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浅析茯苓与桂枝药对在仲景方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仲景方中药对的使用,是仲景常用的一种特定药物组配和方剂组成.药对即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的配伍组合,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由经验积累而逐步形成的.<神农本草经>提出"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相似文献   

2.
药对是指二味中药以相对固定的形式配伍组成的对药,由于其组成严谨,用之临床往往收效显著.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常用以下药对治疗恶性肿瘤常见并发症,均收到良好疗效,现略举数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3.
赵璐  孙俊波 《光明中医》2016,(24):3565-3566
药对,又称"对药""兄弟药""姊妹药",是中医临床遣药组方常用的配伍形式,是历代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其组成虽简单,但具备中药配伍的基本特点,其遵循中药配伍"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原理,体现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中药药性理论,已成为现代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配伍组合,体现了中医遣方用药的特色及规律。袁占盈教授善用药对治疗糖尿病,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4.
<正>对于中药从单味到复方的配伍运用,历代医家通过漫长的临床实践与理论探索,逐渐积累和丰富了中药运用理论。《神农本草经》曰:"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相须、相使是中药配伍组成方剂的法度之一,以下简称"须使法"。《本草纲目》曰:"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盖相须相  相似文献   

5.
对药是指处方配伍中成对出现的药物,亦称姐妹药,其主要作用是增强疗效、减弱毒性及副作用.对药是单味中药与复方之间的桥梁,是复方的主干,也是配伍的基础,在经典中药复方中,往往含有一组乃至数组对药.对药方是中药复方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临床对药的配伍法则,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①同类相须,即两种对药相配伍,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②表里兼顾,即两种对药相配伍,既能治表,又能治里,达到表里兼顾的目的.③相互辅佐,即两种对药相配伍,一种药物辅佐另一种药物,提高主药的疗效.④补气养血,即两种对药相配伍,达到气血双补的功效.⑤滋阴助阳,即两种对药相配伍,可以达到滋阴壮阳,阴阳双补的功效.⑥补泻兼施,即两种对药相配伍,一补一泻达到攻补兼施的功效.⑦寒热并用,即两种对药相配伍,一寒一热,寒热并用,达到兼顾治疗寒热病证的功效.⑧升清降浊,即两种对药相配伍,一升一降,使脏腑气机升降调畅.⑨开合并用,即两种对药相配伍,一开一合,一收一散,相反相成,使两种药物更,好的发挥其功效.  相似文献   

6.
中药配伍的药理作用浅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药配伍是中医从医疗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从而形成了方剂学。但疗效可靠的方剂,通常是组方严谨、方义明确,往往由1个以上的药对组成,因此不仅在临床应用中效果确切,而且药理实验也证明中药配伍优于单味药的药理作用,并或能产生协同增效作用和新的药理效能,或可解除(减弱)某些药的毒副作用,或起双向调节作用。现将不同药物配伍产生的药理作用浅析如下。1 中药配伍的协同增效作用 将数种性味功能类似的药物相配伍,可加强药效,增强治疗效果。如柴胡、葛根同用,两药皆为轻清之品,其中柴胡主升  相似文献   

7.
王伟  张建伟 《吉林中医药》2013,(11):1148-1150
角药是三种中药的有机组合,体现了药物间相须、相使或相恶、相杀的配伍特点.《妇人规》中角药配伍,体现了其在妇科疾病治疗中以血为本、重视脾肾等的用药特点.《妇人规》中常见角药熟地黄、山药、山茱萸,当归、川芎、芍药,人参、熟地黄、白术,当归、牛膝、肉桂,人参、白术、茯苓等体现了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配伍关系及在治疗中起到提高疗效的作用.角药的配伍应用,符合中药配伍相须相使,相恶相杀,可提高药物疗效或减轻毒性.《妇人规》的方法借助经典方中出现的角药,引各家之论述,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病因病机,随证化裁.  相似文献   

8.
临床药对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琼  吴朝华 《河北中医》2008,30(3):266-268
药对是指2味中药以相对固定的形式配伍组成的一对药,由于其组成严谨,用之临床往往收效显著。我们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常用以下药对治疗某些病证,均收到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黄连配佩兰治疗口臭黄连为苦寒之品,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常用于胃肠湿热壅滞所致脘腹痞满,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9.
一、中药复方在临床应用上的优越性中药复方为多味药物组成的方剂,含有多种有效成分,主要发挥群药的协同作用来提高疗效,或相互监制,以减除不必要的毒性和副作用。所谓“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能使方药切合病情需要来确定药物的复方。 1、中药复方按君、臣、佐、使配伍,使众药产生集体作用,从而提高疗效。如泻心汤由大黄、黄连、黄柏、甘草组成,有抗菌作用,其抗菌强度大于每种单味药的作用,且方中甘草能缓和药性,可降低前三味药的寒凉和燥性,起健胃和脾之作用。 2.某些毒性大的中药,通过配伍后其毒、副反应明显减弱,如  相似文献   

10.
周滢  张胜  陈西平  谭圣琰 《北京中医药》2010,29(11):836-837
邓中甲教授认为,以中药治疗疑难杂病时,应该重点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突出中药药对在中药方剂的重要作用:每一药对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相药物配伍.肿瘤形成的病因病机复杂,气血痰瘀阻滞是根本因素,因此临床上辨证论治得当,用药精当,效果一定较好.邓师在肿瘤病临床上常用白芥子配浙贝、三棱配莪术、海蛤壳配瓦楞子、夏枯草配连翘、海藻配昆布等药对,主要就是针对造成肿瘤之气血痰瘀之阻滞进行配伍论治.  相似文献   

