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背景: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与白血病浸润密切相关,白血病细胞本身是否表达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以及与疾病难治是否相关尚无定论。目的:分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CD34、CD117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表面的表达,3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与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1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CD34、CD117的表达,其中难治组6例,非难治组10例;同时以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标本作对照。结果与结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CD34、CD117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难治组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CD34表达明显高于非难治组(P〈0.05)。难治组与非难治组CD117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难治组与非难治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伴CD34表达,为不良预后指标之一,CD117、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与其是否难治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79例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acuteleukemia,Ph AL)的细胞遗传学和相关临床表现及预后,联合应用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骨髓细胞染色体G显带技术(morphology,immunology,cytogenetics,MIC),对1991年10月-2003年12月住本院的79例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进行了随访。结果表明:Ph AL总的检出率为6.9%,其中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Ph ALL)56例,检出率18%,Ph染色体阳性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acutemyeloidleukemia,Ph AML)10例,检出率1.2%。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混合细胞性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mixedacuteleukemia,Ph MAL)13例。56例Ph ALL中52例免疫表型为B细胞型。10例AML中,包括M14例,M2、M4和M7各2例。13例Ph MAL中12例混合表达髓系和B淋巴细胞系表型,另1例为髓系、T淋巴细胞系混合型。总的染色体附加异常检出率为54.4%,附加异常较多涉及到的染色体包括:7号、双Ph染色体、 8等。Ph ALL组和Ph MAL组缓解率为57.0%,Ph AML组无1例达到缓解。Ph ALL完全缓解率明显低于同期正常核型ALL对照组(P<0.05)。Ph ALL、Ph MAL组总的中位生存期均为10个月,Ph AML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NK细胞系白血病的的免疫表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297例急性白血病,并就发现的6例NK细胞系白血病病例分析其免疫表型特点。结果表明:297例急性白血病中CD56阳性43例,占14.5%,CD56阳性率21.4%~98.8%。43例中6例为NK细胞系白血病,其余37均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伴CD56表达;6例NK细胞系白血病中1例急性前髓系/NK细胞白血病(myeloid/NK cell precursor acute leukemia);1例伴有早幼粒细胞样形态的急性髓系/NK细胞白血病;2例原始NK细胞白血病(blastic NK cell leukemia),1例NK样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NK—like T—cell lymphoma/leukemia);1例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结论:伴CD56阳性急性白血病,绝大部分是急性髓系白血病伴CD56表达。NK细胞系白血病免疫表型各异,表现从多能造血干细胞经历髓系抗原阳性的T/NK双向祖细胞,分化为NK系祖细胞,再进一步分化为成熟NK细胞。对不同发育阶段的抗原表达特点.应仔细辨别,  相似文献   

4.
伊马替尼是一种2-苯胺嘧啶衍生物,除对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有明显的作用外,还可以抑制c—kit酪氨酸激酶。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c-kit被异常磷酸化。我们用不同浓度的伊马替尼对c—kit^+AML患者骨髓细胞进行体外处理,采用MTT法、RT—PCR法及流式细胞术探讨其对骨髓细胞凋亡的影响,旨在为临床应用伊马替尼治疗AML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HAG预激方案对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小剂量HA方案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成的预激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32例。结果:32例患者经此方案化疗后,15例达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总有效率68.7%。结论:此预激方案可作为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及免疫学表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目的是分析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AL)的临床特点及生物学特征,临床疗效及预后。回顾性分析了48例MAL患者,这些患者均是根据国际白血病欧洲协作组(EGIL)1995年标准而诊断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同时,以同期68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ML)和61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者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在同期急性白血病500例中MAL发生率为9.6%,细胞形态上往往表现为AML以M1、M2亚型为主,ALL以L2亚型为主;MAL组白细胞中位数明显高于AML组和ALL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MAL组肝脾淋巴结肿大例数明显高于AML组(P〈0.01),而与ALL组相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MAL组以髓系和B系抗原共表达为主,占70.9%,T系和髓系共同表达的占20.8%,T系、B系和髓系均表达的占8.3%;MAL组CD34阳性率为79.2%,明显高于AML组CD34阳性率(54.4%)和ALL组CD34阳性率(52.5%),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MAL可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MAL组正常核型占32.1%,异常核型占67.9%,其中Ph染色体阳性率(25%)明显高于AML组Ph染色体阳性率(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ALL组Ph染色体阳性率(16.7%)相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MAL组完全缓解率(CR率)为38.1%,明显低于AML组CR率(70.8%)和ALL组CR率(72.2%),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AL组疗效与CD34和Ph染色体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MAL以髓系和淋巴系抗原共表达为主,它很可能源于造血干细胞,MAL较少见,常伴有较多的不良预后因素,缓解率低,预后差,因此须进一步探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总结成人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Ph+ MPA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15例Ph+ MPAL的特征及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及临床随访结果.Ph+ MPAL的诊断采用WHO-2008分类标准.