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介绍经肘后肱三头肌两侧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入路,并探讨该手术入路不损伤伸肘装置的可能性.方法 应用该手术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其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3~12岁,平均8.2岁.骨折分型:伸直型56例,屈曲型9例.结果 本组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无血管、神经损伤、固定针无松动、针道感染等并发症,无肘关节功能障碍,屈伸自如.结论 儿童肱骨髁骨折选用经肘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能减轻肱三头肌的创伤,有效防止肘关节周围的粘连,利于肘关节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评估了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劈肱三头肌入路及肱三头肌内外联合入路等三种入路的手术治疗肱骨髁间C型骨折的效果.方法:以70例肱骨髁间C型骨折为对象,通过Mayo肘关节评分以及上肢-肩-手功能障碍(DASH)评分评估此三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伴随骨折复杂程度的升高(由C1 ~C3),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的优良率基本维持不变;而伴随着骨折复杂程度的升高,劈肱三头肌入路及肱三头肌内外联合入路的优良率都呈现出下降.结论:与劈肱三头肌入路及肱三头肌内外联合入路比较,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治疗肱骨髁间C型骨折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肘后切口不同入路内外髁三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探讨优化入路。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9年6月,应用内外髁三针交叉固定手术治疗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81例,均为GarlandⅢ型骨折。按不同入路分组: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组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3~11岁,平均5.6岁。肱三头肌正中纵形入路组42例,男27例,女15例;年龄2~12岁,平均6.8岁。术后9周测量肘关节屈伸范围及提携角,参照肱骨髁上骨折疗效评定标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2种经肘后切口不同入路的疗效。结果:8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61min,肱三头肌正中纵形入路52min;肘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为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8.3周,肱三头肌正中纵形入路6.1周。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组39例中优21例,良12例,可4例,差2例,39例术后6周均获得骨性愈合,肘内翻畸形1例,尺神经损伤2例。肱三头肌正中纵形入路组42例中优30例,良11例,差1例,肘内翻畸形1例,所有患儿术后6周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内外髁三针交叉固定,肱三头肌正中纵形入路优于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侧前、后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优越性以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1年2月至2006年1月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需行手术患者42例,其中肱三头肌舌状瓣入路(对照组)、肱三头肌两侧入路(观察组)26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肘内翻情况,同时进行肘关节功能评定。结果 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5年不等,平均(3.23±1.40)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肘关节功能一般术后2个月内恢复,观察组肘功能总优良率为84.62%,优于对照组,肘功能恢复时间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术后骨折愈合快以及肘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高为人  樊健 《江苏医药》2007,33(12):1282-1282
儿童不稳定型肱骨髁上骨折大多数须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传统的肘后肱三头肌舌形瓣手术入路可对骨折行良好的复位及固定,但对肘关节的伸屈功能影响较大.2001年以来我们对此手术入路进行了改进,采用肱三头肌两侧入路;不切断肱三头肌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型肱骨髁上骨折36例,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经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60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将上述患者分为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组(A组,n=30)和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内固定组(B组,n=30).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出血量及术后骨折延迟愈合、骨关节炎、关节挛缩、尺神经麻痹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B组术后出血量明显少于A组(P<0.05),而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83.3%比63.3%,P<0.05);B组术后骨折延迟愈合、骨关节炎、关节挛缩、尺神经麻痹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13.3%比30.0%,P< 0.05).结论 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成人肱骨远端粉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4年4月~2010年8月,采用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Y形钢板或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肱骨远端粉碎骨折31例。结果随访1~2.5年,平均1.6年,按Aitken和Rorabeek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18例,良8例,可5例,差0例,优良率为83.9%。结论经肱三头肌侧方入路,应用Y形钢板或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骨折粉碎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坚强可靠等优越性,利于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与手法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比较,探讨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手术对于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102例4~13岁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手术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其中手术组进行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手术,对照组则通过手法闭合复位后石膏固定.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后4周进行功能锻炼,并且定期进行X线检查,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0~20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时检查和记录提携角改变、肘关节屈伸功能情况.按照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分类后,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后肘关节功能评价,手术组优35例,良13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94.1%;对照组患者优16例,良16例,可15例,差4例,优良率为62.7%,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手法闭合复位石膏固定相比,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手术对于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效果临床满意,优良率高,是临床上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经肱三头肌侧方入路治疗肱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10年5月,我院收入院的闭合性肱骨远端骨折的患者106例。其中,A型38例,B型16例,C型52例(AO Müller分型)。均采用经肱三头肌侧方入路肱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按Aitken和Rorabeek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1个月;优49例,良47例,可9例,差1例,优良率90.6%。无尺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肱三头肌侧方入路治疗肱骨远端闭合性骨折疗效可靠,避免了尺神经损伤并发症,肘关节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改良与传统术式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方法选90例较严重的有手术指征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传统手术即切断肱三头肌,另一组采用改进的后内侧或外侧切口手术入路,不切断肱三头肌,均用2枚克氏针分别从内、外髁斜向对侧穿针,交叉固定骨折端.