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食管癌术后切口感染及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分布及强度,为预防和控制术后切口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39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的一般民政部术前接受化疗和放疗、术中情况、术后体温、切口愈合情况等12个因素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将诸因素宿主、手术及诊疗因素3部分,采用SAS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年龄、原有糖尿病、营养状况、手术时间、切口渗血渗液、发热、术前化疗、胸穿与术后切口感染有显著的联系,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Ⅰ、Ⅱ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观察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甲状腺肿)40例和Ⅱ类切口手术(胆囊切除术)52例,用与不用抗生素及术前与术后使用抗生素后,患者手术切口发生感染情况。结果全部病例愈合良好,无肺炎、高热、腹腔或切口感染并发症;手术前后外周血白细胞均无显著差异(P〉0.05);送检的培养标本无细菌生长。Ⅰ类切口手术甲状腺手术患者,用与不用抗生素,术后体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Ⅱ类切口手术胆囊切除术,术前一次性使用抗生素与术后连续使用抗生素,在体温上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外科择期手术应用预防性抗生素,对于Ⅰ类清洁切口不主张应用;易受污染切口,术前30min一次性静脉用药(头孢菌素)足能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科肿瘤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90例行骨科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感染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290例患者中发生术后感染41例(14.1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时间、切口引流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前局部放疗及白蛋白与术后感染发生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手术时间、切口引流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前局部放疗及低蛋白血症是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发生术后感染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高龄、手术时间、切口引流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前局部放疗及白蛋白与术后感染有关,应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妇科非感染手术术前预防使用和术后使用抗生素时切口感染情况,探讨在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优点。方法:对比本院妇科2010年6~11月和2011年同期所有非感染性手术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其中2010年组的病例全部术后连续数天使用抗生素,2011年组的病例则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结果:两组病例均无切口感染的发生,切口甲级愈合率均为100%,术后第2天检查的血象变化幅度无明显差异,术后病率及药物副反应的发生率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病例反而略低。结论:在非感染性手术的围手术期,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会增加切口感染的几率;而且,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比术后使用的剂量明显减少,抗生素等级明显降低,药物副反应更少,相对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处理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9564例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愈合不良发生率、影响因素、治疗及预防。结果发生切口愈合不良45例,发生率为0.47%;分别为脂肪液化12例、切口感染29例、裂开4例。经抗炎、清创、充分引流、二期缝合等治疗后均愈合。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肥胖、术前感染、术前贫血、胎膜早破、未预防应用抗生素,阴道检查过多等。结论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大约为0.47%,涉及产妇自身、手术原因、手术过程等多方面因素,肥胖、术前感染、术前贫血、胎膜早破、未预防应用抗生素、阴道检查过多等是造成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口腔肿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措施,以避免各项有关的并发症发生。方法:术前纠正营养不良、行口腔清洁等准备,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术后加强营养支持,合理使用抗生素。结果:全组(22例)术后均恢复良好,切口一期愈合,无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围术期各个环节的正确处理及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口腔肿瘤手术切口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脏起搏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为控制其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 2 44例重症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 16个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发生术后切口感染 46例 ,感染率 18 44 %。单因素分析发现本次住院患者接受手术次数、消毒措施、植入方式、预防用抗生素及易感因素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有显著的联系 ,又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了 5个相互独立的与术后切口感染有显著联系的因素 :年龄、性别、预防用抗生素、术中切口抗生素冲洗和消毒措施 ,其中年龄小于 40岁、男性患者、预防用抗生素种类多是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术中切口抗生素冲洗、消毒措施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心脏起搏术后切口感染给患者增加了不应有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加强对患者的医护管理 ,特别是具有感染危险因素的患者 ,采取有效的消毒灭菌措施 ,术中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及止血 ,实施切口抗生素冲洗 ,术后严密观察切口愈合情况 ,合理应用抗生素并施之精心护理 ,对降低心脏起搏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骨科手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探讨相应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 观察15例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病例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结果 本组病例切口于术后12~25天愈合,平均18.5天,均未发生感染.结论 体型肥胖、糖尿病、营养不良,使用电刀,暴露时间长短,缝合技巧及术前软组织创伤等成影响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的主要因素.谨慎使用电刀、切口尽量避开损伤软组织及缝合后皮下置引流管引流、控制血糖、加强营养等可有效预防脂肪液化的发生.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后,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可预防感染及促进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引起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为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剖宫产切口愈合情况,比较愈合良好组和愈合不良组在有关因素的差异。结果切口愈合不良为390%;影响因素为:BMI高、伴有基础疾病、阴检肛查次数多、胎膜早破、术前未预防应用抗生素、急症手术、纵切口、多胎、非主刀医生缝合、手术时间长。结论诸多因素可能影响切口的愈合,注重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处理细节,减少切口并发症、促进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引起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自2010年以来进行的3763例骨科手术患者中发生感染的52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引起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潜在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患者年龄、切口类型、是否有糖尿病、手术类型及部位、手术的时间、手术地点、是否是接台手术、有无参观人员、术前是否给予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是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潜在风险因素。结论: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众多,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应注意对这些因素加以预防,尽量避免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乔庆  李晓斌  李强  陆献成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6):1940-1941,1954
