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阑尾炎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属于中医肠痈的范围。早在汉朝时期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里就有关于阑尾炎的论述,如:“肠痛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附子薏苡败酱散主之。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若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  相似文献   

2.
据文献考证,从兰尾炎的临床症状表现,与古代医籍所谓“肠痈”颇相类似。如金匱要略:“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及云“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巢氏病源肠痈候论:“肠痈者,由寒温不适,喜怒无度,使邪气与荣卫相乇,在于肠内遇热,加之血气蘊积,结聚成痈。热积  相似文献   

3.
一慨述此病系属中医“肠痈”范畴,祖国医学早在“内经”中已有记载,汉“金匮要略”一书中总结了有关肠痛之治验,明确了辨证施治之方法,认为“肠痛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又云:“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为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痛脓,苡米附子败酱散主  相似文献   

4.
阑尾炎 ,是阑尾部位发生炎症所导致的一种疾病 ,祖国医学称其为肠痈。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厥论篇》“少阳厥逆……发肠痈”。但本条只提其病名 ,并未详细说明具体症状及治疗。直至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之《金匮要略》中论述较为详细。如“肠痈者 ,少腹肿痞 ,按之即痛如淋 ,小便自调 ,时时发热 ,自汗出 ,复恶寒。其脉沉紧者 ,脓未成 ,可下之 ,当有血。脉洪数者 ,脓已成 ,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张仲景在该条中论述了“急性阑尾炎”的辨证和治法 ,同时进一步阐述了该病化脓前后的具体治疗原则和方药。1 病因病机本病多系因暴饮暴食 …  相似文献   

5.
张丽娜 《中医研究》1999,12(3):50-50
大黄牡丹汤是《金匮要略》中治疗肠痈急症的主方。其原方为:“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肠痈急症,系由热聚于肠,营卫瘀结,经脉不通...  相似文献   

6.
大黄牡丹汤     
正大黄牡丹汤,出自《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大黄牡丹汤方: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  相似文献   

7.
《金匮·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曰 :“肠痈者 ,少腹肿痞 ,按之即痛如淋 ,小便自调 ,时时发热 ,自汗出 ,复恶寒。其脉迟紧者 ,脓未成 ,可下之 ,当有血。脉洪数者 ,脓已成 ,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中医肠痈 ,主要是指阑尾炎 ,另外也包括阑尾周围脓肿、腹部脓疡、腹膜炎等的部分证侯。《外科大成》有“大肠痈之发 ,必先天枢穴隐痛不已 ,右边痛甚 ,脉则右寸洪数”,《外科正宗》有大肠痈者 ,皆湿热瘀血流入小肠而成也”的记载。本人以为《金匮》“肠痈者……脓已成 ,不可下也”此句经文 ,说法不妥 ,根据实际临床情况 ,应将“不可下…  相似文献   

8.
<正>大黄牡丹汤出自《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载有"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该方由大黄(四两)、牡丹皮(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5味药物组成,古人专为"肠痈初起"而设,具有泻热破瘀、散结消肿的功效。近年来,该方在急腹症如急性胰腺炎[1]、急性阑尾炎[2]、急性胆囊炎[3]、急性盆腔炎[4]等多种具有湿热瘀滞特点疾病的治  相似文献   

9.
诊余偶记     
肠:古之肠,不等于今之兰尾炎也。考肠之名,首见于《素问》厥论;“少阳厥逆……发赐,不可治。”经文对肠症状无描写。《金匮要略》第十八云:“肠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脓,苡薏附子败酱散主之。”又云:“赐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  相似文献   

10.
《金匮·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曰:“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但笔者不拘此论,对于不宜手术的肠痈施以下法,并与外敷中药相结合治疗,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兹举例如下。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吴××,男,48岁,农民,1982年1月17日初诊。患者上午脐周疼痛,并伴泛恶腹胀,便艰已三天未行,自服“十滴水”后,疼痛暂时缓解。午后,疼痛移向右下腹,且较固定,在医务室肌注青霉素,症状…  相似文献   

11.
大黄牡丹皮汤临床新用刘昭坤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分院卫生所(255200)主题词大黄牡丹汤/治疗应用肠梗阻/中医药疗法子宫附件炎/中医药疗法大黄牡丹皮汤出自《金匮要略》,主治“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本方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泻下逐瘀、散结消肿之功...  相似文献   

12.
或谓阑尾炎即祖国医学所称之“肠痈”,愚以为此言未当。盖肠痈之少腹肿痞,按之剧痛,腹皮急有结块,失治者则化脓诸症,似指阑尾脓肿而言。若论慢性阑尾炎,内少包块,外无痈象,右少腹但痛拒按,亦名为肠痈未免有偏,当归属中医“腹痛”范畴。如小题大作,徒持大黄牡丹皮汤,不能奏效者多矣。昔一人患慢性阑尾炎,服大黄牡丹皮汤,痛泻日增。先大人诊后定为“土困木贼”,风郁肠胃,予桂枝加芍药汤,2剂而愈。可见治慢性阑尾炎不可混作肠痈而泥守成方,亦须辨证施治。兹不揣凡驽,爰介绍  相似文献   

