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998年1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2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部位:胃16例(76%),小肠2例(9%),结直肠3例(14%).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52%)和腹部肿块(47%).21例均行手术切除.全组术后均未行放、化疗,随访6~45个月,随访率为100%.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存活3年以上者10例.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好发部位以胃及小肠最多见,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化的结合.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依据,并探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1月到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共46例,所有患者均经组织活检确诊后,进行手术治疗,总结患者的临床诊断特点和外科治疗效果。结果:良性肿瘤患者32例,恶性肿瘤患者14例,经外科手术治疗后,30例(93.8%)良性肿瘤患者经外科手术治疗后痊愈,术后无一例复发,另2例患者因其它并发症致治疗无效,恶性肿瘤14例患者中,2例(14.3%)患者因急性复发而致死,术后复发患者8例(57.1%),其它4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痊愈。术后复发患者经二次手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临床上可使用胃镜、CT联合病理活检方法进行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外科手术切除在临床治疗中有良好疗效,可尝试性将药物和手术的联合疗法应用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依据,并探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1月到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共46例,所有患者均经组织活检确诊后,进行手术治疗,总结患者的临床诊断特点和外科治疗效果。结果:良性肿瘤患者32例,恶性肿瘤患者14例,经外科手术治疗后,30例(93.8%)良性肿瘤患者经外科手术治疗后痊愈,术后无一例复发,另2例患者因其它并发症致治疗无效,恶性肿瘤14例患者中,2例(14.3%)患者因急性复发而致死,术后复发患者8例(57.1%),其它4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痊愈。术后复发患者经二次手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临床上可使用胃镜、CT联合病理活检方法进行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外科手术切除在临床治疗中有良好疗效,可尝试性将药物和手术的联合疗法应用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杨林 《海南医学》2012,23(5):119-12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n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电子胃镜、医学影像学、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应用,电子内镜、CT、MRI以及病理学检查已成为诊断GIST的主要方法,手术与分子靶向药物仍然是目前GIST治疗的最重要的两种治疗手段。本文就目前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1概述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s)是胃肠道中一种特殊的肿瘤,可以发生在整个胃肠道以及网膜和肠系膜上,占胃肠道肿瘤的2%左右。近年来随着对GISTs分子病理的深入研究和靶向药物的应用,GISTs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2GIST临床特征2.1流行病学特点GISTs是胃  相似文献   

6.
朱少问  武健  黄鹤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0(4):300-302,3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28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良性GIST18例,交界性6例,恶性4例。在26例获随访0.5~5年的当中,有2例术后复发。其余病例术后恢复良好。结论:GIST术前诊断较为困难,确诊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药物分子靶向治疗也具有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一组主要发生于胃肠道的含有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高表达CD117,可能起源于Cajal间质细胞的肿瘤。GISTs这一名词已得到公认并在临床和病理诊断中应用。以往胃肠道间叶组织起源的梭形细胞肿瘤大多诊断为平滑肌瘤或神经鞘-神经纤维瘤,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的研究显示大部分肿瘤无典型平滑肌和神经细胞特征。为区别平滑肌瘤和许旺细胞瘤而归为GISTs,其涵盖了绝大部分胃肠道原发性间叶原性肿瘤,而真正的胃肠道平滑肌瘤及许旺细胞瘤很少见。这类肿瘤曾经应用过的名称包括恶性潜能不肯定的平滑肌肿瘤,胃肠道自主神经肿瘤,胃肠道起搏细胞肿瘤等,此类肿瘤组织来源仍有争议,可分为良性、潜在恶性、恶性。近年来随着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的进步,GISTS的诊断、治疗已有很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组主要发生于胃肠道的含有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高表达CD117,可能起源于Caja1间质细胞的肿瘤。1983年,Mazur和C1ark运用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重新评估胃间叶源性肿瘤的组织发生,提出GIST的概念,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的研究显示大部分肿瘤无典型平滑肌和神经细胞特征。[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随着免疫组织化学、超微结构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GIST成为近年来消化道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GIST常见发生于胃和小肠,以上腹部不适和腹部肿块、消化道出血为临床表现.内镜超声检查是敏感的检查方法,确诊需术后病理切片和免疫组化结果,CD117、CD34是最具特征的标志物.GIST对于传统的放、化疗不敏感,外科手术和分子靶向药物的治疗是GIST主要的治疗手段,其预后与肿瘤大小、分裂系数和肿瘤位置等有关.本文就GIST流行病学、临床诊断、治疗、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5年4月收治的2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情况,并应用4种抗体(C-Kit、CD34、SMA、S-100)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7例行完整手术切除治疗,手术切除率为73.9%,C-Kit 阳性表达率91%,CD34阳性表达率85%,患者均未辅以化疗,18例随访5年以上,5年生存率为56%。