结果根据Flynm临床功能评定标准,采用传统手术优良率为64.3%(27/42),采用改良手术优良率为89.6%(43/48),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采用改良术式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肱三头肌腱两侧入路加双钢板固定行肱骨髁上截骨矫形术治疗肘关节复杂畸形的疗效。方法2006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3例肱骨髁间和(或)髁上粉碎性骨折夹板外固定后出现肘内翻畸形、屈肘畸形的病例,采用经肱三头肌腱两侧入路、肱骨髁上楔形截骨矫形、双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结果术后11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后平均9个月获骨性愈合,术后评定结果:优9例,良2例,可1例,差1例。结论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截骨矫形加双钢板固定术治疗肘关节复杂畸形,术后骨折断端愈合坚固,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肘关节外侧入路在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2011年1~8月采用肘关节外侧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7例,平均随访时间1.5~4个月,术后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2.5个月.结果 按Flynn标准进行肘关节评分:14例优,3例良.结论 肘关节外侧入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创伤小,骨折对位好,较好的预防肘内翻,术后功能恢复快,骨折临床愈合后内固定物取出简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肱三头肌舌瓣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5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经肱三头肌舌瓣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按照cassebaum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患肘术后功能。结果 45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中40例肘关节功能评分达到优良,优良率88.9%。结论肱三头肌舌瓣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骨折之一,根据其受伤机制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其中伸直型占97.7%,约占儿童肘关节损伤的50%~70%[1],其中约1/3需要手术治疗[2]。考虑到儿童患者的骨骺尚未完全闭合,临床上常用克氏针切开复位固定,目前常用的手术入路有肘后侧正中入路、肘外侧入路和内外侧联合入路,但各入路各有何优缺点仍有待进一步探讨。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4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不同手术入路在肱骨踝上骨折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肱骨踝上骨折的患儿,使用保留伸肘装置入路和使用纵行劈开肱三头肌入路两种方法,将60例肱骨踝上骨折的患儿分为实验组、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患儿。对两组患儿术后提携角和Baumann角以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对两组患儿Flynn肘关节功能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后尺神经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2,P0.05)。实验组术后需要物理治疗的有7例,对照组有1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0.05)。而实验组在肘关节屈伸减少度数的满意度为90.0%,远大于对照组为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5)。结论保留伸肘装置的手术入路治疗儿童肱骨踝上骨折较前侧入路、后侧入路、内侧入路和外侧入路,不但可以更好地暴露骨折端和重要神经,避免损伤神经,利于准确复位,还能使患儿肘关节功能术后恢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与手法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比较,探讨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手术对于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102例4~13岁GartlandIII型肱骨髁上骨折息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手术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其中手术组进行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手术,对照组则通过手法闭合复位后石膏固定。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后4周进行功能锻炼,并且定期进行x线检查,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0-20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时检查和记录提携角改变、肘关节屈伸功能情况。按照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分类后,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后肘关节功能评价,手术组优35例,良13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94.1%;对照组患者优16例,良16例,可15例,差4例,优良率为62.7%,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手法闭合复位石膏固定相比,肱三头肌两侧人路手术对于儿童GartlandIII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效果临床满意,优良率高,是临床上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两种手术入路用于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比较两种手术入路用于小儿肱骨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167例小儿肱骨髁骨折接受手术治疗,肘内侧入路组102例,肘后正中入路组65例,均行切开复位后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后均行肘屈100°、前臂中立位石膏托外固定,3~4周拆除石膏托进行功能锻炼,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后拔除克氏针.应用Cassebaum评价标准评价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肘内侧入路组出现并发症6例,肘后正中入路组出现并发症4例;肘内侧入路组的优良率为88.2%,肘后正中入路组为72.3%,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37,P<0.05).结论 肘内侧入路的手术方法优于肘后正中入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肱三头肌舌形瓣切断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两种手术入路方式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90例,其中50例采取肱三头肌舌形瓣切断入路为A组,40例采取肱三头肌两侧入路为B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石膏固定时间、疼痛治疗进行对比.结果 B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石膏固定时间方面明显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B组疼痛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治疗效果优22例,良24例,优良率为92%,B组患者治疗效果优23例,良16例,优良率97.5%,B组治疗效果优良情况明显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石膏固定时间、疼痛改善情况、治疗效果等方面均优于肱三头肌舌形瓣切断入路,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肘外侧小切口入路复位,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肘外侧小切口入路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粉碎性骨折36例。结果本组患者获随访2~12个月,均骨性愈合,2例术后出现针尾处浅表皮肤感染,所有患者均无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未出现并发症。结论采用肘关节外侧切口入路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方法,能准确重建儿童肱骨髁上解剖骨性结构,有效固定并维持复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并比较后侧入路、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军事训练投掷伤致肱骨干远端三分之一骨折的临床效果,为战创伤救治提供参考。方法笔者所在医院收治(2013年1月—2016年12月)的42例肱骨干远端三分之一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22例,采用侧卧位后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前外侧手术入路前置钢板内固定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桡神经损伤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出血量研究组(240.91±42.64)ml,对照组(177.50±25.52)ml;手术时间研究组平均(1.93±0.08)h,对照组平均(1.86±0.09)h;桡神经损伤情况研究组无损伤,对照组2例;术后进行1~6个月随访,研究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82.23±6.30)d;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94.15±5.71)d;研究组无伸肘受限患者,对照组2例伸肘受限5°患者,1例伸肘受限10°患者。结论采用后侧入路能使肱骨干远端术野暴露充分,不易并发桡神经损伤,骨折愈合时间较短,不影响伸肘装置功能,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是肱骨干远端骨折最佳手术入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