组的学校情况因子分低于9~10岁组[(4.94±0.76)分与(5.17±0.63)分,t=2.19,P<0.05].除性虐待外,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社会能力各因子分和总分呈负相关(r=-0.159~-0.410,P<0.05或P<0.01).躯体虐待对社交情况和学校情况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61~-0.201,t=-2.124~-2.433,P<0.05);情感虐待对活动情况、社交情况和学校情况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9~-0.207,t=-2.141~-2.723,P<0.05或P<0.01).忽视和性虐待对学校情况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70~-0.273,t=-2.236~-3.441,P<0.05和P<0.001).结论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可显著预测个体的社会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受虐待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SIFS)测试.结果 受虐待组小学生SIFS各因子分均低于无虐待组,9~10岁组在学习能力发展维度的得分高于11~12岁组[(34.20±6.02)分vs(31.85±7.92)分,t=2.26,P<0.05];男女生之间SIFS各因子分没有明显差异.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SIFS各因子分呈负相关(r=-0.154~-0.513,P<0.05或P<0.01).忽视对大肌肉及平衡、触觉防御及情绪、本体感不佳和学习能力发展不良均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61~-0.309,t=-2.126~-4.722,P<0.05或P<0.01);性虐待对大肌肉及平衡、本体感不佳和学习能力发展不良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213~-0.293,t=-2.778~-3.967,P<0.01);情感虐待对触觉防御及情绪和学习能力发展不良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68~-0.201,t=-2.375~-2.771,P<0.05或P<0.01);本研究中未发现躯体虐待有任何预测作用.结论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可显著预测个体的感觉统合能力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人格的情绪性维度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QZPS-Q)和一般情况问卷,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1女生的敏感分高于男生(16.20±2.82vs14.25±3.67,P〈0.01),急躁和悲观分低于男生(急躁7.68±3.17vs9.66±3.71,P〈0.01;悲观8.23±3.25vs9.62±3.31,P〈0.01)。2性虐待与情绪性维度无相关性,情绪性总分与儿童虐待无相关性,敏感与儿童虐待呈负相关(r=-0.177~-0.228,P〈0.05),急躁和悲观与儿童虐待呈正相关(r=0.170~0.260,P〈0.05)。3情感虐待和性别对敏感、急躁和悲观具有预测作用(Beta绝对值=0.178~0.280,t绝对值=2.394~3.900,P〈0.05),性虐待仅对敏感因子具有较弱的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80,t=2.510,P〈0.05)。结论小学生人格的情绪性特质存在性别差异,人格特质的形成受受虐待经历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学生大五人格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江苏省某3所高校2374名大学生,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和人口社会经济学资料调查问卷等进行现场测试。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大学生大五人格特质与儿童期虐待、性别、年龄、民族、独生子女、宗教信仰、亲属精神病、躯体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关系有关(P<0.05)。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神经质与情感虐待、忽视、外人虐待、躯体健康、家庭关系呈正相关,与性别、独生子女呈负相关(Beta值=0.055~0.207,-0.051~-0.049;P<0.01);外向性与情感虐待、忽视、躯体健康、家庭关系、年龄和家庭经济呈负相关(Beta值=-0.040~-0.217,P<0.05);开放性与年龄和躯体健康呈负相关(Beta值=-0.052~-0.073,P<0.05);友善性与情感虐待、外人虐待、忽视、性别和躯体健康呈负相关(Beta值=-0.061~-0.141,P<0.05);谨慎性与情感虐待、忽视、躯体虐待、躯体健康和家庭关系呈负相关(Beta值=-0.052~-0.130,P<0.05)。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大学生大五人格特质具有明显影响,躯体健康状况和家庭特征也是影响其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人格特质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学生人格特质的性别差异。方法:采用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对855名中学生的人格特质进行测试。结果:①中学生行事风格、才干、人际关系人格维度呈显著性别差异;乡镇组中学生善良、情绪性人格维度呈显著性别差异;城市组中学生善良、才干人格维度有显著性别差异。