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比较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和中低温停跳技术在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的应用. 方法:分析518例3岁以下行心脏手术患者,其中96例(组1)在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手术,422例(组2)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进行手术. 比较两组患者的转流时间、术后低心排发生率、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以及动脉血气等围手术期资料. 结果:不停跳组患者的平均转流时间较停跳组短(P<0.01),术后低心排的发生率也较停跳组低(P<0.05);不停跳组患者术后的失血量和输血量均较中低温停跳组少(P<0.01),并且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也较停跳组短(P<0.01),而氧合指数高于停跳组;不停跳组术后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明显低于停跳组(P<0.01),另外不停跳组术后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率也较低. 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在婴幼儿心肌保护、改善术后呼吸功能及维持酸碱平衡等方面均优于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技术. 表明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可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技术应用于婴幼儿心脏外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直视手术在主动脉窦瘤破裂外科治疗上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55例先天性主动脉窦瘤破裂患者根据所接受的心肌保护方法分为浅低温不停跳组29例和低温停跳组26例,分别行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手术及低温停跳心内手术。对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心功能、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失血量、术中最低温度、术后多巴胺使用量、呼吸机支持时间、CCU停留时间和住院天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CCU停留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停跳组转机时间、呼吸机支持时间均短于停跳组(P〈0.05),术中最低温度高于停跳组(P〈0.001),多巴胺使用量少于停跳组(P〈0.01)。结论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直视下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不停跳心肺转流术(CPB)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保护的影响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研究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患者32例,对照组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患者40例,比较分析术中和术后心功能等诸项临床观察指标。【结果】不停跳组的体外循环时间、术后辅助呼吸时间明显短于停跳组(分别为P<0.001和p<0.05)。术中的酸碱平衡和血液稀释度较停跳组更易维持,术后需正性肌力药维持的比例低于停跳组。而两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用血量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气栓后遗症和神经系统并发症,无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的发生。【结论】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可安全应用于简单的心脏病手术患者,且有操作简便、减少体外循环时间和术后辅助呼吸时间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心脏跳动中二尖瓣替换术对心肌保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旨在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保护效果作进一步客观的评价。方法 连续4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不停跳组(n=20),停跳组(n=20)。两组均分别于体外循环前、后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内皮素(ET)、心钠素(ANP)和切取右心房少许心肌组织作细胞超微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停跳组ET、ANP波动范围大、变化剧烈,而不停跳组ET、ANP变化相对平缓、稳定,与停跳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开放即刻至开放24 h停跳组ANP值高于不停跳组(P〈0.05);在心肌超微结构方面,不停跳组基本无变化,停跳组各时点呈现损伤逐渐加重趋势。结论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是一种较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方法,能减轻心肌缺血缺氧损伤,避免再灌注损伤,保持心肌细胞形态结构的完整性,而获得较理想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幼儿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超滤对血液中内皮素(ET)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影响.方法 对22例心内直视手术患儿,随机分为超滤组(11例)和对照组(11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围术期即体外循环转流前、转中、转后、术后6、12、24h血浆中ET 和TNF的浓度.结果 两组比较,超滤组转后血细胞压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超滤组体外循环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体外循环后血浆ET、TNF都明显升高,术后6h达高峰,均明显高于转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滤组滤出液体同时检测到ET(20~100)pg/mL,TNF(0.3~1.528)ng/mL.结论 体外循环可致血浆中ET 和TNF浓度明显升高,且持续12h.超滤可使血液浓缩,血细胞压积升高,同时可滤出ET、TNF,减轻术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常温心脏不停跳 (非停跳组 )与低温停跳 (停跳组 )心内直视手术两组病历围术期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综合征发生程度比较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非停跳组 2 1例及停跳组 2 3例术前、体外循环 (ECC)转流 10 m in、停 ECC10 m in、术后 2 ,2 4,48h血清 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 (T4)、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r T3)及促甲状腺素 (TSH)的浓度变化 ,分别与术前以及两组之间各时点进行比较。结果 :围术期两组均发生低T3综合征 ,但非停跳组发生程度比停跳组减轻。结论 :ECC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呈现低 T3综合征 ,常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低 T3综合征发生程度较低温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减轻。认为常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机体损伤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优缺点,总结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心内直视术治疗房、室间隔缺损手术的经验。方法:在鼻咽温32±1℃下不阻断升主动脉,不灌停跳液,保持心脏跳动下完成畸形矫正。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无栓塞等并发症。结论:对房、室缺病人,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心肌损伤轻,优于常规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不停跳与停跳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对心肌损伤的程度 ,分别对 2 0例不停跳和 2 8例停跳体外循环下房缺修补术患者术后围手术期血清心肌肌钙蛋白 (c Tn )浓度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停跳组血清 c Tn 浓度明显高于不停跳组 (体外循环后 12、 2 4 h,P<0 .0 5 )。提示不停跳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具有心肌损伤小、心肌保护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浅低温体外循环 (CPB)心脏不停跳与中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患者 ,手术前后的脑电图(EEG)变化 ,探讨心脏不停跳技术对脑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接受择期心内直视手术患者 5 2例 ,分为A组 (n1 =2 6 ) ,在中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施行开心手术 ;B组 (n2 =2 6 ) ,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施行手术。两组患者术前进行脑电图检查 ,无脑电图明显异常者 ,术后 7d复查EEG ,比较分析两组术后EEG检查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 1周EEG的异常率A组6 5 .4 % ,B组 6 9.2 % ,较术前明显变差 (P <0 .0 1 ) ;但两组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接受开心手术的先心病患者手术后EEG的异常率较风心病患者术后EEG的异常率高 (P <0 .0 5 )。结论 采用本院改进的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方法与常规心脏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相比没有增加对脑组织的损伤程度 ;开心手术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脑组织的影响较成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重  相似文献   

