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选择进胸取膈神经移位路径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选择进胸取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移位路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29侧尸体标本,观测进胸获取膈神经,经不同路径移位可到达的上臂部位。结果 进胸取膈神经经肋间引出胸腔作移位时,经第二肋间腋前线处引出的膈神经远端,距肱骨内外髁连线的距离最近,平均为上臂长度的38.6%(左侧)和52.4% (右侧)。膈神经丛颈部抽出经胸腔外移位时,沿臂丛神经行径置于锁骨后方的膈神经远端,距上臂内髁的距离最近,平均为上臂长度的25.9%(左侧)和39.0%(右侧)。结论 上述两种路径分别为进胸取膈神经经肋间和经胸腔外移位,修复上臂部神经的最短路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经胸膈神经移位与锁骨上移位治疗臂丛损伤的手术疗效。方法 SD大鼠 48只 ,按手术不同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2 4只。实验组 :开胸切断左侧膈神经远端后从第二肋间抽出 ,与左侧正中神经的指深屈肌肌支缝接。对照组 :锁骨上切断左侧膈神经 ,用同侧隐神经桥接后与左侧正中神经的指深屈肌肌支缝合。术后 1、2、3、4个月行肉眼观察并作肌电、组织学检测和图像分析。结果 实验组大鼠于术后 2 1~ 3 5d起出现与呼吸同步的屈腕、屈指动作 ,而对照组则在术后 3 6~ 49d出现。实验组指深屈肌的复合运动动作电位 (CMAP)潜伏期的延迟率和波幅恢复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 =6.84、3 2 .43 ,P <0 .0 5、 <0 .0 1)。肌肉截面积恢复率、有髓神经纤维通过率和有髓神经纤维截面积 ,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经胸切取膈神经移位的疗效优于锁骨上切取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3.
膈神经移位术后肺功能随访观察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本文报道21例应用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术后2年内定期随访肺功能,证实膈神经移位后,肺功能的改变是短暂的。  相似文献   

4.
建立经胸切取膈神经全长移位治疗臂丛损伤的动物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建立经胸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损伤的动物模型。方法:大鼠经口气管插管,运用动物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开胸切取左侧膈神经远端,然后从左侧第2肋间抽出,再与左侧正中神经指深屈肌肌支作直接缝合。结果:10只大鼠全部存活,于术后21-35d起都出现与呼吸节律同步的屈腕、屈指动作。结论:该实验模型是可行的,有效的,可重复性。为临床开胸切取胸腔内膈神经全长作神经移位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首创在胸腔镜视下切断膈神经远端移接于肌皮神经的新术式。方法 临床应用5例。在胸腔镜视下于人膈肌近端切断膈神经,游离在胸腔内的膈神经全长。膈神经自锁骨上抽出经皮下引至肌皮神经3例,于锁骨下自第二肋间引起移位于肌皮神经2例。移接于肌皮神经主干2例,移接于肌皮神经肌支3例。首例于术后110d,检测肱二头肥肥电图出现再生电位。结论 胸腔镜视下切并游离胸腔内膈神经全长,是膈神经移位术中切取膈神经的最佳  相似文献   

6.
膈神经移位术后神经元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观察膈神经移位术后大鼠神经元再生情况及其形态学改变,了解该神经移位术后运动和感觉神经元的再生能力.方法 采用SD成年雌鼠(10~12周龄,n=11只),一组大鼠膈神经切断后用荧光示踪剂快蓝溶液标记,一周后经心脏灌注4%副甲醛溶液,取出C2-5脊髓节段及背根神经节,切片在荧光显微镜放大250倍下计数快蓝标记的运动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并测量荧光标记的神经元截面积.另一组大鼠行膈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经过6个月的神经再生后,在吻合口远端切断肌皮神经,采用同样方法逆向标记已经完成再生的神经元,一周后如上法取材,计数神经元及测量胞体截面积.结果 1.正常大鼠膈神经核含运动神经元[(344.3±10.0)个,(x)±s,下同],截面积为(588.5±31.9)μm2;含感觉神经元(427.0±54.6)个,截面积为(881.9±86.9)μm2.2.膈神经移位术后,约有95%的运动神经元(326.0±16.3)个完成了再生,再生的运动神经元胞体表现出轻度肿胀(673.6±25.8)μm2;只有约60%的感觉神经元完成了再生(255.8±45.2)个,再生的感觉神经元表现出胞体萎缩(668.8±51.1)μm2.结论 膈神经移位后具有良好的神经元再生能力,尤其表现在运动神经元,为术后运动功能恢复创造了重要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以大鼠为动物模型,比较选择性颈7神经根移位术与膈神经移位术的疗效。方法 SD大鼠120只,随机分成2组。A组:肌皮神经与膈神经缝合;B组:肌皮神经与同侧颈7神经根的前股前外侧束组缝合。术后肱二头肌电生理学、组织学、肌生理功能检测评价两组疗效。结果 术后各时间组,选择性颈7神经根移位与膈神经移位各检验指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前者在多项指标上优于后者。结论 选择性颈7神经根移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全长膈神经移位术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15例行全长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术的全臂丛根性撕脱伤病人的术后肺功能进行回顾性分析。11例共随访42~48个月,4例在随访过程中失访。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无呼吸功能障碍,胸部X线片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术侧膈肌麻痹和抬高(高1.0~1.5个肋间)。肺功能参数如肺活量、肺活量占预期值的百分比、残气量、肺总量、功能残余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在术后1年均恢复到术前水平,但所有病例的最大吸气压值即使在术后4年仍比预期值有明显降低(平均降低20%)。