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研究芍药苷对乌头碱在Caco-2细胞模型转运行为的影响。方法:以乌头碱累积转运量及表观渗透系数Papp值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乌头碱含量进行检测,考察不同浓度、不同孵育时间、不同方向乌头碱在Caco-2细胞上的转运行为,以及与芍药苷不同配伍后转运行为的变化,并考察P-gp抑制剂存在与否对乌头碱转运行为的影响。结果:乌头碱累积转运量与给药浓度、孵育时间呈正相关,不同浓度乌头碱Papp值均大于1×10-6cm·s-1,且保持恒定,无统计学意义,但外排作用明显强于吸收,外排比接近1.5。在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存在条件下乌头碱转运量显著增加。当乌头碱与芍药苷配伍比例为1∶60时,乌头碱转运量显著减小。结论:乌头碱为吸收良好的一类药物,以被动转运为主,但仍存在外排蛋白P-gp的参与。当芍药苷配伍乌头碱达到一定比例时,对乌头碱的肠吸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游离蒽醌在人肠Caco-2细胞模型的转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1,8-二羟基蒽醌(1,8-dihydroxyanthraquinone,DQ)、大黄酚(chrysophanol,CP)、大黄素(emodin,EN)、大黄酸(rhein,RN)、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AE)和ω-羟基大黄素(citreorosein,CN)在人肠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转运。方法:以人源Caco-2细胞单层为药物的肠吸收转运模型,将DQ、CP、EN、RN、AE和CN与其共温孵进行吸收转运,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吸收转运量。结果:DQ、CP、EN、RN、AE和CN从顶侧(肠腔侧)向底侧(体循环侧)吸收转运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值分别为(2.16±0.38)×10^-6、(3.00±0.09)×10^-7、(1.99±0.94)×10^-6、(4.58±0.20)×10^-6、(6.24±0.19)×10^-6和(7.34±0.61)×10^-6cm·s^-1;从底侧向顶侧吸收转运的Papp分别为(3.20±0.10)×10^-6,(4.50±0.02)×10^-7,(2.22±0.62)×10^-6,(4.94±0.39)×10^-6,(2.87±0.18)×10^-6和(6.80±0.37)×10^-6cm·s^-1。DQ、EN、RN、AE和CN的Papp值比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上呈被动扩散机制、吸收良好的阳性对照化合物普萘洛尔的Papp值[(6.30±0.26)×10~cm·s^-1]小10倍,但比呈被动扩散机制、吸收不良的阳性对照化合物阿替洛尔的Papp值(〈1×10^-7cm·s^-1)大10倍。CP的Papp值与阿替洛尔的Papp值基本上在同一数量级。ATP耗竭剂碘乙酰胺不影响AE在两个方向上的转运。结论:DQ、CP、EN、RN、AE和CN在人源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吸收转运机制为被动扩散;DQ、EN、RN、AE和CN属于中等吸收的化合物,CP属于吸收不良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3.
乌头碱在Caco-2细胞模型上的转运行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乌头碱在Caco-2细胞模型上的转运行为。方法:采用MTT法确定乌头碱在Caco-2细胞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浓度范围,以乌头碱累积转运量及表观渗透系数Papp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成分进行检测,考察不同浓度、不同孵育时间乌头碱在Caco-2细胞模型上的双向转运。结果:乌头碱累积转运量与孵育时间、给药浓度呈正相关,不同浓度乌头碱Papp保持恒定,无统计学差异,且外排作用明显强于吸收,外排比接近1.5,Papp约为1×10-5cm·s-1。结论:乌头碱以被动转运为主,且可能存在外排蛋白的参与,为吸收良好的一类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黄芪川芎中有效成分黄芪甲苷、川芎嗪、阿魏酸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正交配伍规律和吸收特性。方法:利用MTT实验研究有效成分在Caco-2细胞中的安全浓度,用Caco-2细胞模型研究黄芪甲苷、川芎嗪、阿魏酸正交配伍后的转运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各有效成分的吸收转运Papp值皆1.0×10-6cm·s-1,推断它们配伍后皆为吸收良好的化合物。各有效成分的双向转运程度相近,这3个有效成分配伍后以被动扩散方式转运。3有效成分配伍后组2~8川芎嗪ER值和配伍后阿魏酸组4、6、7、9ER值2,川芎嗪与阿魏酸可能为P-gp的底物,组9川芎嗪和组2、8阿魏酸ER值介于1.5和2之间,要通过外加P-gp的抑制剂进行进一步的评价。结论:有效成分配伍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会改变吸收转运方式,配伍给药后对吸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为复杂的中药体系的活性物质配伍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五种中药与附子配伍前后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白芍、人参、干姜、甘草、大黄与附子各炮制品配伍前后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方法:以芍药苷、人参皂苷、辣椒素、甘草酸单铵盐、大黄素为对照品,采用HPLC法测定,对比白芍、人参、干姜、甘草、大黄与附子配伍前后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配伍后诸药有效成分含量明显低于药材单煎液。结论:附子与白芍、人参、干姜、甘草、大黄配伍后,附子毒性降低,与其配伍的五味中药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亦有变化。  相似文献   

6.