10.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监护35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莉红 《华夏医学》2002,15(5):613-614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已有40多年历史,术中温度在25~28℃,并在心脏停跳中施行手术.我院自1992~2000年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和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35例,术后进行ICU监护,密切监测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特别是术后1~4h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处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浅低温和中低温体外循环在婴幼儿心脏外科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比较浅低温体外循环和中低温体外循环在婴幼儿心脏外科的应用。方法 分析 1 1 8例 3岁以下心脏手术患者 ,其中 46例 (组 1 )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 ,72例 (组 2 )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转流时间、术后低心排发生率、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以及动脉血气等围手术期资料。结果 浅低温组患者的平均转流时间较中低温组短 (P <0 .0 5 ) ,术后低心排的发生率也较中低温组低 (P <0 .0 5 ) ;浅低温组患者术后的失血量和输血量均较中低温组少 (P <0 .0 5 ) ,并且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也较中低温组短 (P <0 .0 5 ) ,而氧合指数高于中低温组 ;浅低温组术后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CK MB)浓度明显低于中低温组 (P <0 .0 1 ) ,另外浅低温组术后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率也较低。两组患者术后的心率和收缩压相似 ,而浅低温组术后舒张压却低于中低温组。结论 浅低温体外循环技术在婴幼儿心肌保护、改善术后呼吸功能及维持酸碱平衡等方面均优于中低温体外循环技术。表明浅低温体外循环可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技术应用于婴幼儿心脏外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心脏停跳与不停跳手术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肺动脉瓣狭窄(PS)患者共11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不停跳组)和对照组(停跳组)。实验组在体外循环(CPB)心脏跳动状态下手术,对照组在CPB心脏停跳下手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6、24、48h采集血标本,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含量;记录CPB时间、术后48h心律失常发生率、残余分流发生率、呼吸机支持时间、ICU滞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结果两组术后各时点血清CK—MB、cTnI、AST、LDH含量均显著高于术前(P〈0.01),但两组间各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PB时间较对照组短(P〈0.01),其他临床观察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能缩短CPB时间,但手术效果与停跳手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常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冠脉血心肌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常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与冷停跳手术冠脉血心肌酶学的变化,明确不停跳手术对心肌保护的保护作用。方法:28例心内直视手术病人随机分成不停跳与冷停跳组,每组14便。不停跳组分别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15min、体外循环停止时及停后30min、60min采血。冷停跳组分别于体外循环前、主动脉阻断时、 主动脉开放时、开放后30min、60min采冠脉血测心肌酶。结果:不停跳组体外循环开始后各时  相似文献   

14.
张建海  任哲  梁诚之  翁贤武  林培锋 《浙江医学》2009,31(6):762-764,773
目的探讨微创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房室间隔缺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微创不停跳组不阻断升主动脉,在微创常温体外循环(CPB)、心脏跳动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停跳组在常规方法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分别于术前、术后2、6、12、24、48h取外周静脉血测定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的水平,并观察手术时间、CPB时间、术后辅助呼吸时间,多巴胺和硝普钠的用量、住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引流量,用血量等。结果微创不停跳组的手术时间、CPB时间、术后辅助呼吸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较停跳组明显缩短,术后进ICU时的多巴胺用量较停跳组少,术后引流量、用血量较停跳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6、12、24h,停跳组CK-MB和cTnI较微创不停跳组显著升高,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微创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损伤相对较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适用于简单先天性心脏病的矫治。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 观察不停跳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与传统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对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简易智能评分(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影响的差异。方法 选择心功能Ⅱ-Ⅲ级风湿性心脏病的成年患者32例,采用电脑随机的方法分为停跳组16例和不停跳组16例,两组患者心功能差异无显著性,无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精神障碍,心脏手术史、左房血栓及其它相关病史。常规正中开胸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术中观察时间点T0:入室后麻醉诱导完成;T1:体外循环30分钟;T2:体外循环结束后10分钟;T3:体外循环后4小时;T4: 体外循环后24h;T5:体外循环后72h。记录指标为:血浆中的S100β、NSE的含量,术前和术后第七天患者MMSE评分。结果 不停跳和停跳组体外循环开始后S100β、NSE在手术开始后逐渐升高,体外循环后4小时达到高峰,体外循环后72小时基本恢复到正常;不停跳组和停跳组相比,S100β、NSE指标变化幅度较小,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第七天MMSE差值不停跳组低于停跳组。结论 不停跳下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对S100β、NSE、MMSE的影响小于停跳手术。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改良超滤(modified ultrafiltration,MUF)对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67例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MUF组(n=33)和无超滤对照组(n=34),动态观察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前、CPB停机时及MUF结束时(对照组在CPB停机20 min)血气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及使用时间、心脏射血分数等心肺功能指标.结果 CPB前与CPB停机时相比氧分压明显下降,组内差别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差别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MUF组超滤后氧分压明显回升,接近体外循环前水平,无超滤对照组氧分压轻度回升,仍明显低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停机20 min时MUF组氧分压明显高于无超滤对照组,两者差别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4);体外循环后二氧化碳分压轻度升高,改良超滤后二氧化碳分压轻度下降,但组内、组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MUF组呼吸机辅助时间、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及使用时间明显低于无超滤对照组,两者差别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0和P=0.01).术后1周心脏超声检查示两组心脏射血分数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但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58).结论 改良超滤有利于改善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