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中位右室间隔起搏(RVSP)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01例行RVSP,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126例作对照。在X线指导下将室间隔分四区,分别为His束区、右室流出道间隔区、低位前间隔区和右室流入道间隔区,精确定位RVSP的主动导线在中位间隔位置。记录术中曝光时间、电极导线植入参数、心电图和术后第3,6,12个月随访资料。结果两组手术曝光时间无差异。RVSP组起搏前后的QRS波形态有稳定的特征性变化,可结合X线用于指导导线定位。RVSP组起搏后的QRS波时限明显小于RVAP组(98.19±22.30 msvs 120.80±24.14 ms,P<0.01),术中两组的心室导线的起搏阈值、电流、阻抗均存在明显差异(0.76±0.30 V vs0.39±0.10 V,0.98±0.52 mA vs 0.36±0.19 mA,690.67±141.64Ωvs 867.16±201.23Ω,P<0.01)。在随访中两组心室起搏阈值和阻抗较稳定。结论在X线指导下将室间隔分区,主动导线能精确、快捷地固定于右室中位间隔部。该部位是较理想的起搏部位,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估在接受心室起搏的患者中,应用右室间隔部起搏技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植入水火起搏器患者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4.20±12.61岁;心功能正常2例,NYHA Ⅰ级3例,Ⅱ级3例,Ⅳ级2例,因慢性心房颤动所有患者采用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模式(VVI)。术中首先将螺旋电极固定于右室心尖部(RVA),15分钟后测试起搏阈值;然后将螺旋电极移开右室心尖部,在X光影像学和心电图提示下,将螺旋电极最终固定于右室间隔部(RVS),15分钟后测试起搏阈值。结果 术中10例患者利用螺旋电极均成功进行了RVS的固定,未发生螺旋电极导线的移位、脱位或其它并发症。右室间隔部起搏阈值电压为0.73±0.36V,电流1.14±0.44mA,阻抗646.20±130.52Ω,R波振幅12.14±3.41mV。结论 对于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H间歇或缓慢心室率患者,利用螺旋电极进行右室间隔部起搏可行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术后右心室功能,并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1月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患者采用LBBaP(LBBaP组),45例患者采用RVSP(RVSP组)。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均进行二维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图像并评估右心室大小及功能参数,比较手术前后两组患者上述参数的变化。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右心室大小及功能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个月RVSP组患者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较术前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反映右心室功能的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右心室射血分数、右心室间隔纵向应变、游离壁纵向应变及三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也均较术前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个月RVSP组患者三尖瓣环e’较LBBaP组患者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然而,LBBaP组患者右心室大小及功能参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例VSD患者,膜周部缺损11例,肌部缺损1例。TIE明确VSD最大伸展径,VSD边缘距周围瓣膜(主动脉瓣、三尖瓣)根部的距离,选择合适型号的封堵器(国产双盘状封堵器),封堵器型号比VSD伸展径大1~2mm。结果:在TIE和X线引导下,12例VSD成功封堵。术后即刻穿隔血流消失,术后24h、1周及3月复查TIE显示封堵器呈“H”状夹闭VSD,  相似文献   

5.
