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脏功能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脏功能理论建立于《黄帝内经》。藏象学说的形成以古代的解剖知识、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以及医疗实践为基础,古人所采用的以表知里的整体推导方法为藏象学说形成的主体,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经《难经》和历代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发展、丰富了五脏功能理论,建立起完善的中医藏象学的五脏功能理论。  相似文献   

2.
从当前的中医研究方面提出因概念不清引起对中医藏象理论的错误认识,以及由此市进行的一些错误研究。并从系统观点出发提出“五藏的功能即是五藏自身”的意义。提出应避免中西概念混用,把藏象学的五藏(心藏、肝藏、脾藏、肺藏、肾藏)与解剖学的五脏(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明确区分开来,使五藏概念更好地反映五藏内容。  相似文献   

3.
从“五脏相关”理论角度看,失眠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五脏功能失调是导致失眠发生的主要病机。五脏俞是五脏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通过膀胱经的联络作用,与五脏经气相通,为五脏之气转输流注于全身的枢纽,与五脏之功能紧密相关,调五脏之背俞穴可调整五脏所秉权之功能而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内守、气血调和之目的。从五脏相关论就五脏俞治疗失眠的理论、临床及机理研究作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4.
寻常痤疮面部分区与五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痤疮面部分布与五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研究840例青年学生,将面部分为五区,收集其临床症状及面部资料,确定辨证要素。[结果]寻常痤疮面部皮损,以左右两区分布为主者占最大比例;五脏辨证中,病位在肝所占比例最大,在肾次之;面部皮损分布以左右为主者病位多在肝,其次在肺,以下部为主者病位多在肾,以中部为主者病位多在脾,以上部为主者病位多在心。[结论]面部分区与五脏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可以作为辨证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5.
从五脏俞作用机理谈五脏俞治疗失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现代针灸临床文献的分析考察,五脏俞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应的脏腑、组织、器官疾病,而失眠与心、肝、脾、肾、胃、胆等脏腑组织密切相关,从中西医角度探讨了五脏俞的作用机理及其与失眠的关系。从而得出从五脏俞着手治疗失眠症可调整五脏所主功能从而起到安神定志、调和阴阳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谈卫气与五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卫气与五脏的关系,认为卫气化源于水谷精微,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卫气输布于全身体表肌腠,依赖于肺气的宣发功能;卫气的分布须赖肾阳之蒸腾鼓动。此外,卫气功能的正常发挥也与心和肝的功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8.
段喜乐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7):143-144
不寐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均有关,系五脏功能失调引起气血、阴阳和脏腑功能紊乱,导致心神不安、神不守舍而产生。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全身骨骼肌的分布部位及相应的功能,以及功能下降引起的临床表现,找到生理功能对应的中医藏象理论。骨骼肌的营养由脾的运化功能供给。脾失健运,机体的能源物质便会不足,运动和消化系统肌原性肌力不足、骨骼肌辅助结构筋膜弛缓引起的消化系统脏器下垂或脱垂、骨骼肌结构改变,病位归属于中医脾。肺有司呼吸、主发声功能。呼吸系统肌原性肌力不足,病位归属于中医肺。肾主蛰,为封藏之本。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脏器下垂或脱垂、骨骼肌维持正常的肌张力以保持体态姿势和完成精细运动功能障碍,病位归属于中医肾。肝主筋。肝血不足,筋失所养,感觉信号、运动信号传导通路障碍引起的骨骼肌随意运动功能异常和肌张力异常,病位归属于中医肝。心主藏神,具有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循环衰竭引起的神经源性肌力不足、大脑高级精神活动中枢受损引起的骨骼肌随意运动功能异常,病位归属于中医心。骨骼肌的营养由脾的消化功能供给,但其功能不仅由脾所主,肉的生理功能异常病位不仅在脾,而应根据五脏的功能不同分别归属于中医五脏,其中脾、肺与骨骼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有关,而心、肝、肾则多与骨骼肌的功能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报》2020,(2):236-237
通过分析全身骨骼肌的分布部位及相应的功能,以及功能下降引起的临床表现,找到生理功能对应的中医藏象理论。骨骼肌的营养由脾的运化功能供给。脾失健运,机体的能源物质便会不足,运动和消化系统肌原性肌力不足、骨骼肌辅助结构筋膜弛缓引起的消化系统脏器下垂或脱垂、骨骼肌结构改变,病位归属于中医脾。肺有司呼吸、主发声功能。呼吸系统肌原性肌力不足,病位归属于中医肺。肾主蛰,为封藏之本。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脏器下垂或脱垂、骨骼肌维持正常的肌张力以保持体态姿势和完成精细运动功能障碍,病位归属于中医肾。肝主筋。肝血不足,筋失所养,感觉信号、运动信号传导通路障碍引起的骨骼肌随意运动功能异常和肌张力异常,病位归属于中医肝。心主藏神,具有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循环衰竭引起的神经源性肌力不足、大脑高级精神活动中枢受损引起的骨骼肌随意运动功能异常,病位归属于中医心。骨骼肌的营养由脾的消化功能供给,但其功能不仅由脾所主,肉的生理功能异常病位不仅在脾,而应根据五脏的功能不同分别归属于中医五脏,其中脾、肺与骨骼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有关,而心、肝、肾则多与骨骼肌的功能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11.
通过阐析五脏相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历史继承性、五脏相关学说的方法论与理论特点及五脏相关的模式与渠道,提出五脏相关学说是纯粹从医学角度来体现五行思想的核心--"五脏关联性"的应用性理论模型.从五行到五脏相关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称更换,而是在现念上的突破,在实质内容上的突破,是对中医五脏系统关联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谈脾属至阴,为五脏之使贺娟(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北京100029)宋艾云(山东临沂铁路医院中医科)关键词:脾胃;至阴;五脏之使;转枢;五脏;营卫之气历代医家,自仲景起,注重脾胃者不乏其人,或辨证善寻及脾胃,或用药善顾护脾胃,或病后善调理脾胃。东垣...  相似文献   

