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对比研究介入栓塞与开颅瘤颈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86例,依据治疗方式分为介入栓塞组与动脉夹闭组各43例,比较2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4周MRS评分、中重度致残率、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手术4周后,2组恢复良好率、平均住院时间、中重度致残率以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栓塞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动脉夹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栓塞与开颅瘤颈夹闭术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疗效均较佳,但介入栓塞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颅瘤颈夹闭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影响介入栓塞与开颅瘤颈夹闭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颅内动脉瘤患者10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开颅瘤颈夹闭组及介入栓塞组各50例。分别记录2组术前相关影响因素及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与性别、年龄、术前Fisher分级、术前Hunt-Hess分级及动脉瘤部位的关系。结果:开颅瘤颈夹闭组与介入栓塞组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8,P=0.766)。开颅瘤颈夹闭组及介入栓塞组的年龄、术前Fisher分级、术前Hunt-Hess分级及动脉瘤部位均与预后不良相关(均P<0.05),年龄、术前Fisher分级、术前Hunt-Hess分级及动脉瘤部位均是影响开颅夹闭术和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年龄、术前Fisher分级、术前Hunt-Hess分级及动脉瘤部位均是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介入栓塞与开颅瘤颈夹闭术治疗的预后共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JP2]比较血管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5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夹闭组(68例)和介入组(57例),夹闭组患者采用开颅夹闭术,介入组患者采用血管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结果介入组患者预后良好率(43/57)75.44%高于夹闭组55.88%(3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患者GOS评分(3.93±1.00)分、Barthel指数评分(76.47±9.06)分高于夹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6.47%高于介入组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介入栓塞术可减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提高其预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显微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86例,随机分为栓塞组和夹闭组,夹闭组采用显微开颅夹闭术,栓塞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患者预后,观察术前至术后24 h的血流动力学,SF-36评价患者出院时生活质量,随访24个月,于24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价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栓塞组良好率为93.02%,夹闭组88.37%,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组在术中SV、SBP、DBP及HR均低于夹闭组,CI高于夹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SBP、DBP及HR低于夹闭组(P<0.05);出院时,栓塞组在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方面评分均高于夹闭组(P<0.05);随访24个月发现,夹闭组的m RS评分低于栓塞组(P<0.05),ADL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二者疗效相近,但是血管内栓塞治疗术中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出院时患者短期预后优于开颅夹闭术,远期随访患者致残率高于开颅夹闭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107例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53例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观察组54例给予开颅夹闭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格拉斯哥(GOS)评分及术后不良事件、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术后总有效率(90.74%)高于对照(84.91%),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8.52%)高于对照组(16.98%),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复发率(3.70%)低于对照组(2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开颅夹闭创伤大,术后复发率较低,血管内介入栓塞的创伤小,患者更易于接受,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严格把握适应证,选取最适宜患者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破裂脑动脉瘤的早期综合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85例破裂脑动脉瘤采用急诊或早期综合救治措施的效果.方法 所有患者均急诊行头颅CT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应用相关的措施和药物改善和纠正病人生命体征、高颅压、高血压、低氧血症等,尽早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急诊或72h内行显微外科夹闭126例,介入栓塞59例.术中、术后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防治脑血管痉挛、脑水肿、胃肠道出血等并发症.结果 185例不同程度病情的患者预后良好131例,总预后良好率为71%.其中开颅显微手术夹闭126例,预后良好87例,良好率为69%,轻残15例,重残9例,植物状态6例,死亡9例(7.2%);介入栓塞59例,预后良好44例,良好率为74.5%,轻残7例,重残4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3例(5.1%).两组预后良好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致残率、死亡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尽早明确诊断,加强围手术期救治管理,急诊或早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行开颅手术夹闭或介入栓塞,消除动脉瘤再出血破裂危险,利用早期综合救治措施可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开颅夹闭术及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脑动脉瘤患者74例,据术式分为开颅夹闭术组(开颅组)及血管介入栓塞术组(介入组),每组3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介入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开颅组,住院费用高于开颅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术后1年预后良好率高于开颅组(P0.05)。结论血管介入栓塞术较开颅夹闭术对患者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预后较好,但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显微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对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77例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夹闭组79例和栓塞组98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脑血管痉挛情况。结果:栓塞组预后良好明显高于夹闭组,致死率、致残率明显低于夹闭组(P<0.05);夹闭组轻度、中度、重度血管痉挛发生率均高于栓塞组(P<0.05)。结论:介入栓塞手术治疗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致残率、致死率,减轻术后脑血管痉挛,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开颅手术夹闭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月28例前循环动脉瘤破裂的早期外科手术治疗情况。分析其临床表现、手术入路和预后,用格拉斯哥术后评分量表对术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28例患者共30个动脉瘤,手术成功夹闭28个,包裹2个。术后3个月内,患者恢复良好15例(53.57%),中度病残7例(25.00%),重度病残5例(17.86%),死亡1例(3.57%)。结论早期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能减少再出血率和术前死亡率,术后预后较好,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破裂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血管内介入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进行临床比较。方法:颅内动脉瘤患者37例随机分为手术组(18例)和介入组(19例)。手术组给予传统开颅手术治疗,介入组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死亡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分级、住院天数及手术室费用。结果:2组治疗后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2);介入组治疗后ADL分级优于手术组(P=0.023),平均住院天数及平均手术室费用均低于手术组(均P0.01)。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优于传统开颅手术。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具体分析,选择适宜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介入栓塞在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疗效并与传统开颅瘤颈夹闭术进行比较.