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过去一般在X线透视下操作安置,对于不宜搬动或来不及进入导管室的患者,需紧急床旁临时起搏时,多采用气囊漂浮电极导管,但是副作用较多。本院自2006年5月至20139年10月,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对52例合并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经左、右锁骨下静脉或经右颈内静脉植入漂浮电极导管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介入治疗及中远期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TTE诊断pmVSD患者302例(男,129),年龄(19 ± 16)岁。术前TTE多切面观查缺损的大小、形态、周边结构、心腔的大小等。术中根据TTE及造影结果,选择合适的国产封堵器封堵。术后2 d、6个月、≥12月行TTE检查随访观察封堵效果。所有患者完成≥12月的随访,其中178(58.9%)例完成≥3年随访。 结果 ①术前TTE,pmVSD左室面大小(10.7 ± 4.6, 2.5~26)mm,右室面主孔大小(3.3 ± 1.5, 1.5~11)mm;检出漏斗型121(40.1%)例、囊袋多孔型134(44.3%)例、囊袋单孔型39(12.9%)例、窗型8(2.6%)例;检出右冠瓣、无冠瓣脱垂分别为17(5.6%)例、12(3.9%)例,三尖瓣腱索附着异常34(11.3%)例,其中前瓣附着点距缺损边缘无距离11例(3.6%);左房、左室明显增大116(38.4%)例;②所有患者均成功封堵,所用封堵器腰部直径(7.3 ± 3.4) mm。③随访结果:术后2 d残余分流31(10.3%)例,术后6个月减少至9(3.0%)例,术后(1~3)年有7(2.3%)例残余分流,术后≥3年有4(2.2%,n = 178)例。所有患者术后新发主动脉瓣返流11例,均为少量,中远期随访无变化;2例患者TR术后由术前少量增加为中量返流,随访1年以上无明显增加,心腔大小正常。术后第二天,93(30.7%)例患者心腔大小回缩正常,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心腔大小均回缩至正常。 结论 TTE在pmVSD的介入治疗及中远期随访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经导管pmVSD封堵术安全有效,中远期随访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正>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因其发病率及致死率较高,所以目前仍是影响健康的严重问题。以往研究表明通过超声心动图对IE的诊断及治疗都有重要的作用。但对不典型IE的诊断也存在较大难度。本文总结分析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在诊断IE赘生物方面的特点及需要弥补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扫查选择适合封堵治疗的VSD患者,然后监测导管引导Amplatzer封堵器治疗VSD的全过程,在监测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导管及封堵器的位置,配合封堵器的释放,观察封堵器是否已封堵好室间隔缺损处,周边有无残余分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3830主动固定起搏导线(美国美敦力公司)在临床心脏起搏治疗中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46例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3830组(n=23)和5076组(n=23),3830组心室使用3830导线,5076组心室使用5076导线。采用VVI或DDD起搏模式,心室导线均放置在右室间隔部,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1、3个月各项心室导线参数情况以及有无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起搏器植入手术,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3830组手术时间略长于5076组[(64.6±3.5)min vs(58.3±4.2)min,P〈0.05],但X线曝光时间无差异。与5076组相比,3830组术中及术后1、3个月的心室参数无差异。结论 3830主动固定起搏导线用于选择右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右室心尖(RVA)起搏和右室间隔(RVS)起搏对于左室收缩功能不良的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33例RVA起搏和26例RVS起搏的患者入选,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在0.36~0.50。根据影像学特点及超声心动图(UCG)检查明确RVS组心室电极位于右室间隔,测量并分析起搏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的心脏结构及双室机械收缩延迟(IVMD)、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的变化,随访记录近6年的心力衰竭再入院及心因性死亡事件。结果随访(48.9±5.6)个月,两组患者组间术后1周及6个月的Ts-SD无显著差异,但IVMD有显著差异。术后6个月RVS组LVEF略高于RVA起搏组,RVS组心脏事件及心因性死亡事件发生率低于RVA组(分别为15.4%vs 45.5%,3.8%vs 9%,P0.05),两组死亡率无差异。结论 RVS起搏可以减慢左室心功能已经受损的起搏依赖患者的心功能恶化,可能是通过改善双室收缩同步性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近4年来480例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09年10月4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手术成功率、并发症、起搏导线参数的稳定性及临床疗效观察。其中,男性306例,女性174例,平均年龄(68.9±11.5)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01例,房室传导阻滞179例,房颤并长R-R间歇(≥5s)95例,扩张性心病心力衰竭5例。双腔起搏334例,单腔起搏141例,双心室起搏(CRT)4例,双心室起搏带除颤器(CRT-D)1例。所有患者右心室起搏导线定位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或右心室中位间隔。结果: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总成功率96%(460/480),其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方法随机对照研究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ight ventf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um,RVOTS)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fight ventricul arapical,RVA)起搏心脏同步性和心功能变化,探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在主理性起搏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28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按单双数字随机分为两组,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功能正常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根据心电图PR间期时间将起搏器AV间期调整,暂时关闭AV搜索功能以保证心室起搏。所有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1、3、6个月定期随访,观察起搏参数、累积心室起搏百分比,同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RVOTS起搏组与RVA起搏组电极导线植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植入15min与植入即刻比较起搏阈值明显下降,分别为(0.76±0.21)mV和(1.13±0.25)mV(P〈0.01)。RVOTS起搏组和RVA起搏组QRS时限分别为(0.14±0.04)S、(0.16±0.03)S(P〈0.01)。随访6个月起搏参数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未出现植入并发症,随访6个月无电极导线移位、阈值增高。6个月RVOTS起搏组左心室同步指标明显优于RVA起搏组(P〈0.01)。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及舒张末内径两组比较无显著变化,左心室射血分数在RVA起搏组有所降低(P〈0.05),心脏做功指数(Tei)、RVOTS起搏组与RVA起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VA起搏组随访6个月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VA起搏导致心脏收缩不同步,损害左心室功能。RVOTS起搏保持良好心脏收缩同步性、保护左心室功能,是较好的右心室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3.