五种中药与附子配伍前后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白芍、人参、干姜、甘草、大黄与附予各炮制品配伍前后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方法:以芍药苷、人参皂苷、辣椒素、甘草酸单铵盐、大黄素为对照品,采用HPLC法测定,对比白芍、人参、干姜、甘草、大黄与附子配伍前后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配伍后诸药有效成分含量明显低于药材单煎液。结论:附子与白芍、人参、干姜、甘草、大黄配伍后,附子毒性降低,与其配伍的五味中药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亦有变化。  相似文献   

7.
养阴通脑颗粒主要有效部位的转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养阴通脑颗粒主要有效部位在Caco-2细胞模型的吸收特性和转运机制。方法:利用MTT试验研究养阴通脑颗粒主要有效部位在Caco-2细胞中的安全浓度,用Caco-2细胞模型研究养阴通脑颗粒主要有效部位配伍后的转运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黄芪甲苷、川芎嗪和葛根素的吸收转运Papp皆<1.0×10-6cm·s-1,吸收转运Papp与难吸收药物阿替洛尔接近,其口服在体内的吸收从大到小的顺序为:葛根素>川芎嗪>黄芪甲苷。皂苷与黄酮配伍后,黄芪甲苷吸收转运Papp明显提高,促进吸收方向转运;黄酮、皂苷和生物碱的相互配伍对黄芪甲苷的外排作用明显,对川芎嗪和葛根素的吸收转运影响不明显。各有效部位代表成分的双向转运程度差异较大,Papp(B→A)明显大于Papp(A→B),提示这3个有效部位代表成分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从BL侧到AP侧的外流转运较占优势。结论:黄芪甲苷、川芎嗪和葛根素可能为吸收不良的化合物,在其转运途径中可能受到了小肠顶侧膜的转运蛋白的外排作用。  相似文献   

8.
5种大黄游离蒽醌大鼠在体肠吸收的单向灌流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5种大黄游离蒽醌混合物(FAM,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状况.方法 运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肠吸收模型,HPLC法测定灌流液中FAM的浓度,分别考察FAM中5种物质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及胆汁引流十二指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药物表观吸收系数(Papp).结果 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和大黄酸主要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大黄酚在十二指肠和结肠段的吸收均较大,大黄素甲醚主要吸收部位为结肠;各物质在回肠段的吸收速率均最低(P<0.05).结论 FAM作为肠灌流液时,各物质的吸收与肠道的酸碱内环境和物质本身的脂溶性有关,同时可能存在相互间吸收的竞争与拮抗作用.胆汁对FAM在十二指肠的吸收有抑制作用.单向肠灌流实验表明FAM在各肠段吸收良好,这与体循环血液中除大黄酸外各物质测定浓度较低存在矛质,推测这与相关物质的肠道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9.
大黄蒽醌类药物影响大黄素在Caco-2细胞中的摄取吸收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大黄素在Caco-2细胞中摄取吸收的定量来考察其他游离大黄蒽醌类药物对大黄素吸收的影响。方法:建立了结合荧光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以检测Caco-2细胞中的大黄素的摄取量并初步探讨大黄素的吸收特性。结果:大黄素的吸收被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显著地抑制。结论:利用游离大黄总蒽醌中的其他成分与大黄素合理配伍用药或许可以有效的减少大黄中大黄素的毒性,提高中药大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黄酸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并考察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2)对其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考察大黄酸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肠灌流液中大黄酸的含量;分别计算大黄酸单独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以及在P-gp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和MRP2抑制剂吲哚美辛存在的情况下,在大鼠肠中吸收的Ka和Papp值;比较计算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大黄酸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中的吸收均具有较高的Ka和Papp值,并且随肠道的生理走向吸收率降低,但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当加入不同浓度P-gp抑制剂和MRP2抑制剂后,与空白组比较大黄酸的吸收无显著性改变。