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151例帕金森病患者行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结果 术后1周患者肢体僵直、震颤、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等症状明显缓解.提出加强心理护理、对症护理和脑起搏器刺激系统植入后护理以及出院指导是患者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晓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3,3(5):378-379
近几年随着神经影像学、神经电生理及生物医学工程的迅速发展 ,帕金森病 (Parkinson’sdisease ,PD)的外科疗效有明显提高 ,脑深部电刺激 (Deepbrainstimulation ,DBS)是目前治疗PD的一种先进有效方法 ,具有效果明显、手术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DBS在帕金森病手术中除合理选择颅内靶点外 ,手术后能根据病人的症状随时程控调节 ,以达到长期效果。 2 0世纪 90年代后国内外相继开展该项技术治疗PD。近 10年来国外已作DBS手术 2万多例次 ,国内自 1998年以来已有 10多家医院开展DBS手术 ,共作 2 0 0多例。DBS治疗PD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受… 相似文献
3.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双侧脑深部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系统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13例具有双侧症状的帕金森病进行同期双侧丘脑底核双通道DBS治疗。术中采用磁共振扫描结合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术后用UPDRS运动评分评价刺激效果。结果 13例PD术后随访3月—3年,平均6.3月。脉冲发生器开启时,在“关”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症状平均改善率62.3%,其中对左旋多巴类药物反应敏感改善率达75.5%;在“开”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症状改善率24.2%。未发现任何并发症。结论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治疗可明显改善PD患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帕金森病以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及肌强直等运动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疾病的进展常常出现姿势异常、平衡障碍及步态障碍等中轴症状。近年来PD治疗理念不断发展,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非药物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DBS对PD患者中轴症状的治疗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由于PD中轴症状的复杂机制,DBS对其治疗效果仍存在争议。本文将总结近年来有关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帕金森患者中轴症状作用的研究进展,希望能对帕金森病中轴症状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评价全身麻醉对原发性帕金森患者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中微电极记录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8年3月行双侧丘脑底核深部电刺激术的原发性帕金森病(病程≥5年和/或有明显症状波动)患者44例,术中进行微电极记录,年龄<80岁,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清醒组(n=26)和全麻组(n=18)。清醒组切皮时给予0.5%罗哌卡因切口浸润。全麻组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结合Narcotrend监测麻醉深度的麻醉方案,切皮时给予0.5%罗哌卡因切口浸润。于微电极记录期间,记录总针道次数和丘脑底核长度。分别于术前1周和术后6个月行运动障碍评估,计算运动障碍改善率。记录术后手术麻醉相关、硬件相关和刺激相关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总针道次数、丘脑底核长度、术后运动障碍改善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不会影响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中微电极的记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帕金森患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综合管理下平衡障碍的改善。方法 以16例原发性帕金森病经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男8人,女8人,年龄中位数为60.5岁,病程中位数9年,所有患者均为H&Y3期),术后患者综合管理包括DBS程控、药物调整、康复锻炼及心理辅导。分别在不同时间点[手术前(药物关期/开期)、术后开机(刺激关期/药物关期、刺激开期/药物关期、刺激开期/药物开期)及术后6个月(刺激开期/药物关期、刺激开期/药物开期)、术后12个月(刺激开期/药物关期、刺激开期/药物开期)]对患者左旋多巴等效日剂量(LEDD)、生活质量(PDQ-39)、运动功能(MDS-UPDRSⅢ评分)及平衡功能(MDS-UPDRS 3.12、Berg Balance Scale BBS和稳定极限)进行评估。结果 16例患者随访期间患者LEDD明显下降(P<0.05);随访期间患者PDQ-39评分显著改善(P<0.05);术后Stim on/Med off状态下MDS-UPDRSⅢ较术前Med off明显改善(P<0.05),随... 相似文献
8.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中老年人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表现为运动迟缓、少动、僵直、静止性震颤,该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病因是选择性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广泛脱失,纹状体区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PD治疗多依赖于药物,20世纪60年代发现并随后被广泛应用的左旋多巴替代治疗被认为是治疗PD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术中乌拉地尔不同给药方式对控制性降压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行DBS的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患者179例,术中使用乌拉地尔进行控制性降压,分为乌拉地尔持续泵注组(C组,92例)和乌拉地尔分次静脉推注组(... 相似文献
10.