结果表明,ph+在同时期总MPAL群体中的检出率为17.2%(15/87).15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为51(16-81)岁;初诊时中位WBC计数为69(12.7-921)×109/L.形态学检查显示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者2例(13.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者6例(40.0%)、杂合型白血病(HAL)者7例(46.7%).免疫学分析表明,此15例患者均为B淋系和髓系混合表达,93.3%患者的白血病细胞表面有CD34的表达,其中64.3%(9/14)的患者CD34表达率在60%以上.染色体R显带技术检测显示,正常核型者2例(13.3%),单纯Ph+者8例(53.3%),Ph+伴附加异常者5例(33.3%).附加的染色体异常分别为-7(2例)、+Ph(1例)、dic(7;9)(1例)、i(8q)和-16(1例);有残余正常分裂相者4例.多重巢式PCR检测发现,e1a2型融合基因6例(40.0%)、b2a2或b3a2型共9例(60.0%).7例Ph+ MPAL患者中有4例检测到IKZF1基因缺失.本组中10例患者诱导治疗一疗程后完全缓解(CR)率为70.0%,其中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组的CR率(83.3%;5/6),优于单纯化疗组(50.0%;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今,6例患者由于疾病复发或进展而死亡(60.0%;6/10).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组患者总生存优于单纯化疗组(P =0.004).结论:Ph+ MPAL主要为B淋系和髓系混合表达,多数年龄较大,高表达CD34抗原.在BCR-ABL融合基因亚型和基因突变方面类似于Ph+急性白血病.初诊时WBC计数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复发进展仍是此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联合TKI和allo-HSCT或许能改善预后,有必要进行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来验证.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建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SCID小鼠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逆转录PCR(RT—PCR)动态检测不同时间点正常小鼠和白血病小鼠外周血清VEGF及其受体VEGFR-2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正常小鼠和白血病小鼠均表达VEGF及VEGFR-2mRNA,白血病组外周血清VEGF浓度和VEGFR-2mRNA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小鼠(P〈0.05),而且随着病程的进展而逐渐升高。结论:VEGF及VEGFR-2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存在有异常表达,对AML的发生和发展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髓系/NK细胞急性白血病起源于髓系和NK共同的前体细胞,发病率低,约占急性髓系白血病(AML)5%左右。骨髓形态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相似,故易误诊为CD56+APL,特别是在尚未开展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医院。为更好的认识及处理该病,现将2003/2007年收治的6例髓系/NK细胞急性白血病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0.
成人急性白血病免疫学分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成人急性白血病(AL)抗原表达规律。方法 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140例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免疫分型情况。结果 (1)10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主要表达CD13、CD33、HLA—DR、CD34和CD117抗原。26.9%的AML患者伴有淋系抗原的表达;(2)3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主要表达HLA—DR、CD10、CD19、CD34和CD7。40%的ALL患者伴有髓系抗原的表达。结论 本方法能直接准确的反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的免疫学分型,有利于成人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纯11三体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血液学特征和预后。方法对5例单纯11三体MDS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骨髓涂片行Wright—Gimsa染邑观察其形态学改变;应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采用R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随访观察转白率、疗效及生存期。结果238例MDS有5例检出单纯11三体核型异常,发生率为2.1%。5例患者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骨髓粒、红、巨核多系有明显病态的造血改变。难治性贫血(RA)1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2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化型(RAEB—t)2例。4例患者转化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2 2例、M5 1例、M6 1例),转白率80%,总缓解率50%,中位生存期16个月。结论单纯11三体MDS以RAEB、RAEB-t亚型为主,多系有明显病态的造血改变,转化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发生率高,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探讨白细胞CD34抗原在急性双表型白血病(biphenotypic acute leukemia,BAL)的表达情况,以明确其与BAL预后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白血病相关抗原,所用单克隆抗体B淋巴细胞系列为CD10,CD19和CD34;T淋巴细胞系列为CD2,CD3和CD5;髓系为MPO,CD13和CD33,最终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1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9例(4.2%)被诊断为急性双表型白血病,其中髓系和B淋巴细胞系共同表达6例(66.7%),髓系和T淋巴细胞系共同表达3例(33.3%).4例CD34表达阳性(44.4%)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比,双表型急性白血病患者表现出显着较高的CD34抗原阳性表达率(P<0.05).结论:与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比,急性双表型白血病患者的预后较差,CD34阳性表达可能与急性双表型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包括复发性、原发耐药性、老年性、继发性及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化型。这些患者由于一般状况难以耐受标准剂量的化疗、严重骨髓抑制、对常规化疗不敏感以及近年来多药耐药性的不断增加,治疗面临着很大的困难。