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龄和青年大鼠自体骨髓间质细胞移植是否能改善心功能。方法 从高龄和青年大鼠中获取骨髓间质细胞 ,部分细胞培养后克隆计数 ,其余培养时加以诱导。冠状动脉结扎后制作同源大鼠心肌梗死模型 ,3周后分为高龄细胞移植组、青年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 5周后再次行心脏超声检查 ,以及检查细胞存活和疤痕区血管增生情况。结果 与青年组相比 ,高龄组骨髓间质干细胞数目以及体外诱导后结蛋白表达率明显下降。移植的高龄细胞可以在疤痕区存活 ,诱导血管新生 ,但未发现心功能改善。结论 高龄大鼠骨髓间质细胞移植未能发现可以改善梗死心肌的心功能 ,可能由于高龄骨髓间质细胞缺乏足够的干细胞数目和较低的诱导分化率。  相似文献   

2.
犬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肌源性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成年犬骨髓基质干细胞 (MSSCs)体外诱导分化为肌源性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用贴壁法体外分离MSSCs ,实验组 5 氮胞苷诱导 ,对照组加入等量的培养基 ,用相差显微镜、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方法观察、鉴定培养细胞。结果 :实验组培养细胞诱导后 4周 ,多数培养细胞由梭形变为杆状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和肌钙蛋白Ⅰ染色阳性 ;对照组多数培养细胞为梭形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蛋白染色弱阳性 ,平滑肌肌动蛋白染色弱阳性 ,肌钙蛋白Ⅰ染色阴性 ;电镜下实验组培养细胞内可见肌丝样结构 ,对照组培养细胞无明显肌丝样结构。结论 :成年犬MSSCs体外可诱导分化为肌源性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注射法移植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到无再灌注急性心肌梗死区后的生长分化特点。方法结扎犬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杂种成年犬10只,分为对照组和经冠状动脉注射移植组,各5只。经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悬液10 ml(1.0~1.4×108个)或等量生理盐水;4周后通过HE染色、PTH染色、骨骼肌特异性慢肌球蛋白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透射电镜评价移植细胞病理转归。结果经冠状动脉内注射移植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4周后,透射电镜及HE染色下可在梗死区内找到新生幼稚肌源性细胞存在,PTH染色证实有新生的横纹肌组织形成,骨骼肌特异性慢肌球蛋白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有骨骼肌源性的成熟肌组织存在且新生肌组织排列较分散。结论通过经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注射将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到急性心肌梗死区后能形成成熟的肌组织。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功能衰竭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采用2’脱氧5-氮杂胞苷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心肌梗死后心功能衰竭大鼠心肌中,评价其存活、分化及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并研究其慢性演变。方法体外培养的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0.3μmol/L的2’脱氧5-氮杂胞苷体外两次诱导第二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用溴氮胞苷标记后植入心肌梗死10天心功能衰竭大鼠的心肌疤痕中,同时以注射无血清培养基的实验动物为对照。移植前及移植后1、2、3个月通过心脏射血分数等指标评价其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同时通过双重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观察对移植细胞的存活和分化进行3个月的慢性动态观察。结果移植后1个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射血分数(83.3%±8.1%,n=13)高于无血清培养基移植组(47.2%±11.8%,n=12)(P<0.01);并且细胞移植组移植后较移植前心功能(64.3%±10.4%)也有改善(P<0.01)。细胞移植组移植后第2个月(射血分数为83.1%±14.4%,n=7)、第3个月(射血分数为86.3%±3.7%,n=6)心功能改善情况继续保持,与无血清培养基移植组第2个月(射血分数为51.6%±11.2%,n=6)、第3个月(射血分数为49.1%±7.7%,n=6)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肌及疤痕中存活,双重免疫组织化学证实其溴氮胞苷及肌钙蛋白T均阳性。电镜观察提示移植后1个月其在疤痕中具心肌样细胞部分特点,但分化细胞核大浆少,未形成明显肌小节及Z带;移植后3个月,可见明显Z带样结构。结论经2’脱氧5-氮杂胞苷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衰竭大鼠的心功能,并能长期保持(观察3个月);其能在心肌梗死后心功能衰竭大鼠心肌及疤痕中存活,并能逐渐向心肌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将急性分离的成年兔自体左心耳心肌细胞移植到自体梗死区心肌后,研究其存活情况,以及对心律的影响。方法结扎成年兔的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4周后获取自体左心耳组织,急性消化分离为单细胞,经DAPI标记后,分别将细胞悬液和培养基注射到移植组和对照组梗死区内。4周后行心电图检查并取移植区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4周后移植组与对照组兔全部存活。心电图检查,移植组心率略高于对照组(P<0.05),未见异位心律。心肌组织切片见对照组梗死区内为典型心肌梗死后改变,移植组梗死区内有“细胞岛”形成,荧光检测证明移植的心耳肌细胞在移植区存活。结论急性分离的自体左心耳心肌细胞移植到梗死区心肌内可以存活,并不产生异位心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骨髓动员对急性心肌梗死再通模型的心脏修复作用.方法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静注1d,皮下注射连续5d行骨髓动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8)×106经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注入行细胞移植.3周后观察超声心动图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行不同区域血管计数,并观察增殖期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或再生心肌细胞.结果骨髓动员组和细胞移植组心功能明显改善;二组均可见心肌细胞再生;细胞移植组和骨髓动员组均可见大量新生血管,但二者分布区域不同.