方法 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老年患者102例,依据治疗的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介入栓塞组47例,动脉夹闭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HUNT-HESS分级、术后1个月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MRS评分)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死亡率、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以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恢复良好率介入栓塞组为66.0%,动脉夹闭组为65.5%;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中重度致残率以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介入栓塞组低于动脉夹闭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 介入栓塞治疗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瘤破裂疗效可靠,其术后并发症显著低于传统开颅传统动脉夹闭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血管内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介入栓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32处动脉瘤),25例表现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是未破裂动脉瘤。均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行单纯GDC栓塞治疗动脉瘤28处,支架辅助GDC栓塞治疗4处。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无一例发生再出血。恢复良好17例,中等7例,3例恢复不良,3例死亡。结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GDC介入栓塞可减少出血、再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9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开颅手术治疗38例,观察手术时机、术中是否破裂、载瘤动脉临时阻断技术对其30 d及6个月预后的影响;介入手术治疗67例,观察治疗方法、介入栓塞方法、介入栓塞程度等因素对其30 d及6个月预后的影响.以预后为因变量,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处理,均采用χ2检验分析.结果 术中动脉瘤破裂对开颅手术患者30 d及6个月预后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共42个动脉瘤,术中发生破裂16个,Pearson χ2值分别为5.203、10.886,P均<0.05).新材料的应用能改善介入手术的动脉瘤患者6个月的预后(共74个动脉瘤,应用旧材料23个,应用新材料51个,Pearson χ2值为5.544,RR2.364,95%CI 1.197~4.669,P<0.05),还能降低介入手术失败的比例,由43.5%(旧材料组)下降到18.0%(新材料组)(Pearson χ2值为5.542,P<0.05).结论 对于开颅手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术中破裂是30 d及6个月以上预后重要的危险因素.对于介入治疗的患者,新材料的应用能改善患者6个月以上的预后,同时降低介入手术失败的比例.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CVS)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16例颅内动脉瘤行开颅夹闭术的患者术后给予早期病情观察、三高疗法观察及护理、引流管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护理,以预防CVS.结果:本组46例患者出现症状性CVS,占39.66%.其中44例经术后积极的抗血管痉挛治疗及护理,效果满意;2例患者合并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死亡.随访3~12个月,生活完全自理87例,出现肢体功能障碍、肌力下降或语言障碍而协助生存者19例,长期植物状态生存8例.结论:术后早期进行脑血管痉挛的预防及护理是降低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伤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介入和开颅夹闭手术治疗破裂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治疗的92例破裂脑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行开颅夹闭手术,试验组实施介入治疗,比较两组预后、并发症差异及术前hunt-hess分级同GOS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两组预后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脑梗塞发生率、脑积水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hunt-hess分级和GOS预后负相关,hunt-hess分级越低,GOS评分越高(P0.05)。结论破裂脑动脉瘤行介入和开颅夹闭手术治疗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hunt-hess分级同GOS预后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9):3459-3460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开颅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Hunt-Hess分级三级以上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血管内栓塞治疗,观察予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对比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医疗费用、脑积水发生情况及相关并发症等影响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期间花费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脑血管瘤破裂情况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脑积水发生率、术后短暂性脑出血发生率、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采取显微手术夹闭治疗术,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较少,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已破裂出血的颅内动脉瘤的诊治情况以期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0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资料。除1例外均经脑血管三维重建(CTA)发现颅内动脉瘤。26例行血管内栓塞动脉瘤介入治疗;42例行动脉瘤手术夹闭术;35例动脉瘤患者为保守治疗或放弃治疗;转院治疗5例。结果介入栓塞治疗26例,治愈25例,继发脑血管痉挛、延迟性脑缺血梗塞死亡1例,手术治疗42例,死亡5例,保守或自动出院病例中5例轻残其余均死亡。结论颅内动脉瘤性破裂出血的治疗重点是病因治疗,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尽早干预是提高脑动脉瘤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治疗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0),对照组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观察组行血管内介入动脉瘤栓塞术,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均完成研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脑血管造影结果和恢复状况、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7 d血清MMP-9含量。结果观察组死亡、植物生存、重度残疾、轻度残疾、恢复良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造影检查栓塞/夹闭是否完全、恢复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术后恢复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均较术前降低(P<0.05),且术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均优于开颅夹闭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5月眉山市人民医院行血管内介入的6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病历资料,对其做特殊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2例患者在造影过程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5例患者在栓塞过程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经中和肝素、填塞,术后持续腰穿引流预后良好。23例患者术中发生脑血管痉挛,给予罂粟碱动脉内注射后,痉挛完全缓解。11例患者发生穿刺点皮下血肿。术后1例患者因与人争执发生动脉瘤再次破裂,经紧急开颅手术,患者康复良好。结论护理人员对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细致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对保证手术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血管介入栓塞术与开颅显微夹闭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疗效。方法:136例aSAH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栓塞组(56例)与夹闭组(80例),2组分别行血管介入栓塞术和开颅显微夹闭术。对比2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免疫功能变化。结果:栓塞组术后3 d的IgG、IgM、IgA水平与术前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术后3 d的IgG、IgM、IgA水平均较术前1 d降低,栓塞组高于夹闭组(P<0.05)。栓塞组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夹闭组,颅内感染、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均低于夹闭组(P<0.05)。2组术后6月的神经功能缺损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栓塞组的重度神经功能缺损占比显著低于夹闭组(P<0.05)。栓塞组的恢复良好率与夹闭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栓塞组的中度残疾率高于夹闭组,重度残疾率、植物生存率均低于夹闭组(P<0.05)。结论:相比开颅显微夹闭术,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aSAH具有手术耗时短、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神经功能损伤及免疫状态影响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