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俞蕙  朱启镕 《肝脏》2002,7(1):30-31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的高发区 ,HBV的母婴传播是形成HBV慢性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对新生儿实施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是消除乙型肝炎的关键措施 ,HBV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是评价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效果的重要指标。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自上市使用以来 ,其免疫效果以及安全性已得到肯定[1,2 ] 。但不同剂量的免疫效果有无差异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旨在研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 )联合5 μg或 10 μg的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对HBV母婴传播阻断的效果有无不同。材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1996年 10月至 1999年…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变异株感染临床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在我国是感染HBV的主要途径。围产期或幼龄期感染后90%以上将发展成HBV慢性携带者。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但对于HBV慢性携带者母亲的婴儿尽管接受主动免疫或被动-主动联合免疫,仍有5%~15%免疫失败。1990年Carman等[1]首先报道疫苗诱导的HBV变异株,HBVS区“a”决定簇145位甘氨酸被精氨酸取代而使变异株不能被抗HBs中和[1]。以后发现其他与乙肝疫苗免疫失败有关的“a”决定簇变异,位于144、129、126等氨基酸残基[24]。我们分析了106例免疫失败儿童中S区…  相似文献   

3.
乙肝病毒宫内感染及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乙肝病毒垂直传播是指HBV在亲子代之间的传播方式,包括母婴传播和遗传传递。1.乙肝病毒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指患乙肝或者携带HBsAg的母亲于产前(宫内)、产程中(产道内)或产后不久将HBV传给婴儿,并引起婴儿HBV感染的过程。母婴传播发生率高低可能与两种因素有关:母体血液中HBsAg滴度的高低和母体血液中是否含有HBe抗原(HBeAg)。唐氏[1]采用血清学、免疫组织化学和核酸分子杂交方法研究35例HBsAg阳性孕妇引产胎儿,结果从胎心血中检测到HBsAg和抗-HBcIgM,从胎肝组织查出HBcAg和H…  相似文献   

4.
李文凡  姜瑞  卫峥  李莹 《肝脏》2006,11(2):106-107
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新生儿进行双重免疫虽能明显降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但仍有20%~30%的新生儿免疫失败,这与宫内感染有关[1].我们近年来对部分慢性HBV感染孕妇使用拉米夫定进行阻断,并对在母婴垂直传播阻断中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了观察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8,自引:1,他引:68  
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约有30%~50%是通过母婴传播形成的。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是预防慢性HBV感染及相关肝细胞肝癌的有效手段[1],但现行的免疫措施用于阻断HBV母婴传播时,仍有免疫失败发生。研究接种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相关因素及机制进而制定相应对策是根除HBV流行的关键。一、现行不同免疫策略的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目前我国主要使用基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每次5μg,按0、第1月、第6月  相似文献   

6.
宫内HBV感染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小儿的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为了探讨宫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接种乙型肝炎(HB)疫苗失败的原因,采用体外淋巴细胞培养方法对42例宫内HBV感染接种HBV疫苗小儿进行了非特异性及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的检测,同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其中32例进行外周血T淋业群的测定。结果非特异性及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宫内HBV感染接种HBV疫苗无反应组SI值均低于有反应组及正常免疫儿童,CD^+4/CD^+8值在宫内HBV感染接种H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小儿S基因变异及临床特点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与方法 为了解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小儿中乙型肝炎病毒(HBV)S区基因变异及致病特点,应用核苷酸序列分析检测27例免疫失败小儿血清HBVS区基因序列,结果 27例中14例有核苷酸改变,13例有氨基酸改变,其中12例氨基酸改变位于“a”决定簇,这12例中11例出现反复肝细胞损害,而另13例无核苷酸变异者仅6例存在肝细胞损害,二者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乙肝病毒变异株感染更易导致肝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综合性预防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吴君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12):1135-1138
乙型肝炎病毒(HBV)疫苗接种实行计划免疫以来,母婴垂直传播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高危人群的性传播、医源性传播、静脉注射毒品等水平传播增多,还有农村地区HBV疫苗接种率低、接种失败、献血员漏检、HBV变异株增多,HBeAg(-)慢性乙型肝炎比例增多存在HBV隐匿性感染等.因此,需要实施多环节综合性的预防策略来有效的阻止HBV的感染.他们分别是:推行大面积的HBV免疫计划确实实施对新生儿(包括农村地区)、高危成年人群及未接种人群的HBV疫苗的接种和接种后监测管理;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被动免疫与HBV疫苗主动免疫联合阻断包括宫内感染在内的母婴垂直传播和意外暴露HBV后预防;重视对血制品、器官组织和捐献者的病毒核酸检测;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规范、医疗器械的消毒和HBV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等等.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HB)疫苗联合高效价抗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已得到充分肯定,但仍有部分免疫阻断失败,其原因至少有三种:①婴儿已发生 HBV宫内感染,造成免疫耐受状态。②早期应用 HBIg可阻断病毒血症的形成,但 HBV已存在于感染的白细胞,肝脏或其他组织中,抗 HBs降低后再形成病毒血症。③个体遗传性差异对疫苗的无反应性,以后经水平传播感染了HBV。主要原因为HBV的宫内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乙肝疫苗和乙肝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简称乙肝特免)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比较不同方法阻断效果,探索最佳乙肝母婴阻断方式。方法采取流行病学实验方法,在孕妇中筛选乙肝病毒感染者。将乙肝病毒感染母亲所生婴儿随机分组,A组母亲在孕末期使用乙肝特免,B组孕期不使用乙肝特免,两组婴儿出生后都按照国家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两组婴儿在1岁和2岁时分别检测乙肝相关标志物,2岁时检测为HBsAg阳性者,在3岁采学检测HB-sAg盒HBV DNA检测,都为阳性者判定乙肝病毒感染。结果 128名婴儿完成了实验,母亲孕末期使用乙肝特免的婴儿和没有使用的婴儿都有乙肝病毒感染,分别占3.57%(1/28)和3.00%(3/100)。接种疫苗的儿童1岁时抗体阳转率为97.66%。结论母亲孕末期使用乙肝特免和没有使用乙肝特免的婴儿感染乙肝的几率相近。孕末期注射乙肝特免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意义不大。但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218名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分成四组,分别接种10μg、20μg乙肝疫苗及20μg乙肝疫苗联合应用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1支和2支,随访至2岁时,抗HBs阳转率分别为57.9%、68.1%、75.6%和89.7%;HBsAg慢性携带率为10.5%、11.1%、2.4%和2.6%,表明采用被动——主动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乙肝流行高发区,乙肝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成为一种重要的传播途径,因此加强围产期的保健预防,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是控制乙肝流行的关键措施之一。我院建立了完善的围产期保健制度,对HBV感染孕妇进行筛查和监测,并对新生儿进行预防接种、检测和随访,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从IL-2及其受体角度探讨人感染HBV导致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机制。方法 采用体外细胞、流式细胞仪和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对22例HBV宫内感染儿童和15例正常儿童的外周血单个淋巴细胞(PBMC)在非特异性刺激(PHA)和特异性刺激(HBsAg)下的膜IL-2受体表达水平和IL-2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在HBsAg刺激情况下,HBV宫内感染儿童接种乙肝疫苗无反应组PBMC的IL-2膜受体表  相似文献   