肌张力障碍是指主动肌与拮抗肌的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持续性收缩所引起的肢体扭曲、重复肌紧张动作或异常姿势为特征的锥体外系疾病。药物治疗无法缓解症状,脑深部电刺激术是治疗肌张力障碍疾病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该类患者因肌张力异常围手术期可能发生气道痉挛、反流误吸等并发症。此例患者为诊断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15岁青少年,在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清醒镇静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deep brain electric stimulus implantation,DBS)喉罩全麻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双侧丘脑底核DBS的PD患者40例,男32例,女8例,年龄18~7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将患者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手术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局麻下放置电极,CT检查证实电极放置满意为第一阶段结束;第二阶段需在全麻下埋置脉冲发生器于胸前皮下。D组在入室后15 min内经静脉匀速泵入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0.5μg/kg,继之以0.1~0.3μg·kg-1·h-1持续泵注至手术第一阶段结束;C组泵入同等剂量生理盐水。记录微电极受干扰和震颤减轻次数;记录患者入室时(T0)、局部浸润麻醉时(T1)、一侧电极植入时(T2)、对侧电极植入时(T3)、第一阶段结束时(T4)的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意识消失时间、喉罩置入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记录全麻开始至手术结束丙泊酚、瑞芬太尼总用量。结果两组患者微电级受干扰、震颤减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T1~T4时的Ramsay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意识消失时间、喉罩置入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全麻开始至手术结束丙泊酚、瑞芬太尼总用量明显少于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为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第一阶段提供良好镇静;并能缩短第二阶段喉罩全麻诱导及苏醒时间,减少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国内帕金森病患者行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手术的麻醉管理现状, 进而为优化DBS手术麻醉策略、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利用问卷制作软件设计线上问卷调查表, 设置医院名称、性质, 开展DBS手术时间和数量, 不同手术阶段的麻醉方式、药物选择和气道管理, 术后谵妄和苏醒延迟发生率等38道题目, 并对回收的调查表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回收来自全国36家三级医院的有效问卷59份。目前国内开展DBS手术的医院分布并不均衡, 虽然很多医院开展DBS手术时间超过5年, 但医院每年开展DBS手术的数量差异很大, 该手术麻醉管理策略方面各医院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调查初步反映了国内DBS手术麻醉管理存在较大改进空间, 麻醉医师应当了解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和DBS手术麻醉管理的特殊需求, 未来有必要加强国内医院间合作, 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 提高循证医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9年4月~2003年3月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510例(毁损手术组)和DBS治疗帕金森病30例(电刺激组)。毁损手术组中行单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osteroventral pallidotomy,PVP)385例,丘脑腹中间核(Ventral intermedius,Vim)毁损术9l例,行同期同侧PVP和Vim毁损术12例,同期双侧PVP8例,分期双侧PVP10例,分期一侧PVP、另一侧Vim毁损术4例。电刺激组中,刺激靶点为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29例和Viml例,其中单侧18例,双侧12例。结果 毁损手术组术后UPDRS运动评分,在“关”状态下,症状改善率为47.3%,在“开”状态下症状改善率38.7%。开一关症状和异动症均消失。220例随访平均11.6月,其中显效130例(59.1%),改善75例(34.1%),无效15例(6.8%)。电刺激组术后在“关”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45.2%。在“开”状态下改善率25.7%,30例随访平均10.3月,其中18例于1月内调整参数后再无调整参数,12例术后需再次调整参数。结论 对伴震颤的帕金森病苍白球损毁术较丘脑损毁术更有效。脑深部电刺激能有效控制病人的运动症状。 相似文献
15.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手术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具有创伤小、可逆、安全性高、长期疗效显著的优点。DBS手术的麻醉方法包括局部麻醉、清醒镇静、监护下麻醉管理(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 MAC)、睡眠-清醒-睡眠(asleep-awak...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手术机器人辅助与立体定向框架下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精准度的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2年10月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符合DBS手术指征的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机器人手术组和Leksell框架手术组, 每组患者各10例, 其中行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18例, 2例为苍白球内侧部(GPI), 共计植入电极40根, 术后分别计算两组靶点在X轴、Y轴、Z轴的误差, 运用3D欧几里得距离测算法计算出两组设计电极靶点与实际电极靶点空间内的直线距离以及偏差平均值。组间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机器人组的实际电极位置在X轴、Z轴上非常接近设计位置,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0、1.020, P>0.05);机器人组的实际电极位置在Y轴较设计电极位置偏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10, P<0.05);Leksell框架组的实际电极位置在X轴较设计电极位置存在偏差,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2, P<0.05);Leksell框架组的实际电极位置在Y轴较设计电极位置存在偏差, 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帕金森病(PD)患者行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DBS)术后谵妄(POD)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10月至2022年5月择期行DBS的PD患者的术前资料、术中资料、术后资料及POD的发生情况。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谵妄组(52例)及非谵妄组(155例)。对两组患者资料进行组间比较, 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POD的危险因素。结果共207例患者纳入研究, 其中有52例(25.1%)患者发生POD。与非谵妄组比较, 谵妄组患者的年龄较大, 术前改良Hoehn-Yahr(H-Y)分级较高, 术后第1天数字分级评分法(NRS)疼痛评分明显较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校正比值比(OR)1.09, 95%置信区间(CI)1.03~1.16, P=0.002]、术前改良H-Y分级(校正OR 2.67, 95%CI 1.42~5.00, P=0.002)以及术后第1天NRS疼痛评分(校正OR 1.44, 95%CI 1.22~1.70, P<0.001)是DBS PO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D患者行DBS后谵妄的发... 相似文献
19.
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刺激术是目前帕金森病外科治疗的主要术式。本文对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刺激术中的靶点影像学定位方法、微电极记录技术的应用价值、治疗效果、副作用及并发症等进行了分析 ,对这两种治疗的优缺点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0.
背景 脊髓电刺激术(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可以缓解多种原因导致的疼痛,改善器官功能,尤其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和周围血管病变引起的缺血性疼痛的治疗作用明显.最近研究发现,其对内脏痛性疾病也有艮好的缓解作用.目的 通过综述SCS在内脏痛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为内脏痛的治疗提供参考. 内容 SCS的发展及其对内脏痛的镇痛机制,对各种内脏痛相关疾病的治疗效应和进展. 趋向 SCS可以治疗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内脏痛疾病,为内脏痛的治疗提供新的工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