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溶栓后血管是否再通、血流是否再灌注是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将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的评估及相关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再通的方法及其疗效,安全性.方法 26 例急性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男性15 例,女11例,从发病距接受治疗时间为 6h 以内.分5组:1 组动脉溶栓后遗有明显狭窄,同时予以支架治疗(4例);2 组动脉溶栓后血管未通(4例),术后药物治疗,3 组动脉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9例),术后药物治疗;4 组动脉溶栓后血管部分再通(5例),术后药物治疗;5 组机械溶栓后放置支架(4例).比较各组再再率、NHJSS 评分,死亡率.结果 血管完全再通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HIHSS 评分明显改善.其中以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血管再通率最高,无死亡.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关键是使闭塞的血管尽早再开通,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疗效较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再通的方法及其疗效、安全性。方法26例急性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男性15例,女11例,从发病距接受治疗时间为6h以内。分5组:1组动脉溶栓后遗有明显狭窄,同时予以支架治疗(4例);2组动脉溶栓后血管未通(4例),术后药物治疗;3组动脉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9例),术后药物治疗;4组动脉溶栓后血管部分再通(5例),术后药物治疗;5组机械溶栓后放置支架(4例)。比较各组再通率、NHISS评分、死亡率。结果血管完全再通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HIHSS评分明显改善。其中以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血管再通率最高,无死亡。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关键是使闭塞的血管尽早再开通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疗效较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评价其在神经功能障碍恢复和脑血管再通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发病均在 6h以内 ,采用动脉内接触性溶栓进行治疗 ,溶栓药为尿激酶。结果 共有 9例患者入选 ,有 3例闭塞血管完全再通 ,5例部分再通 ,1例无再通 ,溶栓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 ,治疗前后患者欧洲脑卒中评分有明显差异 (P <0 0 5) ,溶栓前后患者纤维蛋白原、凝血时间有明显差异 (P <0 0 5) ,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 ,1例伴有皮下出血 ,1例发生再灌注损伤。结论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率 ,明显促进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 ,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副作用少 ,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3月-2022年4月收治的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接受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观察至治疗后3个月。比较两组血管再通情况、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实验室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氧磷酶-1(PON-1)]、治疗后24 h颅内出血率与治疗后3个月病死率。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89.47%(34/38),高于对照组的71.05%(2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时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 d的NIHSS评分(6.02±1.13)分低于对照组的(7.59±1.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NSE、Lp-PLA2、PON-1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 d的NSE水平(9.86±2.71... 相似文献
8.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 ,静脉溶栓可使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明显下降 ,溶栓治疗距发病时间愈短 ,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率愈高[1] ,采取措施缩短患者胸痛开始到溶栓治疗时间是提高疗效的目的。本文对我中心溶栓病人情况进行分析 ,探讨其时间与溶栓疗效的关系并提出改善措施。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选择 1995年 4月~ 1999年 4月期间我中心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 10 4例 ,其中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 58例 ,男性 4 3例 ,女性 15例 ,年龄 ( 65±11 3)岁 ( 50~ 83岁 )。急性心肌梗塞部位分布如下 :前壁系统 (包括前间壁、前侧壁、高侧壁及前壁 ) 38…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首发急性心肌梗塞(AMI)临床情况。方法:对40例首发AMI给予尿激酶溶更梗塞上关血管(IRA)再通过组与未通组各2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未通组病死率显著高于再通组(P<0.05)。未通组各种并发症显著高于再通组,再通组左室射血分数(LVE)显著高于未通组。结论:静脉溶栓梗塞相关冠脉再可缩小梗塞面积,改善左室功能,降低死亡率。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应用尿激酶治疗72例急性心肌梗塞,并观察溶栓时间与冠脉再通的关系。结果:病程〈4h溶栓治疗组,胸痛均在1h内缓解或消失;ST段在1h内下降〉50%者26例;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及其同功酶峰值均提前至12h内出现。血管再通率为71.87%,与病程4 ̄6h和〉6h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01)。提示早期溶栓可在最短时间内建立再灌注,改善心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内皮损伤标志物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对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判定作用。方法连续收集住院15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根据头颅CT检查有无出血情况分为出血转化组(HT)和非出血转化组(non-HT),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MMP-9水平,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头颅CT改变进行分析。结果患者HT组血清MMP-9水平(339.2±192.4 ng/ml)明显高于non-HT组(80.7±44.0 ng/ml)和对照组(75.9±28.1ng/ml)(P〈0.001)。发病不同取样间隔,3 h内、3~6 h、7~12 h、13~24 h HT组血清MMP-9水平高于non-HT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01)。HT组血清MMP-9水平3 h内即明显升高;出血转化组不同亚型及有无症状性出血转化组血清MMP-9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血清MMP-9预测出血转化的界值是180 ng/ml,当MMP-9≥180 ng/ml时,脑梗死出血转化的灵敏度为78.9%,特异度为95.4%,阳性预测值71.4%,阴性预测值96.9%。结论通过检测MMP-9的水平对脑梗死出血转化进行早期预测作用,增加临床溶栓治疗的安全性,预防出血转化,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海王降纤酶联合维脑路通治疗脑梗死临床效果。