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16例,共20个椎体,术后进行1年以上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技术操作成功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2~24个月,疼痛完全缓解14例,部分缓解2例。未出现新的椎体压缩性骨折,血管瘤无复发。[结论]PVP可以缓解症状性椎体血管瘤引起的疼痛,防止复发,增加椎体的稳定性,预防压缩性骨折,是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椎体血管瘤是常见的脊柱良性肿瘤,一般无症状,偶尔可表现为侵袭性特征,如骨扩张和侵蚀到硬膜压迫脊髓导致神经症状.对于症状性椎体血管瘤通常建议手术,特别是症状严重或迅速进展的侵袭性椎体血管瘤.目前临床中存在多种治疗方案如放射治疗、血管栓塞术、椎体成形术、无水乙醇注射、椎管减压术、椎体切除术等.由于症状性椎体血管瘤在脊柱中发... 相似文献
5.
43例肝血管瘤的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血管瘤是最为常见的肝良性肿瘤 ,主要是与恶性肝肿瘤进行术前鉴别。现将本院 1 996~ 1 999年证实为肝血管瘤的4 3例病例作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 4 3例病例中 ,男 2 0例 ,女 2 3例 ,年龄 2 3~ 67岁 ,以 3 5~ 50岁多见 ,平均 4 7岁。以上病例经手术、血管造影或超声、临床、化验、随访等综合诊断证实。1 .2 方法 采用岛津 CT机 ,层厚为 1 0 mm进行连续扫描 ,均采用平扫加增强扫描 ,必要时采用动态扫描。增强方式 :采用60 %泛影葡胺 70 ml快速静脉注入后立即扫描 ,对病变层面延迟 5min、8min、1 0 min、1 5min后再… 相似文献
6.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或行介入治疗的肝海绵状血管瘤4例(69个病灶)。全癌症闰做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81.2%呈结节状经化,其中76.8%与主动脉等密度,71.4%呈周边分布,100%具有延时增强特征。结论:结节样强化及延时增强不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结合病理特征,并综合文献复习,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Hispeed NX/i型CT机,6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增加造影剂采用碘帕醇。结果 6例均为单发病灶,靠近肺的边缘部。形状呈类圆形,无明显分叶,边缘光滑。平扫密度较均匀,2例有少许钙化,CT增强3例明显强化,3例强化不均。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无肿大。结论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诊断多数表现为肺内类圆形孤立性肿块(SPN),肿瘤轮廓清晰、边缘光滑、锐利、可有浅分叶和小钙化,肿块多数位于肺边缘近胸膜下。CT平扫密度多较均匀,偶见钙化和空气半月征,空气新月征是SHL较为特征的表现,但此特征不常见。CT薄层强扫见瘤体内有界限清晰的高密度与低密度之分,而且增强扫描高密度去强化扫描明显。低密度区基本不增强,此表现较为特征,另外,肿块强化明显而且出现混杂密度,也考虑到SHL的可能:诊断不清时经皮肺穿刺可酌情使用。 相似文献
8.
