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的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 - 14 0 (granulemembraneoriteub ,GMP -14 0 )、D -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 2 0名健康对照 ,2 4例活动期DLE患者及12例稳定期SLE患者血浆GMP - 14 0、D -二聚体的含量。结果 :两组SLE患者血浆GMP - 14 0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 ,稳定期的SLE患者GMP - 14 0水平与活动期无明显异 (P >0 .0 5 )。活动期SLE患者的D -二聚体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稳定期SLE患者组 (P <0 .0 1) ,稳定期SLE与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SLE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高凝状态及纤溶改变。监测血浆GMP - 14 0、D -二聚体水平有助于SLE患者血检前状态的早期诊断、病情活动性及指导治疗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plasma thrombomodulin,PTM)水平变化特点,探讨检测患者PTM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了27例SLE、33例RA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PTM水平。结果 SLE、RA患者PTM水平变化特点:①SLE、RA患者PT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SLE有尿蛋白患者PTM水平显著高于SLE无尿蛋白患者(P<0.01);③RA活动期患者PTM水平显著高于RA稳定期患者(P<0.01);④有尿蛋白/活动期患者PTM阳性串显著高于无尿蛋白/稳定期患者。结论 SLE、RA患者体内存在PTM的异常表达,与患者病情正相关,PTM可能是SLE并发尿蛋白/RA活动的早期预测指标。检测SLE、RA患者PTM水平可判断内皮细胞的损害及抗原递呈细胞活化状态,是SLE、RA患者的病情判定及疗效观察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LE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与25-羟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性及分析部分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SLE患者共100例(其中活动期组70例,稳定期组30例),另选取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研究对象的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25-羟维生素D、补体、免疫球蛋白、血沉及血常规等项目水平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 SLE活动期组及稳定期组患者的CD3+T细胞及CD8+Ts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两组的Th/Ts比值、NK细胞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LE活动期组CD4+Th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另外其25(OH)D水平明显低于SLE稳定期组及对照组(P0.05)。SLE活动期及稳定期两组患者的C3及C4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病例组的ES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SLE活动期组的IgM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活动期组的RBC、HGB、PLT及LYM%的水平较其他两组均明显减低,而NEUT%的水平则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稳定期组的RBC、NEUT%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该组的LYM%的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K细胞与CD4+Th细胞、25(OH)D、C3、IgA和IgG呈正相关,与CD8+Ts细胞呈负相关(P0.05)。25(OH)D与CD4+Th细胞、Th/Ts比值、C3、IgA、IgG、RBC、HGB和PLT呈正相关,与ESR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3+T细胞、CD8+Ts细胞及ESR是SLE患者的危险因素,而25(OH)D、NK细胞、C3、HGB及PLT为保护因素。结论 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与25(OH)D等异常与SLE患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补体、免疫球蛋白、血沉等对SLE患者活动性具有警示的临床应用价值,检验多项目综合检测筛查危险因素对SLE的诊疗及改善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孔竹青 《河北医学》2016,(12):2000-2002
目的::观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50例ACI患者视为观察组,另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金标法测定观察组入院时(急性期)、治疗1~2周(稳定期)、治疗2周后(恢复期)和对照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观察组并于治疗4周后以改良Rankin量表( mRS)评价患者预后,比较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急性期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稳定期和恢复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稳定期高于恢复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大梗死灶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中梗死灶和小梗死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梗死灶高于小梗死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预后不良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ACI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正常人群,且会随着治疗的有效进行而逐渐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低的患者普遍预后良好,提示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作为判定ACI患者病情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T淋巴细胞亚群及α干扰素(IFN-α)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SLE 