13.
从中医基础理论的整体观出发,以中医脏腑学说为依据,探讨人体五脏与运动功能的关系.结果 表明,五脏中尤以肝脾肾与运动关系密切,心肺次之.为临床辨证治疗运动功能减退性疾病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五脏图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古代的人体内脏解剖图即五脏图,源自医道两家,主要通过尸体解剖观察而来。五代迄宋,先后出现《烟萝图》、《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李 图》等图谱,它们之间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且逐臻进步。日本《万安方》所载五脏六腑形可能为今仅存于世的欧图。《存真图》问世后五脏图分化为明堂图中的内景图、脉诀中的内照图、脏腑身形中的脏腑图。我国五脏图尝传入日本、朝鲜、波斯、欧洲,对当时的世界医学有一定影响。本文对搜集到的五脏图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成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藏象学说.藏象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其中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梳理先秦及西汉早期诸子著作有关藏象学说的内容,可以从发生学的角度认识<内经>藏象学说.  相似文献   

16.
略论钱乙五脏辨证与五脏补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乙,字仲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儿科学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1]是我国最早的较有系统理论和实用价值的儿科专著,颇受后世医家推崇,直到现在仍对儿科临床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钱乙对儿科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其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把中医的精髓--辨证论治贯彻到了儿科临床上,使儿科医生在临证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高了辨证论治的可操作性.进一步研究它,对儿科临床至今仍有重大意义.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此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7.
呕吐一证,虽不离脾胃,然又不仅属脾胃。五脏六腑皆令人呕,非独脾胃也。传统辨证以虚实辨呕吐,治法以和胃降逆为主,本文从五脏论治呕吐,在临床运用时应灵活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8.
五脏咳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的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是五脏虚衰,以心肾气虚为主。五脏虚衰及相互影响,在冠心病的发病中构成了复杂的病理过程,而心肾气虚贯穿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标实是在五脏虚衰的基础上产生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它们是致痛的主要原因。益气补肾,活血通脉化痰是冠心病的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20.
中医脑病范围较广,但在临床中常见的有中风、眩晕、头痛等,包括了西医的脑血管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经过近30年的临床实践,认为五脏功能失调在脑中风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试图从脑与五脏及诸窍的关系阐述脑中风的病理机制,来进一步地探讨西医脑血管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