1 病例摘要患者 ,女 ,5 3岁。右足背外侧肿块 ,肿胀、疼痛 1年。检查 :右足第 4、5跖骨肿块 ,约 1 0cm× 1 0cm大小 ,活动性差 ,质硬 ,有压痛 ,皮温及局部感觉正常。 1 2年前曾在肿块附近做过 2次手术 ,术后病理诊断为滑膜瘤。CT平均检查 :右足第 4、5跖骨干前见 1个类圆形、中心为均质的低密度影 ,CT值为 34 0Hu ,周边为环形高密度影环绕 ,CT值为 92 0 0Hu ,病灶上部环形高密度影不连续 (图 1 )。病灶周围软组织密度不均 (图 2 ) ,局部皮肤略外凸 ,邻近骨质无异常。CT诊断 :①软组织血管瘤 ;②腱鞘巨细胞瘤待除外。图 1 定位片示… 相似文献
9.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血管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血管瘤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7例椎体血管瘤患者,其中颈椎1例,胸椎3例,腰椎3例,6点疼痛评分为2.67±0.41,运动能力评分2.83±0.33.透视下定位有症状的椎体,采用局麻,俯卧位.6例胸椎、腰椎血管瘤患者采用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1例颈椎血管瘤采用颈椎前外侧入路,注射15%~20%的骨水泥,使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铸形.术后平卧6 h.术后1、3、9个月,采用临床症状检查、平片和CT的方法随访.结果7例手术都获得成功,注射骨水泥4~7 ml.5例患者术后疼痛完全缓解,2例明显缓解;2例同时具有神经根症状的患者,神经根症状缓解;术后疼痛评分(0.33±0.47)、运动功能评分(1.33±0.41)显著低于术前(P<0.01).随访1~9个月,无复发.结论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血管瘤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CT导引下肾囊肿穿刺硬化剂的治疗李世忠1王会领2CT导引下介入性治疗已涉及到多个系统。而其中肾囊肿的硬化剂治疗是目前治疗肾囊肿的最佳方案。现将我院1996年底到1997年10月对35例49个肾囊肿穿刺硬化剂治疗的经验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 相似文献
11.
平阳霉素治疗草莓状和混合性血管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平阳霉素注射治疗草莓状和混合性血管瘤118例,治愈和基本治愈率为83.9%,总有效率达100%。本法疗程短,疗效满意。文章介绍了治疗方法,复习了血管瘤分类,讨论了平阳霉素治疗的作用机理,优点,反应和防治发热等措施,认为平阳霉素治疗草莓状和混合性血管瘤,是一种安全,可靠,简便易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血管肉瘤和血管瘤的CT影像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5月收治的6例肝血管肉瘤患者和14例肝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腹部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26个肝血管肉瘤在增强早期表现为周边强化38.46%,非周边强化61.54%。38个肝脏血管瘤在增强早期表现为非周边强化23.68%,周边强化76.32%。肝血管肉瘤和肝血管瘤早期强化CT强化位置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6个肝血管肉瘤在增强早期表现为片状强化形态65.38%,结节状强化形态34.62%。38个肝脏血管瘤在增强早期表现为片状强化形态60.53%,结节状强化形态39.47%。肝血管肉瘤和肝血管瘤早期强化CT强化形态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血管肉瘤和肝血管瘤伴瘤周动静脉短路者分别占53.85%和15.79%,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血管肉瘤主要表现为非周边强化、动静脉短路,而肝脏血管瘤主要表现为周边强化,动静脉短路较为少见。非周边性强化和动静脉短路的强化模式对于鉴别肝血管肉瘤和肝血管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婴幼儿血管瘤雌激素受体表达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婴幼儿血管瘤与雌激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65例婴幼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标本的雌激素受体(ER)进行检测。结果:ER主要存在于增生期血管瘤,其阳性率明显高于消退期血管瘤(P<0.001),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血管则缺乏ER,结论:婴幼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有ER存在,血管瘤是雌激素的靶组织之一,雌激素和ER在血管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SCT灌注(DSCTP)对肝细胞癌、肝血管瘤及FNH的诊断意义。方法通过对1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8例肝血管瘤及8例FNH的病灶实性部分、边缘部分以及正常肝实质的CT灌注参数分析,研究各组病灶实质部分的参数。结果BF、BV、HAP值在肝细胞癌、血管瘤及FNH三组中均较正常肝实质增高:其中BF、BV由高至低依次为FNH、肝细胞癌、血管瘤(P0.05),HAP在肝细胞癌、血管瘤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明显低于FNH(P0.01);TTS及TTP在肝细胞癌组及FNH组低于正常肝实质,在血管瘤组则高于正常肝实质,由高至低依次为血管瘤、肝细胞癌、FNH(P0.05);PS值在肝细胞组及FNH组中高于正常肝实质(P0.05),血管瘤组则与正常肝实质无明显差异(P0.05),由高至低依次为FNH、肝细胞癌、血管瘤(P0.05)。结论 DSCT灌注参数反映出肝细胞癌、血管瘤及FNH肿瘤结节的血供类型与分布特点,具有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叙述了12例15个病灶的肝血管瘤CT征象,通过对这些征象的分析,作者强调:①对于平扫高度怀疑为肝血管瘤的病人,均应做团注动态CT扫描。②延迟扫描对于诊断是十分有帮助的。同时作者也讨论了鉴别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16.