80例(SLE组)分为缓解期40例(缓解期组)、活动期40例(活动期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血浆中25 (OH)D、IFN-α水平;流式细胞术(FCM)测定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 (1)SLE组外周血25(OH)D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组外周血25(OH)D水平低于缓解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 SLE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Th淋巴细胞及Th/Ts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活动期组患者低于缓解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LE组与健康对照组两组间Ts细胞计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SLE组外周血IFN-α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组高于缓解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SLE组外周血25(OH)D、T细胞、Th细胞计数及Th/Ts及IFN-仅水平均与病情活动度具有相关性(P<0.05);(5)SLE组外周血25(OH)D与T细胞、Th细胞计数、Th/Ts计数比值呈正相关,与IFN-α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 在SLE患者体内,维生素D水平与T淋巴细胞亚群及IFN-α水平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推测维生素D可能通过调控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平衡以及IFN-α水平引发机体的免疫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别测定活动期和稳定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IgE含量,以及与SLE疾病活动性相关的各项血清学指标(抗ds-DNA抗体,补体C3、补体C4),了解IgE与SLE病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70例活动期和127例稳定期SLE患者血清IgE浓度,并与28例体检健康者血清IgE水平比较;同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这些血清抗ds-DNA抗体水平;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这些血清中补体C3、C4含量.结果SLE活动期患者、SLE稳定期患者以及对照组血清IgE水平分别为241.10±201.40 IU/ml、132.99±59.12 IU/ml和62.30±37.15 IU/ml.SLE活动期患者血清IgE水平高于SLE稳定期和对照组,P值均小于0.01;SLE稳定期患者血清IgE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活动期SLE患者血清IgE水平与抗ds-DNA、补体C3、C4含量具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38、-0.877、-0.812.结论血清IgE浓度增高与SLE疾病活动性相关,血清IgE水平检测,可作为临床SLE疾病的一个实验室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浆血栓前体蛋白(TpP)、蛋白S(PS)、和D-二聚体(D-D)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9例SLE活动期患者及25名健康体检者血浆TpP,凝固法检测PS,免疫比浊法检测D-D,并分析29例活动期患者和17例稳定期患者三项指标的变化关系。结果SLE患者TpP为8.36±6.01μg/ml,D-D 为1.65±0.74μg/ml,分别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TpP(2.05±0.48μg/ml)和D-D(0.39±0.16μg/ml)(P<0.05);而PS为36.0±17.8%。显著低于对上组的92.0±21.9%,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发现,治疗前活动期TpP(8.36±6.01μg/ml) 与稳定期TpP(3.01±2.4μg/ml)患者相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资料显示,TpP、PS和D-D可能与SLE的发病相关,并对监测SLE疾病活动性,高凝,纤溶状态以及疾病的进程和改善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红细胞1型补体受体(CR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0例SLE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红细胞CR1表达的水平,并对SLE患者病情活动程度行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积分,分为活动期组与稳定期组,同时将活动期组红细胞CR1表达与稳定期组相比较;并分析SLE活动度指标与CR1表达的相关性。结果①SLE患者组红细胞CR1表达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SLE患者活动期组红细胞CR1表达明显低于稳定期组,两组间CR1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SLE患者SLEDAI积分与CR1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971,P<0.01)。结论 SLE患者红细胞CR1表达的变化与疾病活动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以作为评判SLE病情活动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SLE患者血浆中神经肽Y、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血浆中神经肽Y、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及酶法对 30例女性SLE患者及 2 0例正常对照血浆中神经肽Y、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 ]SLE患者血浆中神经肽Y (90 .5 1± 38.2 0 )ng/L、内皮素 (79.4 3± 2 0 .2 6 ) μmol/L及一氧化氮 (78.31± 1 2 .92 )ng/L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病情活动期SLE患者神经肽Y(1 1 4 .0 2± 33.2 6 )ng/L、内皮素 (98.6 1±1 9.5 2 ) μmol/L水平高于病情非活动期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结论 ]女性SLE患者血浆中神经肽Y、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水平的变化可能与SLE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总IgE含量变化与病患活动度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微粒子捕捉酶免疫分析 (MicroparticleEnzymeImmunoassay ,MEIA)测定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稳定期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总IgE含量。