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肠道微生物群与艾滋病疾病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抗病毒治疗能够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即便在抗病毒治疗成功抑制病毒血症的情况下,肠道的免疫失调和其引发的结构性损伤引起了微生物易位,使机体产生免疫激活并形成相关炎症,导致艾滋病的疾病进展。肠道微生物群对于保持肠道黏膜屏障的功能、调节固有免疫、获得性免疫以及保持肠道的平衡状态都非常重要。因此,探讨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与艾滋病疾病进展的关系,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着重探讨肠道微生物群与艾滋病的疾病进展相关的各项研究以及应用于艾滋病治疗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思密达的临床新用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密达是一种硅铝酸盐,其主要成分为八面体蒙脱石微粒,其粉末粒度达1~3μm,对消化道黏膜具有很强的覆盖能力,并能维持6h之久,是目前临床肠道疾病的常用药。因其来源于纯天然矿物,安全性高、副作用轻,在肠道疾病治疗中倍受推崇。近年来,随着临床药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思密达对其他疾病亦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定植及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厌氧菌双歧杆菌,需氧菌肠杆菌为代表对46例足月新生儿、15例早产儿出生后肠道细菌的定植进行了详细观察,并对早产儿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发现,首先肠道定植细菌是肠杆菌,后为双歧杆菌。分娩方式、喂养方式、早产、温箱护理和应用抗生素可影响肠菌群的定植,而且剖宫产儿、早产儿肠道双歧杆菌开始定植及达优势化时间均较晚,其研究结果为指导临床治疗、护理和婴幼儿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克罗恩病是一种与自身免疫相关的消化系统炎症性肠道疾病,又称局限性回肠炎、局限性肠炎。其临床表现和并发症为发热、腹痛、腹泻、消瘦、肠道出血、肠梗阻等。传统治疗方法为抗炎药物和激素疗法。但近年来,随着发病人数的增加,出现了一些对常规治疗反应差甚至无效的病例,且逐渐增多,被称为难治性克罗恩病。由于克罗恩病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当前对难治性克罗恩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即便手术,术后的复发率也高达50%~80%。  相似文献   

5.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病率不断攀升,已成为现代医学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除了社交互动的持续损害和局限的、重复的兴趣、活动或行为模式这些核心症状之外,还会伴随如胃肠道症状、易怒和攻击行为、情绪问题、多动症状、睡眠问题等,给照料者带来沉重精神和经济负担。目前ASD病因尚不明确,治疗主要以行为改善为主,尚无有效药物可以治疗其核心症状。近年来,肠道微生物作为ASD患者危险因素的潜在中介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临床研究表明:改变肠道微生物生态环境失调不仅可改善ASD的胃肠症状,还可改善其适应不良行为。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探索肠道微生物对ASD症状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健康人体内的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其紊乱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可能与肥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相关。槲皮素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在肠道中代谢,通过肠道微生物进行转化进而被人体吸收。研究显示,槲皮素能够改善肠道菌群紊乱,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恢复肠道屏障结构与功能,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病毒等生物学活性,可应用于慢性疾病的防治。本文对近年来槲皮素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槲皮素、肠道菌群及其相关疾病的关系提供思路。[营养学报,2023,45(1):98-103]  相似文献   

7.
伍坤 《中国保健营养》2008,17(4):159-160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其病因和病理机制复杂。本文对肠道易激症的治疗体会,以期相互交流,更好地有益于肠道易激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脓毒症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很高, 其治疗目前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肠道菌群对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均有影响。一方面脓毒症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诱发或加重终末器官功能障碍; 另一方面肠道菌群的激活和有益微生物及其产物的减少可增加宿主对脓毒症的易感性。本文参考最新的文献和研究进展, 旨在探讨成人脓毒症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关系及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干预措施, 以期为脓毒症的治疗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人体肠道内种属众多的细菌中,双歧杆菌是得到广泛公认的有益菌。它除了能合成多种维生素起营养作用外,其主要的生理作用是能在人体肠道内形成一个生物学屏障,有效地抑制、阻止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在肠道中定植和人侵,从而调整与改善人体肠道中的微生态环境,达到调理肠胃,增强免疫功能,抑制肿瘤和延缓衰老的效果。目前,国内对双歧杆菌的基础性研究和活菌制剂的开发都十分活跃,其生物制剂已应用于临床治疗。含双歧杆菌活菌的保健品也深受群众的喜爱。本文观察了保健食品“×××双歧杆菌活菌颗粒剂”对小鼠胃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肠道外感染性疾病应用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期间在宝鸡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非肠道性感染患儿149例,对患儿应用抗生素治疗前及治疗第1天、3天、7天、14天的粪便进行细菌学分析,对比同期健康体检患儿的粪便细菌学情况,分析肠道菌群差异及肠道菌群失调比例。结果小儿非肠道感染性疾病应用抗生素后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比例为64.43%,均为Ⅰ度、Ⅱ度肠道菌群失调,无Ⅲ度菌群失调发生;婴儿组应用抗生素后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比例最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9,P<0.05)。相较于健康小儿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失调患儿主要组成菌群比例与健康小儿比较变化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2.73,均P<0.01)。结论对小儿,尤其是婴儿应尽可能使用窄谱抗生素,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保护小儿正常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11.