许丹  孙蕾  李诗骜  周琦 《心脏杂志》2023,35(2):146-149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造影(c-TTE)筛查卵圆孔未闭合并右向左分流(PFO-RLS)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我院神经内科因偏头疼或隐源性脑卒中就诊初步怀疑PFO患者103例,依次接受c-TTE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造影(c-TEE)检查,观察静息和Valsalva动作下,c-TTE和c-TEE检出PFO-RLS的阳性率;以c-TEE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静息和Valsalva 动作下 c-TTE对PFO-RLS诊断效能评价。 结果 静息状态下c-TTE的阳性率为38.83%,c-TEE阳性率为40.78%,Valsalva动作下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率均显著性提高(均P<0.05),分别为80.58%与82.52%,静息和Valsalva动作下,c-TTE与c-TEE两组间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对于金标准c-TEE,静息状态c-TTE对PFO-RLS的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6.82%,灵敏度为95.23%,特异度为100%,准确率为98.05%,一致性Kappa值为0.95。Valsalva动作下,c-TTE对PFO-RLS的阳性预测值为98.79%,阴性预测值为85.00%,灵敏度为96.47%,特异度为94.44%,准确率为96.11%,一致性Kappa值为0.87。 结论 对于诊断PFO-RLS患者,c-TTE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且微创、痛苦小,简单方便、易在临床推广应用,可将其作为PFO-RLS患者早期筛查手段,对准备行PFO封堵治疗的患者,进一步行c-TEE检查观察PFO解剖形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71例病窦综合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36例)和RVA起搏组(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通过超声心动图和起搏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患者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容积(LVESV和LVEDV)、左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SPWM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相关指标进行观察随访。结果术后3个月、12个月时,两组各项起搏参数均无差别。术后3个月时,HRVS起搏组的LRVPEI和SPWMD均明显小于RVA起搏组(P<0.05),两组间其他指标在基础状态超声下无显著差别,在起搏负荷超声下HRVS起搏组的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P<0.05)。术后12个月时,HRVS起搏组的LRVPEI、SPWMD和LVESV三项指标均显著小于RVA起搏组(P<0.05),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P<0.01);LVEDV小于RVA起搏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RVS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不良影响明显低于RVA起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及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对风湿性心脏病 (RHD)左心房及左心耳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同期 TTE检查的 469例和欲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闭式分离术、经 TTE检查未发现明确血栓而行 TEE检查的12 6例 RHD病人其左心房血栓 (LAT)及左心耳血栓 (L AAT)的检出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TTE:469例检出血栓者 2 1例。血栓位于左心房内 10例 ,左心房与左心耳并存者 7例 ,单纯左心耳部 4例。 TEE:12 6例中检出血栓者 3 2例 ,其中左心耳部血栓 2 4例 ,与左心房并存者 6例 ,单纯左心房内 1例。结论  TEE对 L AAT的检出率显著高于 TTE,特别是对左心耳内及左心房周边的小血栓、新鲜血栓及血栓形成前状态优甚于 TTE。心房颤动可促成血栓的形成。对伴有心房颤动的 RHD患者用 TEE检查对 L AT及 L AAT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POTTE)与术中体外循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IOTEE)对二尖瓣反流(MR)分级的对比,评价2种检查结果有无差异、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研究200例MR手术患者,对比POTTE与IOTEE的MR分级诊断。结果:2者结果一致者143例(占71.5%,Kappa=0.56,r=0.71,P<0.01)。与POTTE相比,IOTEE分级加重者19例(9.5%),多见于瓣膜器质性损害和偏心性反流;IOTEE分级减轻者38例(19%),多见于功能性相对关闭不全和中心性反流。在无~微量及严重MR者,2种检查结果较一致;而在少、中量MR,2者差异较大。IOTEE时有外科意义(中~严重)MR由132例(66%)减至111例(56%),有减轻MR分级倾向。与术前相比,麻醉后患者循环改变明显(P<0.01)。