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北中医》2021,43(7)
目的 湿热之邪是当代中医皮肤科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湿热之邪在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中,多表现为气分湿热和血分湿热;三焦辨证是将湿热侵入人体从上到下的具体部位来划分,可有上焦湿热、中焦湿热、下焦湿热。应用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理论辨治皮肤科湿热证,其中舌象改变在临证辨证中尤为关键,明辨清晰,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蒋啸  郑旭锐  程巾  李文杰 《中医药导报》2021,27(1):112-114,126
针对湿热为病,化燥入营的问题,以明清温病学家提出的四分、三焦辨证为基础,结合温病四大家经验,提出湿热与燥邪都属模式推理范畴中对病邪的理解,是根植于中医特有的思维方法与视角下对疾病属性的归纳与认识.温热病邪必然沿由叶天士所提出的"卫、气、营、血"的"层次观念",由卫、气,由三焦与肠腑侵袭营分而传变;传变后病邪性质在模式推...  相似文献   

3.
湿温是感受“湿热病邪”所引起的温病,多发于夏末秋初的雨湿季节。薛生白在(湿热病篇)概括了湿热致病的多种类型,是湿温病病因、病理及证治的综合论述。现代医学中“伤寒”“肠伤寒”,“钧体”等疾病,都属于中医湿温的范畴。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他又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合,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由此可见湿温病的病变中心在脾胃。薛生自还说:“中气实病在阳明,中气虚病在太阴”,其证候可因患者体质的不同而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病变,即中气实则病在阳明胃而热化,表现…  相似文献   

4.
薛雪《湿热论》补充完善了吴门湿热三焦辨证理论,提出以卫气营血为总纲,按照病邪所在的部位不同而辨证施治。当湿热之邪在气分时,则按邪在上、中、下三焦不同部位分别立法选药。三焦与腠理相通,是水液运行的通道。湿饮内停可产生痰饮等浸渍皮肤造成损伤,进一步与热邪相搏会使病情更加缠绵难愈,因此可从三焦辨治湿热蕴结所致皮肤病。  相似文献   

5.
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在中焦的条文有第8、第10、第12、第13、第37五条,归入"邪在气分"中,包含膜原、脾胃两部分湿热证治。湿热在膜原证者其湿浊最重,治以辟秽化浊、香辛苦温之品为主。湿热在脾胃有湿与热的多少之分:湿邪极盛,"尚未蕴热"者,治以"辛开";湿伏中焦,湿渐化热者,治以燥湿之中稍佐祛湿;湿邪化热,余湿犹滞的"湿热参半"证,治以辛泄佐清热;而对于"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合"者,则治以清阳明之热为主,兼祛太阴之湿。舌诊在湿热病辨证治疗中有重要作用,薛生白用"舌遍体白"、"舌白"、"舌根白,舌尖红"等区分湿与热的多少,其意义正如薛生白所说:"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盖舌为心之外候,浊邪上熏心肺,舌苔因而转移。"  相似文献   

6.
以卫气营血三焦理论为指导,并结合现代研究,对小儿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进行探讨。本病的病因病机为外感湿热疫毒,动血耗血,化火生风以及先天禀赋不足,肾虚胎毒。以邪犯上焦,卫气同病;直走中焦,三分同病;邪入下焦,三焦弥漫,动血耗血为分期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7.
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在中焦的条文有第8、第10、第12、第13、第37五条,归入"邪在气分"中,包含膜原、脾胃两部分湿热证治.湿热在膜原证者其湿浊最重,治以辟秽化浊、香辛苦温之品为主.湿热在脾胃有湿与热的多少之分:湿邪极盛,"尚未蕴热"者,治以"辛开";湿伏中焦,湿渐化热者,治以燥湿之中稍佐祛湿;湿邪化热,余湿犹滞的"湿热参半"证,治以辛泄佐清热;而对于"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舍"者,则治以清阳明之热为主,兼祛太阴之湿.舌诊在湿热病辨证治疗中有重要作用,薛生白用"舌遍体白"、"舌白"、"舌根白,舌尖红"等区分湿与热的多少,其意义正如薛生白所说:"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盖舌为心之外候,浊邪上熏心肺,舌苔因而转移."  相似文献   