人体肠道寄生虫是一类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寄生虫。20世纪90年代以前,巨野县人群肠道蠕虫感染甚为普遍,1989年我们曾对巨野县常住人群进行了肠道寄生虫感染调查,结果显示其总感染率为60.17%。近十多年来,经过大规模防治,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已明显下降。为了解巨野县目前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为市、县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于2004年4月对巨野县的常住人群进行了肠道蠕虫感染状况的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老年感染患者应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特点。方法分析28例老年患者经用抗生素治疗后出现腹泻的临床资料;检测方法为定性、定量对患者粪便进行需氧、厌氧的主要菌种分析。结果表明当抗生素诱发的肠道菌群失衡时,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即生理性细菌明显减少,而需氧性菌及兼性厌氧菌数量增加。结论临床上对使用抗生素治疗的老年患者进行肠道菌群的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哺乳动物肠道内定居着数量庞大且组分复杂的微生物群,它们共同构成了肠道微生物组。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道微生物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如代谢性疾病、炎症性肠病、肿瘤、免疫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使得肠道微生物成为研究的热点。迅猛发展的微生物研究技术为我们提供了高效有力的技术平台,推动了对肠道微生态的系统认知,也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开辟了新思路。本文旨在总结与分析目前常用微生态研究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局限性,为进一步的肠道微生物组研究提供参考,并简要介绍肠道微生态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探讨营养治疗方法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肠道免疫屏障功能的临床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营养治疗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倡导免疫屏障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所有患者的D-乳酸和DAO含量较治疗前明显显降低,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D-乳酸和DAO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合理的营养治疗,能够保护患者肠粘膜屏障,对修复患者肠道损伤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营养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肠道微生物在维持宿主体内代谢稳态及宿主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通过代谢物与宿主相互作用, 对机体代谢和免疫调节等生理病理过程产生影响。早期流产是常见妊娠并发症之一, 占所有临床妊娠的10%~15%。既往研究表明, 肠道微生物群在妊娠并发症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有望成为早期自然流产临床预防和治疗的新候选者。早期自然流产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肠道微生物群影响早期自然流产的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群与早期自然流产发病原因的相关性, 显示其可能通过调节人体内分泌、免疫功能、子宫环境参与了早期自然流产的发生发展, 希望能够为临床诊治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肠道菌群可完成宿主生理所需的多种功能,如保护宿主免受病原体入侵,调节代谢、发育,维持免疫和神经系统的稳态。尽管肠道菌群受年龄、生活习惯、生理活动、激素水平、抗生素及放射治疗等因素的影响,但其在健康成人体内仍保持稳态。近年来,许多研究报道肠道菌群组成改变与恶性肿瘤和其他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如炎性肠病、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肥胖、糖尿病、结直肠癌、乳腺癌等。有文献报道子宫内膜癌发生与PCOS、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雌激素水平和年龄等因素有关;肠道菌群稳态的破坏会促进肥胖、高血压、PCOS及高雌激素水平的发生,提示肠道菌群与子宫内膜癌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本文总结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与子宫内膜癌风险因素的关联以及可能的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为日后继续研究子宫内膜癌的新型诊断、预后和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抗生素相关肠道菌群失调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 探讨老年感染患者应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特点。方法 分析28例老年患者经用抗生素治疗后出现腹泻的临床资料;检测方法为定性、定量对患者粪便进行需氧、厌氧的主要菌种分析。结果 表明当抗生素诱发的肠道菌群失衡时,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即生理性细菌明显减少,而需氧性菌及兼性厌氧菌数量增加。结论 临床上对使用抗生素治疗的老年患者进行肠道菌群的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张大龙  钱智勇 《职业与健康》2022,(24):3451-3456
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老年生存质量。其病因尚不明确且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研究表明,胃肠道通过肠脑轴与中枢神经系统进行交流,肠道菌群失调往往引发为神经系统症状,说明神经性退行性疾病的发病受到肠道菌群的影响。我们通过肠道菌群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研究神经性退行性疾病的机制及其有效防治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其特征是肠道无器质性改变,但整个肠道对刺激的生理反应有过度或反常现象。本病的发病多以精神因素为背景,发病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2003年至今,笔者运用张仲景的奔豚汤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脾不调证)40例,疗效显著,兹录于下,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肠道产甲烷菌是一类将氢气和二氧化碳生成甲烷的厌氧菌,研究证实其与人体肠道疾病密切相关,因此深入探索肠道产甲烷菌在肠道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肠道产甲烷菌的特点、种类、定植特征,及其与肥胖、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憩室病等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着重梳理肠道产甲烷菌在这些疾病中可能发生的机制,为人体肠道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