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管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管23例(6.6%)患者中,15例行开放式乳突根治术加鼓室成形术,6例行开放式乳突根治术,2例行乳突再根治术。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年,21例干耳,22例眩晕消失,术后平均骨导听力无明显变化。结论:胆脂瘤中耳炎常并发迷路瘘管,术前尚无可靠确诊方法,颡骨高分辨CT对较大瘘管检出率高,最后确诊靠手术探查;对瘘管区病变的处理应彻底清除病变,修补瘘孔。  相似文献   

2.
作者提出,凡有胆脂瘤者都应怀疑有瘘管存在,应询问有无眩晕,作瘘管试验,检查阴性者也不能排除瘘管存在的可能性。手术首先要注意的是水平半规管,如术前无主、客观瘘管体征,可沿圆顶轻柔操作,如骨质完整,可将软组织剥去,此时面神经管亦被暴露,继续向垂直半规管壶腹端分离,这是瘘管存在的第二个常见部位。如果术前瘘管征阳性,或水平半规管有可疑之处,则用锐分离除去半规管周围软组织,勿触动可疑瘘管区,且忌用器械触压圆顶确定骨质完整与否,以免造成膜破裂,当胆脂瘤膜或肉芽组织被部分剪除后,瘘管即清晰可见。用浸有氨芐青霉素的明胶海绵覆盖,待所有病变组织被清除,  相似文献   

3.
迷路瘘管常位于水平半规管处,其形成原因多与胆脂瘤内胶原酶的活性和受压程度有关。病变发展过程大致为患处骨质变薄,骨质吸收,瘘管形成,但外淋巴间隙与外界不沟通。当胆脂瘤基质侵及膜迷路,为削除胆脂瘤病变,可能导致外淋巴间隙与外界相通。为争取较理想的治疗效果,作者对迷路瘘管的治疗进行讨论。认为,手术治疗胆脂瘤性中耳炎时,应仔细检查水平半规管,以便了解有无迷路瘘管存在。为减少冲洗、吸引等操作对内耳的刺激,术时应先以显微剪刀将水平半规管处的胆脂瘤组织与鼓室等处病变分开,在清除病灶后,术野清洁,干燥时,于高倍显微镜下,清理瘘管处的胆脂瘤基质,并与膜迷路分离,  相似文献   

4.
感觉神经性聋的处理应视病因而异。多数病人为老年聋,但仍有一部分病例有特异性疗法,本文主要对晚期梅毒、心血管、内分泌、肾脏和肌肉骨胳系统疾病伴发或有关的耳聋处理作一综合介绍。晚期梅毒医生们不应忽略感觉神经性聋可并发于梅毒。此种耳聋可以是突发的,进行性的,也可以是波动性的,可发生于一耳,也可以累及双耳。梅毒即使经过早期治疗,螺旋体仍然可在颞骨中存在。先天性梅毒患者可在童年到老年任何时期出现耳症状,但多发生于50岁以前。获得性者主要  相似文献   

5.
迷路瘘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迷路瘘管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病处理不当将导致前庭及耳蜗功能完全丧失。国内有关迷路瘘管的资料不多,特将近年来部份国外资料作一综述。【发病率及瘘管部位】慢性中耳炎合并迷路瘘管的发病率,自1923年Nylen报告为7.4%以来,至今数十年文献中发病率无大变化。除个别报道发病率低至3.6%和高至13%者外,根据大多数作者的资料来看,中耳乳突手术中迷路瘘管的发生率大约在10%左右。抗生素应用以后某些颅内并发症有所减少,但迷路瘘管的发病率并无下降。慢性中耳炎以胆脂瘤型并发迷路瘘管最为多见。如斋藤氏报告41例迷路瘘管病例,其中33例(80.5%)为胆脂瘤合并瘘管。有一些报道全部迷路瘘都发生在胆脂瘤病例,因而认为迷路瘘管是胆脂瘤型中耳炎的常见并发症。瘘管部位绝大多数发生于水平半规管,少数  相似文献   

