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24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6年9月本院收治的24例腹部失手术后发生的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切除术后发生胃瘫19例,非胃手术后发生胃瘫5例;均发生于术后5~11d.24例均行非手术治愈,治愈时间为13~31d,其中采用螺旋形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恢复比肠外营养支持者提前.[结论]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是由多种因素诱发的.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瘫的可靠方法.一般采用非手术疗法可治愈,采用螺旋形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有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术后胃瘫综合征是包括胃术后胃瘫在内的腹部手术后并发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其特点是在腹部手术后出现的非机械性梗阻所引起的胃排空障碍症候群,属功能性疾患。1998年2月至2006年12月本科共收治42例胃术后胃瘫及2例其他腹部手术后发生的胃瘫,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胃瘫18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的病因、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9-01-2008-12收治18例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瘫均发生于腹部手术后7-14 d。均经非手术治疗于术后10-41 d恢复并痊愈出院,其中3周内治愈9例(50%),4周内治愈17例(94.44%)。结论:腹部手术后胃瘫是由综合因素引起,手术过度牵拉、体质差、手术创伤大和高龄可能为主要因素,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瘫的重要手段。非手术疗法可治愈胃瘫,不应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经确诊的8例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采用经胃镜置入螺旋型鼻胃肠管行EN,配合胃肠减压、药物应用等治疗措施,同时加强对患者心理护理及营养支持治疗的指导。观察前白蛋白及淋巴细胞计数等营养状况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8例患者鼻胃肠营养管留置时间为9~21 d(13±4.13 d)。应用EN 2周后患者血清营养学指标均较EN 1周后提高(P〈0.05),所有患者胃肠功能均恢复,无再次手术,未见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腹部手术后早期行EN可提高胃瘫患者营养状况和机体免疫功能,可以缩短胃瘫的病程。采用鼻胃肠营养管泵入EN的方法既符合生理要求,又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腹部手术后胃瘫的原因及诊治(附16例报告)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发生胃瘫的原因及其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腹部手术后发生胃瘫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D2以上的胃癌根治术、扩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复杂的胆道手术、70岁以上的老年人、手术时间4h以上、术后应用自控镇痛的病人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胃肠钡餐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全部病人均经保守治疗6周内恢复正常。结论:要重视腹部大手术后胃瘫的发生,高龄、手术时间长、术后应用自控镇痛可能是胃癌、胰头癌及多次胆道手术后胃瘫发生的高危因素;综合保守治疗是治疗胃瘫的有效方法,应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16例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行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给予胃动力药、心理干预及中医针灸等综合治疗。结果 16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均痊愈。治愈时间1~2周8例,2~3周4例,4~5周2例,5~6周2例。结论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诊断主要依靠上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非手术的综合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7.
王文花 《家庭护士》2007,5(9):49-50
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是腹部手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是一种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的功能性疾病,其特征为胃排空迟缓,胃部手术后约5%~40%病人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胃瘫,我院近5年来腹部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1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gastroparesissyndrome,PGS)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其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其确切病因和发生机制尚不清楚,现就胃瘫综合征及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2004年7月~2006年8月,我们共收治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11例,经保守治疗及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5例,女6例,48~75岁,平均63.2岁。均确诊为腹部手术后胃瘫。临床表现:本组患者术后4~6d肠蠕动恢复,停止胃肠减压并经口摄食或由流质改成半流质饮食  相似文献   

10.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兴海 《临床医学》2010,30(2):57-58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腹部手术后出现的胃瘫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4例保守治疗患者于术后14~60d后胃功能恢复,1例因行胃镜检查后疑有吻合口漏行再次手术治疗,再次手术后2周胃功能恢复,拔除胃管。结论术后胃瘫是功能性疾病,由多种因素引起,经严格保守治疗绝大部分可自行缓解,仅有极少数顽固性胃瘫需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1.
腹部手术,尤其是胃肠道手术后,胃瘫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患儿术后长时间胃肠道功能不能恢复正常,直接影响经消化道进食,而长期静脉输液不但难以彻底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而且由此引发的并发症多,花费大。我院2003年3月--2006年4月,应用中药方剂胃肠复原汤加减,配合针刺疗法及细心护理,治疗小儿腹部手术后胃瘫18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对腹部手术后胃瘫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三峡中心医院2000-01/2008—1265例胃瘫患者,其中2000一01/2004—07腹部手术后引起胃瘫的患者30例采用常规综合护理,2004—08/2008—12腹部手术后引起胃瘫的患者35例采用了中西医结合护理,并进行分析。结果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胃瘫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优先于常规治疗护理。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用于胃瘫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起效快并且安全。  相似文献   

13.
对31例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给予精心护理.结果本组经非手术治疗,30例治愈,1例好转、因经济原因自动出院.认为腹部手术后胃瘫由综合因素所致,采取非手术疗法可治愈本病,营养支持是治疗的关键,其中对患者精心护理,特别是加强心理护理是促使患者尽快恢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侯红军 《临床医学》2007,27(4):34-35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1991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诊治的37例胃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相关因素、发生时间、持续时间等。结果除早期1例误诊行手术外,35例均经非手术治愈,在6周内恢复。结论发生PGS后应尽量避免再次手术,胃镜检查对术后引起的胃瘫综合征有排除吻合口梗阻、促使胃功能恢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胃肠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几率较大[1],这主要是由于患者胃动力减弱引起胃排空障碍,造成以胃动力的紊乱,由于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治疗有一定难度[2]。近年来,胃肠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比率一直持续走高,所以了解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因素有重要意义。现对41例胃肠手术后1周内发生胃瘫综合征的患者资料作一分析,旨在探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腹腔非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在临床上常可遇到,但发生于腹腔非胃手术后的胃瘫综合征(gastroparesis syndrome aftemongastrectomy,GSNG)较少。我院1972—2006年共诊治胃瘫综合征72例,其中50例为胃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22例为GSNG,前者与后者之比为2.3:1.0。本文对GSNG患者的观察与护理要点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52例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52例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护理.方法 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持续胃肠减压、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等护理措施,增强胃蠕动,促进胃动力功能的恢复.结果 51例患者胃瘫恢复良好,没有其他严重并发癌发生;1例术后确诊为输出襻梗阻并再次手术,术后仍有胃瘫,保守治疗22d痊愈出院.结论 PGS的临床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应该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手术后胃瘫又称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是指手术后所发生的以胃排空不良为主要表现。经保守治疗可以恢复的一种并发症,发生时间常在术后第7~11天,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后出现饱胀、恶心、呕吐,呕吐后症状缓解,肠蠕动存在,听诊肠鸣音正常。报告对467例腹部手术病人的预防和护理,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仅发生1例胃瘫,并经积极的治疗护理,未经过手术治疗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腹部手术后胃瘫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试验组28例,给予肠内营养;对照组21例,给予胃肠外营养。比较治疗前后的营养指标和胃瘫恢复时间。结果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前清蛋白(PA)、清蛋白(Alb)以及总蛋白(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胃排空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效果好,并能有效促进胃瘫的恢复,对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应采用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无力症的发生原因、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3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30例腹部手术后胃无力症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部手术后胃无力症均发生于腹部于术后3~12d,29例经非手术治疗后,3~6周逐渐恢复,可正常进食。1例病人拒绝治疗而死亡。结论腹部手术后胃无力症的病因是多因素的,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无力症的主要手段。采用非手术治疗可治愈胃无力症应尽量避免再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