结论 单侧膈神经完全切断后的肺功能参数均在术后1年内逐渐恢复到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设计膈神经移位后通过直接缝接肌皮神经和经腓肠神经移植种植于肱二头肌,在术后1,2,3,4,5,6月进行电生理学,组织学,肌肉功能检测。实验结果提示潜伏期,最大诱发电位,肌重,肌纤维截面积,远端有髓纤维通过率,有髓纤维截面积,肌肉最大强直收缩张力及持续时间的恢复直接缝接组优于神经种植组(P<0.05),结果表明膈神经移位直接缝接肌皮神经优于神经种植,膈神经移位种植于肱二头肌是一种恢复屈肘功能的有一定疗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膈神经移位接上干前股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对40例采用膈神经移位接上干前股以恢复屈肘功能的臂丛损伤患者的长期随访,分析与疗效相关的不良因素,为进一步提高其疗效及选择最佳手术适应证提供基础。方法对2002年-2005年在我院进行膈神经移位接上干前股治疗的40例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其疗效及与疗效相关的因素。结果40例患者屈肘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为82.5%,其中年龄大于40岁、病程超过1年、术前膈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LAT)衰减≥20%者,疗效较差。结论膈神经移位接上干前股手术简单、创伤小、疗效满意,适宜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于臂丛神经股部无损伤的患者。但对年龄大于40岁、病程超过1年、术前膈神经LAT衰减≥20%者,应慎用。  相似文献   

11.
膈神经移位对小儿呼吸功能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了解膈神经移位治疗小儿臂丛神经损伤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4例小儿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应用膈神经移位治疗。结果:膈神经切断前后,患儿的潮气量、呼吸频率、呼气未二氧化碳分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比较,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单侧膈神经移位,对患儿呼吸功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移植神经长度对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2007年至2010年于我院行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治疗臂丛损伤的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其中17例需要做神经移植.通过检测肱二头肌肌力与体重指数(BMI)评定手术疗效.结果 17例患者的总体有效率82.4%,移植神经长度以及BMI与屈肘功能恢复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臂丛损伤患者尤其是全臂丛损伤患者中,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的临床疗效不受移植神经长度以及BMI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臂丛撕脱伤患者同侧膈神经诱发电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臂丛撕脱伤患者同侧膈神经的功能状态,为临床选用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撕脱伤提供依据。方法测定100例臂丛神经撕脱伤膈肌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波幅,并对其功能进行评价。将表面电极置在胸锁乳突肌后缘,在平环状软骨水平进行电刺激,于腋前线水平在第7、8肋间记录肌肉诱发电位。同时在膈神经移位术中取一段膈神经,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诱发电位的资料证实,有18例膈神经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11例为完全损伤,7例为不全损伤。病理学观察发现膈神经部分损伤时,光镜下见神经纤维部分髓鞘崩解,髓鞘之间散在性地分布着瘢痕化组织。膈神经完全损伤时,可见神经髓鞘崩解,髓鞘之间布满瘢痕化组织。结论100例臂丛撕脱伤中18%的膈神经有损伤,其中7%为不全损伤。应重视这部分病例中膈神经的部分损伤,以便改进手术方法,提高移位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产瘫患者膈神经移位治疗后肺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观察产瘫患儿行膈神经移位术后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比较 84例产瘫患儿臂丛神经手术后呼吸功能的变化。 4 7例为膈神经移位组 ,3 7例为非膈神经移位组。术后临床观察呼吸变化 ,摄胸片。用肺功能仪对膈神经组中 16例作术前、术后肺功能测定。结果 膈神经移位组术后胸片示患侧膈肌均有抬高 ,透视下见膈肌随呼吸呈矛盾运动。术后患儿呼吸窘迫、肺炎、肺不张等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膈神经移位组。年龄小于 6个月的手术组 ,其并发症明显高于 6个月以上组。呼吸窘迫均出现在年龄小于 3个月的手术组。术后肺功能仪测定中每分钟通气量 VE、吸入潮气量 VTINS有下降。结论 产瘫患儿年龄在 6个月以上作膈神经移位较为合适 ,以避免产生呼吸系统的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膈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重建屈肘功能的临床应用及早期疗效。方法对8例臂丛根性撕脱伤行膈神经移位术,膈神经与上干前股的肌皮神经束直接吻合5例,膈神经通过神经移植桥接至肌皮神经3例,术后随访评定其屈肘功能。结果8例经10月-2年随访,肱二头肌肌力在2级以上5例,有效率62.5%。