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明确血管内超声(IVUS)不稳定斑块的血管重构特点。方法通过转染p53基因建立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兔模型。应用IVUS分别观察测量腹主动脉同一血管段中破裂斑块与未破裂斑块处血管的外弹力膜面积(EEMA)、管腔面积(LA)、斑块面积(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计算斑块处血管的重构指数(RI)。通过比较两组的RI,明确不稳定斑块的血管重构特点。结果与未破裂斑块相比较,破裂斑块的EEMA、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明显大于前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破裂斑块呈现明显的正性重构,占80%(16/20),而稳定斑块主要为负性重构,占70%(14/20)。结论IVUS应用于已建立的AS不稳定斑块动物模型上,发现AS不稳定斑块处血管呈现明显的正性重构,正性重构是不稳定斑块突出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兔斑块易损性的血管内超声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评价易损斑块的影像学特征。方法30只实验兔给予球囊损伤腹主动脉+高脂饲料喂养,12周末将实验兔随机分为A、B两组,在A组腹主动脉斑块处转染携带人野生型P5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2周后给予所有兔中国斑点蝰蛇毒(CRVV)和组胺触发,14周末进行体表超声、血管内超声和病理学检查。结果A组斑块破裂率较B组显著增高(P〈0.05)。IVUS示斑块破裂组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管腔面积狭窄百分率(LAS%)及偏心指数(EI)显著大于未破裂组(P〈0.01~0.05);斑块破裂组的内一中膜厚度(IMT)、收缩期峰值流速(Vp)显著大于未破裂组,而平均回声强度的校正值(AIIc%)显著低于未破裂组(P均〈0.05)。结论应用野生型P53基因转染可导致斑块的不稳定性,IVUS能够准确识别易损斑块,为临床早期发现易损斑块并预测斑块破裂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血管内超声特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血管内超声 (IVUS)的特点。方法 在 3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其中不稳定心绞痛 19例 ,急性心肌梗死 12例 )和 12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 IVUS检查。应用 IVUS分别观察比较冠状动脉内斑块的性质 ,同时测量冠脉病变部位及其参考部位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 (EEMA)、管腔面积 (L A)、斑块面积 (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 ,并计算斑块的偏心指数 (EI)及血管的重构指数(RI)。结果 在 4 3例患者中发现 ,不稳定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中脂质斑块分别占 73.7% (14 / 19)及 75 .0 % (9/ 12 ) ,而稳定性心绞痛主要为纤维性斑块及混合性斑块 ,脂质斑块仅占 8.3% (1/ 12 )。同时发现 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与稳定性心绞痛的斑块相比较 ,不稳定心绞痛的斑块具有较大的偏心性 (P<0 .0 5 ) ,EEMA、 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明显大于前者 ,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均 <0 .0 0 1) ,不稳定斑块呈现明显的正性重构 ,占 74 .2 % (2 3/ 31) ,而稳定斑块主要表现为负性重构 ,占 75 .0 % (9/ 12 )。结论  IVUS能够准确地识别 AS不稳定斑块 ,本研究为早期发现不稳定斑块并预测斑块破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联合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探讨口服雷帕霉素抑制支架内再狭窄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球囊损伤腹主动脉和高脂(1%胆固醇)饲料喂养雄性新西兰纯种兔8周,然后将其分为裸支架组(BMS)、裸支架+口服雷帕霉素组(BMS+ RAPA)和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组( DES),每组8只.继续高胆固醇饲料喂养4周后,应用IVUS检测各组实验兔支架置人前后腹主动脉病变部位管腔最小直径(MLD)、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A)、管腔面积(LA)、斑块面积(PA)及斑块负荷(PB),并计算管腔丢失量.病理学观察支架内增生组织的病理学形态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在局部斑块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IVUS结果显示BMS+RAPA组及DES组的PA、PB均明显小于BMS组(P均<0.01),而MLD明显高于BMS组,支架植入4周后管腔丢失明显小于BMS组(P均<0.05);病理学检测显示BMS组支架植入后内膜增生明显,管腔面积狭窄率明显大于BMS+RAPA组及DES组.BMS+RAPA组及DES组的斑块局部mTOR表达明显低于BMS组.结论 口服雷帕霉素通过抑制mTOR抑制斑块生长,降低支架内再狭窄;口服雷帕霉素配合裸支架与雷帕霉素药物支架抑制支架内再狭窄的作用相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兔高脂喂养不同阶段腹主动脉结构和弹性变化规律。