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以T细胞亚群为指标研究脾切除术后人体细胞免疫功能变化 情况。方法:随访31例脾切除患T细胞亚群,与31例健康T细胞亚群比较。结果:脾切除术后CD3T细胞、CD6^ T细胞明显减少(P<0.01)。CD4^ T细胞改变不显(P>0.05)。T细胞亚群改变与术后时间无相关(P<1,P>0.05)。结论:脾切除术后T杀伤或抑制淋巴细胞(Tc/Ts)减少且不随术后时间延长而恢复。人体细胞免疫功能减低,T辅助或诱导淋巴细胞(Th/TDTH)变化不明显。T细胞亚群变化与其在脾脏中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从临床角度分析外伤性脾破裂行全脾切除后自体脾大网膜移植预防远期凶险感染的效果.方法 对11年来46例自体脾大网膜移植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无一例病例发生远期凶险感染,治愈率100%.结论 自体脾大网膜移植可有效弥补脾脏功能并预防外伤性脾破裂全脾切除后远期的凶险感染.  相似文献   

3.
外伤性脾破裂脾片移植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诚 《中国厂矿医学》2003,16(6):482-483
目的:观察外伤性脾破裂脾片移植或部分脾脏切除对自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1983年——2000年接诊38例外伤性脾破裂,其中30例行脾片移植,8例行脾部分切除术,对所有病例均进行临床观察,20例行免疫功能测定。结果:38例均3周内治愈出院,随访3-5年疗效满意。结论:对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行脾片移植或部分脾脏切除,是预防术后免疫功能降低,防止术后及爆发性感染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李生  李国萍 《中外医疗》2010,29(8):82-82
目的总结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方法与经验。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外伤性脾破裂23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1例患者进行剖腹探查,术中行脾修补术12例,脾部分切除术5例,全脾切除3例,脾切除加自体脾脏移植术1例,2例在严密观察下行保守治疗。结果2例脾破裂患者因并颅脑损伤和严重复合伤死亡外,21例患者痊愈出院。结论外伤性脾破裂按照脾损伤的分级和病情,适当给予保守治疗,其外科治疗原则是在确保生命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保留脾脏,不能保脾的患者需行脾片移植术以保证术后病人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正> 近年来对脾脏免疫功能的重新认识和脾切除后发生暴发性感染,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保脾手术的重要性。我院自1987年1月至1997年10月,共收治外伤性脾破裂115例,其中行脾段切除31例。术后无并发症及再出血,无死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脾动脉抑肽酶灌注、明胶海绵栓塞对外伤性脾破裂的止血效果及灌注栓塞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先进行脾动脉造影以明确诊断并进行Gall分级,然后用抑肽酶50万U行脾动脉灌注及明胶海绵栓塞脾动脉主干或出血区脾动脉分支。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测定患者淋巴细胞计数、C3、C4、IgG、IgM、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结果 48例脾破裂患者47例止血效果确切,保脾成功。1例因脾动脉扭曲插管失败而行开腹手术治疗。47例急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测定淋巴细胞计数、C3、C4、IgG、IgM、CD3、CD4、CD8,结果与正常人相比无差异(P值均>0.05)。结论 用抑肽酶行脾动脉灌注、明胶海绵栓塞是治疗脾破裂Gall分级Ⅰ一Ⅲ级可靠而有效的方法,术后患者免疫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7.
脾切除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脾切除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测定本院2000年3月至2004年5月收治的21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切除前后凝血功能的改变,并与15例其他因素所致脾脏的良性疾病(外伤性脾破裂、脾囊肿、脾海绵状血管瘤等)行脾切除患者相比较.结果: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切除后血小板(PLT)升高有显著性,纤维蛋白原(FIB)升高可有显著性,而凝血功能基本无明显改变.与对照组切脾后相比,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PT INR)、PLT均有显著差异,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APTT)可有显著差异.结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切除后虽可使PLT明显升高,但在凝血功能方面改善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以提高该类手术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57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诊断与治疗。结果在57例脾破裂患者中对55例患者进行剖腹探查,其中行脾修补术者30例,行脾部分切除术者10例,行全脾切除者14例,行脾切除结合自体脾脏移植术者3例。2例在严密观察下行保守治疗。结论根据患者脾损伤临床表现施行不同救治方法,其中行脾破裂切除中有脾修补术、部分脾切除术、全脾切除术、全脾切除术结合自体脾片移植术等四种方法。术中尽可能保留脾,如不能,对必须施行脾全切除的患者要特别注意提高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尤其是儿童)。此外,对临床脾破裂表现不明显的患者施以保守治疗亦是治疗脾外伤破裂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外伤性脾破裂切除加自体脾移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采取脾破裂切除加自体脾移植术治疗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资料,并与同期采取单纯脾破裂切除术治疗的患者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 对照组IgG、IgM、C3、C4、CD3、CD4、CD4/CD8/分别为(6.62±2.48) g/L、(0.27±0.24) g/L、(0.47±0.30) g/L、(0.07±0.07) g/L、(1 133.81±131.23)μl、(646.19±43.53) μl,(0.56±0.32)μl;观察组则分别为(9.43±3.56) g/L、(1.58±0.69) g/L、(0.83±0.21) g/L、(0.19±0.10) g/L、(1 309.79±150.39)μl、(767.18±75.40)μl、(1.07±0.28) μl;观察组各项观察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免疫力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均无死亡病例报告,观察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后暴发性感染(OPSI)的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脾破裂切除加自体脾移植术是一种良好的保脾手术方式,对不符合行单纯脾切除手术的患者应尽量采取此种术式,以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脾亢和外伤性脾破裂切脾术后免疫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林  李竞蓉 《四川医学》1992,13(1):14-15
脾脏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肝硬化脾亢和外伤性脾破裂是目前主要的脾切除适应症,了解其术后免疫功能的变化极其重要。我们随访57例肝硬化脾亢和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的术后病员,测定其血中免疫球蛋白、补体 C_3,纤维连接蛋白(Fn)和 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与正常人和肝硬化病员相比较,探讨该两类脾切除术后免疫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后的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间于昆明市延安医院普外科血液科诊断为ITP并行腹腔镜脾切除术的患者,检测时间距离手术时间>6个月;检测指标包括免疫功能检测:细胞免疫(检测T细胞亚群)、体液免疫(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4)及血常规,并进行术前与术后比较.结果 ITP患者脾切除术后与术前相比:IgG、IgA、C3、淋巴细胞、CD3、CD4及CD8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C4及CD4/CD8比值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LS术后免疫功能并未下降,反而有所改善,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时,应积极考虑行腹腔镜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12.