②初中生善良、情绪性、处世态度人格维度性别差异显著;高中生外向性、善良、才干、情绪性人格维度性别差异显著。结论:女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具亲和力、情感丰富,诚信、重感情等内在品质更突出,利益导向更低;男生情绪更稳定,更有目标。高中比初中的性别差异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虐待是直接还是通过不安全依恋间接地影响小学生攻击性人格的发展。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依恋问卷和Buss\Perry攻击性人格量表,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男生的儿童虐待分、攻击性分和不安全依恋分高于女生[(aggression:26.51±9.74分vs21.30±7.09分,P<0.001);(unsure attachment:2.84±1.13分vs2.49±0.96分,P<0.001);(abuse:94.73Rank vs79.51Rank,P<0.05)]。儿童虐待、不安全依恋和攻击性人格两两之间呈正相关(r=0.407~0.703,P<0.01)。性别、儿童虐待、不安全依恋能够预测攻击性人格(Beta=0.550,P<0.001;Beta=0.268,P<0.001;Beta=-0.157,P<0.01)。儿童虐待直接影响攻击性人格,并通过不安全依恋间接影响攻击性人格,性别对攻击性人格也有影响作用。结论儿童虐待既可直接促进小学生攻击性人格的发展,也可通过不安全依恋的形成促进攻击性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福利院青少年人格特质与人际关系的现状和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与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广州市社会福利院73名学生和65名对照组进行调查,并辅以访谈法。结果:福利院青少年和对照组相比,1人格特质:内外倾(12.34±5.04 vs 12.43±5.13;t=0.09)与精神质(10.50±6.57 vs12.46±6.24;t=-1.9)无显著差异(P均0.05),情绪性(8.58±5.02 vs 11.43±5.23;t=-3.25)存在显著差异(P0.001);2人际关系:异性交往(2.28±1.87 vs 1.63±1.71;t=2.01)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交谈(2.74±1.74 vs 2.38±1.59;t=1.24)、交际(3.23±1.88 vs 2.8±1.69;t=1.28)、待人接物(2.08±1.68 vs 1.77±1.41;t=1.25)及总分(10.31±5.82 vs 8.58±4.29;t=1.88)不存在显著差异(P均0.05);3人格特质对人际的影响:情绪性与人际关系的交谈(t=0.511,P0.001)、交际(t=0.549,P0.001)、待人接物(t=0.290,P0.05)、异性交往(t=0.402,P0.001)及总分(t=0.518,P0.001)都相关显著,情绪性对人际关系总分的回归方程贡献率达31.2%。结论:福利院青少年人格特质对其人际关系具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精神信仰和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的精神信仰问卷及应付方式问卷,对861大学生进行断面调查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超自然信仰对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074-0.134,t=2.10-3.81,P<0.05);社会信仰对解决问题和求助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095-0.14,t=2.70-4.02,P<0.05);实用信仰对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Beta值=0.087-0.114,t=2.50-3.30,P<0.05)。结论精神信仰对应对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小学生受欺负应对方式的现状,以及归因风格与受欺负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归因风格问卷—修订版和"What I Would do"问卷对257名4~6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应对方式各维度的分数差异显著(F=95.260,P0.001);②应对方式的"默默承受"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3.437,P0.01);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不显著;③归因风格显著预测应对方式,具体为,正性事件普遍性(β=0.152,t=2.351,P0.05)、个体性(β=0.139,t=2.154,P0.05)显著预测"问题解决";负性事件普遍性(β=-0.145,t=-2.282,P0.05)和正性事件个体性(β=0.135,t=2.127,P0.05)显著预测"向大人求助";正性事件永久性(β=0.153,t=2.399,P0.05)显著预测"忽视";负性事件普遍性(β=0.196,t=3.194,P0.05)、个体性(β=0.139,t=2.272,P0.05)显著预测"默默承受";负性事件个体性(β=0.132,t=2.061,P0.05)显著预测"以牙还牙"。结论:小学生归因风格与受欺负应对方式存在密切的关系,归因风格越乐观,遭受欺负时的应对方式越积极;归因风格越悲观,遭受欺负时的应对方式越消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大学生的分裂型人格特质特征的性别差异。方法:选取湖南两所高校的学生2469人,根据儿童创伤问卷(CTQ)的中重度标准,从有儿童期受虐待史人群中随机抽取215人为受虐待组,从无受虐待史人群中随机抽取236人为对照组。