结论:大黄酸属于易吸收化合物,并且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和结肠具有相似的吸收特性;其在大鼠肠内的吸收不受P-gp抑制剂和MRP2抑制剂的影响,因此推测大黄酸的吸收不受P-gp和MRP2的外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板蓝根中有效成分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转运特征。方法:建立Caco-2细胞摄取、转运模型,考察受试化合物对该细胞的安全性,以跨膜电阻值、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荧光素钠通透性3个指标检验细胞模型,考察浓度、时间、温度、抑制剂及p H对受试化合物吸收的影响。采用HPLC检测受试化合物,计算其表观渗透系数(Papp)与外排率。结果:板蓝根样品中精氨酸、腺苷能被小肠吸收细胞较好吸收,精氨酸Papp在1.01×10-6~1.35×10~(-6)cm·s~(-1),腺苷Papp在0.40×10~(-6)~0.71×10~(-6)cm·s~(-1)。2种成分在Caco-2细胞中膜通透性良好;精氨酸被吸收程度优于腺苷,精氨酸吸收率50%。板蓝根提取液中精氨酸、腺苷成分外排率(ER)均在1.0~2.0,存在P-糖蛋白(P-gp)外排转运蛋白介导两者的吸收转运,板蓝根样品中存在其他成分促进精氨酸、腺苷的P-gp外排作用。结论:板蓝根药材中精氨酸和腺苷能够被小肠细胞较好地吸收,存在吸收转运方向差异性,且都受到P-gp外排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山豆根水提物中主要成分在Caco-2细胞模型上的转运特性,为山豆根的体内吸收特性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Caco-2细胞模型研究山豆根中主要成分从给药端向吸收端的转运透过情况,采用UPLC-MS考察主要药效成分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吸收透过情况,流动相0.1%甲酸-乙腈梯度洗脱,流速0.4 m L·min-1。质谱条件采用正离子选择性离子进行检测,扫描测定氧化苦参碱(m/z±H)265.1,苦参碱(m/z±H)249.1,计算二者的表观渗透系数。结果:在给药120 min时,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的表观渗透系数分别为(11.43±0.41)×10-6,(3.91±0.70)×10-6cm·s-1。山豆根水提物中可检测到20种成分,包括苦参碱在内的5个主要组分(P2,P4,P6,P7,P25)有较高的透过率,6种组分(P3,P5,P9,P11,P14,P27)具有中等透过率,包括氧化苦参碱在内的其他组分透过率较低或不能透过细胞模型。结论:山豆根的主要成分中约55%易透过细胞模型,其中苦参碱在体外模型中极易被吸收,而氧化苦参碱在体外模型中具有低透过率,提示苦参碱是山豆根吸收进入体内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黄芪-附子药对配伍对附子3种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和3种双酯型生物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乌头碱)肠吸收的影响。方法运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选择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为研究肠段,以表观渗透系数(P_(app))为评价指标,考察黄芪对附子6种生物碱P_(app)的影响。结果当附子-黄芪3∶1时,黄芪在十二指肠和回肠能显著降低双酯型生物碱的P_(app),在3种肠段均能降低单酯型生物碱的P_(app);当附子-黄芪1∶1时,除次乌头碱在回肠外,黄芪能显著降低双酯型生物碱的P_(app);当附子-黄芪1∶3时,黄芪能显著降低单酯型生物碱(除回肠外)的P_(app),在各肠段均能显著降低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P_(app)。结论黄芪可抑制附子生物碱的吸收,且其抑制作用因配伍比例、生物碱的种类和肠段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川芎嗪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转运特征以及对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方法 MTT法确定川芎嗪对Caco-2细胞单层模型作用的安全浓度范围;以Caco-2细胞单层模型研究川芎嗪的双向转运机制,以表观渗透系数(Papp)为检测指标,考察时间、药物浓度以及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对川芎嗪转运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川芎嗪对P-gp表达的影响.结果 从顶侧(AP)到底侧(BL) (AP→BL),川芎嗪的Papp> 10-6 cm/s,表明其吸收性良好;川芎嗪的转运量与其浓度和时间呈正相关,且川芎嗪AP→BL的转运量明显大于BL→AP的转运量;川芎嗪不仅受到P-gp的外排作用,同时也抑制P-gp表达.结论 川芎嗪在Caco-2细胞模型的转运方式为被动转运,且受到P-gp的外排作用,并对P-gp的表达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黄芪提取物对Caco-2细胞葡萄糖吸收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系统溶剂法提取黄芪各部位,以Caco-2细胞为研究对象,设立空白组和黄芪各提取部位组(乙醇、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4个部位组)。以荧光标记2-脱氧葡萄糖(2-NBDG)做为光学探针检测黄芪各提取部位对Caco-2细胞葡萄糖吸收能力的影响。筛选出黄芪中促进Caco-2细胞葡萄糖吸收的药效部位后,对这一药效部位有效作用浓度进行考察。