结论 C-Kit 和 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术中的正确判断对指导术式选择也至关重要。对无法手术切除和(或)肿瘤复发、转移的患者建议应用格列卫。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其基本肿瘤细胞为非定向分化的多潜能梭形或上皮间叶样细胞,可发生于消化道的各个部位,其中以胃间质瘤最常见。由于临床上对GIST的认识不足,常使GIST的诊断和治疗遇到困难。本文对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5年4月收治的2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情况,并应用4种抗体(C-Kit、CD34、SMA、S-100)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7例行完整手术切除治疗,手术切除率为73.9%,C-Kit阳性表达率91%,CD34阳性表达率85%,患者均未辅以化疗,18例随访5年以上,5年生存率为56%。结论 C-Kit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术中的正确判断对指导术式选择也至关重要。对无法手术切除和(或)肿瘤复发、转移的患者建议应用格列卫。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有别于胃肠道肌源性或神经源性的肉瘤。1983年Mazur等首先提出GIST这一概念,10年前Hirota等发现了其分子特征。目前GIST被定义为组织学上富于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呈束状、弥漫状排列,免疫表型上表达KIT蛋白(CD117)、巢蛋白(nestin)以及功能未知蛋白(discovered on GIST1,DOG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22例胃肠道同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22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良性间质瘤8例,交界性间质瘤12例,恶性间质瘤2例。全部患者无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 内镜和影像学检查胃肠道问质瘤病变定位有重要作用,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局部切除是治疗胃肠道同质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治1例十二指肠降部间质瘤并皮肤软组织转移,结合文献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结果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为间质瘤,随访3个月未再排黑便.结论胃肠间质瘤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宜行手术切除,根据良恶性程度选择手术方式.确诊胃肠道间质瘤必需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来源最常见的间质性肿瘤.早期组织学诊断和早期手术切除小范围病变是目前最可靠的治疗手段.然而,GIST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早期难以诊断,且对放化疗均不敏感,治疗后易复发和转移.随着肿瘤现代分子遗传学取得的巨大进步,靶向治疗成为GIST治疗的标杆.近年来现代外科及内镜的广泛发展,使GIST可...  相似文献   

17.
崔明明 《中外医疗》2009,28(7):17-1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6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均行胃镜、B超或CT、钡剂灌肠和结肠镜检等检查后,行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手术42例,非根治性手术26例。结果根治性手术者中位生存时间31个月,非根治性手术者26例中位生存时间11个月,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初次手术者56例,中位生存时间33个月,复发后再次手术12例,中位生存时间9个月,两者相比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13例行化疗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0个月,未行化疗者为31个月,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外科手术是确诊和治疗GIST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免疫表型上表达CD117蛋白,遗传学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组织学上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交叉性或弥漫性排列为特征的间叶源性肿瘤。确切地说,GIST是病理学或分子病理学诊断名称,它占所有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的80%。最近Thomas等进行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流行病学调查,对1992~2000年美国12个地区的1458例恶性GIST患者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科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中最常见的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1%-4%。国外报道GIST的年发生率约在10/百万-20/百万,绝大部分位于胃(52%-58%)和小肠(25%-35%),位于结直肠(2.5%-11.0%)与食管(0~5%)者较少。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概念和诊断方法,阐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的区别。方法:对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121例患(原诊断为胃肠道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115例,神经鞘瘤或神经纤维瘤6例),全部进行免疫组化标准,标记的抗体为vimentin,CD34.actin和s-100。根据免疫组化表达特征,重新进行诊断分类。结果:121例患中诊为GIST58例。按病理组织学分类方法显示良性23例,恶性27例,潜在恶性8例。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消化道出血。58例均进行手术治疗。随访44例,随访时间平均3年。6例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经再次和多次手术2例存活。44例中8例死亡,均为恶性GIST。结论:GIST是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叶肿瘤,缺乏定向分化,根据其免疫组化特征可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鉴别。手术切除是最好的治疗方案。对复发和转移的GIST应争取再次手术切除病灶,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