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高血压者(EH)血压负荷值与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采用24h动态血压(ABPM)监测100例EH者并应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确定的有LVH和无LVH各50例,以24h白天、夜间平均血压(SBP和DBP)及血压负荷值,计算出血压昼夜节律值:(日间均值-夜间均值)/日间均值×100%,为参数指标。结果两组血压昼夜节律、血压负荷值、血压均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负荷值与高血压LVH密切相关,并对LVH的发生和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动态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2 4hABPM)广泛应用于临床 ,为高血压病及其合并症的诊断和治疗开辟新的途径。高血压左心室肥厚 (LVH)不仅与血压水平有关 ,而且还可能与血压变异性相关。血压变异性表示血压波动程度。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LVH之间的关系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研究结  相似文献   

4.
5.
黄惠容 《内科》2014,(4):427-42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血压负值及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高血压患者376例,行24 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左心室肥厚状况分为两组,以非左心室肥厚患者274例为对照组,左心室肥厚患者102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动态血压、血压负值、血压变异性;分析动态血压、血压负值、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舒张压(24 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日间、夜间)、舒张压负值(24 h、日间、夜间)、收缩压负值(24 h、日间、夜间)、舒张压标准差(24 h、日间、夜间)、收缩压标准差(24 h、日间、夜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动态血压、血压负值、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均呈正相关。结论动态血压、血压负值及血压变异性均是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高血压病合并左室肥厚 ( LVH)患者动态血压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 ,我们对 70例高血压患者的 2 4小时动态血压 ( ABPM)进行了监测 ,现将结果报告并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70例高血压患者均符合 WHO制定的诊断标准 ,除外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伴 LVH40例 (观察组 ) ,男 2 5例 ,女 1 5例 ;年龄 45~ 64( 5 8± 4)岁。高血压不伴 LVH30例 (对照组 ) ,男 2 0例 ,女 1 0例 :年龄38~ 62 ( 5 2± 6)岁 ;均为 期高血压。两组均停用降压药物 1周 ,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舒张期室间隔厚度 ( IVST)、左室后壁厚度 ( PWT)和左室舒张末期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参数比值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289例>60岁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依据左心室状况分为左心室肥厚组简称(LVH组)与无左心室肥厚组(简称无LVH组)并进行动态血压比较分析。结果(1)LVH与无LVH组比较24MSBP、24hPP、dMSBP、nMSBP、BPF、BPL、LVMI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2)LVH组以非杓型血压为主占76%,而无LVH组以杓型血压为主占78.43%。(3)LVH组LVMI与24hMSBP、24hPP、dMSBP、nMSBP、SBPL正相关(r=0.599~0.792,P<0.001),与SBPF、DBPF负相关(r=-0.358,-0.289,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引起LVH与24hMSBP、24HPP、SBPL、BPF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文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一平苏(cilazapril)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的逆转疗效及患者血压昼夜变化特征的关系。方法:门诊确诊为LVH患者在停各种血管活性药物2周后口服一平苏(cilzapril)2.5-5.0mg/d,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分虽同时接受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检查和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血压和左室质量指标(LVMI)的变化及与血压昼夜变化规律的关系。结果:服药18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诊室血压、24h动态血压和LVMI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但两组间血压下降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动态血压分布特征无明显变化。但治疗组患者治疗后LVMI的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现患者血压夜间下降≥10%者,治疗后LVMI下降值明显高于夜间血压下降不足10%者,结论:对高血压病LVH患者,一平苏(cilzapril)能有效地降低血压,逆转LVH,并对患者血压夜间下降幅度较大者,一平苏逆转LVH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左心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8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采集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颈动脉超声和超声心动图指标,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及收缩压昼夜差百分比(ΔSBP%)分为4组,杓型组(n=125):ΔSBP%≥10%但20%;非杓型组(n=92):ΔSBP%≥0%但10%;反杓型组(n=41):ΔSBP%0%;超杓型组(n=22):ΔSBP%≥20%。比较分析4组患者间双侧颈动脉IMT增厚及左心室肥厚发生率。结果 4组患者颈动脉IMT增厚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杓型组44.0%、非杓型组58.7%、超杓型组77.3%、反杓型组80.5%,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4组患者左心室肥厚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杓型组30.4%、非杓型组44.6%、超杓型组50.0%、反杓型组61.0%,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4组间颈动脉IMT增厚合并左心室肥厚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杓型组20.8%、非杓型组34.8%、超杓型组40.9%、反杓型组48.8%比较,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对血压昼夜节律形态学特征具有独立预测的能力(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形态节律异常严重程度增加,颈动脉硬化、左心室肥厚发生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1.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6):84-484
该文作者分析2001—2003年体检1940名参加者(57.5%女性,年龄〈40岁,平均26.8岁),发现与正常血压的人比较,在高血压病人中左心室肥厚(LVH)多3倍,高血压前期LVH多2倍(Circulation,2007,115:221-227)。675名(15%)高血压前期(血压120~139/80~89mmHg),294名(15%)诊断为高血压(收缩压≥140/90mmHg)或用降压药,年轻人群中,主要是舒张期高血压(138例VS45例)。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介绍了高血压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及其机理和治疗对策的新近观点。  相似文献   