14.
HBV基因疫苗联合抗原蛋白免疫小鼠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2,他引:7  
目的构建乙肝病毒(HBV)基因疫苗,观察其与HBV表面抗原蛋白(HBsAg)联合免疫小鼠诱导的免疫应答.方法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R31S作为HBV基因疫苗,联合应用纯HBsAg蛋白免疫Balb/c小鼠,以单用基因疫苗pCR31S或纯蛋白HBsAg免疫小鼠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血清抗HBs,另取免疫小鼠脾细胞,用3HTdR掺入法测定各组免疫小鼠的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结果2,4wk时联合免疫组抗HBs效价低于纯蛋白免疫组,高于基因疫苗免疫组;6wk后基因疫苗免疫组抗HBs效价升至最高,联合免疫组次之.3HTdR掺入法测定显示,各组免疫小鼠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差异不显著.结论乙肝病毒基因疫苗与表面抗原蛋白联合免疫无优势.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父婴传播阻断方法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父婴传播的方法。将126例父亲HBsAG、HBeAg均阳性的婴儿根据母亲抗-Gbs情况分为三个观察组,并以母亲HBsAg、HBeAg均阳性而父亲均阴性且无BHV感染史的婴儿60例做对,分别在出生后给与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接种,并于1年后分析其免疫保护率和HBV感染率。结果对照组免疫保护率(IPR)为93.33%,HBV感染率为5.0%,而观察组IPR为66.67%,HB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HBV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国内外研究证明,HBsAg、HBeAg均阳性母亲的婴儿约70 %~90 %发展为慢性HBV携带者,这部分高危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70 %~80 %能得到保护,但仍有2 0 %~30 %的新生儿得不到疫苗的有效保护而免疫失败[1] 。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在人类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本课题旨在探讨HBV母婴传播导致新生儿免疫接种失败与HLA DR区域基因的关联性,以及HLA DR控制机体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应答的机制。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1997年1月~1998年6月于山东大学…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是我国常见病及多发病 ,HBV难以清除的原因之一就是机体的免疫功能障碍。目前虽然基因重组HBV表面抗原 (HBsAg)疫苗预防HBV感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基因重组HBsAg疫苗主要诱导特异性体液免疫 ,不能刺激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近年来发现基因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 ,特别是诱导细胞免疫反应的能力优于蛋白、多肽类疫苗 ,更适应于慢性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治疗[1,2 ] 。为了探讨应用HBV基因疫苗预防HBV感染的可能性 ,我们构建了HBV全S基因和HBsAg基因疫苗 ,观察和比较…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传播中乙型肝炎病毒部分S区基因的变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以丈夫无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标志的4例女性携带者与妻子无HBV感染标志的6例男性携带者及子宫内感染HBV的胎儿为对象,研究子宫内传播中HBV S区的变异。方法 以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检测母儿,父儿所携HBV S区451-660位核苷酸序列。结果 母儿,父儿间同源性98%-100%,检出491,494,530,546,581位点变异致使113,114,126,131,143位氨基酸替代,其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临床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内感染是我国HBV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胎儿HBV感染与出生后免疫系统耐受有关。乙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HBIG)的传统免疫法不足以有效地阻断HBV的母婴传播。有研究认为,于妊娠20W给予HBIG,并加大乙型肝炎疫苗(HBVac)的剂量或增加注射次数,可有效提高HBV感染的阻断率。拉米夫定具有良好的HBV母婴传播阻断效果,但其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确定。本文综述了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一些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细胞癌研究现状(二)张育明,吴醒民,刘保池JamesW.WoodJohnC.MarshJosephR.Bertino ̄(3,5)目前各国开始做肝癌的预防工作。在HBV感染人群中推广疫苗免疫注射,以新生儿为主,如此就可阻断母婴传播,因而降低H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