结果 :6 0例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人血清总IgE含量较稳定期和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1。结论 :血清总IgE测定可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有意义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其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检测86例SLE患者(活动期组47例,稳定期组39例)与6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86例SLE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率为44.2%(38/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6/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活动期组患者的血清FT3、FT4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SLE稳定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LE稳定期组的血清FT3、FT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组的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SLE损伤指数(SLICC/ACRD I)均显著高于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组(P<0.05)。结论 SLE患者可以合并甲状腺功能受损,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与病情活动及脏器损害有关,对疾病评价、治疗及预后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树突状细胞(PDC)和髓样树突状细胞的(MDC)的比例以及细胞因子干扰素α(IFN-α)、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38例SLE患者(SLE组)、15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DC、MDC占淋巴细胞的比例,ELISA法检测外周血IFN-α、IL-6、TNF-α水平。结果①SLE组外周血PDC、MDC比例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②疾病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PDC比例显著低于稳定期患者;SLE蛋白尿组外周血PDC比例显著低于非蛋白尿组患者;抗ds-DNA阳性组SLE患者外周血PDC比例显著低于抗ds-DNA阴性组。③PDC比例与血沉、SLE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呈负相关,与C3呈正相关。④SLE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FN-α、TNF-α、IL-6水平均增高。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PDC、MDC比例显著降低,且PDC水平与SLE疾病活动及狼疮肾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亚群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70例SLE患者(其中活动期38例,非活动期32例)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CD3+/CD4+、CD3+/CD8+、CD3+/CD19+、NK(CD3+/CD16++CD56+)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活动期SLE患者CD4+、NK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P<0.05),CD8+、B(CD19+)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P<0.05),CD4+/CD8+比值显著降低(P<0.01).SLE患者活动期与非活动期比较,CD4+细胞数低于稳定期,CD8+细胞数明显高于稳定期.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细胞数的变化与疾病的病程和临床表现相关联.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与预后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血浆D -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 (ACI)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和预后关系。方法 采用Latex半定量法动态检测 93例患者及 2 0名正常对照者血浆D 二聚体变化 ,分析其与梗死面积大小 ,病情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ACI患者血浆D 二聚体水平与病情及预后关系密切 ,其中大梗死组血浆D 二聚体升高水平高 ,持续时间长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 ,预后越差 ,与中、小梗死组比较 ,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ACI患者血浆D 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D 二聚体越高 ,持续时间越长 ,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凋亡相关基因程序化细胞死亡因子5(PDCD5)mRNA 表达变化,从而探讨PDCD5基因与SLE发生与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逆转录PCR(RT-PCR)半定量检测67例SLE患者和50例健康者PBMC中PDCD5 mRNA的表达.