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巅顶头痛,以其“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巅顶”(《冷庐医话·头痛》),又称厥阴头痛.其为厥阴经气逆乱,循经上冲巅顶,故曰“肝气逆则头痛”(《脏气法时论》),或谓“气不上下,头痛巅疾”(《方盛衰论》).临床上以  相似文献   

2.
百会穴,一名三阳五会,头为诸阳之会,该穴为足太阳,手、足少阳,督脉,足厥阴交会之处,百病皆治,故名百会。据有关文献记载:足太阳之脉交巅,手少阳之正别于巅,足少阳之脉交巅上,督脉入脑交巅,足厥阴与督脉会于巅,可见百会穴是足太阳与手、足少阳与足厥阴、督脉...  相似文献   

3.
五物甘草生摩膏方治疗少小新生肌肤幼弱,喜为风邪所中,身体壮热,或中大风,手足惊。五物甘草生摩膏方雏形见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王焘编撰的《外台秘要》也收录了此方;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系统总结了宋以前的医学成就,皆收录了五物甘草生摩膏方,名称略有不同;清代医家张璐所撰的《千金方衍义》明确提到诸药合用有实皮腠肌肉的作用。五物甘草生摩膏方由甘草、防风、雷丸、白术、桔梗5味药物组成,共奏扶正祛邪之功。本方的现代临床应用,尤其是对原方的开发利用,仍未受到重视,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圣济总录·诸痹门》涉及痹证的外治方有7首,分别为治疗痛痹的当归摩膏方,治疗著痹的摩风膏摩之方、龙虎膏方,治疗皮痹的蒴藋蒸汤方,治疗风湿痹的无名熨方、陈元膏方及涂摩膏方。通过归纳总结,可知《圣济总录·诸痹门》痹证外治七方有以下特色:疗法不一,摩法为主;专治寒湿,兼治他因;多以辛温,用药峻猛;配以脂类、调味之品。探析《圣济总录·诸痹门》痹证外治七方的组方思路、用法操作,对当代运用外治法治疗痹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内经》中使用“巅”字25次,其中直接表示头顶部的10次.如:“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灵枢·经脉》)另以“巅”字组成病名“巅疾”15次,如“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如狂.”(《素问·阴阳类论》)“所谓甚则狂巅疾者,阳尽在上,而阴  相似文献   

6.
膏方是中医药学中汤、丸、散、膏、丹五大主要剂型之一。所谓“膏”者,《正韵》释为“泽”,《博雅》释为“润泽”。而近代名医秦伯未先生曾云:“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故俗亦称膏滋药”(《膏方大全》),说明膏方乃滋润、补养之方剂。然世人往往把“膏方”与“进补”划上等号,一味蛮补,以致虚虚实实,反为药害。今以制备养血膏方为例,浅谈一点临证运用经验,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洪善贻主任中医师临床善于运用膏方治疗慢性脾胃病,其原则是“肝脾同治、调节升降、不忘补肾”。洪师在临诊中以调节中焦气机升降之枢纽为目的,立足于“虚则补脾肾,实则调肝胃”,宗“开膏方既辨病又辨体质”“膏方药物以平为期”思想,为中医同道运用膏方治疗慢性脾胃病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古代文献中百会穴的记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 百会的名称及定位 百会在历代的针灸文献中有诸多名称,如《针灸甲乙经》称百会为三阳五会,《针灸资生经》称为天满,《普济方》称为泥丸宫,《针灸聚英》称为巅上,此外尚有称五会、三阳、岭上、维会、六满等名称。百会穴居巅顶之中,位于人体至高正中之处,为百脉聚会。《针灸大成》云:“犹天之极星居北。”道藏云:“天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故日百会。”  相似文献   

9.
上星与百会同属督脉,督脉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其主干循行沿脊内由下而上,入络于脑。其分支一条与冲任二脉同起胞中,贯脊属肾;一条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于目内眦,行至额前,交会于巅顶,入络于脑,再别出下项,循旅络肾。肾为人体先天之本,藏精纳气,为元气之始。取督脉之穴,可使督脉精气充盛,督脉气盛则元气充盛,元气充盛则身体有神。百会穴位于头的巅顶部,是足三阳经、肝经、督脉等多经之交会部位。督脉循行人脑,上巅与肝经相会,且督脉与冲任二脉同出一源,故针上星透百会可调阴阳,平肝息风,填精补髓,益气养血,醒神开窍。  相似文献   

10.
从瘀论治血管性头痛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头痛属中医学头风范畴。血管性头痛的病因多端,病机虽较复杂,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因于外感者,“盖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故六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邪气稽留,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经络,经络不  相似文献   

11.
以《金匮要略》中治疗“风气百疾”之薯蓣丸为例,基于其中的组方规律,探讨肿瘤膏方用药的一些共性和原则.认为膏方具有作用缓和而药力持久的优势,适用于治疗诸多慢性虚弱性疾病;肿瘤患者为其适宜人群,尤其适用于术后、放化疗后处于稳定期而亟需调补正气者.并附验案1例.  相似文献   