8.
本文围绕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病六经证候展开研究。研究显示,从证候规律来认识,“正局”和“变局”是分辨湿热病证候的两大纲领。其中“正局”以湿阻太阴、阳明经证候为中心,在证候上体现出《黄帝内经》三焦的分布特征;“变局”指“正局”之外,湿热邪气淫及他经的证候,包括少阳热郁、厥阴风火、太阳及少阴证候,不具有三焦分布特征。从证候特点来认识,“气钝血滞”贯穿湿热病六经证候始终,是湿热病“正局”“变局”产生的内在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立足三焦辨证理论体系,分析三焦感受湿热之邪不同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在治疗方面提出上焦湿热证用药宜清轻,以开肺气、宣气布津为要;中焦湿热证用药辛苦淡寒,重视顾护脾胃,以理气运脾,清热除湿为本;下焦湿热证顾及肝肾耗伤之阴津,清热除湿兼顾养阴的治疗方法。提出治湿宜守,不宜频繁更换方药,抽丝剥茧化湿热,缓缓图之,治湿忌敛,慎熟地黄、白芍、阿胶等阴柔收敛之品。认为湿热之邪侵入的不同阶段在舌象上有不同的表现,舌诊是判断病邪深浅轻重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薛生白是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对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作《湿热病篇》是对湿热病邪致病的系统论述。由于湿热病邪为湿邪与热邪相合而成,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湿与热的轻重不同对湿热病的症状与用药均会产生影响,而薛氏对湿热的轻重关系把握很严谨,对产生的病证特点和用药配伍均有不同阐述。本文将《湿热病篇》中涉及湿热轻重不同致病的条文进行选取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脾、胃、心包,病机特点包括湿、毒、热、寒、瘀、闭、虚。虽为新发疫病,其病变过程仍遵循温病辨证体系之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湿热三焦辨证所涵盖的疾病发展规律。疫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卫失宣,此为卫分阶段,属上焦肺之病变,治宜清宣肺气,疏泄达邪;若初起邪阻膜原,又宜疏利化浊,透达膜原。上焦肺卫之邪不解,进一步发展,出现疫邪阻肺、肺气郁闭、湿阻脾胃等证,此时邪入气分,治宜宣肺燥湿,辟秽化浊,根据病性寒热不同,或清热平喘,或温化祛湿,兼燥者润燥肃肺;若疫邪上受,由肺直趋中道,发病即见明显肺与脾胃证候,属于卫气同病,为上、中焦之病变,治宜芳香化浊,宣畅气机,开肺建中。若气分之邪不解,深入营分、传入上焦心包者,可清营养阴、透热转气、清心开窍。疫邪炽盛,正气虚馁,疫毒闭阻于内,或初起疫邪由肺逆传心包,出现内闭外脱证候,治宜清心开窍、生津救逆、回阳固脱等。部分患者初期或病变过程的某一阶段表现出寒湿性质,但随着疾病演变,多呈现出“湿热疫”或“温热疫”病变特点,仍可用温病辨证体系指导辨治。  相似文献   

12.
湿疹是一种以皮损形态多样、剧烈瘙痒为主要特点的炎症性皮肤疾病。三焦气化失司,湿邪内生,复感风湿热邪是湿疹发病的根本病机,通调三焦气化功能贯穿本病始终。通调上焦在于宣利肺气、气行则湿化;通调中焦在于芳香化湿、行气宽中;通调下焦在于渗湿利水、湿热之邪从下焦而出。三仁汤并非局限于湿温病的治疗,病机属湿热阻遏三焦气机者通过随症加减可灵活运用。本文基于“三焦气化”理论探讨三仁汤在治疗湿疹中的运用,通过宣畅三焦气机,清利湿热,气化则湿热邪自去,进而改善湿疹,以期为湿疹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湿热病证,是温病中一个常见的类别,其特点是湿与热相兼为患,病变多以中焦为中心,如薛生白所说:“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因此,古人多从脾胃进行论治,化脾胃之湿,清脾胃之热,如《景岳全书》中说:“治湿之法,古人云宜理脾清热利小便为上。”但由于湿热氤氲,粘腻难解,最易蒙上流下而影响三焦气化,故治疗较为棘手。迨至清·叶天士从无数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治湿热为病,必须分消上下,就中从肺论治,实为湿热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如徐灵胎称赞叶氏治暑湿“能用轻  相似文献   

