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右半结肠癌行腹腔镜完整系膜切除(LCME)的外科平面构成和手术路径,并评估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顺德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行LCME的44例右半结肠癌病人临床资料,术中观察右半结肠癌LCME外科平面位置、构成和毗邻关系,总结手术路径,分析手术安全性及可行性。结果 44例病人均未发生肠系膜上静脉、十二指肠、输尿管、生殖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中出血量(73.0±32.3)mL,手术时间(200.0±33.3)min,清扫淋巴结(22.0±9.7)枚,术后首次排气时间(74.0±19.9)h,术后住院时间(10.0±2.2)d;术后无吻合口漏、腹腔脓肿发生。随访6~4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仅2例术后出现远处转移。结论 按照基于3个外科平面(即升结肠系膜后叶-肾前筋膜间隙、升结肠系膜后叶-胰头十二指肠筋膜前叶间隙、右半横结肠系膜后叶-右侧胃背系膜间隙)的手术路径进行右半结肠癌LCME,可安全有效地达到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探讨右半结肠癌腹腔镜完整系膜切除(LCME)的外科平面构成和手术路径,分析其手术效果。以2013年5月—2014年10月治疗的8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传统结肠癌根治术,观察组给予基于3个外科平面(升结肠系膜后叶-肾前筋膜间隙、升结肠系膜后叶-胰头十二指肠筋膜前叶间隙、右半横结肠系膜后叶-右侧胃背系膜间隙)的手术路径行右半结肠癌LCME。观察两组围手术期一般情况、淋巴结清除数目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淋巴结清除数目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的CEA、CA199和CA125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年上述指标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观察组术后1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切口感染、肠梗阻、吻合口瘘和术后1年总体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升结肠系膜后叶-肾前筋膜间隙、升结肠系膜后叶-胰头十二指肠筋膜前叶间隙、右半横结肠系膜后叶-右侧胃背系膜间隙3个手术平面的手术路径对右半结肠癌有较好的手术效果,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LRC)相关筋膜和间隙的局部解剖学特点。方法对7具尸体和49例接受LRC的患者进行解剖学观察:比较腹部健康者和结肠癌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在升结肠系膜和肾前筋膜之间存在各向交通的右结肠后间隙:其前、后、中线侧、外侧、头侧和尾侧边界分别为升结肠系膜、各向延续的肾前筋膜、肠系膜上静脉、右结肠旁沟腹膜反折、十二指肠水平部下缘和肠系膜根下缘。在横结肠系膜和胰十二指肠之间.存在横结肠后间隙.其头侧以横结肠系膜根为界。在横结肠系膜和大网膜之间,存在胃结肠系膜间间隙。在CT影像上。正常肾前筋膜是与腹横筋膜相延续的等密度细线,右结肠后间隙无法辨认;但对于右侧结肠癌患者,肾前筋膜和右结肠后间隙可能受侵犯而较易辨认。结论右结肠后间隙和横结肠后间隙对于LRC是天然外科间隙.‘肾前筋膜是天然外科平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以三平面方式应用腹腔镜辅助下右半结肠根治术的可行性.方法2014年11月~2018年6月收治的右半结肠癌病人4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研究组20例,应用三平面方式实施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以结肠上区为第一平面,以十二指肠外侧、结肠后叶筋膜间隙为第二平面,以胰十二指肠前间隙为第三平面.对照组24例,采用传...  相似文献   

5.