14.
高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左心室肥厚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左心室肥厚(LVH)是高血压病的常见并发症,又是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和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中、老年高血压病患左心室重量随着血压的增高而增加,但80岁以上老年(又称高龄)高血压病患左心室重量是否随血压的增高而增加,目前还不清楚。我们采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研究血压与高龄老人LVH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昼夜血压变化与自主神经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择伴左心室肥厚的老年高血压患者75例,不伴左心室肥厚的老年高血压患者80例进行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等监测,分析昼夜血压变化、血压负荷、血压类型及心率变异功率频谱指标。结果 (1 )左心室肥厚组2 4hSBP、2 4hPP、SBP负荷值尤其夜间SBP负荷值均较非左心室肥厚组偏高,两组差异显著;而DBP及DBP负荷值,两组差异无显著性。(2 )左心室肥厚组以非杓型血压为主;而非左心室肥厚组以杓型血压为主。(3 )两组HRV功率频谱改变比较,左心室肥厚组HRV昼夜节律性减弱甚至消失;而非左心室肥厚组HRV呈昼夜节律变化。结论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者自主神经损害明显,在高血压治疗中应注意尽可能减少血压负荷,恢复血压昼夜节律,改善心率变异,减少及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非杓型高血压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以杓型高血压患者为对照,探讨非杓型高血压在左心室肥厚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和超声心动图检测230例高血压患者,选择年龄、病程、昼间血压基本相同的杓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150例,其中男性各45例,女性各30例。结果: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舒张末期左心房内径显著大于杓型高血压患者,男性分别为35.8±2.9mm与31.2±2.7mm(P<0.01);女性分别为32.4±2.5mm与29.4±1.8mm(P<0.05)。女性杓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间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的差异(49.5±3.2mm与54.8±3.7mm,P<0.01)比男性(53.8±4.6mm与57.4±4.5mm,P<0.05)更为显著。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左心室重量指数显著大于杓型高血压患者,男性分别为158.0±7.9g/m2与130.0±6.7g/m2(P<0.01);女性分别为138.0±5.6g/m2与115.0±4.7g/m2(P<0.01)。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检出率比杓型高血压患者为高。  相似文献   

18.
氟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和左心室肥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晓江 《山东医药》2008,48(29):54-55
将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予氨氯地平5 mg/d,观察组加用氟伐他汀40 mg/d,治疗3个月,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及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LVMI显著降低(P均<0.05).提示氟伐他汀可显著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缩小脉压,使降压更平稳;且能逆转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9.
选择30例高血压病人和3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左室重量指数,将高血压病人又分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n=15)和非左心室肥厚组(n=15),观察三组外周静脉血清葡萄糖浓度、血清胰岛素浓度、血清C肽浓度。结果: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胰岛素抵抗比非左心室肥厚组重,直线相关分析,血清胰岛素浓度与左室重量指数成正相关。结论:胰岛素抵抗参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形成。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的左心室肥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发生左尽室肥厚的危险因素以及造成的后果,评价了目前治疗左心室肥厚的方法,提出了是否减少左心室肥厚就能大范围地降低老年人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还有待于做大规模的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