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30例各型囊虫病患者,除1例外均采用吡喹酮在4~6日口服120mg/kg治疗(体重>60kg者按60kg计算)。服药后全无反应者仅4例(占10.3%)。余26例中有轻重不等的发热、头痛、呕吐、药疹等,2例发生过敏性休克,2例出现精神异常,4例脑型患者治疗后短期内见脑脊液压力、蛋白及白细胞数增高。文中讨论了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机理。为求减少药物反应,提高疗效,对颅内压增高和痴呆型的脑囊虫病患者必须审慎。眼囊虫病是否适合药物治疗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3.
1993-1999年,笔者用逍遥丸治疗抗血吸虫病药吡喹酮不良反应5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90例为安徽省南陵县血吸虫病流行区经血防站大便沉渣孵化法阳性确诊为血吸虫病患者,并给予吡喹酮治疗后,出现恶心、呕吐、纳差、腹胀、乏力等胃肠道症状.随机分为中药组50例及西药组40例.中药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1~60岁,平均28.5岁;初次感染者26例,二次感染者12例,三次感染者2例.西药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13~58岁,平均27.4岁;初次感染者28例,二次感染者11例,三次感染者1例.两组不良反应均出现在服吡喹酮后,并均在1周内来我院门诊.  相似文献   

4.
卫氏肺吸虫病在全国地方性流行范围很广.我们就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的地区,家猫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保虫宿主.但在农村又不宜采用禁养、杀灭的方法.作者等就地筛选自然感染的家猫,以吡喹酮90mg/kg一日一次灌服或同样剂量灌服2天,然后分次解剖,除作肉眼观察外,并用扫描电镜、病理组织切片等观察疗效,显示本药一日一次即可达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用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患者168例,通过临床表现、对不良反应患者按照类型、系统逐一登记统计.结果治疗后有32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05%,不良反应大致分为神经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及过敏反应四种类型.结论针对于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要合理用药,以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6.
7.
为探索吡喹酮对华枝睾吸虫病的治疗效果,我们于1979年5~6月对自然感染华枝睾吸虫的病猫,用吡喹酮进行口服给药治疗,初步实验结果显示吡喹酮对猫华枝睾吸虫有肯定杀虫效果。现将研究方法及结果报告如下: 研究方法实验动物为自然感染华枝睾吸虫的家猫(均经粪检虫卵证实)体重1.40~3.15公斤。药物来源及配制: 用药为吡喹酮,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提供(1978);参照该所治疗日本血吸虫的药物配制方法,将吡喹酮混悬于0.1%十二烷基磺酸钠和1%西黄耆胶中,每毫升混悬液含吡喹酮40毫克。实验分组:  相似文献   

8.
链状带绦虫(Taenia splium)习称猪肉绦虫,是我国主要的人体寄生绦虫之一,流行颇广。成虫仅寄生于人体,使人患猪肉绦虫病,其幼虫——猪囊尾蚴,习称猪囊虫,寄生于猪,引起猪体囊虫病;但人体也可感染,引起人体囊虫病。猪囊尾蚴寄生在人体的部位颇为广泛,肌肉、皮下组织、舌、脑、  相似文献   

9.
吡喹酮在治疗寄生虫病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丽 《医学动物防制》2005,21(7):520-521
<正>在治疗寄生虫病中,吡喹酮已作为抗蠕虫的首选药物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因其具有疗效高、毒性低的特点,但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引起高度重视,现在将吡喹酮在治疗寄生虫病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措施归纳如下:一、轻微的不良反应及其对策吡喹酮口服后,可迅速冲肠道吸收,而且代谢快,排泄迅速,一般在服药后24小时内几乎完全可以排出,即使在多次给药后也无积蓄性。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应用国产吡喹酮对12头家犬感染肺吸虫病的疗效,证明该药每公斤体重50及90毫克的总剂量对犬体肺吸虫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减虫率平均达93.8%(67.2~100%)。作  相似文献   