6.
颅内压力可经耳蜗导水管和内耳道的筛板传人外淋巴间隙。过去认为,耳蜗导水管由一障膜所关闭,近来研究发现有时并无这种障膜存在。婴儿和成人的耳蜗导水管大小形状也不尽相同。作者推测,某些成人可能有婴儿型的耳蜗导水管持续存在,使颅压变化更易传人鼓阶。动物实验  相似文献   

7.
迷路瘘管     
作者对1984~1988年的44例迷路瘘管患者进行研究,这些迷路瘘管几乎都是在术中发现的。尤其常见于胆脂瘤、外伤、嗜酸性肉芽肿和鼓室硬化。大多数患者伴耳聋。听力分布如下:7%听力正常,28%传导性聋,61%混合性聋,4%全聋。患者中40%有眩晕。仅通过临床体征,很少能得到明确诊断。在术前进行X线摄片、断层或扫描能帮助作出诊断。缺乏  相似文献   

8.
迷路瘘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迷路瘘管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较为常见的颅外并发症之一,治疗不当可导致前庭及耳蜗功能丧失.现将近年国内外学者对此病的诊断、治疗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23例炎性迷路瘘管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炎性迷路瘘管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手术修复迷路瘘管23例的临床资料。均清除胆脂瘤基质及瘘管周围炎性病变,<2 mm的瘘管7例单用筋膜覆盖;2~3 mm的瘘管13例用小骨片填塞,外盖筋膜;>3 mm的3例瘘管用筋膜填塞瘘管两端骨管腔内,以骨片及筋膜填塞瘘管。结果:23例中,术后2例失访,余21例平均随访2.5年,19例干耳,17例眩晕消失;除术前2例全聋外,19例术后语频气导69.1 dB HL,骨导30.6 dB HL。结论:除瘘管试验外,术前岩骨轴位CT扫描有重要诊断价值。由于上下迷路之间的解剖屏障和炎性分隔,手术封闭迷路瘘管是可行的。手术成功关键是精湛的耳显微手术技巧,彻底清除病灶,可靠封闭或填塞瘘管,辅以抗炎及类固醇治疗,坚持术后治理。  相似文献   

10.
单侧感觉神经性聋的病变部位可以在感受器或涉及听神经,包括其中枢联系。如听力进行性下降,应除外听神经瘤。目前头颅C T,空气对比的CT检查和核磁共振影象,是诊断听神经瘤的最好方法,但这些试验昂贵,而且实际上此病的发病率很低,所以对单侧感觉神经性聋者先要确定病  相似文献   

11.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中耳炎迷路瘘管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对63耳有迷路瘘管的胆脂瘤型和骨疡型中耳炎行乳突根治术的同时用颞肌筋膜或同种肋软骨片加筋膜一期修复瘘管.结果1718耳慢性中耳炎中并发迷路瘘管63耳,其中胆脂瘤型60耳,在各型中耳炎中发生率最高,骨疡型3耳.瘘管位于外半规管56耳(88.9%),耳蜗2耳,上半规管3耳,外半规管和上半规管同时有瘘管2耳.63耳中术前有眩晕症状的37耳(58.7%),其中瘘管试验阳性13耳(35.1%).有眩晕症状耳平均骨导阈值为40.1dB,无眩晕症状耳为33.2dB.除1耳外,全部病例行瘘管一期修复后,眩晕症状消失.结论用同种异体肋软骨片加筋膜修复慢性中耳炎迷路瘘管是较理想的方法,对瘘管大、病变重者应行二期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例行开放式乳突根治及鼓室成形术,16例行开放式乳突根治术,2例行乳突再次根治术。结果全部患者一期修复瘘管,术后随访眩晕症状明显改善。纯音测听平均骨导阈值(0.5、1、2、4kHz),12例术后听力无明显变化,2例术后听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6例术后听力有轻度下降,平均下降15dB以上。结论对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应高度重视迷路瘘管存在的可能性,手术时应彻底清除瘘管区病变、修补瘘孔。  相似文献   