采用Chapman分裂型人格倾向量表(CPPS)测量阳性分裂型人格特质和阴性分裂型人格特质。结果:受虐待组的阳性分裂型人格特质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男性的阴性分裂型人格特质得分高于女性(P0.001)。回归分析显示,CTQ情感虐待正向预测阳性分裂特质(β=0.98);性别负向预测阴性分裂型人格特质(β=-4.63)。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大学生表现出较高水平的阳性分裂特质。情感虐待与分裂型人格特质相关,男性表现出更多的阴性分裂型人格特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高年级小学生人格的外向性特质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QZPS-Q)和一般情况问卷,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1女生的合群因子分数高于男生(39.4±4.9vs36.6±6.7,F=7.883,P0.01);性别和年级在活跃因子上存在交互作用(F=4.403,P0.05);受虐待者与未受虐待者的外向性特质分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2诙谐因子与性虐待呈正相关(r=0.240,P0.01),而外向性特质的其它因子与虐待呈负相关(r=-0.151~-0.216,P0.05);3情感虐待和躯体虐待对外向性特质具有负向预测作用,性虐待对诙谐因子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女性对合群因子具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结论小学生人格的外向性特质存在性别差异,外向性特质的形成可能受受虐待经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儿童期受虐待医学生分离特质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262名医学生进行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解离特质量表(DTS)、不安全感心理自评量表(SRFIS)、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防御方式问卷(DSQ)、自尊量表(SE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人口社会经济学资料调查问卷等测试。结果儿童期受虐待医学生的分离特质总分和各维度分数高于未受虐待者(t=2.609~3.860,P0.01);分离特质与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神经质、不安全感、不成熟防御、中间型防御、掩饰呈正相关(r=0.13~0.69,P0.05),与外向性、开放性、友善性、谨慎性、自尊、一般自我效能呈负相关(r=-0.13~-0.56,P0.05)。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不成熟防御、不安全感、儿童期虐待、神经质分别与医学生的分离特质呈正相关(Beta值=0.093~0.463,P0.05);外向性、谨慎性、开放性、一般自我效能分别与分离特质呈负相关(Beta值=-0.099~-0.381,P0.05)。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医学生的分离特质具有不良影响,不成熟防御方式、不安全感、人格特质是影响其分离特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综合干预对受虐待小学生行为问题和社会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小学生受虐待现象及其行为问题的影响作用。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徐州市某区小学179名小学生进行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的调查。把179名小学生按班级随机分为干预组(88人)与对照组(91人)。对干预组进行2个月的综合干预,干预方法包括教师干预、家长干预、学生干预和媒体宣传。干预结束半年后,对两组小学生重测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小学生的受虐待率和行为问题减少较明显(33.8%对20.5%,χ^25.13,P〈0.05;17.6%对8.2%,χ^24.56,P〈0.05)。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发现,综合干预对社会能力得分改变值没有明显影响(P〉0.05)。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活动情况和社交情况得分改变值的因素有性别和干预前社会能力(Beta值=-0.127,P〈0.05;Beta值=0.629~0.752,P〈0.001)。结论综合干预能减少小学生受虐待现象和行为问题的发生,可以促进小学生行为能力的发展,但短期内难以改善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医学新生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认知偏差、自我价值感的关系,为医学新生的心理虐待干预及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使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认知偏差问卷、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对334名医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男生在心理虐待与忽视总分及恐吓、干涉、纵容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57,2.04,2.18,2.33;P0.05);男生认知偏差显著高于女生(t=2.15,P0.05);本科学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t=2.11,2.53;P0.05)、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均显著高于专科学生(t=2.91,P0.01)。