11.
以吡喹酮治疗实验性日本血吸虫病家兔,观察治后一年内ELISA 所测得的血清抗体水平的变化,以验证其是否可作为考核疗效的方法。结果表明:凡试验结束时解剖检虫阴性的病兔,ELISA 皆于治后8~12月内阴转,仅有雄虫 1条的病兔,亦于同期内阴转;凡检出雌雄成虫的病兔,ELISA 呈持续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肝吸虫病肝损害的治疗及病理学。方法:以犬人工感染肝吸虫后,分别观察吡喹酮治疗后7d及30d的病理学改变。结果:治疗后7d肝内胆管、胰导管仍处扩张状态,管腔内可见大量死亡虫体。光镜下胆管上皮变性、虫体死亡。治疗后30d粪便及胆汁内虫体及虫卵(-),扩张的胆管大部分恢复正常,仅见少数胆管壁增厚,管腔光滑通畅。镜下,高度增生的胆管上皮变性、坏死,脱落。部分腺体再生,淤胆、肝细胞变性、炎细胞浸润、肝中央静脉及叶间静脉淤血等均已康复。结论:病原学治疗是肝吸虫病肝、胆、胰腺损害及肝硬化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吡喹酮实验治疗家兔血吸虫病肝硬化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肝脏血管造型和病理组织学方法观察吡喹酮对家兔日本血吸虫病肝硬化的影响。感染尾蚴后18周,用吡喹酮100mg/kg/日进行两天治疗,所有治愈家兔肝脏血管模型、病理形态及组织学的异常变化均在停药后20~36周得到很好恢复,提示吡喹酮是一个治愈血吸虫病肝硬化较为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14.
修复神经损伤的关键在于吻合口对合精确和无张办、我们应用自体游离肌肉束修复10只兔子的实验性腓总神经缺损,术后120d至150d,取下肌肉束和神经标本行病理学检查,在标本的常规染色和特异染色的切片上,均示再生轴突在肌肉束中生长良好,呈集群定向生长;轴宪的髓鞘完整,无明显纤维组织增生;同侧胫前肌无明显萎缩,因此,我们认为应用自体游离肌肉束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是一个可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左旋吡喹酮与吡喹酮治疗慢性日本血吸虫病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旋吡喹酮与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患者189例和75例。均按30mg/kg的剂量,顿服,治后3个月与6个月粪孵阴转率分别为84.3%、86.5%与71.6%、72.9%;累积阴转率分别为73.5%与60.2%。二组的疗效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左旋吡喹酮组的无反应率(70.4%)与吡喹酮组(69.1%)比较则无差异(p>0.05)。该两药毒副反应均轻而短暂,无需特殊处理,自行缓解。治疗前与治后肝、肾功能,心电图和血、尿常规检查均无明显变化。临床研究结果证明左旋吡喹酮单剂疗法的疗效优于吡喹酮。我们认为左旋吡喹酮可用于血吸虫病流行区大规模普治  相似文献   

16.
中药免疫增强剂用于提高吡喹酮杀血吸虫效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两种中药免疫增强剂对吡喹酮杀血吸虫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昆明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第28天开始用两不同中药制剂(即中药1号和中药2号)分别灌胃C组和D组小鼠,0.5 ml/只/d,连续1周.感染后第35天给予吡喹酮半剂量进行治疗.同时设单用吡喹酮半剂量治疗对照组,吡喹酮全剂量治疗对照组和不用药感染对照组.感染后第49天剖杀小鼠灌注收集虫体.计算杀虫率、观察小鼠肝切片中虫卵肉芽肿大小并测定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动态水平.结果两种中药制剂分别将吡喹酮的杀虫率提高了33.97%和41.18%:虫卵肉芽肿大小与对照组比差异无显著性;在给中药前各组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无显著差别,给中药后,中药组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逐渐升高,直到给吡喹酮治疗前的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选用的两种中药刺剂均能在不加重虫卵内芽肿病变的同时提高吡喹酮杀日本血吸虫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中药增强剂促进宿主免疫应答,增强血吸虫特异性抗体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7.
对于囊虫病的治疗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有效药物。1978年Thomas H报导应用吡喹酮对实验性牛囊尾蚴病有疗效。并指出吡喹酮能否作为囊尾蚴的化学治疗药物,需通过广泛的现场试验来决定。作者于1980年3月至今,应用吡喹酮治疗猪囊虫病40例,其中男33例,女7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今报导如下: 一、病例选择: 凡有皮下囊虫结节或伴有癫痫发作史或颅内压增高者,经皮下结节活检证实为猪囊虫病者,为治疗对象。本文报告中单纯皮下肌肉囊虫19例,皮下及脑囊虫并癫痫16例,其中2例并伴有囊虫性假性肌肥大症,皮下及脑囊虫并颅内压增高3例(眼底视乳头有  相似文献   

18.
吡喹酮(Praziquantel,Embay8440)是一种新的广谱抗蠕虫药物。国外用吡喹酮对各种人体血吸虫和绦虫进行了治疗研究。国内在治疗日本血吸虫病方面取得了很好效果。我们在南京药物研究所和南京制药厂的支持下,对华枝睾吸虫病进行了动物实验治疗。并对11例住院儿童华枝睾吸虫病和现场20例儿童华枝睾吸虫病进行了治疗观察。兹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动物实验治疗 (一)方法:在华枝睾吸虫病流行区购得新鲜麦穗鱼,查获囊蚴后,将鱼肉称重捣碎,喂健康豚鼠,每只喂囊蚴100个,  相似文献   

19.
吡喹酮(praziquantel)是一种广谱抗寄生虫药,动物实验治疗和体外血吸虫试验均有较好抗血吸虫作用。试用于临床,疗效亦佳。治程中副作用有乏力、肌肉震颤,个别病例出现下肢弛缓性瘫痪。为了解此药对骨骼肌的作用,我们按照Bulbring的离体大鼠膈神经、膈肌方法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少数实验采用了Ginsborg的离体小鸡颈二腹肌方法,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吡喹酮的药理与临床杨兴民,倪根珊吡喹酮为广谱抗蠕虫病药,系异喹啉吡嗪衍生物,由德国首次研制成功,我国于1977年合成开始用于临床。药动学:吡喹酮口服后迅速从肠道吸收,一次口服10~15mg/kg后,于1~2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血浆半衰期平均3小时,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