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目的:探讨MRI对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23例乳腺叶状肿瘤(24个病灶)和59例乳腺纤维腺瘤(62个病灶)患者的MRI表现,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叶状肿瘤的平均最大径大于纤维腺瘤,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4)。叶状肿瘤和纤维腺瘤的形状和边缘表现有统计学差异(P<0.05);叶状肿瘤以分叶状形态多见(12/24,50.00%),也可出现不规则形态(2/24,8.33%);纤维腺瘤以类圆形(29/62,46.77%)和分叶状(27/62,43.55%)多见,无不规则形态出现。纤维腺瘤边缘多表现为光滑(58/62,93.55%),边缘不规则少见;叶状肿瘤边缘不规则更多见:7个(29.17%)边缘不规则,1个出现毛刺。11例(11/24,45.83%)叶状肿瘤T1WI出现斑片状高信号(提示有出血),纤维腺瘤无T1WI斑片状高信号表现。叶状肿瘤T2WI脂肪抑制上以高信号为主(21/24,87.5%),无等或低信号出现;纤维腺瘤T2WI抑脂上等、低、高、混杂信号都有,以高信号为主(43/62,69.35%);两者表现有统计学差异(P=0.025)。8例(8/24,33.33%)叶状肿瘤可见囊变区,纤维腺瘤无一例囊变表现。在强化方式和未强化的低信号分隔方面两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曲线类型上,叶状肿瘤以Ⅱ型多见,纤维腺瘤以Ⅰ型多见;Ⅲ型曲线更多见于叶状肿瘤,两者表现有统计学差异(P=0.008)。在平均ADC值方面,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68)。结论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在MRI表现上存在差异,应用动态增强MR检查能够提高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观察MR脂肪抑制(FS)-T2WI (FS-T2W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与增强MRI鉴别乳腺黏液癌(MBC)与乳腺黏液样纤维腺瘤(MFA)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4例MBC (MBC组)与22例乳腺MFA (MFA组),比较组间FS-T2WI信号强度(SI)指数、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强化特点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等MRI表现差异。针对FS-T2WI联合DWI及增强MRI参数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拟合回归方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2种回归方程鉴别MBC与乳腺MFA的效能。结果 组间FS-T2WI信号SI指数(Z=3.780,P<0.001)、DWI-ADC (t=4.230,P<0.001)、强化均匀与否(P=0.006)、早期强化方式(P<0.001)、强化填充方式(P<0.001)及TIC类型(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延迟期强化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基于FS-T2WI联合DWI参数建立回归方程如下:Logit (P)=-10.434+0.003×ADC+0.748×FS-T2WI SI指数;基于增强MRI参数建立回归方程Logit (P)=31.666+0.287×强化均匀与否-18.319×早期强化方式+19.945×强化填充方式-36.591×延迟期强化方式+20.225×TIC类型。上述2个回归方程鉴别MBC与乳腺MFA的AUC (Z=1.890,P=0.059)、敏感度(χ2=1.050,P=0.305)、特异度(χ2=1.100,P=0.294)和准确率(χ2=0.660,P=0.41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S-T2WI联合DWI可鉴别诊断MBC与乳腺MFA,其诊断效能与增强MRI相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乳腺叶状肿瘤(PT)的MRI表现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旨在提高对乳腺PT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7年1月-2020年3月间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P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MRI资料,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与MRI图像进行对照及统计分析.结果:根据病理结果,在40例乳腺PT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腺癌与纤维腺瘤在MRI上的影像诊断不同点,提高乳腺黏液腺癌的诊断准确性。材料与方法收集解放军第307医院均经病理证实的31例乳腺黏液腺癌患者(其中单纯型黏液腺癌20例,混合型黏液腺癌11例)和50例纤维腺瘤患者的资料,比较并分析两者的MRI表现特点。结果乳腺黏液腺癌与纤维腺瘤T2WI均为较高信号影。①病变形态学:黏液腺癌多边界不清楚不规则,纤维腺瘤多边界清晰。②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单纯型黏液腺癌平均ADC值为(1.8±0.5)×10-3 mm^2/s,混合型黏液腺癌平均ADC值为(1.0±0.6)×10-3 mm^2/s,纤维腺瘤ADC值为(1.4±0.30)×10-3mm^2/s。③病变内部强化特征:单纯型黏液腺癌多表现为延迟不均质强化(45%,9/20)和边缘强化(45%,9/20),混合型黏液腺癌多表现为不均质强化(91%,10/11)。纤维腺瘤的内部强化特点:不均质强化(44%,22/50)、均匀强化(40%,20/50)、内部暗分隔(14%,7/50)、边缘强化(2%,1/50)。④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intencitycurve,TIC):单纯型黏液腺癌及纤维腺瘤以Ⅰ型曲线多见,混合型黏液腺癌以Ⅲ型曲线多见。上述各组黏液腺癌与纤维腺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黏液腺癌与纤维腺瘤在MRI上有相对特征性的表现,正确认识MRI特点,可以提高黏液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在MRI上的影像表现特点及诊断要点。