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沛田 《中医杂志》2007,48(8):759-759
答:复发性口腔溃疡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反复出现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浅表性溃疡,局部有灼热疼痛感。属中医学“口疮”、“口糜”、“口疳”范畴。口疮的发生与五脏关系密切。中医学认为,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脏连咽系舌本,两颊与齿龈属大肠与胃,又任督  相似文献   

2.
中医认为口疮跟内脏关系密切。下面依据脏腑理论结合临床谈谈口疮的辨证论治思路。1脾开窍于口脾经有病变可以使口舌生疮,有些慢性反复发作的口疮,往往此起彼伏,经久不愈,若伴口臭,舌苔薄白,舌质淡,口疮不是很红,痛轻微,也没有灼热的感觉,  相似文献   

3.
本病亦称复发性口疮或阿弗他,为最常见的口腔粘膜疾病,以口腔粘膜发生黄白色小溃疡,经常反复发作为特点,多见于青壮年,中医称其为“口疮”、“口疳”。一般认为与内分泌、胃肠功能紊乱、变态反应、病毒感染、维生素缺乏、局部损伤、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口腔与肺胃相连,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唇,外感内伤均可致病。[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正> 口疮,病有久暂,症分虚实。新发者易图,久病者难疗。其系于心、脾、小肠、胃诸脏腑,病因病机非止一端也。《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幼幼集成》云:“口糜者,满口生疮,溃烂,乃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言本病源于心与小肠之火上蒸所致。然脾胃开窍于日,口疮也有因脾胃湿热之故耳。《医宗金鉴》卷四十二:“口糜泄泻虽云热,上下相移亦必虚,心脾开窍于舌口,小肠胃病化职失”所云极是。  相似文献   

5.
<正> 口疮是口腔粘膜发生溃烂故名。历代医家对口疮的命名繁多,如口疮以唇、龈,舌、颊、上腭等部位粘膜溃烂故名。口糜以满口糜烂如粥样为特征。鹅口疮以口内生白屑形似鹅口而命名。又有口疳、喉疳等名称,均为口腔科常见病。病因与诊断口齿唇舌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如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其脉络胃上行咽侧,连舌根,分布于舌下;胃为水谷之海,其脉络脾进入上齿,环绕口唇;心开窍于舌,其脉络小肠,上沿食道通咽部;肾为阴阳之宅,其脉络膀胱,支脉沿喉咙到舌根两侧。说明了口腔与脾胃心肾四经的关系甚为密切。在生理上互相依赖,在病理上又相互影响。若过食辛辣,脾胃积火,情志之火内发,心火亢盛,房劳伤肾,  相似文献   

6.
口疮又称口疳,以口腔粘膜溃疡为特点,西医称阿弗他口炎,临床十分多见。导师袁金声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师承全国名老中医袁家玑、李昌源教授,得其薪传,从医40余载,用药上善于撷古采今,灵巧变通,屡起沉苛,对本病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随师学习,收益非浅,现将袁师的经验总结如下。1病理上以心脾为病变中心袁师认为:心脾是病变中心,心脾积热是口疮的主要病机。这是由于心开窍于舌,其脉络于小肠,上布于舌,又“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脾开窍于口,其脉络胃,上行咽侧,连舌根,分布于舌下。故《外台秘要.口疮方》谓:“…  相似文献   

7.
从脏腑论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燕 《中国民间疗法》2010,18(10):68-69
复发性口腔溃疡因其反复发作而得名,病程可长达数十年或终身相伴,属迁延不愈的顽固性疾病,多见于青壮年,女性稍多于男性.口腔溃疡属中医"口疮"、 "口疡" 、"口糜"等范畴.中医理论认为,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咽系舌本,两颊与齿龈属胃与大肠,其发病与脏腑功能的紊乱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脏腑论治复发性口腔溃疡常能明显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8.
鹅口疮又名“雪口”,是小儿常见的口疮疾患,多发生于嘴孔期,尤以营养不良、长期使用抗菌素有关。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脾经郁热,循经上行,熏于口舌所致,多数主张取清热泻脾一法。笔者认为,小儿脏腑娇嫩,由于喂养失当,常可夹有湿浊、食滞等。再加上衣被过暖,心经亦可  相似文献   

9.
<正>口腔溃疡是临床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口腔溃疡虽是小病,但易复发,经久不愈,且新旧创口交替出现。笔者以自拟清心利湿方治疗口腔溃疡,获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口腔溃疡属于中医"口疮"、"口糜"范畴。中医认为,疼痛皆与火有关,所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舌为心之苗"。但口疮之火,不独责之于心,因脾开窍于口,两颊与齿龈属胃与  相似文献   