3D腹腔镜在临床的应用是工业与医学结合的产物,改变了外科医生对原有解剖结构的认识,使得曾今无法辨识的亚微结构真实而又立体地呈现在眼前。3D腹腔镜所具有的三维立体空间感,可以帮助外科医生在手术当中很容易地找寻到正确的解剖层面和筋膜间隙。3D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CME)过程中,利用3D腹腔镜视野的纵深感和对亚微结构的真实呈现,沿着右侧Toldt筋膜与泌尿生殖筋膜之间的筋膜间隙拓展升结肠后间隙及横结肠后间隙,辨识胰十二指肠前筋膜、Treitz筋膜及Fredet筋膜,确保右半结肠脏层系膜和背侧的泌尿生殖筋膜的完整性,最终实现整块移除右半结肠及其系膜,完成右半结肠全系膜切除术。此外,3D腹腔镜呈现出立体的三维空间,可以清晰地显露外科干,并对血管根部淋巴结进行立体清扫,以实现D3根治术。完美的CME+D3根治术可以改善进展期右半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并降低局部复发率。手术视野的良好显露和对筋膜层面的正确辨识,是实现右半结肠癌CME+D3根治术的关键,而3D腹腔镜在右半结肠癌CME+D3根治术中恰恰扮演了"导演"的角色,指引"一号主角"即主刀医生进入到神圣外科层面(surgical plane),保证了右半结肠癌CME+D3手术的安全性和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以回结肠血管为标记右下入路法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对28例结肠癌行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术中采用以回结肠血管为标记右下入路法,即先以回结肠血管为标记,建立融合筋膜间隙(Toldt’s间隙)外科平面,再以肠系膜上静脉为标记,建立胰腺十二指肠前筋膜间隙外科平面的手术入路与手术路径进行手术。结果 28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术中未发生肠系膜上静脉、十二指肠、输尿管、生殖血管损伤等手术并发症。术中出血量(89±17)ml,手术时间(158±21)min,清扫淋巴结(19.6±1.8)枚,术后排气时间(64.4±10.2)h,术后住院时间(8.9±1.7)d。术后无切口感染、吻合口漏、腹腔脓肿等并发症。28例随访6~30个月,平均17.2月,均未发现吻合口复发、穿刺孔或小辅助切口种植转移、远处转移等。结论以回结肠血管为标记右下入路法能快速准确地进入Toldt’s间隙和胰腺十二指肠前筋膜间隙,减少肠系膜上静脉损伤机会,既能保证肿瘤的根治性,又能保证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3D高清腹腔镜由于具有立体成像、空间定位和纵深知觉,为膜解剖时代结直肠癌精准手术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3D腹腔镜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于膜解剖的立体辨识、淋巴结清扫、对血管解剖的空间定位、腔镜缝合等精细操作方面。尤其适合于肥胖患者的高难度手术。3D腹腔镜可能有助于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膜解剖的辨识,包括:上界为横结肠后胰颈前间隙、胃与横结肠系膜间隙;下界为小肠升结肠间隙;内侧界为肠系膜上动脉(SMA)左缘;后界(膜床)为升结肠后间隙、横结肠后胰十二指肠前间隙。未来3D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可能需要通过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建立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相信随着技术的革新,结合特殊示踪成像、增强现实进行手术规划和导航,3D腹腔镜必将继续推动膜解剖理念的发展和微创外科的技术进步,使广大患者真正获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中间入路法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手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55例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以回结肠血管为起始入路标志,以肠系膜上静脉为解剖学标志,建立正确的外科平面进行系膜血管的解剖及淋巴结清扫。结果:5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1.82%)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平均(113.5±13.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75.2±16.5)ml,切除标本长度平均(15.4±5.26)cm,淋巴结清扫数量平均(16±3)枚,术后排气时间平均(3.5±1.8)d,恢复流质饮食时间平均(3.2±0.85)d,平均住院(9.75±1.5)d。术中无肠系膜上静脉、十二指肠、输尿管、生殖血管损伤,术后无切口感染、吻合口漏、腹腔脓肿等并发症发生。55例患者随访10~40个月,平均(25.5±2.3)个月,未发现吻合口复发、穿刺孔或辅助切口种植转移、远处转移等。结论:以回结肠血管为标志的中间入路法能快速准确地进入Toldt间隙及胰腺十二指肠前筋膜间隙,既能保证肿瘤的根治性,又能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腹腔镜右半结肠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更容易操作、更加优化的操作流程,并探讨其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本优化流程手术治疗的46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20例,平均(63.9±11.6)岁,BMI平均(24.7±2.7)。7例合并心血管疾病,3例合并呼吸系统疾病,3例合并糖尿病。肿瘤长径平均(4.6±2.3)cm。1例患者肿瘤为高分化腺癌,20例为中分化腺癌,18例为低分化腺癌,7例为其他类型。其中T_2期23例,T_3期19例,T_(4a)期4例。术中沿升结肠系膜后叶固有筋膜游离并扩展平面,顺时针游离右半结肠。结果:46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24.4±27.8)min,出血量平均(61.7±38.7)ml,清扫淋巴结数量平均(27.2±9.0)枚,术后排气时间平均(3.4±0.8)d。