结论骨髓动员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均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二者可促进心肌细胞再生且对不同区域的血管再生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心肌内和冠状动脉内注射法移植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于急性心肌梗死区的生长分化特点。方法以改良成年犬骨骼肌成肌细胞培养方法进行细胞分离及扩增。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为直接注射对照、移植,冠状动脉内注射对照、移植4组,每组5只。不开通冠状动脉,分别向梗死心肌内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1·0~1·4×108个)或等量生理盐水。移植4周后通过HE染色、PTH染色、骨骼肌特异性慢肌球蛋白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和透射电镜寻找梗死区内存在新生肌组织的证据并观察其生长特点。结果经心肌内直接注射和冠状动脉内注射移植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4周后,透射电镜及HE染色下均可在梗死区内找到新生幼稚肌原性细胞存在,PTH染色证实有新生的横纹肌组织形成,骨骼肌特异性慢肌球蛋白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有骨骼肌原性的成熟肌组织存在;成肌细胞直接注射组内新生的肌组织排列较为密集,而冠状动脉内成肌细胞注射组内的新生肌组织排列较分散。结论通过心肌内直接注射和经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注射将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到急性心肌梗死区后均能形成成熟的肌组织,为以骨骼肌成肌细胞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的细胞心肌成形治疗提供了组织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DMSCs)移植于大鼠缺血心肌后的增殖分化情况及心功能改善情况。方法:通过结扎法建立心肌梗死模型,1周后将BrdU标记的HADMSCs通过经心外膜注射至心梗移植组梗死心肌,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建模后5周行HE染色观察心肌梗死情况,TTC染色计算左室梗死面积百分比,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ADMSCs移植后的存活和分布情况及心肌特异性蛋白的表达。结果:超声检查心梗移植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舒张末期内径均小于心梗对照组,而射血分数均大于心梗对照组(P0.05);TTC染色结果显示心梗移植组左室梗死面积百分比[(23.6±4.3)%]小于心梗对照组左室梗死面积百分比[(32.4±5.6)%](P0.05)。心肌组织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带有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在心梗周边区域存活,且特异性肌钙蛋白呈阳性表达。结论:HADMSCs能够在大鼠梗死心肌内存活,并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减小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自体骨骼肌干细胞移植于缺血心肌后对心肌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 取 12只成年犬臀大肌 ,分离卫星细胞、培养、传代、用 4’ ,6 二乙酰基 2 苯基吲哚 (DAPI)标记卫星细胞 ;在已建立的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基础上 ,将DAPI标记的卫星细胞 ,自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灌入缺血心肌中。分别于 2、4、8周后取出心脏 ,对缺血心肌的纤维化程度及植入的卫星细胞进行观察。结果 在 2 4例标本中卫星细胞分化成为带有横纹德肌纤维 ;卫星细胞在缺血心肌中可分化成心肌细胞样细胞 ;在卫星细胞移植区域 ,原有心肌细胞由于得到保护而不发生玻璃样变性 ,且排列有序 ;对照组缺血心肌发生玻璃样变性 ,心肌细胞基本结构紊乱。结论 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在缺血心肌中可分化成心肌细胞样细胞 ,并可抑制缺血心肌的纤维化 ,心肌的基本结构得到保护 ;干细胞移植有望为心肌损伤提供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骨髓干细胞移植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自体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进行比较。方法建立大鼠左冠状动脉结扎的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细胞移植组,动员剂组,移植组模型建立1w后再次开胸,于梗死区内注射经BrdU标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4w后观察移植细胞分化情况和促血管生成作用,并用超声检测心脏功能改变。结果细胞移植4w后,可以在坏死区内找到增殖的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另外Ⅷ因子染色可见移植组和动员剂组坏死区内有大量的血管新生,超声检查显示移植组及动员组心脏功能显著改善,两组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者间又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细胞移植和动员剂注射治疗,均能促进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区及其周边区域的毛细血管新生、改善心脏功能,而细胞移植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心肌移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大鼠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 (BMSCs)移植到心肌梗死区后能否存活 ,并进一步增殖、分化以及对宿主心脏的影响。方法 :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 4周后 ,取传两代的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BMSCs ,注射到大鼠心肌梗死区 ,为移植组 ;同时设置注射培养基的对照组。移植 4周后检测受体心脏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然后取标本 ,检测移植细胞存活、分化和组织的血管新生状况。结果 :移植组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同种异体BMSCs移植入心肌梗死区后能够度过急性炎症期 ,而且不引起明显移植排斥反应 ;位于梗死区的移植细胞主要分化为成纤维细胞 ,部分位于心肌梗死区周围的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 ,并促进了血管新生 ;移植组心肌梗死区及其周围新生血管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结论 :同种异体BM SCs移植促进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 ,是用于心肌移植可供选择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2.