结论:多数MR患者,POTTE与IOTEE分级诊断结果一致,但这2种检查不能相互替代。POTTE分级结果更能反映生理负荷下MR严重程度。IOTEE有确诊作用,但分级MR时需参考术前循环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UCSS)的超声心动图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为UCSS的18例患者的资料。可疑UCSS时结合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经胸超声心动图不同切面(心尖或胸骨旁短轴四腔心切面、右心室流入道切面、剑突下双心房切面)的超声表现,并对其分型。结果:经胸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12例,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结合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17例,超声诊断符合率94.4%(17/18)。18例患者中,Ⅰ型2例,Ⅱ型11例,Ⅲ型5例(术前超声诊断4例,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发现1例)。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3个切面均可显示Ⅰ型患者;心尖或胸骨旁短轴四腔心切面显示Ⅱ型9例,Ⅲ型4例;右心室流入道切面显示Ⅱ型5例,Ⅲ型4例;剑突下双心房切面显示Ⅱ型10例,Ⅲ型4例。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结合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利于术前明确诊断UCSS,减少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根据三维超声心动图精确定位的起搏心电图特点来评价起搏电极导线位于右心室流出道的位置.方法 40例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植入术中经二维X线影像定位示心室起搏电极导线位于右心室流出道高位间隔部,植入术后行心脏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评价心室电极导线位于右心室流出道的精确位置,并分析起搏电极导线位于不同部位的体表起搏心电图特点.结果 三维超声心动图示起搏电极导线位于高位间隔者23例(57.5%),低位间隔者6例(15.0%),游离壁者11例(27.5%).与游离壁相比,起搏电极导线位于高位间隔时,其下壁导联起搏心电图的R波振幅高[(1.28±0.18)mV vs(0.88±0.18)mV,P<0.001]、QRS时限短[(132.5±8.3)ms vs(155.3±6.9)ms,P<0.001]、顿挫少(21.7% vs 90.9%,P<0.001),胸前导联R/S移行早(大于V4,24%vs 81%,P<0.05);起搏电极导线位于低位间隔时,其R波振幅也较高[(1.43±0.13)mV vs(0.88±0.18)mV,P<0.001]、时限也较短[(143.5±4.3)ms vs(155.3±6.9)ms,P=0.004],胸前导联R/S移行早(大于V4,24%vs 81%,P<0.05).而高位间隔与低位间隔相比,高位间隔QRS波时限更短[(132.5±8.3)ms vs(143.5±4.3)瑚,P=0.003].另外,当起搏电极导线位于后间隔时,Ⅰ导联上的QRS波以正向波为主,位于前间隔时则以负向波为主.结论 三维超声心动图有利于心室起搏电极导线在右心室流出道的精确定位;不同部位起搏的心电图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有利于植入术中起搏电极导线在右心室流出道的定位,当起搏电极导线位于后间隔时,其起搏心电图Ⅰ导联为正向波,前间隔时为负向波.  相似文献   

19.
正1 病例资料患者,男,21岁,发现心动过缓4年,病程中反复出现活动后心悸,多次心电图提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异搏。根据2016ESC指南建议,该患者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断明确,且无可逆病因,起搏器植入指征明确。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内径38 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3 mm,室间隔厚度10 mm,左室射血分数(LVEF)62%,三尖瓣少量反流。予以DDD起搏器植入。起搏器植入过程中主要依靠术者经验、X线及腔内心电图粗略定位。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TTDE)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及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择疑诊为冠脉疾病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20例,行TTDE检查,观察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计算其检出率。并以冠脉造影结果为标准,回顾性分析不同狭窄组间血流动力学参数有无差异。结果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未完全闭塞者红色前向血流的检出率分别为98.00%和66.04%,完全闭塞者蓝色逆向血流检出率分别为70.00%和71.43%。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组间舒张期峰值流速、舒张期平均血流速度、舒张期速度时间积分、舒张期的加速度与减速度、舒张期与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TDE可评价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血流。静息状态下冠状动脉狭窄处舒张期血流参数有显著变化,对诊断冠脉狭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