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志勇 《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4):144-144
患者,女,46岁,汉族,主因上腹部胀满1周于2005年11月14日10:00入院。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病史,无溃疡病史,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无手术、外伤及输血史。无中毒、药物过敏史。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满,无疼痛,不发热,无头晕、头痛及胸闷、气短,无心悸、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及脓血便,无乏力、纳差,饮食正常,体重无改变,皮肤、粘膜无黄染,为明确诊治遂来我院。腹部CT示:“肝左叶巨大富血供占位病变”,考虑“肝海绵状血管瘤”,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收入院。患者生于原籍,未到过疫区及牧区,无特殊不良嗜好,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手术记录:术前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名称:左半肝切除术;手术后诊断:左半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麻醉方法:全麻;输血:去白红细胞悬液8单位;输血反应:无;输液:3500ml。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探讨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为诊断、鉴别及选择术式、保护视力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方法:将38例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CT影像表现及手术状况、病理结果进行总结研究。结论:38例海绵状血管瘤中的26例做了CT增强扫描,其中23例有明显增强(CT值 18—55HU,平均37.1HU),经手术摘出肿物,病理证实36例为海绵状血管瘤。增强扫描中3例不显增强,2例为视神经鞘膜瘤(其中1例术后复发长入颅内)。结论:海绵状血管瘤增强扫描CT值比其他眶深部肿物为高是其特征,视神经鞘膜瘤增强不明显。联合B超及MRI增强扫描则更有诊断价值。采取灵活的术式,对肿物的彻底摘除及保护视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更好的提高诊断、鉴别、选择术式、保护视力,故对本组45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做一总结分析。方法:将45例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一般资料、CT影像表现及手术状况、病理结果进行总结研究。结果:45例海绵状血管瘤有28例做了CT增强扫描,其中25例增强影明显(CT值 18~55HU,平均37.1HU)。手术29例采取前路开眶,16例做了外侧开眶。45例中有2例肿物与周围组织粘连,包膜不完整。2例无视力,其中1例术前就失明,另1例肿物与视神经粘连紧密,摘出肿物后没有恢复视力。45例全部做病理检查:43例为海绵状血管瘤。2例为视神经鞘膜瘤。结论:海绵状血管瘤增强扫描CT值比其他眶深部肿物该值高是其特征。有2例为视神经鞘膜瘤,联合B超及MRI增强扫描对诊断更有价值。海绵状血管瘤也可发生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特别是视神经。手术后也可出现视力丧失等结果,因此采取灵活多样的术式,联合多种影像检查确诊,细心灵巧的手技对摘除肿物及保护视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海绵状血管瘤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多器官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并非多见。本科诊治脾脏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并出血性休克、肾脏海绵状血管瘤并间断血尿、直肠乙状结肠海绵状血管瘤并慢性便血及下肢多发海绵状血管瘤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40岁,无明显诱因突发上腹痛8小时,疼痛呈持续性,以左上腹为著,恶心,无呕吐,头晕,出冷汗,心慌,面无血色。患者间断便血20年,时有喷血。间断血尿,偶带凝血块。左大腿外侧青紫团块多年。查体:脉搏110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90/60mmHg(平素180/105mmHg)。神志淡漠,面色苍白,四肢冷。腹部略膨隆,全腹压痛,以左上腹…  相似文献   

5.
报告13例耳鼻咽喉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及治疗。对疑有上颌窦海绵状血管瘤时行上颌窦穿刺,血液从针管内涌出,对确诊颇有意义。木前放疗可使肿瘤机化缩小,手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鱼肝油酸钠作为硬化剂局部注射,为治疗本病之常用方法,一般无不良反应。对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可采用多次注射硬化剂后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6.
小肠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根据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毛细血管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其中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该病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由海绵状血管瘤引起的慢性出血甚是少见.该病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本文报告1例海绵状血管瘤引起的慢性出血病例,病人男,44岁,主诉"乏力伴头晕2年,加重1月",血常规显示为重度贫血,胶囊内镜显示小肠糜烂并出血,小肠隆起性肿物.遂行剖腹探查术,术后病检提示为小肠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应用神经导航系统,手术切除幕上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17例幕上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前行MRI扫描,应用SteahhStation神经导航系统建立肿瘤的三维模型,制定手术入路。术中以导航探针进行病变定位,切除肿瘤。结果:成功切除全部17例海绵状血管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应用神经导航系统可精确定位海绵状血管瘤,减少功能区损伤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41岁,因鼻尖部肿物渐进性增大2个月,于2008年1月28日以“鼻尖部肿物,性质待查”入院。患者于2个月前发现鼻尖部长出新生物并呈渐进性增大,局部胀痛,1个月前在本单位医院诊断为鼻部疖肿,给予切开引流并抗感染治疗,未愈。入院查体:T36.5,P78次/min,R20次/min,BP140/100mmHg。  相似文献   