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测定Caco-2细胞钠依赖葡萄糖转运蛋白(SGLT1)和2型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2)蛋白表达。结果:黄芪正丁醇提取部位可以促进Caco-2细胞葡萄糖的吸收,与空白组比较,黄芪正丁醇提取部位100,150 mg·L-1组Caco-2细胞葡萄糖含量升高(P0.05,P0.01);且黄芪正丁醇部位可以上调Caco-2细胞GLUT2和SGLT1蛋白的表达(P0.05,P0.01)。结论:黄芪正丁醇萃取部位可以促进Caco-2细胞葡萄糖的吸收,这一作用机制可能与SGLT1和GLUT2蛋白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斑马鱼模型探索何首乌肝毒性物质基础,为何首乌肝毒性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将对实验前期所筛选出来的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1-O-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8-O-葡萄糖苷(质量浓度分别为0. 000 73,0. 002 22,0. 015 05,0. 002 36,0. 198 95,0. 072 73 g·L~(-1))这6种何首乌中的化学成分,继续使用肝脏荧光转基因斑马鱼为动物模型,对受精后72 h的幼鱼连续给药3 d。分别测定给药后1,2,3 d的斑马鱼体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胱甘肽(GSH)的活力和总胆红素(TBIL)的含量,分别对其进行切片分析,观察斑马鱼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1-O-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葡萄糖苷对斑马鱼体内ALT,AST,GSH的活力和TBIL的含量无明显影响,其斑马鱼肝组织显示正常;芦荟大黄素能显著降低斑马鱼体内ALT,AST,GSH的活力(P 0. 01),显著升高TBIL含量(P 0. 01);芦荟大黄素-8-O-葡萄糖苷能显著降低斑马鱼体内ALT,GSH的活力(P 0. 01),明显升高TBIL含量(P 0. 05,P 0. 01),对斑马鱼体内AST的活力无明显影响,同时此二者的斑马鱼肝组织均出现大片片状坏死,肝组织细胞发生明显形态改变,肝细胞排列不规则等。结论:何首乌中的芦荟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8-O-葡萄糖苷可对斑马鱼肝脏产生毒性作用,提示芦荟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8-O-葡萄糖苷可能是何首乌的肝毒性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HPLC法研究泻心汤中大黄和黄芩配伍的活性成分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泻心汤中大黄和黄芩配伍前后的活性成分变化。方法采用HPLC法对两药合煎液和单煎混合液的各峰进行检测和分析,并对两药合煎液和单煎混合液中黄芩苷、大黄素等活性成分进行测定和动态分析。结果大黄与黄芩配伍合煎后产生了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结论中药复方配伍并非是单味药的简单加合,本实验结果有助于阐明泻心汤的化学成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盐酸巴马汀在Caco-2细胞中的吸收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盐酸巴马汀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机制。方法:用Caco-2细胞单层模型研究盐酸巴马汀的双向转运,并考察时间、药物浓度、抑制剂、pH及温度对盐酸巴马汀吸收的影响。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药物浓度,计算其表观渗透系数。结果:盐酸巴马汀在Caco-2细胞模型中,从单层细胞层顶端到基底端的转运大于基底端到顶端的转运,随时间和浓度的增加,药物吸收呈饱和趋势,且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抑制剂维拉帕米、pH和温度对它的转运有影响。结论:盐酸巴马汀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主要是由载体介导的主动转运,且该主动转运的载体位于Caco-2细胞单层的顶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人源结肠腺癌细胞系 Caco-2 细胞单层模型,研究了葛根提取物中葛根素的吸收转运机制,以及白芷提取物对其吸收转运的影响。方法 建立人源结肠腺癌细胞系 Caco-2细胞模型,利用此模型研究葛根提取物中葛根素的双向转运特征,并考察时间、药物浓度、pH值对其转运的影响;研究葛根中葛根素在P-糖蛋白(P-gp)、人多药耐药蛋白(MRP)蛋白专属抑制剂存在或缺失条件下,葛根素在Caco-2细胞模型的转运情况;并考察白芷提取物对葛根中葛根素吸收转运的影响。结果 在pH 5.5弱酸条件下,葛根素吸收较好;随着葛根提取物浓度的增大,Ka值逐渐增大,Papp值逐渐增加并趋于平衡,在加入P-糖蛋白和人多药耐药蛋白蛋白抑制剂后,葛根的Papp AP-BL增大,Papp BL-AP/Papp AP-BL降低;白芷提取物中香豆素能够促进葛根素的转运。结论 葛根提取物中葛根素在Caco-2 细胞模型的吸收机制以被动转运为主,同时存在着载体转运,P-糖蛋白和人多药耐药蛋白蛋白可能为其主要载体并参与载体转运的过程,白芷提取物对葛根素有一定促吸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