方法把24只大耳白兔随机平均分成正常对照组(A组),高脂喂养4周组(B组)、8周组(C组)、12周组(D组),分别于高脂喂养4、8、12周末超声检测兔腹主动脉血管结构及弹性,各参数测值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超声检测和采静脉血后,将各组兔处死,取兔腹主动脉行病理学分析。结果B、C、D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高密度胆固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C、D组腹主动脉弹性参数测值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常规超声扫查显示,A、B、C组兔腹主动脉内膜光滑,内中膜厚度正常、均匀,未见斑块回声;D组兔腹主动脉内膜不光滑、毛糙、回声增强,内中膜不均匀增厚,局部可见呈偏心状小斑块。光镜下观察:A、B组兔腹主动脉内皮细胞连续完整,内弹力膜连续,无分层,无断裂;C组兔腹主动脉内膜及内皮细胞增生,可见多层泡沫细胞突入管腔,内弹力膜可见部分中断;D组兔腹主动脉内皮细胞不连续性缺失,内弹力膜中断,平滑肌细胞向内膜增生,可见斑块突向管腔。结论兔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光镜下仅出现泡沫细胞时,血管硬度已出现异常,粥样斑块出现时血管硬度进行性增高,提示诊断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硬度参数比形态学指标更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 (IVUS)对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球囊损伤 高脂 ( 1%胆固醇 )喂养雄性新西兰纯种兔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 ,斑块部位转染携带 p5 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 ,促使斑块向不稳定方向转化 ,然后给予鲁塞尔蝰蛇毒 (RVV)和组胺药物触发 ,造成实验性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在药物触发前后对家兔进行IVUS检查 ,结果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相比较。结果 IVUS发现 14只家兔中有 12只共 18处发生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病理学检查发现 14只兔中有 12只共 2 0处斑块破裂、血栓形成。IVUS诊断斑块破裂、血栓的真阳性率为 85 % ,假阴性率为 15 % ,敏感性为 85 % ,特异性 67%。两者在对血栓长度的测量上高度相关 (r =0 .73 ,P <0 .0 1) ,但对横截面积的测量上无相关性(r =0 .19,P >0 .0 5 )。结论 IVUS能够较为准确地识别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RI在识别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设置实验组16只,对照组4只,结合球囊拉伤腹主动脉和间断高脂饲料喂养,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在建模后2、3、4个月分别行高分辨MR成像.通过测量腹主动脉管壁厚度和面积、管腔面积、管壁信号增强程度等指标,观察腹主动脉壁的重构过程,并对模型最终的斑块成分进行MRI和组织病理结果对照研究.结果 对17只兔(实验组14只,对照组3只)完成3次MR检查,并获得组织病理学结果.MRI显示,实验组腹主动脉管壁厚度和面积逐渐增厚,且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腹主动脉管腔进行性扩张,管壁强化程度较对照组增加明显,但演变过程不明显.另外,MRI对兔腹主动脉硬化斑块的成分判别限制在纤维、脂质和钙化斑块,对纤维斑块、脂质斑块识别率较高.结论 高分辨MRI可以无创性地观察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腹主动脉管壁重构的演变过程,有助于对动脉硬化斑块的预后和药物干预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技术(IVUS)评价祛瘀消斑胶囊和辛伐他汀对易损斑块的稳定作用。方法43只实验兔采用球囊损伤腹主动脉+高脂饲料喂养;12周末改喂普通饲料并随机分为A(对照)、B(祛瘀消斑胶囊)、C(辛伐他汀)组,药物干预12周;24周末对3组实验兔斑块局部转染携带P53基因的腺病毒载体;26周末,应用蝰蛇毒和组胺进行药物触发。测定血脂并行体表超声、IVUS和病理学检测。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斑块破裂率显著降低(P均〈0.05),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05~0.01)、内中膜厚度(IMT)(P均〈0.01)、斑块面积(PA)(P均〈0.01)、管腔面积狭窄率(LAS%)(P均〈0.01)、病理测量IMT(P分别〈0.05和0.01)显著降低,平均回声强度的校正值(AIIc%)(P均〈0.05)、纤维帽厚度及纤维帽/IMT比值(P〈0.05~0.01)显著升高。C组TC和LDL-C(P分别〈0.05和0.01),IMT(P〈0.05),PA(P〈0.05)显著低于B组。结论祛瘀消斑胶囊和辛伐他汀能有效稳定易损斑块,IVUS可为观察各种干预治疗前后斑块的稳定性和消退提供一种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蚀损斑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重要病理基础,本研究旨在建立其新西兰兔模型。方法雄性纯种新西兰兔24只,球囊拉伤加高脂喂养3个月。3个月后,随机分组,分别腹主动脉内注入星形环孢素(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3 d后,腹主动脉造影血栓评分,然后,取处理段血管连续切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腹主动脉造影示,实验组7只兔有明显血栓形成(血栓评分3~4分),对照组一只未见;病理切片发现,实验组10只有血栓形成,对照组仅1只。