无术后肠梗阻、腹腔出血、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及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右半结肠CME优化的操作流程是安全、可行的,同时降低了手术难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LCME)与开腹全结肠系膜切除术(OCME)在治疗右半结肠癌上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同期右半结肠癌患者共75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LCME组36例,OCME组39例,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术中术后指标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和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CME组术后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显著低于OCME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LCME在治疗右半结肠癌上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更加安全有效,是治疗右半结肠癌首选的术式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县级医院复制基于膜解剖右半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8例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手术(基于膜解剖术式)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量、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结果:28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35~246 min,平均(182.2±41.3)min;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根治结肠癌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对2000年9月至2003年10月我科为41例右半结肠癌病人所行的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进行随访,以研究其手术安全性、术后恢复情况及肿瘤的根治性效果。结果:无术中严重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病例,2例(4.9%)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为(152.65±28.29)min、术中出血平均(112.94±96.36)ml。病人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住院天数分别为(2.24±0.56)、(3.94±1.64)、(13.94±6.5)d。清扫淋巴结总数(11.24±8.02)枚[结肠上旁淋巴结(6.82±4.72)枚,系膜间淋巴结(2.59±2.43)枚,血管根部淋巴结(1.82±2.53)枚],手术切除标本长度(20.88±5.28)cm;除2例肺部感染、1例术后肠梗阻外余病人未见术后并发症;所有病人均获随访(12~46)个月,平均(29.15±7.95)个月,2例(4.9%)局部复发,3例(7.3%)发生肝转移,短期(46个月)累计生存率为74.50%。结论: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是安全有效的,符合肿瘤根治原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LCME)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疗效及中期生存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94例右半结肠癌CME手术的临床资料,根据选取术式不同分为LCME组(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术,50例)和OCME组(开腹全结肠系膜切除术,44例)。采用统计软件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围术期指标和免疫学指标采用( ±s)表示,行独立t检验;并发症等行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预后生存分析,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LCME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胃肠道恢复蠕动时间、止痛泵点滴时间和住院时长等方面优于OCME组(P<0.05);(2)LCME组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优于OCME组(P<0.05);(3)生存分析显示,术后3年两组患者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在生存质量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结论LCME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区域血管的应用解剖、相关系膜及系膜间隙的解剖学特点,观察胰十二指肠区域解剖标志及安全外科平面,为临床上开展胰头及十二指肠、胆总管末端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7具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的十二指肠、胰腺周围供血血管及胆总管下段作了解剖学观察,对横结肠系膜构成的网膜囊及胰腺周围胚胎时期形成的潜在的筋膜间隙和解剖层次标志进行观察描述。结果准确定位胃左动脉和肝总动脉,由胰腺前筋膜形成的肝胰襞及胃胰襞是一个很好的标志。当进行胰腺游离及后方淋巴结清扫时,在胰腺后筋膜及肾前筋膜间有一无血管平面可以应用。肾前筋膜是避免损伤腹膜后血管、肾上腺的安全界面,为避免腹膜后血管及肾上腺的损伤,肾前筋膜应作为安全分离平面的后界。胰十二指肠前后动脉弓及分支主要供应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的血运,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时应注意保护胰十二指肠前后动脉弓。结论充分理解胚胎发育过程胰腺周围筋膜及筋膜间隙的形成,对于手术中正确理解、辨识解剖平面非常重要,沿着筋膜间隙的操作可避免出血及副损伤,也是肿瘤外科根治性切除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在中间入路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我院胃肠肿瘤外科完整结肠系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患者42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开腹手术20例,腹腔镜手术22例.