结论膈神经移位术是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的理想术式,重视术前和术中膈神经功能的评估、神经移位时吻合方法的合理选择和术后综合康复锻炼是提高手术疗效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膈神经胸腔内的全程解剖关系进行研究,为胸腔镜辅助直视下经胸切取全长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用10%甲醛固定成人尸体标本10具20侧,对膈神经及其周围组织器官进行解剖学观察.临床上对17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于胸腔镜辅助直视下经胸切取膈神经的术式进行总结.结果 经锁骨下第二肋间腋前线处出口引出胸腔膈神经远端在上臂的位置比:左侧(38.60±13.10)%,右侧(52.40±7.90)%.经锁骨上切口引出膈神经远端在上臂的位置比:左侧(25.90±11.50)%,右侧(39.00±6.90)%.切口内缘至胸膜顶处膈神经长度(d)与胸膜顶至膈肌顶长度(f)的比值:第三肋间左侧(0.84±0.23),右侧(0.96±0.15);第四肋间左侧(1.02±0.21),右侧(1.08±0.17).切口内缘至膈神经入肌点长度(e)与胸膜顶至膈肌顶长度(f)的比值:第三肋间左侧(0.66±0.15),右侧(0.60±0.21);第四肋间左侧(0.55±0.04),右侧(0.44±0.05).17例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患者,经胸腔镜辅助直视下经胸切取全长膈神经移位桥接同侧肌皮神经,术后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肱二头肌肌力恢复(肌力M2~M4).结论 膈神经在胸腔内的解剖特点适合进行经胸全长游离.胸腔镜辅助直视下经胸切取全长膈神经移位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特殊设备要求低,可作为常规手术开展.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atomic relationship of the thoracic phrenic nerve and provide anatomic basis for harvesting whole length phrenic nerve under direct vision using thoracoscope in the treatment of brachial plexus root injuries. Methods The anatomy of thoracic phrenic nerve and its surrounding tissues were observed on 20 sides of 10 adult cadavers which were embalmed by 10% formalin.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transthoracic phrenic nerve harvesting was carried out i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17 cases of brachial plexus injuries. The results in these cases were summarized. Results If the cutting end of phrenic nerve was pulled out of the second intercostal space at the anterior axillary line,the ratio of its location in the upper arm was (38.60±13.10)% on the left side and (52.40±7.90)% on the right side. If the cutting end was pulled out of the thoracic outlet,the location ratio in the upper arm was (25.90±11.50)% on the left side and (39.00±6.90)% on the right side. The ratio of phrenic nerve between d (length from medial edge of the incision to the pleural top) and f (length from pleural top to the top of diaphragm) was (0.84±0.23) on the left and (0.96±0.15) on the right at third intercostal space,(1.02±0.21) on the left and (1.08±0.17) on the right at the fourth intercostals space. The ratio of phrenic nerve between e (length from medial edge of the incision to the insertion of diaphragm) and f (length from pleural top to the top of diaphragm) was (0.66±0.15) on the left and (0.60±0.21) on the right at third intercostal space,(0.55±0.04) on the left and (0.44±0.05) on the right at the fourth intercostals space. Endoscopic-assisted transthoracic phrenic nerve harvesting in 17 cases of brachial plexus root injuries obtained full length of the phrenic nerve that could be directly coapted to the muscle branch of the musculocutaneous nerve. No complications were noted.The strength of the biceps underwent good recovery,which was M2 to M4. Conclusion The phrenic nerve in the thoracic cavity is suitable for full-length dissection based on the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Endoscope-assisted transthoracic phrenic nerve harvesting is a simple and safe surgery with low requirement of special equipment,and can be carried out as a routine surg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