造影显示的明显血栓形成和病理切片发现的血栓形成差异在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在实验组,HE染色未见斑块纤维帽破裂,CD31抗体染色显示斑块表面有不同程度内皮剥脱,尤其以血栓形成处最为明显,α-actin抗体染色显示斑块富含平滑肌细胞、纤维帽无破裂,油红O染色显示斑块无表浅的脂质核心,脂质与管腔内血栓不相连。实验组内皮完整性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凋亡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新西兰兔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基础上,通过星形环孢素诱导,可成功建立与人类相似的蚀损斑块模型。并且,内皮细胞凋亡可能在蚀损斑块并血栓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评价美托洛尔和氨氯地平对易损斑块的作用。方法30只兔球囊拉伤腹主动脉喂饲高脂饲料12周后,分为3组,分别给予美托洛尔、氨氯地平和安慰剂治疗,药物治疗12周。24周末,各组实验兔局部转染携带人野生型p53基因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载体(Adv-p53),25周末两次药物触发并处死动物。实验开始、12周末和24周末,应用高频体表超声检测实验兔腹主动脉,同时检测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24周末和25周末应用血管内超声技术检测腹主动脉。结果24周末与自然消退组比较,两治疗组内膜-中层厚度(IMT)和声学密度比值(AIIc%)均降低(P〈0.05),美托洛尔组血流峰值速度(Vp)降低(P〈0.01),两治疗组斑块面积(PA)和管腔面积狭窄率(LAS%)均减小(P〈0.05)。药物触发后,自然消退组斑块破裂4例,美托洛尔组2例,氨氯地平组2例。结论超声技术是动态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可靠方法,氨氯地平和美托洛尔具有消退和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超声影像学特征及其与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的关系。方法44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和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两组患者靶血管内超声特征及血浆ET和NO水平,进行相关研究。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管内超声检出脂质斑块23例(23/28,82.1%),其罪犯病变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LAS)、重构指数(RI)明显大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间在纤维帽厚度、脂核或无回声带大小、脂核与斑块比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血浆ET1与EEMA、RI呈正相关,NO与EEMA、RI呈负相关。结论易损斑块为偏心分布的低回声脂质斑块,具有较大的斑块面积和明显的正性重构;血浆ET1、NO参与了粥样硬化的形成,ET1、NO可望作为冠脉斑块易损性预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超声影像学特征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将4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不稳定型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对两组患者靶血管内超声特征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相关研究。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管内超声检出脂质斑块25例(25/30,83.3%),其病变血管的外弹力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管腔面积狭窄率(LAS)及重构指数(Pa)明显大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间在纤维帽厚度、脂核或无回声带大小、脂核与斑块比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EEMA、Pd呈正相关。结论易损斑块为偏心分布的低回声脂质斑块,具有较大的斑块面积和明显的正性重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参与了粥样硬化的形成,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可望作为冠脉斑块易损性预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告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重构及斑块稳定性诊疗的体会。方法使用血管内超声观察236例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78例,稳定型心绞痛(SA)6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97例。结果SA组以稳定的纤维斑块为主,UA和AMI组以不稳定的软斑为主;UA和AMI组的偏心指数明显高于SA组(P<0.05)。UA组和AMI组以正性重构为主。结论IVUS能更准确观察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的特点,观察冠状动脉管腔的形态及狭窄的严重程度,对冠心病诊断具有独特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血管内超声(IVUS)为标准,评价双源螺旋CT(DSCT)对冠状动脉斑块、血管重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拟诊为冠心病的17例患者,分别行DSCT和IVUS检查,以10mm为一评估节段,分别评估每个有效节段斑块的性质和CT值,并测定管腔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和血管重塑指数。