梁天齐 《中国CT和MRI杂志》2016,(8):72-74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对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行CT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常规增强扫描(计为常规组)、动态增强扫描(计为增强组)各30例,观察各自征象,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比较不同扫描方式诊断准确率。结果 CT平扫显示肌锥内肿瘤55例(91.7%);类圆状形态30例(50.0%);肿瘤边界清楚;大多密度均匀、中等偏高。常规组显示明显强化13例,无明显强化17例;增强组显示明显强化26例,呈现不均匀渐进性强化特点,无明显强化4例。增强组对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确诊率8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3%(P0.001)。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对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定性、定位诊断准确率相比CT常规增强扫描有明显优势。临床建议行CT动态增强扫描以提高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ingyangmyclin lipiodol emulsion,PLE)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32例肝血管瘤患者栓塞治疗后,观察其术后并发症;术后1周评估手术对患者血常规及肝功能的影响;术后12个月,了解患者入院相关症状的改善情况,并行增强 CT 检查了解血管瘤变化。结果32例患者术后11例出现不同程度发热、疼痛、恶心、食欲不振症状,给予解热镇痛及护胃等处理后均好转。术后1周复查血常规及肝功能,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个月行增强 CT 检查:CR 10例,PR 18例,SD 3例,PD 1例,血管瘤直径为(4.109±2.844)cm,和术前[(8.056±2.484)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912,P <0.05)。27例有肝区隐痛、上腹饱胀不适等入院相关症状的患者中23例(CR 5例+PR 18例)症状改善,余4例(SD 3例+ PD 1例)症状无明显变化。结论PLE 栓塞治疗肝血管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周围灌注异常(HPD)的螺旋CT特点,并综合文献分析其形成机制。方法:回顾分析183例患者共276个肝血管瘤的CT动态增强表现,分析其周围的异常灌注与血管瘤大小及强化速度的关系。结果:276个肝血管瘤出现异常高灌注62个(22.46%)。肝动脉期表现为楔形、节段性或不规则形强化;门静脉期密度略高于肝实质或与肝实质相等,延迟期与肝实质等密度。快速强化型血管瘤出现肝实质灌注异常现象的几率(40.29%)大于慢速强化型(4.40%);直径(d)≤2 cm小血管瘤HPD的发生率(28.49%)高于d〉2 cm大血管瘤(11.34%)。结论:肝血管瘤周围异常灌注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易见于快速强化型的小血管瘤,肝脏CT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肝脏异常高灌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对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和鞍旁脑膜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证实的6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和10例鞍旁脑膜瘤患者磁共振常规扫描、MRS、PWI及增强扫描影像资料,测量肿瘤内最大局部血容量(region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值与正常白质区局部血容量值并求两者的比值(nCBV),对两组间nCBV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常规和增强扫描在二者鉴别上困难,但鞍旁脑膜瘤组nCBV(6.119±2.564)值明显高于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组nCBV(1.367±1.132),差异有显著性;鞍旁海绵状血管瘤波谱特点为无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和肌酸等峰,只见明显脂质峰;鞍旁脑膜瘤无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等峰,均见明显胆碱峰,3例可见丙氨酸峰,两者MRS表现具有明显差异性。结论 PWI联合MRS在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鞍旁脑膜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