材料与方法搜集2013-2015年我院15例术前接受乳腺MR检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黏液癌患者,对其MR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病变位置、大小、形态,平扫时TIW1、T2WI及抑脂序列信号强度,增强后肿块强化方式及动态增强曲线类型,DWI表现及ADC值测定,并结合术前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MRI的影像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5例乳腺黏液癌(12例单纯型、3例混合型,4例术后示腋窝淋巴结转移)发生于左乳者8例(53.3%),右乳者7例(46.7%);位于中央前部者1例(6.7%),余丨4例(93.3%)均位于外周偏上、偏内侧区域,其中位于中部者10例(66.7%)、后部者4例(26.6%);均表现为肿块,最大径7?45 mm不等,其中8例(53.3%)呈类圆形,边界清晰光整或伴浅分叶,7例(46.7%)形态欠规则,边缘局部模糊、毛糙或伴毛刺;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上均呈高或明显高信号;动态增强后,9例(60%)以增强早期肿块边缘明显环形強化伴肿块内向心性渗透样强化为主,6例(40%)以肿块内不均匀強化为主;TIC除1例(6.7%)为平台型,佘14例(93.3%)均为上升型。DWI上全部或局部区域呈明显高信号,平均ADC值mm~2/s时为(2.0S±0.44)×10~(-3)mm~2/s,高于正常乳腺组织(1.45±0.56)×10~(-3)mm~2/s。结论乳腺黏液癌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术前MRI检查有助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并对预后有提示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纹理分析联合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纤维腺瘤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学证实的75例女性患者(乳腺浸润性导管癌48例,乳腺纤维腺瘤27例)的MRI图像,分别绘制TIC及使用纹理分析软件中的直方图、绝对梯度、游程矩阵、共生矩阵和自回归模型共5种分析方法 ,对增强图像上的乳腺病灶进行纹理特征提取,共获得306个纹理特征参数;采用Fisher相关系数(Fisher coefficient,Fisher)、最小分类误判率+平均相关系数(classification error probability and averag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POE+ACC)及互信系数(mutual information coefficient,MI)三种统计学方法 ,分别筛选出区别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纤维腺瘤的10个最佳纹理特征参数.使用B11程序中的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线性鉴别分析法(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和非线性鉴别分析法(non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NDA)对这10个最佳纹理参数进行降维和分类,计算最佳纹理特征参数下病灶的最小误判率.统计TIC方法 、纹理分析方法 及两种方法 联合下鉴别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 纹理分析方法 以Fisher+NDA或POE+ACC+NDA组合的最小误判率最低(4%),其筛选出用于建模的10个最佳纹理参数分别为:Fisher+NDA为GeoW1、熵S(5,-5)、相关性S(5,5)、熵S(4,-4)、熵S(5,0)、熵S(5,5)、Teta2、熵S(4,0)、Teta3、熵S(3,-3).POE+ACC+NDA为GeoYo、Vertl_Fraction、GeoW5b、GeoW4、相关性S(5,5)、Teta1、Vertl_ShrtREmp、GeoNx、GeoAox、GeoX.TIC方法 、纹理分析方法 及两种方法 联合下鉴别诊断的敏感度为87.5%、93.8%、97.9%;特异度为29.6%、11.1%、14.8%;准确度为66.7%、64.0%、68.0%.结论 常规MRI平扫与增强的基础上,采用TIC与MRI纹理参数分析可以提高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乳腺纤维腺瘤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其对乳腺纤维腺瘤与浸润性导管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MR影像特征,提高其MRI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与术后病理对照,回顾性分析我院76例(7例双侧乳腺患病,共83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术前MR图像,总结该病变的形态学特点、内部强化方式、血液动力学特征及其在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上的信号特点。结果病变最大径为0.2~9.8 cm,平均1.3 cm。病变形态:类圆形51侧,椭圆形13侧,不规则形11侧,分叶状8侧。病变边界:清楚73侧,不清楚10侧。病变T2WI脂肪抑制的信号特点:等高混杂信号40侧,等信号34侧,高信号9侧。病变DWI信号特点:76例中3例(均为单侧乳腺病变)DWI失败;80侧病变:高信号59侧,等信号21侧;病变ADC值范围为0.82×10-3 mm2/s~1.42×10-3 mm2/s,平均ADC值为1.15×10-3 mm2/s (正常乳腺ADC范围为1.03×10-3 mm2/s~1.98×10-3 mm2/s,平均为1.53×10-3 mm2/s)。病变内部强化方式:均匀明显强化50侧,不均匀强化33侧。病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流出型33侧,缓升型28侧,平台型22侧。病变伴有导管扩张16侧(其中囊实性者11侧)。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MRI表现具有以下特征:病灶多为边界清楚的圆形、类圆形均匀强化结节,T2WI以等高混杂或等信号为主,上述特征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核极限学习机(KELM)方法对乳腺良恶性肿块样病变进行分类,并评估其鉴别诊断效能。方法 对93例患者103个经术后病理或长期随访确诊的乳腺肿块样病变行MR检查。