方法 :治疗组 48例应用海王降纤酶首剂 1 0IU ,以后 5IU隔日 1次静脉点滴 ,共用药 3次 ,总计 2 0IU ,并给维脑路通6 0 0mg静脉点滴 ,1次 /d ,连续用药 1 4d ,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评估。观察血浆纤维蛋白原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79 1 7% ,对照组总有效率 48% ,差异显著。治疗组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 :海王降纤酶具有降低纤维蛋白原、抗凝、间接溶栓的作用 ,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脑梗死的药物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脑出血病人血浆甲状腺激素(TH)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68例急性脑梗死与脑出血病人和56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浆TH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病人血浆T3/FT3含量测定(1.18±0.41)/nmol/L/(2.90±1.12)pmol/L、(1.04±0.39)nmol/L/(2.83±1.36)p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1.98±0.51)nmo/L,P<0.01/(6.37±1.31),P<0.001;死亡组T3/FT3水平与非死亡组T3/FT3水平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TH参与了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病人的病理生理过程,监测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病人的血浆TH水平可作为反映病情程度和评估预后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讨脑梗死患者呼吸衰竭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随机选取该院在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患者60例脑梗死呼吸衰竭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将其分为即研究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治疗中,不采取任何防治干预措施,给予研究组患者,采取有针对性干预措施,评定临床患者的疗效,分析脑梗死呼吸衰竭发生相关影响因素,并分析其预防措施。结果两组中,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可发现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咳嗽无力、侵入性操作,均是导致患者形成呼吸衰竭的影响因素,研究组经干预防治后,患者症状得到改善,与对照组对比临床疗效显著(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呼吸衰竭发生,其发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需要对其采用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减少临床脑梗死患者呼吸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时期脑梗死扩散加权成像的差异,探讨DWI及表观扩散系数值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测量不同时期梗死病灶ADC值及相对rADC值,比较各期rADC值的差异。结果@DWI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梗死灶显示较常规MRI成像更加准确、清晰。②超急性、急性期rADC最低,分别为(63.13±6.39)%、(67.75±7.90)%,亚急性期时rADC逐渐升高,甚至出现假正常化现象,慢性期时明显高于正常水平,rADC与脑梗死病程具有显著相关(r=0.866,P〈0.001)。结论DWI对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诊断敏感;与ADC值联合应用,有助于及时准确判断脑梗死的分期和病理生理改变,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肽Y与C反应蛋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3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CH组)、36例脑梗死患者(CI组)、35例同期非脑出血非脑梗死住院志愿者(对照组)的血浆神经肽Y及CRP含量。在患者入院当天和发病第4周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定。结果 CI组和CH组血浆NPY和CR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NDS评定属重型患者的血浆NPY和CRP含量高于中型、轻型患者(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型患者血浆NPY和CRP含量高于轻型患者(P<0.01),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浆NPY和CRP含量异常组患者住院4周时优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CH患者血浆NPY和CRP水平明显升高,病情越重的患者升高越明显,且其预后相对越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住院费用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2002年1月-2011年6月全部脑梗死住院患者的病历首页和费用结算资料7420份,对其基本信息(年份、性别、年龄、职业、医疗付款方式、住院天数、入院情况、治疗结果等)进行一般性统计描述,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对其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①医保患者的住院费用没有明显高于自费患者;②随着年龄增长,患者的住院费用总体上呈增加趋势;③住院天数越长,患者的住院费用越高;④患者住院费用%k2002-2011年总体上呈增加趋势;⑤脑梗死患者的住院费用构成以药费、化验费和放射治疗费为主;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为住院天数和住院年份等因素。结论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脑梗死患者的住院费用控制重点应放在缩短住院天数、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化验和不合理用药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流变学及血脂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性、血脂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98例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和血脂与176例健康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与健康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有差异(P<0.01或P<0.05),特别是低切变率差异明显(P<0.01)。结论:血液流变异常和血脂代谢紊乱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该结果为进一步开展缺血性卒中的预防和研究工作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青年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月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照组为60例青年健康体检者,比较两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青年脑梗死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脑梗塞组和健康体检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别为(23.45±5.52)μmol/L、(11.75±4.74)μmol/L,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分别为43例(71.6%)、11例(18.3%)。脑梗死组男性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阳性率高于女性。男性32例,女性11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阳性率分别为92.4%、44.0%。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青年脑梗死独立的重要危险因子。对有脑血管病倾向的青年患者可常规检查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对预防和治疗脑梗塞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