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总分及各维度(除纵容维度外)和自我价值感总分及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r=-0.147~-0.311,P0.01),与认知偏差呈显著正相关(r=0.151~0.249,P0.01)。结论 :医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与认知偏差、自我价值感存在相关;对于受虐学生,认知偏差程度越严重,其自我价值感越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期精神虐待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及述情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儿童虐待史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6)对河南省某高校的733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①除儿童期母亲憎恶与成年期人格的内外倾相关不显著外,其余儿童期精神虐待与大学生人格均呈显著相关(P<0.01);儿童期精神虐待的四个维度与大学生述情障碍呈显著正相关。儿童期父亲憎恶对神经质有显著预测作用(Beta=0.243,P<0.01),儿童期母亲忽视对大学生精神质有显著预测作用(Beta=0.206,P<0.01),儿童期父亲忽视对大学生内外倾有显著预测作用(Be-ta=-0.143,P<0.01)。儿童期母亲忽视对大学生述情障碍有正向的预测作用(Beta=0.113,P<0.01)。结论:儿童期精神虐待对大学生人格及述情障碍有直接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公务员的人际健康素质、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检验人际健康素质的调节效应。方法:采用方便抽样,使用中国成年人人际素质量表(IDSCA)、公务员压力量表(CSSS)、中国人主观幸福感量表(CHI),调查了403名公务员的人际健康素质状况,并通过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男性公务员的合群性显著高于女性公务员(F=8.27,P=0.004),而女性公务员的共情性显著高于男性公务员(F=5.97,P=0.015);在共情性、友善性、人际健康素质(F=3.83,7.41,8.38;P0.01)的得分上行政级别的主效应显著,LSD检验显示,高行政级别公务员的共情性、友善性、人际健康素质水平显著高于低行政级别公务员;居于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利他性、共情性、友善性、人际健康素质(F=5.89,、6.72,11.49,8.07;P0.01)的水平均显著高于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人际健康素质各维度与压力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负相关(r=-0.26~-0.18,P0.01),与主观幸福感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r=0.21~0.37,P0.01),压力的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r=-0.41~-0.24,P0.01)。人际健康素质调节模型拟合良好,各拟合指数分别为:χ2/df=2.34,GFI=0.90,PGFI=0.71,NFI=0.91,CFI=0.94,TLI=0.93,RMSEA=0.06。压力与人际健康素质乘积项对主观幸福感的路径系数显著(γ=-0.12,P0.05)。结论:良好的人际健康素质可以缓冲压力的负面影响,维持公务员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高中生印象管理的人格因素。方法采用自我监控量表(用于评定印象管理程度)、小五人格学生问卷和整体自尊量表对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中部321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高中生印象管理水平无性别、年级差异(t值分别为-1.285、-1.047,P>0.05)。印象管理水平较高的高中生具有外向、开放、自尊的特点,且情绪更为稳定,相关系数r分别为0.389、0.333、0.228(P<0.01)、-0.113(P<0.05)。外向性、开放性、自尊对高中生的印象管理具有显著预测作用(Beta范围值分别为0.295~0.389、0.170~0.277、0.217,P<0.01)。结论影响印象管理的人格因素有外向性、开放性与自尊。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违法劳教群体及其B群人格障碍患者章年期被虐待经历的情况。方法:先用PDQ+4筛查,再以PDI—IV对筛查的阳性被试做半定式查询确定B群人格障碍患者,然后用章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测查所有被试的童年被虐待经历。结果:劳教人员B群人格障碍组的章年期躯体和情感虐待性经历较对照组严重(P〈0.05)。性虐待、躯体和情感忽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住反社会人格障碍组和对照组、其他人格障碍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发现五种形式的虐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违法人群中,多种人格障碍共病的个体童年期受到的虐待较非人格障碍者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