结果 42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46.43±30.73)min(90~24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52.86±38.97)ml(100~30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1.5±2.45)d(6~16d),无严重并发症,无住院期间死亡病例.中位淋巴结清扫数17.5枚(12~50枚),淋巴结阳性率11.43%,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1~28个月),肿瘤复发率为2.38%.结论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在中间入路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虽然微创理念下进行肿瘤根治及功能保护已成结直肠外科领域的共识, 但临床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也存在不少争议, 其中包括腹腔脏器胚胎发育及膜解剖概念、右半结肠手术相关膜解剖原理、D3切除和内侧界定等。本文分析最近证据级别较高文献报道及笔者医院临床数据, 基于膜解剖理论指导下的腹腔镜根治性右半结肠癌切除进行再认识, 强调手术需要层面优先、血管导向及充分理解筋膜间隙, 提出手术界面在壁-肾前筋膜间隙进行解剖, 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旁1 cm切开壁腹膜筋膜, 手术应遵照规范化操作流程及严格做好质量控制。确定D3清扫范围需要建立临床、影像以及病理多种因素治疗效果评价模式, 或术中应用吲哚菁绿、纳米碳淋巴结示踪指导精准淋巴结清扫。目前仍有待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来证明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内侧界, 从而制定更加严谨的共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联合回盲部腹、背侧入路法行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为56例右半结肠癌患者行回盲部腹、背侧联合入路法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右半结肠根治术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平均(163.8±42.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13.3±21.3)mL,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平均(58.3±13.6)h,恢复流质饮食时间平均(68.5±19.6)h,术后平均住院(12.1±3.0)d,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例,淋巴瘘2例,吻合口出血1例,均保守治疗后痊愈,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病理结果:均为腺癌,清扫淋巴结数量(18.1±5.9)枚,肿瘤分期:Ⅰ期8例、Ⅱ_A期19例、Ⅱ_B期11例、Ⅲ_A期12例、Ⅲ_B期6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复发转移3例,死亡1例。结论:采用回盲部腹、背侧联合入路法行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术中更易进入右侧Toldt间隙,对血管解剖更安全,更利于初学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完整全结肠系膜切除(C M E)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统计2010年3月—2014年1月67例在C M E概念下腹腔镜组(35例)与开腹组(32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手术顺利,排除中转开腹患者。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28.0±5.4)m in、(125.5±6.6)m in;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77.8±13.9)m L、(77.1±15.4)m L;平均检出淋巴结分别为15.9枚/例、16.0枚/例;术后平均排气时间分别为(2.9±0.9)d、(2.8±0.9)d;平均住院日分别为(9.6±1.0)d、(13.6±1.3)d;术后并发症率分别为18.8%(6/32)、20.0%(7/35)。结论:全结肠系膜切除治疗右半结肠癌是安全有效的,可以达到系膜和淋巴组织切除的最大化。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相比疗效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 统计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肠外科2010年6月至2011年7月实施的36例腹腔镜辅助全右半结肠系膜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结果 3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为(134 ±22)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95±53) ml;平均检出淋巴结15.7枚/例;术后排气时间平均为(3.1±1.2)d;术后并发症率为17% (6/36),其中淋巴瘘4例,肺部感染1例,术后出血1例.结论 腹腔镜辅助完整右半结肠系膜切除治疗右半结肠癌是安全有效的,可以达到系膜和淋巴组织切除的最大化.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oduodenectomy,LPD)中相关血管及筋膜的解剖学特点,为腹腔镜下解剖定位、操作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对甲醛固定的标本原位与离体观察,同时选取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肝胆外科杨雁灵副教授1例完全LPD手术视频,对血管分布、系膜间隙位置、沟通及毗邻关系进行观察与描述。结果:胰前间隙、胰后间隙及其延伸是手术两个主要的宏观外科平面,胰腺后融合筋膜及筋膜间隙是腹腔镜下外科手术操作的天然平面,一旦偏离可导致邻近血管、脏器损伤。LPD术中沿适宜的外科平面进行游离,尤其Kocher切口手术入路的应用,充分体现了手术无损伤原则及肿瘤根治原则。供应胰十二指肠的重要血管均位于筋膜与胰腺实质间,LPD术中注意保护好胰十二指肠区域相关的血管,保留筋膜的完整性即可保护后动脉弓。探查及显露肠系膜上静脉以胃网膜右静脉作为术中标志,可更好地显露肠系膜上静脉,减少对周边组织的损伤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效率。结论:掌握LPD相关血管及筋膜的解剖学特点可为腹腔镜手术的设计与规范提供形态学依据,从而提高腹腔镜下操作的安全性及根治的彻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