12.
<正> 脑的生理特点有三:其一,脑为精髓充盈之处。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海论》指出:“脑为髓之海。”只有脑得髓养,才能充分发挥其“精明之府”的功能;其二,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脉均会于头,主一身之阳的督脉亦达巅顶;三是头为清  相似文献   

13.
膏方治疗妇科疾病古已有之,经历千百年的发展积淀,沿用至今,日趋完善。古人有云:“妇人之病,比之男子十倍难疗。”妇女以血为本,一生经历“经孕产乳”数度伤血耗气,故虚实夹杂中以虚为主。膏方善补虚,故用以调治妇科疾病,优势独具,临床效果显著。文章对妇科膏方的历史发展及现代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了制方原则和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其中“摩之”与“薄之”均属于外治疗法,分别是“药摩疗法”、“薄贴疗法”的省文。《圣济总录·治法》谓:”摩之别法,必与药俱,盖欲浃于肌肤,而其势利,若疗伤寒以白膏摩体,手当千遍,药力乃行,则摩之用药,又不可不知也。”古代以中药制膏由医者涂在患者体表的穴位或其它特定部位上,并施以摩法为主的手法治疗,称为“膏摩”疗法,故张志聪注谓: “摩者,上古多用膏摩而取汗”。膏摩疗法最早记载于帛书《五十二病方》,如治“干瘙”,“取黎芦二齐,乌喙-齐,喾-齐,屈据口齐,羌花-齐,并和以车故脂,……以磨其瘙”  相似文献   

15.
膏方以"衡"为期调治老年病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膏方是中药剂型之一,通常用以滋补强身,保养脏腑,祛除病邪,消除病痛,又称之为膏滋、药膏等。历史上,膏方是富贵人家独享的高级补品,解放后曾一度沉寂,近十几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膏方遂成为“冬令进补”之领头羊,风行一时。笔者以为,从明清时期的一些膏方看,其制订的确以“补”为主,而现在一些医师为迎合患者喜补的心理更是一味地投以补药。这样的做法是违背辨证论治精神的,实不足取。数十年来,笔者承先严亦鲁公、先师秦伯未先生之教,制订膏方多取清补,注重脾胃。特别在近20年的实践中,根据衡法治则,应用膏方治疗老年病多有所获。  相似文献   

16.
膏方是中医传统的冬补法。“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故亦称膏滋药”。膏方历史悠久,起于汉唐,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膏剂的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养生和治病的基本思想,也是制订膏方的主要原则。膏方是一种具有营养滋补和预防治疗综合作用的方剂,它是在复方汤剂的基础上,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不同临床表现而确立的不同配伍的处方,药物经过浓煎后,掺入某些特殊辅料而制成的一种稠厚的膏状物。冬令进补主要就是指膏方调理,其作用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正文:失眠是以不能获得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需要的睡眠长度及深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睡眠障碍性疾病,属中医不寐范畴。目前,现代医学治疗以睡眠认知行为治疗以及镇静催眠药为主,前者对于中重度失眠疗效欠佳,后者则容易产生耐药性、成瘾性及认知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膏方为秋冬进补佳品,汇草木金石之精华,化四气于五味补泻之中,荣气血于六经表里之内,具有“博雅润泽、醇正和缓”的特点。与针灸汤剂相比,膏方尤善固本培元,功专慢性虚损诸症,尤适用于不寐患者。五运六气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素问》[1]的七篇大论,是古人通过长期坐地观天实践,以日月星辰之变,察人体虚实之化所构建的医学理论体系,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杨志敏教授提出,不寐的膏方辨治,需立足于“天人合一”之道,遵“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1]之旨,寓运气理法于五味补泻之中,折其郁气,赞所不胜,方可五脏元真通畅,气正血柔而夜寐得安。兹整理分享如下。  相似文献   

18.
头痛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以出现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由于病因病机不同,历代有不同的命名。比如《内经》有“眩风”“首风刀,“厥逆”(头痛、齿亦痛)。后世将急性剧烈头痛而危重者称为“真头痛”急性发作而伴有雷鸣之响声者称雷头风,经久不愈,隐隐作痛的为久头痛;反复发作的慢性头痛称为“头风”;偏于一侧痛者为偏头痛;痛在头顶者叫巅顶痛;头痛由脑后连至巅顶及眉间者,称为冲头痛。头为诸阳之会,诸阳之府,又为髓海所  相似文献   

19.
头为诸阳之会,脑为清灵之府;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上注聚会于首。《素问·方盛衰论》日:“气上不下,头痛巅疾。”《素问·奇病论》曰:“脑逆故令头痛。”可见头痛的关键问题是“气上不下”而“脑逆”。举凡外邪侵袭,上犯巅顶,蒙遏清阳,气血凝滞,络道不畅,清空受扰;或内伤诸疾,气血逆乱,浊气上干,瘀阻清窍,脑络失养,清空失清,皆可导致头痛。  相似文献   

20.
楼丽华教授临床应用膏方调治病家具有多年经验,其最大特点是膏方调补以“和”为贵,在辨别患者体质,详察其阴阳虚实,兼顾其旧疾的同时,通过辨证,制定个体化调补膏方,以期阴阳平衡,防病祛病补益之目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