13.
大黄牡丹汤妇科临床应用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宪镇 《中医研究》2006,19(11):49-50
大黄牡丹汤是《金匮要略》中治疗肠痈急症的主方,其原为:“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其脉沉紧者,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肠痈急症,其病机系由热毒内聚,营血瘀结,经脉不通所致,用大黄牡丹汤意在荡热逐瘀,使瘀  相似文献   

14.
金庆江 《河北中医》2005,27(11):841-841
细读《金匮要略》:“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总觉得文句别扭,前后矛盾,对照临床实际甚疑用词或抄误所致。诸家注释亦多牵强附会,错注曲解。为使正确理解原文以指导临床,故就存疑之数处,试述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15.
大黄牡丹汤系《金匮要略》方。原治肠痈初起,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或不利,发热恶寒等证。笔者运用此方加味治疗一例不孕症。介绍于下: 陈××,女,30岁。1983年8月24日诊。婚后三年未孕,某医院诊为“子宫发育不良”、“输卵管不通”。刻诊:平素月经延后,经前少腹疼痛难忍,按之更甚,经潮量多质粘,色紫黑黯,时有血块,块去则痛减,两颊潮红,大便秘结,舌红边有瘀点,苔微黄,脉沉实。中医辨证属热壅血瘀,当以清热化瘀。方用大黄牡丹汤加味:大黄12克,桃仁、牡丹皮各10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云 :“肠痈者 ,少腹肿痞 ,按之即痛如淋 ,小便自调 ,时时发热 ,自汗出 ,复恶寒 ,其脉迟紧者 ,脓未成 ,可下之 ,当有血。脉洪数者 ,脓已成 ,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大略观之 ,大黄牡丹汤主证是“肠痈初起……尚未成脓者”“已经成脓 ,本方就不适用”(《中医方剂学讲义》南京中医学院编 ,196 4年出版 )。这种认识一般不会引起大的异议 ,用诸临床也习为常规 ,但是细究起来尚觉浮浅 ,未能旁达幽妙 ,证之临床也另有天地大黄牡丹汤具有泻热破瘀 ,散结消肿之功 ,对肠痈初起湿热蕴结之毒颇为适合 ,凡用者皆有桴鼓之效 ,故此方备受…  相似文献   

17.
柴胡桂枝汤出于《伤寒杂病论》,是治疗少阳兼太阳表证的方剂。我运用该方加减, 治疗诸痛证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肠痈(急性阑尾炎) 吴某某,女,44岁,农民。顺昌县石溪村人。于1992年6月3日初诊。近3日来,发热,恶寒,少腹痞痛,按之即痛,右腿喜卷缩,伴呕吐。曾经在村诊所肌肉注射庆大霉素治疗后发热有减,但余证依旧。现症:发热恶寒,少腹痞痛,按之即痛,右腿喜卷缩,小便自调,舌苔黄,舌质红,脉弦。证属邪热瘀阻,三焦不畅。诊为:肠痈(急性阑尾炎)。治以清热散结,宣通三焦。方药:柴胡20g,黄芩10g,半夏10g,桂枝8g.白芍10g,生姜3片,  相似文献   

18.
內痈有肠痈、肺痈、肝痈等,肠痈、肺痈詳于《金匱》,肝痈《內經》早有記載。痈发于內脏,本是大症,病机一般规律,大多属阳、属热、属实。故其治疗原則以清热解毒,化瘀排脓为主,但亦有虛实夹杂者,临床須抓住辨証要点,分清寒热虛实,知常达变。今就治疗內痈几例簡介如下: 一、肠痈:《金匱》指出肠痈症状有“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时时发热,自汗  相似文献   

19.
(四)腹痛实症①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②病腹满有虫,其脈何以别之?师曰:腹中痛,其脈当沈,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虫。③肠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脈数,此为肠内有脓,薏苡附子败散主之。④肠者,少腹痞肿,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脈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脈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我们在临床上应用下法为主,治疗几种常见的急腹症,取得一定效果。现将这方面的几点不成熟体会介绍于后:一、下法在几种急腹症中的具体运用(一)急性阑尾炎:属于祖国医学的“肠痈”。根据《金匮要略》“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脓未成,可下之……大黄牡丹汤主之”的记载,对于单纯性或早期化脓性阑尾炎,我们每以本方为主,加红藤、败酱草、赤芍、白花蛇舌草等。大黄剂量10~15克,生用后下,服药后常有轻度腹泻,腹痛与体征往往随利而减。便通后去芒硝,用制大黄,再服五至七帖以巩固疗效,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