9.
儿童颅内巨大海绵状血管瘤1例陈汝伟燕建村夏加林(滨州地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滨州市256610)患儿,男,4岁。1996年1月8日入院。5天前患儿晚上睡眠时突然出现口吐白沫,不能唤醒,双手握拳,小便失禁,3小时后逐渐清醒,急到我院小儿科以“病毒性脑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及外科治疗适应证。方法:对1985年~1995年我科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海绵状血管瘤50例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有右上腹部疼痛。术前检查:B超50例、CT4例、肝动脉造影12例,均诊断为“肝血管瘤”。术中在B超引导下行“血管瘤”切除:其中10例行肝一段切除、32例肝两段切除、4例肝不规则切除、4例扩大左半肝切除,切除血管瘤Φ=4cm~20cm,平均88cm。结果:术后无并发症及死亡。随访1a~5a,腹痛症状均缓解或消失,且瘤体无复发。结论:B超是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简单、可靠的首选方法;临床症状阳性及瘤体Φ>5cm是外科治疗的主要指征,又是根治肝海绵状血管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影像检查初步诊断海绵状血管瘤,进一步设计手术入路.方法:本院7例眼眶肿物患者,通过影像资料检查初步诊断海绵状血管瘤,采取不同入路手术.结果: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后均无眶内出血,眼球突出恢复正常(双眼球突度<2mm),眼球运动自如,视力提高.结论:通过AB超,CT常规检查,初步诊断海绵状血管瘤,根据CT水平位影像显示的肿物位置、最大的横径*纵径m值计算和经眶尖三角形透明区高值的测量,明确肿物位置,大小和粘连情况,确定合适的手术入路,从而为临床提供有效地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2.
血管瘤是头颈部最常见的肿物之一,是先天性的血管畸形,由胚胎血管内皮增生所致。临床上常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等。由于口腔颌面部解剖关系复杂,功能特殊,各种治疗方法均有其局限性,常致组织缺损、外观畸形和肿胀疼痛等,加之治疗时间较长,病人难以接受。为解决这一问题,我科自1996年1月~2001年6月采用平阳霉素瘤腔内注射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电化学治疗体表海绵状血管瘤方法,总结电化学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经验。方法 2002年元月~2003年6月用电化学疗法治疗颜面至足部体表海绵状血管瘤13例。结果 除1例出现术后手指功能障碍,1例出现皮肤灼伤外,其余11例包块呈不同程度的缩小或消失.疼痛症状消失.治疗后无瘢痕。结论 用电化学治疗体表海绵状血管瘤可取得满意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治疗多以手术切除为主,但对于皮下软组织深部的广泛弥漫性分布而无明显包膜的血管瘤,手术切除难度大,有可能造成局部血管、神经损伤,术后创面修复及功能重建困难。铜针栓塞治疗大面积海绵状血管瘤具有微创、操作简单易行的特点。自2003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应用直流电铜针栓塞术治疗肢体海绵状血管瘤22例,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沈书廷  牛忠平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3,35(5):394-395,F004
目的:本文对颅内不同部位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及治疗作一探讨。方法:对我科1999年8月以来治疗的6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在MRI影像上有些明显特点。3例脑内肿瘤完全切除,海绵窦内2例因大出血部分切除,1例丘脑肿瘤随访观察。结论:怀疑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有必要行MRI检查,不同部位海绵状血管瘤采用不同治疗办法。  相似文献   

16.
金河天  汤鹏飞 《吉林医学》2012,(31):6841-6842
目的:探讨鼻咽部海绵状血管瘤放疗疗效。方法:对1例鼻咽部海绵状血管瘤多次术后复发患者进行放射治疗。结果:治疗结束3个月复查CT,病灶消退。结论:放疗对鼻咽部海绵状血管瘤有效,其长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及病例采集。  相似文献   

17.
回顾分析3例家族性颅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经验,探讨家族性颅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的遗传学特征、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家族性发病、神经系统多个部位受损、磁共振成像(MRI)上表现为“铁环”征是该病的重要特点。外科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部位深在,并未引起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者,亦可在临床及MRI随访下内科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8.
脾海绵状血管瘤七例报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李军张茹斌关键词脾脏海绵状血管瘤中图号R733.2我科于1987~1995年共收治脾海绵状血管瘤7例,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7例,男4例,女3例。年龄最大57岁,最小32岁,平均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讨论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特点及临床表现,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绵状血管瘤11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MRI表现及临床特征.结果: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髓内较多,髓内病变以颈段好发,病变较局限,周围可见比较典型的T2低信号环,增强不明显.髓外硬膜外较少见,多在胸椎发生,常为边界清楚的梭形肿物,强化较明显.临床表现为肢体感觉、运动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结论: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有相对特异的影象学及临床表现,MRI可较好的显示病变,并能准确定位并且结合临床表现有利于该病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结膜入路摘除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方法、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7年5月以来我院手术治疗的海绵状血管瘤22例,其中15例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经结膜入路手术。结果经结膜入路摘除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15例,手术顺利,无明显并发症。结论结膜入路是摘除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关键在于术前对肿瘤性质、粘连程度的正确判断和手术操作的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