结果在21支冠状动脉的114段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节段中,DSCT对斑块诊断的敏感性为88.10%(37/42),特异性为95.83%(69/72),阳性预测值为92.50%(37/40),阴性预测值为93.2%(69/74)。DSCT和IVUS对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和斑块负荷的测量值分别为:(6.79±3.29)mm~2比(6.80±2.79)mm~2;(8.89±5.44)mm~2比(8.24±3.05)mm~2;(55.26±13.32)%比(55.09±9.42)%(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75和0.51(P0.01)。以IVUS结果将斑块分为脂质斑块、纤维斑块和钙化斑块,分别测得CT值为(54.50±5.59)HU(117.90±13.79),HU(780.18±134.73)HU(P0.01)。两两比较发现脂质斑块和纤维斑块的CT值无显著性差异(P=0.44)。DSCT与IVUS对血管重塑指数相关性检验,r=0.38,P0.05。结论与IVUS比较,DSCT是一种能有效检测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无创检查方法,能准确的评估冠脉临界病变的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及斑块负荷,能有效评估冠状动脉钙化和非钙化成分,对血管重塑性的评估与IVUS测量结果相关。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血管内超声影像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 (intravascularultrasound ,IVUS)判定不稳定斑块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  43例确诊冠心病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 (coronaryangiography ,CAG)后行IVUS检查 ,根据斑块回声强弱分为软斑块组和硬斑块组 ,两组分别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者IVUS检出软斑块 2 2例 (2 2 /2 7) ,占 81.4% ,IVUS检测不稳定斑块的敏感性 81.4% ,特异性 75.0 % ,准确性 79.1% ,阳性预测值 84.6%。软斑块组脂核面积比硬斑块组的无回声区面积明显增大 (P <0 .0 1) ;脂核与斑块比软斑块组明显大于硬斑块组 (2 6.4%± 11.5%对 12 .0 %± 7.0 % ,P <0 .0 1) ;软斑块组纤维帽厚度明显小于硬斑块组 [(0 .3 8± 0 .14 )mm对 (1.17± 0 .3 6)mm ,P <0 .0 1] ;在面积狭窄率上 ,软斑块组明显小于硬斑块组 (62 .6%± 6.9%对 70 .9%± 7.5% ,P <0 .0 1) ;偏心程度软斑块组明显大于硬斑块组 (92 .9%对82 .4% )。两组间斑块大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10 .70± 2 .96)mm2 对 (10 .84± 3 .48)mm2 ,P >0 .0 5]。结论 IVUS对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判定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血管重构及斑块声学特征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结合评价颈动脉颅外、颅内段血管重构,以及斑块声学特征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163例中老年患者,检测颈动脉颅外段,根据重构指数分为正性重构(A组)51例、负性重构(B组)62例、无重构(C组)50例。观察各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斑块类型及声学特征,计算斑块面积(PA)、血管总面积(TVA)、管腔有效面积(LA);并同时行TCD颅内段动脉检测。结果脑梗死发生率的大小依次为A组、B组和c组,各组间比较均P〈0.05;A组不稳定斑块、大脑中动脉血流异常发生比高于B组和C组,均P〈0.05,斑块部位TVA与PA呈正相关(r=0.66,P〈0.05);B组斑块部位LA与PA呈负相关(r=-0.48,P〈0.05);斑块回声类型不同,其脑梗死发生率有一定差异,依次表现为低回声脂质斑块大于中等水平回声纤维斑块、混合回声斑块和强回声斑块,均P〈0.05。结论颈动脉血管重构类型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对血管斑块特征的检测分析,对预测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冠状动脉,探讨其不同性质斑块的超声特征及血管的代偿性重构能力。方法:应用IVUS检测71例患者89处冠状动脉血管段总截面的最大径和最小径、管腔最大径和最小径、总截面面积及管腔面积。算出斑块的面积狭窄率和直径狭窄率,然后将所测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血管总截面随斑块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少量斑块组(面积狭窄率<40%)的增加比例最大,其斑块面积每增加1mm^2,血管总截面积就增加1.99mm^2;硬斑块组增加比例最低,斑块面积每增加1mm^2,血管总截面积才增加0.58mm^2;大量斑块组(面积狭窄率≥40%)的斑块面积每增加1mm^2,血管总截面积增加1.06mm^2;②血管腔面积号斑块面积无相关(硬斑块组除外,它呈弱负相关);③血管总截面积与血管腔面积呈正相关(硬斑块组除外);④直径狭窄率与面积狭窄率呈明显正相关。结论:①病变血管的代偿性重构能力与斑块的狭窄程度及性质有关,它以轻度病变为最高,硬斑块为最低,重度病变并未完全消失;②病变血管腔的大小与斑块的性质关系较大,而与珏块的形态关系不大;③可用直径狭窄率代替面积狭窄率判断血管的狭窄程度,使检测更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