14.
肾病湿热证     
湿热证是多种肾病主要证型之一,形成较为复杂,有内生而成,有外感所致,亦可因内外合邪以及药物等原因。治疗以清热利湿为基本原则,对湿热所处的上中下三焦的不同部位而采用不同治法。上焦湿热为主,三仁汤加减;中焦湿热为主,黄连温胆汤或泻心汤加减;下焦湿热为主,八正散加减。肾病湿热证成因复杂,变化多端,湿热病邪可弥漫于三焦,亦可虚实夹杂,故治疗时还需考虑数法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三焦气分湿热证与少阳病具有少阳枢机不利、气机升降失常的共同病机,在病变阶段上均处于正邪分争、相持不下的阶段,在病理上均会影响少阳气机升降出入,故协调少阳气机是治疗中的一个重点,三焦气分湿热证所用分消走泄法与少阳病所用和解之法,均属于"和法"范畴。但由于感邪的不同,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三焦气分湿热证偏重于湿遏,而少阳病偏重于热郁,故临证鉴别时要注意分辨,治疗时前者以因势利导、分消湿邪为主,后者以攻补兼施、宣郁泄热为主。  相似文献   

16.
“膜原——三焦门户”说源于清代名医薛生白的《湿热病篇》。他说 :“膜原者 ,外通肌肉 ,内近胃腑 ,即三焦之门户 ,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邪由上受 ,直趋中道 ,故病多归膜原”。还指出湿热病邪十之八九由口鼻而入 ,多归于膜原 ,膜原是湿热病初起邪气潜伏之所。邪在膜原是邪毒初起 ,客于半表半里的阶段。尽管历代医家对膜原、三焦的概念存在争议 ,但其证候确属客观存在。《内经》最早提出膜原之名 ,如《素问·疟论》曰 :“其间日发者 ,由邪气内薄于五脏 ,横连膜原也”。又《素问·举痛论》曰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 ,膜原之下 ,血不得散”。从以…  相似文献   

17.
银翘散主治上焦温病初起但热而不恶寒之证,从卫气营血辨证的角度来讲,病在卫分,此时用银翘散疏风解表,使邪从上焦肺卫而出,防止温邪传变入里。通过对银翘散的加减方、变方的分析,若病邪已经入里,而表邪未解,一方面要辨明邪之所在,在气者清气,入血者清血,一方面以银翘散加减透表达邪。吴鞠通在应用银翘散时遵循了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指导思想,时时不忘给邪以出路,防止病邪深入传变,体现出了"治未病"中"既病防变"的治病思维;从三焦辨证来讲,对于人体的上焦而言,逐邪外出属于既病防变,对中焦而言,"先安未受邪之地"属于未病先防。  相似文献   

18.
《湿热病篇》为薛生白所作。薛氏名雪,字生白,自号一瓢,又称扫叶老人,清初吴县人。《湿热病篇》共46条,从内容上看对于湿温为患的病变,特别是湿温的性质、传变规律、证治等,论述既详细又系统,可以说是学习温病必读之书。本文根据温热经纬本,选择其中有关论湿热证治方面的内容予以阐释。按温病辨证施治规律,将全篇分为湿热病概论、邪在肌表、邪在气分、邪在营血及病后期调理等。  相似文献   

19.
《湿热病篇》作者为薛雪,字生白,江苏吴县人,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其对中医学的贡献是对湿温病进行了全面的定义,湿温病的病因、病机和不同病程阶段的症状体征的描述,以及湿温病的用药规律进行了详细的总结。《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是王士雄(孟英)将薛生白所著《湿热病篇》为主收编,在各派医家标注解析的基础上加入自身研读心得,使《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在《湿热病篇》的内容基础上集多位医家的按语,对推动湿温的理解和发展起重要意义。文中先对湿温概念进行探讨区分,湿温证病位在中焦,脾胃功能的运化水谷功能失常,直观表现出消化道症状,呕吐、下利均为消化道症状,在《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中出现较多,故总结浅析该组症状在湿温病中的病机,对湿温病临床辨证提供一点思路。  相似文献   

20.
结合清代名医吴鞠通三焦辨证理论,探讨湿热病邪导致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及相关治疗方法。查阅文献及相关著作,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与三焦湿热密切相关,医治糖尿病肾病不仅仅局限于肾脏本身,也要兼顾他脏及外感毒邪; 本文探讨运用吴鞠通三焦辨证理论来治疗糖尿病肾病,从三焦辨证湿热治疗以调理五脏、平衡阴阳,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一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