结果 SLE活动期患者PDCD5 mRNA 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健康者(P=0.00);SLE活动期患者PDCD5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和健康者(P<0.01),稳定期患者PDCD5 mRNA比健康者也明显升高(P<0.01).SLE活动期患者PBMC中PDCD5的表达与反应SLE疾病活动的指标如SLEDAI、补体C3、抗ds-DNA抗体等呈显著相关(P<0.05).狼疮性肾炎患者和非狼疮性肾炎患者PDCD5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E患者PBMC中PDCD5表达上调,且与SLE疾病活动相关,提示PDCD5通过增加表达量而导致异常淋巴细胞凋亡,参与SLE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树突状细胞(PDC)和髓样树突状细胞的(MDC)的比例以及细胞因子干扰素α(IFN-α)、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38例SLE患者(SLE组)、15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DC、MDC占淋巴细胞的比例,ELISA法检测外周血IFN-α、IL-6、TNF-α水平.结果 ① SLE组外周血PDC、MDC比例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②疾病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PDC比例显著低于稳定期患者;SLE蛋白尿组外周血PDC比例显著低于非蛋白尿组患者;抗ds-DNA 阳性组SLE患者外周血PDC比例显著低于抗ds-DNA阴性组.③ PDC比例与血沉、SLE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呈负相关,与C3呈正相关.④ SLE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FN-α、TNF-α、IL-6水平均增高.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PDC、MDC比例显著降低,且PDC水平与SLE疾病活动及狼疮肾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IL)-35水平,探讨其在SLE患者血浆中的变化及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SLE患者及15名健康体检者血浆IL-35水平,比较其在各组中的差异及其与SLE患者部分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两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与临床资料的相关分析采用非参数的spearmen的相关分析.结果活动期SLE患者血浆IL-35水平(10.7±3.9)pg/ml低于健康对照组(55.2±15.6)pg/ml (P<0.01)及SLE稳定组(25.3±8.1)pg/ml (P<0.05),稳定组亦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SLE患者血浆IL-35水平与抗核抗体(ANA)、抗dsDNA、红细胞沉降率(ESR)、24h尿蛋白定量、SLE活动指数(SLEDAI)呈负相关,与补体(C)3呈正相关.结论 SLE患者血浆IL-35水平降低,与疾病活动性相关,提示IL-35在SLE的进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并可作为反映SLE活动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浆NO及D 二聚体含量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危险分层及靶器官损害的关系及依那普利和特拉唑嗪对其的影响。方法 :5 5例 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接受依那普利和特拉唑嗪治疗 8周 ;治疗前后检测血浆NO和D 二聚体含量。结果 :高血压患者血浆NO低于正常对照组 (P<0 .0 0 1) ;D 二聚体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血浆NO和D 二聚体含量与血压级别、危险分层、靶器官受损有关。依那普利和特拉唑嗪均能有效降压 ,同时可使血浆NO增高 (P <0 .0 0 1) ,D 二聚体含量下降 (P <0 .0 1)。结论 :高血压患者早期血浆NO降低、D 二聚体含量增高 ,即存在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微血栓形成。依那普利和特拉唑嗪可通过促进NO合成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及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19.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泌乳素与性激素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血清泌乳素 (PRL)与性激素在SLE的发病中的作用及检测意义。方法 采用RIA法检测 39例SLE患者及 12例正常对照者血清PRL、雌二醇 (E2 )、睾酮 (T)、游离睾酮 (FT)及孕酮 (Pr)水平。结果 SLE患者血清PRL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1) ,活动期患者PRL增高更显著 (P <0 .0 0 1)。血清E2水平仅活动期较对照组升高 (P <0 .0 5 )。血清T、FT、Pr水平均降低 (P <0 .0 5 ) ,活动期降低更为显著(P <0 .0 1)。未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SLE患者血清T、F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5 )。结论 性激素异常在SLE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PRL可作为判定SLE疾病活动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血浆IL - 6、IL - 8的改变并探讨其关系。方法 :81例SLE患者分别予以狼疮活动积分 ,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随机选取 30例健康人作对照。选用C3bRR及ICR作为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指标 ,同时检测血浆中IL - 6、IL - 8的含量。结果 :SLE患者C3bRR率与健康人比较显著降低 (P <0 .0 1 ) ,SLE患者血浆IL - 6、IL - 8水平和ICR率与健康人比较显著升高 (P <0 .0 1 )。C3bRR率与血浆IL - 6、IL - 8水平呈显著负相关 (P <0 .0 1 )。SLE患者活动期C3bRR率较缓解期显著降低 ,而活动期ICR率、血浆IL - 6、IL - 8水平较缓解期显著升高 (P <0 .0 1 )。结论 :SLE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可以作为判断狼疮活动的指标之一 ;红细胞可以通过其表面的免疫物质调节血浆中炎症介质的浓度从而缓冲炎症的发展 ;SLE患者血浆IL - 6、IL - 8水平的变化有助于监测狼疮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