由1名低年资和1名高年资乳腺影像学诊断医师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第2版,选取12个MRI特征及临床特征,分别独立及采用KELM方法对乳腺病变进行良恶性分类,并计算诊断效能。结果 低年资和高年资医师使用KELM方法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0.88、0.89、0.91和0.93、0.91、0.92,AUC分别为0.84和0.89。低年资和高年资医师独立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0.91、0.74、0.86和0.90、0.85、0.92,AUC分别为0.83和0.90。结论 基于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资料特征的KELM方法可辅助临床鉴别诊断乳腺肿块样良恶性病变,具有较理想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乳腺髓样癌的超声诊断及其病理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乳腺髓样癌的声像图特征及病理基础。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1例乳腺髓样癌患者(13个病灶),观察其声像图表现及血供特点(包括大小、边界、大体形态、内部回声、后方回垢、血流灌注等),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乳腺髓样癌具有特征性声像图表现,包括边界清楚但无包膜、常有分叶、内部回声低而后方回声、血供丰富等,其上述特征相应的病理基础为:癌组织主要为大量的肿瘤细胞成分,间质成分少,肿瘤呈膨胀生长等。结论 超声检查可有助于对本病与乳腺良性肿瘤及其他类型乳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定量参数对不典型乳腺癌和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不典型乳腺癌30例(不典型乳腺癌组)和纤维腺瘤32例(纤维腺瘤组)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进行DCE-MR检查,获取血流动力学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血浆分数(Vp),比较两组各参数的统计学差异,并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不典型乳腺癌组Ktrans、Kep、Ve、Vp分别为(1.49±0.55)min-1、(0.70±0.02)min-1、0.78±0.19、0.26±0.13,纤维腺瘤组Ktrans、Kep、Ve、Vp分别为(0.64±0.23)min-1、(0.30±0.23)min-1、0.63±0.25、0.33±0.14;两组间Ktrans、Ve、Ke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V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trans、Kep、Ve诊断不典型乳腺癌和纤维腺瘤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0.88、0.68,敏感度为86.7%、86.7%、83.3%,特异度为93.7%、81.2%、46.9%。结论 DCE-MRI可准确评估病变的微循环,对纤维腺瘤和不典型乳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MR T1WI动态增强扫描结合DWI、T2*WI首过灌注成像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分析56例乳腺病变患者的T1WI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ADC值及T2*WI首过灌注成像TIC,评估单一方法诊断与三者联合诊断的效能。结果将T1WI动态增强TIC为流出型的病变诊断为恶性,诊断的敏感性为87.0%,特异性为66.7%。弥散敏感系数(b)=1 000 s/mm2时,以ADC<1.18×10-3 mm2/s作为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阈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59,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83.3%。以T2*WI首过灌注最大信号强度下降率20%作为诊断恶性病变的阈值,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2.9%。T1WI动态增强扫描、ADC值、T2*WI首过灌注成像及三者联合应用的诊断正确预测百分比分别为79.3%、79.3%、87.9%及89.7%。结论 T1WI动态增强扫描结合DWI、T2*WI首过灌注成像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腺病与乳腺导管癌的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 imaging,DWI)鉴别诊断特征,及其与病理表现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5例乳腺腺病、78例乳腺导管癌患者的MRI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乳腺DWI、DCE-MRI扫描。分析两组患者的MRI表现特点及其与病理表现的相关性,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病灶位置、大小、形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及强化方式等特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结果 105例乳腺腺病呈肿块样强化(mass-like enhancement,MLE)50例,非肿块样强化(nonmass-like enhancement,NMLE)55例;78例乳腺导管癌中MLE52例,NMLE26例。腺病组MLE病变形态大多形态规则(37/50,74%)、边缘清晰(35/50,70%),两组MLE病变的强化方式、TIC类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169和13.955,P均0.01);两组MLE病变的ADC值分别为(131.63±21.8)×10~(-3) mm~2/s、(104.21±18.54)×10~(-3) mm~2/s,两者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F=52.167,P0.01);两组NMLE病变强化方式多样,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478,P均0.05)。