1995年,日本学者Yamada等首次报道CAG方案应用于18例难治、复发和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使83%的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Aurora激酶抑制剂VX-680在体外对白血病细胞系K562、KCL22和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骨髓CD34^+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利用CCK-8法观察VX-680对K562和KCL22细胞的增殖作用,细胞计数方法测定VX-680对CML的CD34^+细胞增殖影响,Annexin V-PI凋亡检测试剂盒、流式细胞术分析VX-680对K562、KCL22细胞凋亡效应,集落形成试验检测VX-680对CML及正常供者(donor)的骨髓CD34^+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影响。结果表明,Aurora激酶抑制剂VX-680(20-100 nmol/L)在处理细胞第3天时能明显抑制K562和KCL22细胞增殖(P〈0.01),并能抑制CML患者骨髓CD34^+细胞增殖,而且随着剂量增加,抑制作用增强;VX-680(20nmol/L)作用K562和KCL22细胞3天时可诱导细胞凋亡(P〈0.01);集落形成试验表明,CML患者骨髓CD34^+细胞在VX-680的体外处理下集落形成能力较正常骨髓CD34^+细胞明显下降(P〈0.01)。结论:Aurora激酶抑制剂VX-680在体外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有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急性髓系白血病中uPA和uPAR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髓系白血病人骨髓单个核细胞uPAR(CD87)的表达及血浆uPA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测定2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观察组)及34例良性血液病患者(对照组)血浆中uPA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测定骨髓单个核细胞uPAR水平,比较两组之间的表达差异。结果血浆中uPA水平和骨髓单个核细胞uPAR水平急性髓系白血病组均高于良性血液病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uPA表达水平及uPAR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观察组r1=0.614,对照组r2=0.921;P〈0.05)。结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浆uPA水平及骨髓单个核细胞uPAR表达均升高,二者具有协同表达关系,联合检测对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病情监控和预后分析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同源盒基因HoxA10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研究探讨HoxA10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5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和10例对照者(7例正常人、3例ITP)中HoxA10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规律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HoxA1o在各型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均表达,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部分对照者中低表达.3例正常人不表达HoxA10.HoxA10 mRNA表达水平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明显高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和对照组(P<0.0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M1型和M2型表达水平高于M4型和M5型,在M3型有显著高表达.骨髓中原、幼细胞比例和HoxA10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635,P<0.01).未缓解组9例患者HoxA10表达水平高于缓解组8例患者,但无显著差异(P=0.258).1例M2患者和1例M5患者缓解后HoxA10不表达.结论:HoxA10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有异常高表达,具有髓系特异性,可作为区别淋系和髓系的标志性基因,但不是肿瘤细胞特有的基因,而是一类调控造血的转录因子,能与多种协同因子共同影响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HoxA10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负荷有关,与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Ph染色体是9号染色体长臂上的ABL基因与22号染色体长臂末端的BCR基因发生融合,形成融合基因BCR/ABL,常发生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患者中,也可见于2%~5%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20%~35%的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然而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中,出现Ph染色体阳性(Ph+)的非常少见,检出率仅为0.9%~3%[2]。Ph+AML  相似文献   

18.
甲磺酸伊马替尼[STI-571(格列卫)]是瑞士诺华公司生产的一种强有力的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特异性地抑制Ph+白血病克隆增殖。国外报道其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治疗中显示了良好的疗效,且毒副作用较小。也有用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加速期(CML-AP)、急变期(CML-BP)及Ph染色体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患者的少数报道。作者2002年6月~2004年10月共使用该药治疗CML-BP及难治/复发Ph^+-ALL患者39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myc蛋白在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极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细胞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20例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病人化疗前后及20例非白血病病人的c-myc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白血病组c-myc蛋白表达较非白血病组明显增高,两者呈显著性差异(P<0.01),白血病组中,化疗后完全缓解与不缓解病人c-myc基因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myc蛋白在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细胞中高表达,而且与化疗疗效密切相关,提示c-myc蛋白的检测对于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的诊断、疗效评价及预后估计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妍  邱录贵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2):3803-3805
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典型特点为细胞遗传学出现特异性Ph染色体,Ph染色体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出现频率仅为3%~5%。随年龄增长比例逐渐升高,至成年时达到20%~30%,年龄超过50岁者甚至高达50%。其临床特征表现为年龄偏大、高白细胞计数,易伴有肝脾淋巴结肿大,常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学分型常见B-ALL,以Common-B最多见,较少发生于T-ALL中,常伴CD34和髓系抗原CD13、CD33共表达。本文就Ph+ -ALL目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