Bone marrow stem cells are able to repair infarcted human myocardium following intracoronary transplantation via the infarct‐relative artery. However, traditional reperfusion strategies fail to open the artery in some patients, making effective delivery impossible. Our previous study demonstrated a safe and efficient approach to delivering bone marrow stem cells via a noninfarcted artery in an anim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model.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autologou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via such an approach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Sixteen patients with anterior AMI who had successfully undergon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were enrolled in this pilot, randomized study. Three weeks after PCI, culture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ere injected into the myocardium via either the infarct‐relative artery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 artery, LAD) or a noninfarct‐relative artery (right coronary artery, RCA).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cell infusion were evaluated during the procedure and during 6 months of follow‐up. In addition, 2D echocardiography, technetium‐99m methoxyisobutylisonitrile (99mTc‐MIBI) and 18F‐deoxyglucose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were employed to examine cardiac function, myocardial perfusion, and viable cardiomyocytes, respectively, at day 4 after PCI and 6 months after the cell infusion. There were no arrhythmia and any other side‐effects, including infections, allergic reactions or adverse clinical events, during, immediately after, or 6 months after cell transplantation. Cardiac function and myocardial perfusion had improved 6 months after PCI/bone marrow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Viable cardiomyocytes metabolism was detected in the infarcted areas in both groups after the cell infusion, as demonstrated by 18F‐deoxyglucose. Intracoronary infusion of autologou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via a noninfarct‐relative artery appears safe and feasibl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MI.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静脉注射移植同种异体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修复损伤心肌是否可行和安全,观察移植MSC在宿主的归巢与组织学分布。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0只,分为正常大鼠MSC移植组,急性心肌梗死MSC移植组,假手术组,每组10只。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同种大鼠骨髓MSC,于建立心肌梗死模型24h给各组大鼠经静脉输注4’6’二乙酰基2苯基吲哚(DAPI)标记的MSC,4周后处死、摘取心脏等脏器,行组织病理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在急性心肌梗死MSC移植组,梗死区及其周边部位可见到DAPI标记的MSC;(2)在梗死心肌周边区,移植的MSC胞浆心肌特异性蛋白肌钙蛋白I和转录因子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3)在各组大鼠其他脏器,移植的MSC主要分布在肺脏、脾脏和肝脏;(4)细胞移植大鼠心肌组织切片未见淋巴细胞增殖,各脏器没有肿瘤形成。结论经静脉移植的MSC可归巢至大鼠梗死心肌部位,并分化为心肌细胞表型,该方法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上移植冠心病患者来源的骨髓间质细胞,并使用超声手段对疗效进行评价。 方法:抽取冠心病患者骨髓,用人骨髓间质细胞专用培养液进行体外培养、扩增、标记。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二周后使用超声筛选出合格的动物模型。然后动物随机分为治疗组(n=14)和对照组(n=13)。细胞移植后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并对心脏的收缩、舒张功能和心室重构进行超声评价,取材后进行病理检查。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细胞移植前超声检测无显著差异。治疗组较对照组射血分数值和缩短分数值显著改善,局部前壁室壁增厚率明显提高,室腔扩大小于对照组。大鼠心脏舒张功能两组无显著差异。病理检查提示移植的细胞在心肌梗死区内存活。 结论:冠心病患者骨髓间质细胞移植后可以提高心肌梗死后心脏收缩功能。对于小动物的心肌再生研究而言,心脏超声是一种较可靠的心功能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BMSCs)结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心内膜注射治疗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的疗效。