两组NMLE病变的ADC值分别为(136.23±14.8)×10~(-3) mm~2/s、(102.51±16.44)×10~(-3) mm~2/s,两者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F=49.167,P0.01)。结论乳腺腺病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LE病变多呈良性病变特点,NMLE病变形态与恶性病变相似,动态增强结合DWI有助于其与乳腺导管癌的鉴别诊断;乳腺腺病的间质纤维化可能是造成恶性征象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于多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rs-EPI)技术的DWI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乳腺占位性病变患者20例,分别行基于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s-EPI)技术的DWI和rs-EPI DWI,比较两种采集方法及不同病变组织间ADC值差异,绘制ROC曲线,比较两种DWI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效能。结果 ss-EPI DWI和rs-EPI DWI中正常腺体组织、良性病灶及恶性病灶ADC均值分别为(1.89±0.15)×10-3 mm2/s、(1.36±0.26)×10-3 mm2/s、(1.10±0.27)×10-3 mm2/s和(1.89±0.16)×10-3 mm2/s、(1.41±0.23)×10-3 mm2/s、(0.96±0.25)×10-3 mm2/s。相同方法不同组织间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种方法所获得各组织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s-EPI DWI中以1.25×10-3 mm2/s、rs-EPI DWI中以1.20×10-3 mm2/s为ADC诊断乳腺恶性病变阈值,敏感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0%、69%、0.775和90%、84%、0.925。结论 与ss-EPI DWI相比,rs-EPI DWI可提高鉴别乳腺良恶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肿块型乳腺癌的MRI诊断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非肿块型乳腺癌,分析病灶的MR形态学、动态增强血流动力学特点、ADC值等,并与肿块型乳腺癌及非肿块型乳腺良性病变比较。结果非肿块型乳腺癌呈多发区域性(31%)、区域性(38%)及段性强化(31%)为主;增强扫描病变内部呈不均匀强化及簇状强化为主(各占38%及44%)。非肿块型乳腺癌的TIC类型呈Ⅱ型平台型(50%)为主,与肿块型乳腺癌的TIC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与非肿块型乳腺与良性病变的TIC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肿块型乳腺癌的ADC值范围为(1.094±0.297)×10~(-3)mm~2/s,与肿块型乳腺癌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非肿块型乳腺良性病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肿块型乳腺癌与非肿块型良性病变的形态学表现有一定差别。结论非肿块型乳腺癌的MR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点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乳腺黏液癌的MRI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乳腺黏液癌的MRI表现,包括病变形态、最大径、T1WI及T2WI信号特征、肿块内部强化方式及增强曲线类型、DWI信号特征及ADC值。结果 34例乳腺黏液癌单纯型22例,混合型12例。MRI示21例为肿块型,6例为非肿块型,7例为多发结节型;T1W平扫22例呈低信号,10例呈等信号,2例呈混杂高信号;T2W脂肪抑制序列20例呈高信号,13例呈不均匀高信号,1例呈低信号,19例病灶内可见低信号纤维分隔;动态增强早期呈典型环形强化11例;时间-信号曲线呈流入型11例,平台型18例,流出型5例。结论 乳腺黏液癌的MRI表现有一定特点,MR检查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评估MRI分型诊断方案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46例(54处病变)患者于手术活检前完成双乳DCE-MRI检查.由两名有乳腺阅片经验的放射科医生独立阅片.根据病变MRI征象从形态结构(肿块的长径、形态和数量,非肿块的分布形态,边界及邻近结构)和增强特性(强化形式和强化曲线)两大方面进行评分、并分为5种类型.MR 1型为双侧乳腺无异常强化区;MR 2型为存在双侧对称强化区;MR 3型为良性或可疑良性病变;MR 4型为交界性病变;MR 5型为恶性或可疑恶性病变.使用Kappa检验评价两名医生分型结果的一致性.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分型方案对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两名医生的分型诊断结果有较好一致性,相关系数κ=0.78(95%可信区间为0.68~0.88).病理证实良性肿块样病变22处(21处为MR 3型,1处为MR 4型),恶性肿块14处(10处为MR 4型,4处为MR 5型),良性非肿块样病变10处(9处为MR 4型,1处为MR 5型),恶性非肿块8处(5处为MR 4型,3处为MR 5型).以MR 4及5型作为诊断恶性病变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3.8% (30/32);以MR 5型作为诊断恶性病变的敏感度为31.8%(7/22),特异度为100%.结论:MRI分型诊断方案诊断乳腺病变可靠,且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以MR 4、5型作为乳腺病变恶性诊断较为确实有效.  相似文献   

17.
多参数核磁共振成像(MRI)在乳腺癌诊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乳腺MRI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功能学参数提供了更多定量指标,为乳腺癌筛查、诊断、疗效评估及预后提供更多信息。本文从乳腺MRI检查设备、检查序列、临床检查适应证及MRI的新技术、新进展等方面介绍多参数MRI在乳腺癌诊疗过程中的应用及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