13.
人们过去认为遗传性感觉神经性聋(hereditary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HSNHL)较罕见,群体发病率估计仅为1/2000~1/6000。近十余年来由于医学遗传学、生理学、显微病理学和生化等学科的发展,对该病的认识有了提高,若包括家族性高脂蛋白血症、Rh因子相悖、耳蜗耳硬化和糖尿病等一切可能合并有感觉神经性聋的遗传病在内,则HSNHL的群体发病率已超过27/1000。在所有耳聋病人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根据1979年7月至1983年7月4年间有关感觉神经性聋的500多篇文献的简略综合。这些文献多数是听力学家们在听力学杂志上的报道,涉及听觉脑干反应(ABR)测听和用镫骨肌声反射试验预测或确定感觉神经性聋、动物的噪声性聋和职业噪声的题材较多。作者侧重临床选取了其中113篇写成了本文。【儿童感觉神经性聋】感觉神经性聋的出生  相似文献   

15.
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对1998年1月-2007年1月手术治疗的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20例(耳),全部病例行一期修复瘘管,其中行单纯筋膜修复9耳,行自体骨粉加筋膜修复11耳。结果术后随访1-10年,单纯筋膜修复术后转动头部仍有眩晕者2耳,自体骨粉加筋膜修复者术后无眩晕发生。结论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清除病灶后可以一期修复,用自体骨粉加筋膜修复迷路瘘管是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慢性中耳炎继发胆脂瘤已因抗生素的问世而明显减少,但迷路瘘管仍为胆脂瘤性中耳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由3.6%(Palva,1971)至11%(Wayoff,1979)不等。对于此类瘘管,Nylen(1923)推荐用除去胆脂瘤基质开放瘘管法治疗,而当时人们认为迷路瘘管覆盖有胆脂瘤基质时不能用手术去除。廿世纪50和60年代用开放鼓室成形处理胆脂瘤,有些人除去基质后以皮肤、粘膜、筋膜、静脉或骨覆盖瘘管,但大多数人视为绝对禁忌。封闭性鼓室成形中如何处理瘘  相似文献   

17.
有新的证据支持急性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均可引起高频感觉神经性聋的假说。应用电生理学方法对经过挑选的患者和动物(南美灰鼠)所进行的试点研究证实,在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均可  相似文献   

18.
曾有报道通过一个简单的复呼吸器吸入5%二氧化碳混合气体治疗波动性感觉神经性聋有效,其基本原理是改善内耳循环,增加氧的供应。作者为正确评价这种复呼吸方法,对11例(男7例,女4例)健康成年人进行了实验室研究。即在通过复呼吸器吸入的短时间内测量吸气末、潮气末呼吸气体的浓度和肺通气量。测量方法如下:将采气输出口和流量控制器连接于口罩上,这些装置形成一个容量65m l的死腔。流量控制器的流出口呈锥形,以便与复呼吸器快速连接。给受试者用鼻夹之后,用口罩通过试验装置呼吸两分钟以确定测量基线。随后连接内容量1000m l的复呼吸器9分钟,移去复呼吸器,但试验装置继续接于受试者气道4分钟,至测量曲线回到基线  相似文献   

19.
有一种感觉神经性聋,从其临床过程、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的反应足以与其他类型的耳聋相区别。基于特殊的检验结果和对治疗反应的若干特点,我们建议采用“自身免疫性感觉神经性聋”这一名称。这是少数能治疗收效的感觉神经性聋中的一种,我们认为应予重视。所有耳鼻咽喉科医生应注意它,认识它,而且能治疗它。下面通过一例病案报告来说明这类病的特点,这是观察和治疗十年以上的若干病人中最典型的一例。患者男性,25岁,白人。病前完全健康。两个月前的一天清晨醒来感觉右耳堵耳鸣,家庭医生用抗生素治疗。两周后耳鼻咽喉科医生检查发  相似文献   

20.
对House耳科临床研究所1989年1月至1993年12月就诊的823例(837耳)突发性感觉神经性聋(SHL)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中14例同时发生双耳SHL和809例单耳SHL进行比较,以计算机统计处理。结果表明大多数病例为特发性,只有少数能找出病因,如自身免疫性内耳疾病(AIED)、颅内感染等。双耳SHL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3.9岁,高于单耳SHL约10岁(P<0.01),心血管系统疾病患病率为35.7%,是单耳SHL(12.7%)的3倍,提示血管性疾病是双耳SHL的病因之一。双耳SHL的抗核抗体液度阳性率为57.l%,高于单耳SHL的1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