方法:建立猪心肌梗塞模型.胸骨穿刺抽取骨髓,分离培养BMSCs,将VEGF165基因转染到BMSCs中.4周后进行左室心内膜电机械标测并行心内膜注射等操作,按照注射成分不同分为3组.联合组(n=8)注射转染VEGF。基因的BMSCs,细胞组(n=8)注射BMSCs,对照组(n=6)注射生理盐水。于细胞移植后4周分别进行左室心内膜电机械标测、选择性冠脉造影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术后4周时联合组较细胞组及对照组的心梗面积明显缩小.侧支循环、心脏泵血功能以及心肌收缩力改善更加明显(P〈0.05~〈0.01)。结论:自体BMSCs结合VEGF165基因治疗心肌梗塞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MSCs)心肌内移植减轻心功能不全的可能性,以及体外诱导及注射部位等因素对移植疗效的影响。方法34只新西兰白兔均经过骨穿抽取骨髓,开胸建立心梗模型,MSCs体外培养和二次开胸心肌内注射等操作,按照对其MSCs的处理方式和心肌内注射的成分不同随机分为三组:A组为MSCs未经体外诱导;B组为MSCs经5.氮杂胞苷(5-aza)体外诱导;C组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另外根据注射部位不同分为疤痕组和边缘组。结果与未诱导的MSCs相比,5-aza诱导的MSCs移植并未表现出更多的优越性。注射的部位是心功能改善关键的影响因素。如果注射到疤痕区,MSCs更倾向于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如果注射到边缘区,MSCs则倾向于分化为心肌细胞。结论在进行MSCs心肌内移植时不仅要强调将MSCs投送到梗死区,更要注意将MSCs投送到尚有存活心肌的边缘区。  相似文献   

17.
谢雄伟  马树人 《心脏杂志》2011,23(6):711-714
目的:探讨干预Notch信号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心肌梗死(MI)大鼠心肌中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60只 Wistar大鼠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建立MI模型。建模后2周,进行相应处理后,随机分为激活Noth信号的BMSCs移植实验组(D组)、BMSCs移植对照组(E组)、培养液移植对照组(C组)及MI模型对照组(B组),每组15只大鼠。另选取10只大鼠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4周后,观察细胞生长及增殖情况,运用ELISA法血浆中VEGF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法测定缺血心肌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及缺血区心肌中毛细血管密度的改变。结果: BMSCs在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内皮细胞,与B组、C组及A组相比,D组、E组缺血心肌中VEGF蛋白的表达增多及毛细血管密度均明显增加(P<0.01),D组较E组更明显(P<0.05)。结论: Notch信号可促进心肌梗死区B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 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增加缺血心肌中VEGF的表达,从而促进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注射方式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对心脏功能的改善和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结扎小型猪冠状动脉制备心肌梗死模型,然后经冠状动脉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术后3周用超声心动图以及左心室造影检测心功能.核素心肌显像观察心肌灌注,冠状动脉造影观察侧支循环形成.用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结果把骨髓单个核细胞通过冠状动脉注射到猪心肌梗死模型,显示左心室dp/dtmax较对照组增高,心肌灌注显著改善。冠状动脉有侧支循环形成,缺血心肌细胞;较对照组减少了53.6%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内移植可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可能与移植细胞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多次静脉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行性及对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骨髓间质干细胞培养传至5代后,制备成终浓度为4×109个/L的悬液备用。将40只SD大鼠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10只):只静脉注射0.85%氯化钠溶液;②静脉移植组(15只):心肌梗死模型制备后24h,从尾静脉注射骨髓间质干细胞0.5ml(含2×109个/L)连续7d;③心外膜移植组(15只):心肌梗死模型制备后1~3h,于梗死周边区(心肌颜色苍白区周边)分6点注射骨髓间质干细胞,每点50μl。5周后,观察3组的生存情况及心脏的结构功能。结果:心肌梗死对照组有3只大鼠死亡,其他组无死亡。与对照组相比,静脉移植组、心外膜移植组的左室结构与功能明显改善(P<0·05),静脉移植组与心外膜移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大量扩增,异体输入无不良反应,静脉注射与直接心肌注射无明显差别,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我院心内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住院患者2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例.治疗组PCI后经冠状动脉行骨髓干细胞移植,对照组单纯PCI治疗.出院前及移植后定期复查心脏彩超、心肌核素显像(SPECT)及6 min步行试验.结果 ①心脏彩超检查:治疗组术后心功能逐渐好转,随访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50.5±6.6)%提高至(63.9±7.9)%(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PECT: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治疗组心肌灌注显像明显改善.③6 min步行试验:随访6个月,两组较出院前均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冠状动脉自体MSCs移植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安全、有效,可能与MSCs再生心肌、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