程仁强 《湖南医学》2014,(1):102-103,106
[目的]探讨脾切除加自体脾片移植术治疗临床外伤性脾破裂的综合效果。[方法]对本院自2006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178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采用脾切除加自体脾片移植术的病例资料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一时期单纯采用脾切除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158例患者资料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统计比较两组患者IgG、IgM、C3、C4、CD3、CD4以及 CD4/CD8值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 IgG 值分别为(9.47±3.28)g/L、(6.53±2.47)g/L ;Ig M值为(1.53±0.68)g/L、(0.21±0.20)g/L ;C4值为(0.21±0.11)g/L、(0.06±0.05)g/L ;CD3值为(1328.45±148.97)、(1132.59±130.38);CD4值为(771.33±76.01)、(643.98±43.72);两组各项指标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脾切除加自体脾片移植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安全性、有效性、可行性较高,与单纯脾切除术比较,保留了脾脏的功能,避免术后严重感染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是临床上综合治疗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门脉高压功能亢进脾自体脾片移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时机体免疫功能的脾滤血功能以及脾切除自体脾片移植后,这些功能的变化,方法通过检测脾切除前后外周血的T细胞亚群、克疫球蛋白、痘痕红细胞,并用同位素^99mTc扫描的方法,了解脾片成活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1952~1987年收治158例腹部闭合性损伤单纯脾破裂患者,其中全脾切除135例;脾切除并自体脾组织移植21例,脾破裂缝合修补2例。治愈率为98.1%,死亡率为1.9%。脾移植组及缝合修补组无1例死亡。92例获得免疫功能检验随访观察半年至35年,发现成人切脾后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也未见脾切除后严重感染发生。认为成人除脾破裂表浅和局限易于修复或部分切除者外,均应行脾切除术,且无需行自体脾组织移植。小儿在脾切除后应行自体脾移植。  相似文献   

15.
金晶  陶亮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8):1336-1338
  目的  评价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用于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以2017年3月—2020年3月衢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20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60例)和研究组(60例)。对照组实施腹腔镜下脾脏部分切除术,研究组实施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手术治疗指标,检测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IgM、IgA和IgG水平,观察患者并发症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94.73±10.62)min,(196.49±24.62)mL,(2.25±0.36)d,(2.65±0.39)d,(2.84±0.41)d和(5.29±0.61)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128.52±12.03)min,(339.62±40.81)mL,(3.57±0.49)d,(3.86±0.51)d,(3.91±0.54)d和(7.46±0.82)d,均P < 0.05];术前和术后3个月,2组患者外周血IgM、IgA和Ig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总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21.67%,χ2=5.551,P=0.018)。  结论  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可有效减轻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手术创伤,缩短术后康复周期,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张英杰  彭明霞  沈朝敏  张玉惠  张国强 《浙江医学》2013,35(20):1820-18,221,863
目的:评价带蒂脾段后腹膜固定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择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患者44例,其中行带蒂脾段后腹膜固定术24例(观察组),行全脾切除术2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免疫功能指标(CD4、CD8、CD4/CD8)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10d、术后2个月白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3、10d及术后2个月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10d CD4比例及IgG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2个月CD4比例、CD4/CD8及IgA、IgM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CD8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带蒂脾段后腹膜固定手术是一种较好的保脾手术方式,保留了脾脏的部分或大部分功能,避免了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发生,并且远期具有分流作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对于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21年6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腹症外科收治的35例外伤性脾破裂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研究组),25例行经腹脾切除术(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每日负压引流量、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恢复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减少(P<0.05),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具有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脾动脉结扎带蒂大网膜覆盖或填塞行保脾手术17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手术方式。方法对17例外伤性脾破裂采用脾动脉结扎带蒂大网膜填塞脾破裂口缝合修补治疗。结果手术保脾治疗17例,其中单纯修补缝合3例,脾修补缝合加大网膜填塞5例,脾部分切除加大网膜填塞修补9例,术后均未出现再出血等并发症,经1~3年随访,B超、CT扫描脾解剖形态未见异常。结论该手术方法操作简单,效果满意,是较理想的保脾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Six patients with thalassaemia major were treated by partial splenic embolisation as an alternative to splenectomy and followed up for five years.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a matched control group of seven patients treated by splenectomy. All patients treated by partial splenic embolisation showed a reduction in blood transfusion requirements comparable with those in the controls and which remained unchanged over the five years. Serious infections that commonly occur in patients splenectomised for thalassaemia did not occur after embolisation, presumably owing to preservation of some immune function by the splenic remnant. By contrast with the change in platelet counts seen after splenectomy, platelet counts remained normal after partial splenic embolisation, so reducing the risk of thromboses. On the other hand, pre-existing leucopenia and thrombocytopenia were corrected after embolis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partial splenic embolisation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to splenectomy for thalassaemia major and is equally effective and much saf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