10.
臧堂从医四十余载,学验俱丰,笔者侍诊年余,受益匪浅,现总结其对口疮之辨治经验,以飨同道。1心脾积热清泄为主舌为心之苗,脾开窍于口,若心脾积热,上熏于舌,乃生口疮。正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口舌疮候》曰:“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  相似文献   

11.
总结戴永生教授治疗复发性口疮的临床经验,阐述"土虚火浮"证之口疮病的发病机制。戴永生教授认为复发性口疮的发生与五脏均有关联,根据中医五行辨证治疗复发性口疮的临证经验结合中医理论"肝经络舌本",舌为"心之苗","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肾经挟舌本",其认为复发性口疮与脾胃功能下降,心、肾之火上炎等密切相关。其中,"土虚火浮"作为戴老辨证复发性口疮的重要病因病机之一,是其多年临证经验总结所得,其意包括土虚指脾(胃)土气虚,火浮有三:一指土中之火上浮,二指心火亢浮,三指脾气下流,肾中阴火逆浮。针对该证戴老常用补土伏火之法,每获良效。故此,文章欲通过学习戴永生教授灵活运用中医经典知识以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旨在为今后治疗复发性口疮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复发性口疮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5年来,笔者运用中药汤剂为主治疗复发性口疮,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病机复杂,辨证当分虚实,详察胃肾心脾 中医认为:口疮虽为口腔粘膜局部病变,但其发生与全身脏腑阴阳失调密切相关。舌为心之苗,心脉布于舌;脾开窍于口,脾脉布于舌下;胃脉络脾入上齿,环口唇;肾脉络膀胱,支脉沿喉咙至舌根两侧。口腔与脏腑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临证必须结合整体分析病机。“诸痛疮痒,皆属于心”,心  相似文献   

13.
口疮是以齿龈、舌体、口颊、上颚等处发生溃疡为特征的口腔疾病。临床上常伴有疼痛。口疮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季节性。单纯性口疮多发于儿童,复发性口疮多发于体质虚弱的人。  相似文献   

14.
《内经》认为,“五官者,五脏之阅者也。”提出了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啼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的五脏开窍理论。从中医学本身来认识,从生理上言,是说藏于体内的五脏与体表五官有着相互联系贯通关系,五脏的荣华分别显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临床中根据口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五型治疗,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1心脾积热证口、唇、舌及齿龈多处生疮,周围红肿,灼热而痛,甚者腮舌俱肿,影响进食,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黄或有身热,舌质红苔黄,脉数。多因饮食失节,嗜食辛辣醇酒、炙火寸甫厚味,致使脾胃积热,脾开窍于  相似文献   

16.
26.小儿为什么容易得鹅口疮?小儿鹅口疮,以口舌满饰白屑,有如鹅口,故名鹅口疮。因其色白如雪,又称“雪口疮”。此症多见于周岁以内哺乳之婴幼儿,其中尤以新生儿最为多见,久病体弱之患儿亦可继发本病。发病机理:主要由于饮食不节,喂养不当,乳食积滞,或口腔不洁所致。积久化热,影响心脾两经,熏蒸于口舌而成。根据中医理论“脾开窍于口、舌为心之苗”的发病机理,应从清心火、理脾胃着手治疗。  相似文献   

17.
张卫华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1):964-964
口疮是指口腔粘膜溃烂 ,红肿痛 ,亦称“口疳” ,是口腔疾病中最常见 ,发病率高 ,同时又是比较顽固的一种疾病。1 口疮的病因病机口疮虽病在局部 ,但与整体的关系不可分割。中医学认为 ,口属脾 ,舌属心 ,心肺布于舌上 ,脾脉布于舌下 ,肾经夹舌体 ,故口腔疾患多与脾、胃、心、肾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疮近况零陵地区卫校(425000)苏盛柱主题词口炎,口疮性/中医药疗法,口炎,口疮性/针灸疗法,口炎,口疮性/穴位疗法复发性口疮属于祖国医学中的“口疮”、“口疳”范畴,因“心开在于舌”,“舌为心之苗”,“脾气通于口”,所以中医学认为...  相似文献   

19.
冰片伪品及掺伪品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片伪品及掺伪品的鉴别郭耀武杨瑞瑞陕西省药品检验所,西安710061冰片是常用中药,具开窍醒神、清热止痛的功能,临床上应用广泛,对于热病神昏、痉厥、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暑昏迷、口赤口疮、咽喉肿痛、耳道流脓均有较好的疗效。《中国药典》1995年版1部...  相似文献   

20.
口疮是口腔黏膜上生有黄白色如豆大的溃疡,又名口疳。《诸病源候论·唇口病诸候》云:“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说明口疮病因是脏腑热盛所致,故清热泻火是口疮的重要法则。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心火亢盛、胃中积热、肝郁化火、阴虚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