11.
HPLC测定治带片中苦参碱含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郝旭亮  卢方晋  倪艳  李先荣 《中成药》2005,27(12):1485-1486
治带片系由苦参、知母等5味中药组成.具有清利湿热,止带之功效,临床用于湿热下注,赤带、白带、黄带的治疗.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带,为专治湿热带下之要药.  相似文献   

12.
以经方为突破口的中药复方现代化研究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临床工作者临床辨证用药时 ,大多以复方为主 ,因为中药复方既能体现个性化的治疗 ,又符合中医辨证的需要。“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的配伍变化 ,使有限之药组成为无限之方。为了加快中药现代化研究步伐 ,达到与国际接轨的要求 ,迫切需要对浩如烟海的中药复方 ,进行继承与创新 ,开展现代化的研究工作。但以哪些复方为突破口开展研究 ,是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 ,应以“经方”为突破口 ,着眼开展中药复方现代化的研究。1 中药及其复方现代化须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过去 ,我们十分重视中药的栽培、…  相似文献   

13.
角药是3味中药的恰当组合,是对药的拓展,中医方剂基础,使各具性能的药味组成一个效增毒减之有机整体,增强疗效。当归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多重功效,为妇科最常用中药,有"妇科圣药"之称。临证中当归与补气温阳、滋阴养血、疏肝行气、活血化瘀及除湿化痰等诸药共成角药,用于妇科之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病、不孕等疾病,临床疗效卓著。本文通过对当归角药临证应用的整理总结及探讨,以期有助于妇科诸病之治疗。  相似文献   

14.
朱慧渊 《吉林中医药》2011,31(6):576-577
中药配伍的基本形式是七情配伍,中药配伍还要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在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中,针对活血祛瘀法采用的药对组成很多,例如羌活配川芎,川芎配芍药,当归配荆芥,川芎配天麻.川芎嗪与葛根素的配伍,不但遵循了中药药对配伍的理论和方法,而且体现出了中药药对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方剂中配伍知识的发现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数据挖掘是计算机处理大量数据,发掘有效知识的方法.高频集挖掘是数据挖掘中最基本的手段,在关联规则挖掘、相关关系挖掘、因果关系挖掘和多维模式挖掘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尝试利用高频集挖掘的方法,对中国方剂数据库、中药新药品种数据库、中药成方制剂标准数据库中各方剂药物组成数据进行了分析,并使用中国中药药对数据库中的药对组成与各方剂数据库中所得到的高频用药组合之间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中药研究的必然趋势——中药复方系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和优势。药有限,方无穷。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相须、相使、相恶”的作用规律,是祖国医学整体观和辩证论治的集中体现。近年来,复方药效和临床研究发展迅速,发表的论文数量已超过单味药。复方化学研究也已开始起步。但迄今尚未看到真正意义上的复方系统研究实例。为此,我们就中药复方的系统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整体思路与同行讨论。1 中药复方系统研究的整体思路我们认为中药复方系统研究应该以临床疗效为中心,药理是围绕临床的药理,化学是围绕药理的化学,进而制剂是围…  相似文献   

17.
中药药代动力学是中药现代化研究进程中的桥梁学科,在对中药复杂物质基础、各成分/组分体内过程以及药动/药效关系等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中药的多成分/组分复杂体系,如何科学揭示符合中药自身特征的药代动力学一直是探索的热点和难点。中药物质基础的最优组成结构发挥着最佳的功效,而成分/组分组成结构的功效差异与体内的吸收、转运、代谢、排泄密切相关。该文系统回顾了当前中药及复方药动学的研究方法,并根据组分结构理论思想对中药药代动力学进行探索,拟采用中药组分结构整合中药药代动力学的方法,深入探究组分结构对中药多成分/组分的体内药动学特征的影响,以促进我国中药现代化、创新中药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对药又称药对,由二味中药配伍而成,多为方中主药,如银翘散之金银花、连翘,桑菊饮之桑叶、菊花。亦多是医者临床经验缩影,如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有对药专著,就是临床经验的心得和结晶。常见对药有四字至六字组成,而一药可组成诸多对药。如贝母,可成川贝、象贝,知母、贝母(象贝),厚朴、贝母等。唯三字对药结构固定,为医者所习用。如天麦冬、川象贝即表示天冬、麦冬,川贝、象贝两对对药。现举隅如下,以便临床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中药复方戊己丸的配伍机制,对传统配伍理论进行验证并明确各药味在处方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全拆方实验设计,对不同药味组成的7个组方进行药理实验,以大鼠胃溃疡实验,小鼠镇痛实验和小鼠腹泻实验作为药效学指标,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明确了黄连为方中君药,白芍相须为用,吴茱萸药性相反,起反佐之功,与传统的中医理论相一致.结论 本实验证实了中医组方理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戊己丸的现代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中药复方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0.
角药是3种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而成,如三足鼎立,互为犄角。角药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在方剂中起主要作用或辅助作用或独立成方,以达到减毒增效之目的。经方中蕴含着丰富的角药配伍知识,谨遵经旨,将其分为同类相须、异类相使、阴阳配伍、气血配伍、寒热并用、升降相因、开阖并施、散敛兼顾、润燥相随、攻补同施、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表里兼顾、气味配伍等14个方面,进行详实梳理,以期对深入挖掘经方配伍规律,指导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