目的:回顾分析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998年3月-2012年3月共336例食管癌患者手术资料,对术后心律失常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前心电图异常、FEV1/FVC<70%、手术时间和吻合口部位、术后24hCVP增高等是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论:综合以上危险因素,充分的术前准备、改善术前心肺功能,术中轻柔操作,术后有效镇痛、排痰,适当的静脉补液量控制,可以预防或减少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龄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13例术后入住ICU患者进行连续性心电监护,每30min通过心电网络监护总结并记录其心电图。结果 44例发生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发生率38.93%,术后24h内是高峰。FEV1/FVC(≤70%)、术前心肺部合并症(本研究中包括肺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手术方式、术前血钾(〈4.0mmol/L)与高龄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发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对高龄有相关因素的患者,术前针对性积极治疗心肺合并症及适当补钾,改善低肺功能,选择合适的术式均能预防和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效果、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255例老年食管癌、贲门癌患者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EN组,130例)和肠外营养组(PN组,125例),分别监测手术前后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观察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肺部感染、术野感染、心律失常、心衰发生情况并作对照分析。结果:EN组在营养支持治疗后与PN组比较,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明显缩短,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明显升高(P〈0.01),并发肺部感染、术野感染、心律失常、心衰等明显减少(P〈0.01)。结论:老年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能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提高免疫能力,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减少感染,积极预防心肺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食管癌手术切除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三切口食管癌切除术)和观察组(胸腹腔镜联合手术)。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住院时间、肺部感染率均显著减少,P<0.05。结论: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食管癌的近期手术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对422例食管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心律失常的临床处理方法。结果 422例中118例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27.9%。其中58例在术后72h内自行缓解,60例给予艾司洛尔、盐酸胺碘酮等药物治疗,效果良好。心律失常的发生与高龄(年龄〉65岁)、术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弓上吻合及手术时间〉4.5h等因素相关,经合理处理预后良好。结论高龄、术前合并慢阻肺、手术创伤大、时间长的食管癌术后患者,应加强对各种类型心律失常的防治,并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8-2010年3年间食管癌患者的信息资料,收集相关统计信息,包括心律失常等影响因素的发生率,同时对调查表收集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下因素经分析与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存在相关关系,按相关性大小依次为手术方式、合并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体重指数、发生部位、手术时间、年龄及失血量.结论:手术方式、合并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体重指数、发生部位、手术时间、年龄及失血量影响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提高对上述危险因素的认识有利于食管癌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早期的诊断及后期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发生食管主动脉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以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该院胸外科治疗的18例食管癌术后食管主动脉瘘患者为观察组,并按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1∶3配比,选择同一时期具备近似基础疾病或危险因素的54例食管癌手术患者为对照组.以观察组发病前具有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肿瘤TNM分期、肿瘤部位作为配比变量.对手术操作时间,术前肥胖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前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手术吻合方式,本后有无肺部并发症,术后有无心律失常,术前有无高血压,术前有无糖尿病,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等非配比变量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初筛出5个可疑危险因素,包括术前肥胖、术前低密度脂蛋白、术后肺部并发症、手术吻合方式及淋巴结清扫数目,其余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肥胖(OR=8.63,95%CI=1.35~17.60,P=0.021)、术前低密度脂蛋白低水平(OR=0.81,95%CI=0.23~0.98,P=0.001)、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OR=0.32,95%CI=0.14~0.59,P=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与其余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肥胖、术前低密度脂蛋白低水平、淋巴结清扫数目可能是食管癌术后发生食管主动脉瘘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8.
黄琨  胡涛  高琦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9):1243-1246
目的探讨改良非切割型管状胃与传统切割型管状胃在食管癌根治术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食管癌根治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术前均胃镜证实为食管癌。分为改良非切割型管状胃组24例,传统切割型管状胃组23例;分析2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管状胃长度、耗材用量及术后观察指标、出院短期随访等。结果全部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大出血等意外情况发生;改良非切割型管状胃组手术时间、管状胃长度与耗材用量均少于传统切割型管状胃组(P < 0.05~P < 0.01);2组术中出血、术后2 d胸腔引流总量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非切割型管状胃组围术期和短期随访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切割型管状胃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改良非切割型管状胃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耗材量,且不会增加吻合口瘘及狭窄、肺部感染、术后返酸、胸胃扩张等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色素内镜对食管癌手术切除范围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能否通过色素内镜检查,降低残端癌的发生率。方法69例食管癌病人,其中36例进行术前色素内镜检查,并对病变范围做墨汁标记,以示手术切除部位,术后切除的病灶做病理检查,另33例病人按常规做食管癌根治术,术后做病理检查。结果36例色素内镜检查病人,残癌发生率为0。33例未经色素内镜检查病人,有4例发生残端癌,占12.1%(4/33)。结论说明术前做色素内镜检查,可降低残端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纵隔胸膜在中上段食管癌中应用的意义。方法选择肿瘤外科手术切除中上段食管癌482例,分为A、B两组。A组230例:2006年8月以前未缝合纵隔胸膜组;B组252例:2006年8月以后缝合组。两组患者肿瘤均位于食管中上段,其临床病理分期如下:Ⅰ期107例,Ⅱa期148例,Ⅱb期143例,Ⅲ期84例。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无近期死亡。吻合口瘘A组13例,B组4例;胸闷不适A组37例,B组1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了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肺部感染、肺不张、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在本研究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上段食管癌,采用纵隔胸膜覆盖,明显减少吻合口瘘和胸闷不适的发生;而且操作简单,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